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申报表食品微生物.doc_第1页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申报表食品微生物.doc_第2页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申报表食品微生物.doc_第3页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申报表食品微生物.doc_第4页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申报表食品微生物.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申报表申报系所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所属学院 工 程 学 院 课程名称 食 品 微 生 物 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食 品 科 学 与 工 程 课程负责人 王 向 东 申报日期 2007.4.25 山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制二 年 月 日111. 课程负责人1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王向东性别男出生年月1957.03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教授电 位学士职 务院长传 在院系 工程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临汾市贡院街1号(041004)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基础课,周学时6学时,02、03、04届,255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课,周学时2学时,02、03届,81人;发酵食品工艺学,专业教育课,周学时4学时,02、03届,72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02、03、04届,255人;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02、03届,72人(两个班);食品包装学课程实习,02、03、04届,255人;教育实习、见习,02、03届,72人(两个班);专业课程实习,02、03届,119人(三个班);指导毕业论文16篇(1篇优秀);审阅毕业论文7篇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主持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编号:925)子课题“主干课程食品安全性教学现状调研与规划”2006.102007.06;主持山西省教育厅农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晋教高2002年1号) 2002.032004.03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与创新思维”2003年第30卷第3期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6年山西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05年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山西师范大学第三届“挑战杯”青年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西省首届“兴晋挑战杯”铜奖指导教师(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科协、山西省团委);2004年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叶黄素提取纯化研究(2007011099)自然基金 省科技厅 2007.04-2009.04 主持;新型烤制蛋品技术研究(0507)科技开发 省教育厅 2005.12-2008.12 主持;毛桃、杏反季节极早熟栽培示范(041010)星火计划 省科技厅2003.06-2005.06主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规程(200660)科技攻关 临汾市农业局2006.06-2008.06主持; 千棚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2005028) 星火计划 临汾市科技局 2005.09-2008.09 主持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鸡蛋熟制工艺对制品硫化亚铁生成研究 食品科学 A 2006,27(11)第一作者;羽衣甘兰功能性营养面条研究 食品科学 A 2005,26(8) 独作;速溶枫露茶工艺研究 食品科学 A 2005,26(1) 第一作者;双苦营养面条研制 食品科学A 2004,25(10)独作;苦荞芽脱壳技术研究 苦荞产业经济国际论坛论文集 C 2006.10 第一作者;真空冻干方便蛋汤加工技术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A 2006,6(1) 独作;菜西瓜提取果胶的最佳工艺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A 2004,2(4) 第一作者;不同提取方法对苦荞类黄酮提纯得率分析 食品科学 A 2006,27(10) 第二作者;隰县“花瓣梨”品质和果面条纹研究 食品科学 A 2006,27(10) 第二作者;纤维素酶提取槐花芦丁新工艺研究 食品科学 A 2006,27(11) 第二作者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2. 教学队伍情况2-1人 员构成(含外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李青萍女5805副教授/学士食品科学讲授卫生检验及相关实验王文晶男6107讲师/学士植物保护讲授微生物学及相关实验李桂峰女6909讲师/在读博士食品科学讲授食品毒理学郭京波男7811助教/硕士食品生化讲授免疫学基础与辅导刘波女8001助教/硕士食品营养讲授酶工程与辅导段江莲女7204实验师/在职硕士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实验与辅导颜志刚男7008技师课件制作、网络运行管理2-2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教学队伍概述:课程组教师共8人,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实验师1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3人、学士3人;年龄为50岁1人、4049岁2人、3039岁3人、2029岁2人;专业知识有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生化、植物保护。师生比例符合要求,结构基本合理。主要成员近三年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姓名学年开设课程学时数授课班级考评等级李青萍2004食品卫生检验畜产品加工7040食0201合格,学院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05食品卫生检验畜产品加工14040食0301、0302合格2006食品卫生检验160食0402、0403优秀,校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先进个人王文晶2007食品微生物学160食0401、0402合格李桂峰2005食品毒理学30食0201合格中青年培养计划与效果一、岗前培训 加强师德培养: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普通话和全国教师岗前培训班学习。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教法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要求获得培训证书,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观。二、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专门的导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讲稿撰写、备课试讲、教学研究和课程教授等。三、实施青年教师备课试讲制:青年教师讲课前必须进行备课试讲,只有通过了试讲的教师,才能上讲台。对试讲不合格者要求二次试讲,仍不合格者不能上讲台。四、参加科研活动 提高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做到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五、坚持进修学习 提高学位层次:要求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修学习,支持提倡青年教师进行提高学位学习,要求青年教师在35年内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2-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近5年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组成员就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组成员间相互听评课活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讨论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改措施。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讲座,了解本方向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研究成果,以便于及时应用于教学过程,保证知识的不断更新。提出的改革项目和措施:针对本课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积极组织教改项目开展教学研究。