关注青春期焦虑-控制朦胧性早恋.doc_第1页
关注青春期焦虑-控制朦胧性早恋.doc_第2页
关注青春期焦虑-控制朦胧性早恋.doc_第3页
关注青春期焦虑-控制朦胧性早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市教育局心理健康优秀案例关注青春期焦虑 控制朦胧性早恋郭月鲜 和林县第三中学 近年来,由于受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极大影响,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已成为时尚和需求。绝大多数孩子都过早离开父母、背井离乡,过住校生活。其中有很多孩子生活不会自理,父母念孩子、孩子想父母,导致父母与孩子双方产生心理负担。特别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情绪无法宣泄,心灵上饱尝了委屈、苦闷,因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不良行为,使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上感到困惑和棘手。案例(1)个案情况魏,女孩,16岁,初二年级住校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主动接近老师;和同学关系融洽,在班上是个听话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初一下学期,班主任老师发现该生上课不听课,玩手机,没心思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于是,班主任查收了手机,发现手机短信里都是一些“现在你好吗?”“真的好想你”之类的话语。班主任老师王把她叫到办公室询问,她显得很害怕,又害羞,不敢承认,说是在自己玩,没有什么。班主任老师告诉她:“你现在所处的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渴望得到爱,也渴望得到被爱,这些都是美好的,也是很正常的。”终于,孩子承认她跟另一个班男生黑关系好。班主任老师觉察到这是“早恋”行为。情况分析:该生老家在清水河,从三年级开始离开父母来到和林读书,离家较偏远,与父母见面少,缺少亲情,得不到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关心,心理感到空虚,产生心理焦虑,导致性格更加内向,开始通过手机找乐趣,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由于“同病”使两个学生自然地“相怜”了起来,进而彼此由同情向“恋爱”转化。具体指导:随后,班主任多次把魏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查明真相,讲道理:你要正确认识男生女生的交往。异性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大都属健康友谊型和害怕羞怯型,你们之间的交往属正常交往,不必遮遮掩掩。孩子答应了要正常交往。但观察了几天两人还是很亲近。班主任老师还找了其他科任老师配合说服教育,并来到心理健康咨询室找到我,希望配合教育她。我找到魏,询问生活和学习情况,告诉她:“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人际交往的框框内,一味地走进一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会导致交往过密,失去与学生群体接触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同学间的纯洁友谊,无益共同进步,我并不反对你个别交往,但更应融入群体,广泛接触,广交朋友。你自己要冷静思考,该怎么做。在随后的观察中发现,两位同学的关系还是不够正常。 我们共同想了一个办法,必须找到家长配合,进行亲情沟通,然后把孩子带回家住一段时间疏远两同学感情。结果回到学校后,一返常态,两人不来往了,随后的关注中没发现异常。案例(2)个案情况:兰,女,17岁,初三年级,单亲家庭,初一年级时丧父。学习中等,和同学关系很好,初二班主任发现跟本班一位男生来往密切,有早恋行为。情况分析:该生丧父后情绪低落,经常掉眼泪,好象失去了精神支柱,已经产生心理焦虑。班里同学都很同情她,尤其是男同学更接近她,由于性情柔弱,她无所适从,处理不了正确的男女关系,把同情上升为喜欢,以至于关系亲密,产生“早恋”。具体指导:班主任老师发现后,没有说明她(他)们是在恋爱,而是从侧面告诉她:你要化悲痛为力量,坚强起来,好好生活下去。从此后班主任老师常常关心她,和她沟通感化她,使她信任了班主任老师。并鼓励她走到心理咨询室,找到了我倾吐了自己的心声。策略以及成效:我们采取的策略是:一,齐抓共管,真诚牵引。由班主任牵头,科任教师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咨询、干预,使孩子体会到大家对她的关心、理解,师生情的温暖。二、亲情沟通,真情无限。请家长和孩子见面,耐心说服、沟通、问寒问暖、增进亲情、感化孩子,使孩子消除焦虑。三、产生距离、疏远感情。我们共同支招,请家长把孩子带回家住了一段时间,使孩子产生距离,疏远了感情。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说服、干预,孩子返校后,判若两人,性情乐观、断绝了两人的亲密来往,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也乐于接近老师。在随后的跟踪观察中,没有发现异常。个案反思: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内心世界逐渐丰富活跃起来,情感的指向也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具有两极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特点。开始经常地、较明显的出现一些持续性的情感状态如焦虑、憧憬、性爱倾向等,代表性的表现为孤独、苦闷的闭锁心理。从以上的案例中,我发现中学生的早恋带有朦胧性,只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他们之间存在一种模糊不清的感情,似乎是爱,似乎又不是爱。有的是把某个异性的好感当成了爱。作为教师应多观察学生的行为,询问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交流,问寒问暖,使师生关系亲近,愿意与老师交流,随时消除孩子们的心理焦虑,使孩子们每天开心地生活、学习。我认为,在今天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中学生“早恋”问题不容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