提出和立项的教改项目包括: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编号:925)主持子课题“主干课程食品安全性教学现状调研与规划”、山西省教育厅农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晋教高2002年1号)、食品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06年提出,待立项)已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1.完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2.完成了院级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3.完成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计划的两次修订。3. 课程描述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是1989年筹建的山西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加工系,1990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0年实质性并入山西师范大学,2002年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同年开始招生。在专科教育阶段设立的微生物学课程,总学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课时40课时,实验课时20课时),主要讲授基础微生物学的知识,与食品微生物的关联不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重点;同时,实验课时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03年,按照学校的规划,食品科学和工程专业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课时增加为60课时,实验课时增加为40课时,并且单独设为“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经过2003、2004、2005年的三年教学实践,为了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强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2006年,又对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修改,理论课程减少为40课时,实验仍维持40课时,并且单独设课。3-2 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食品工艺学和其它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教学部分,40学时;另一个是实践教学部分,40学时。课堂教学部分包括基础和应用两部分 (1)基础部分:包括绪论、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共8章内容,26学时。(2)应用部分:包括微生物免疫学基础、食品微生物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控制,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共3章内容,14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由课堂教学、课外作业与自学三部分组成。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在教学过程注意以经典实验为主线,跟踪学科前沿,突出基础特色,同时渗透正确的哲学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学生。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多向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上强调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部分着重讲授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理论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注重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综合应用演示实验、录像、幻灯片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扩大视野,增大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实践教学部分包括:(1)基本技能训练实验;(2)综合性实验;(3)设计性实验;(4)生产实习;(5)毕业论文。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是注重实效,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进行,然后在以后的工艺学生产实习中结合实际,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知识。并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中去,在毕业论文中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与综合训练。由于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明显增加。以“淀粉酶菌株筛选”为代表的多项学生科技作品,在参加山西师范大学第三届、第四届“挑战杯”青年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山西省首届“兴晋挑战杯”竞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铜奖及优秀奖;学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中,食品微生物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达到120分左右;多名学生在211、985院校录取面试时,发挥出色,已经多次出现实验考核结束后,其它内容免试。由于这些同学在本科三、四年级期间,已经参与微生物学主讲教师的实验教学,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因此面试后,多名考生被要求立即留下,参加硕士生导师的课题研究。3-3 教学条件教材使用与建设:本课程主讲教师2000年主编出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全国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材),用于专科教学;2004年按照食品科学和工程专业本科层次的要求,对食品微生物学教材作了调整,采用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教材。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力支持学生进实验室,开展创新课题及其课外科研项目,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高科研意识,能力和水平,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另外,我院还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强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购置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用品和药品等。网络教学环境:学校拥有校园网,教室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环境较好。学校图书馆有相关电子期刊和电子数据库等资料。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将尽快进行整体录制,实现逐步上网。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已经完全利用多媒体教室。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1.全部制作课件,利用大量图、表等将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明化和形象化,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尽量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用类比、举例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改编教学体系,将基础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合并讲解,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基本理论可靠、论述准确、信息量大、尽可能包括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在不影响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与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作了简化,力求阐明规律,突出“三点”(重点、难点和生长点)。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紧密联系食品科学的实际,加强微生物基本操作的训练,加强操作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3-5 教学效果主讲教师潜心教学,兢兢业业,本课程教学内容生动、图文并茂,教学效果好,一直受到广大学生和后续课程教师的好评和肯定,多次荣获教学工作先进称号,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得到历届学生的普遍好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本课程已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和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作为食品科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02、03届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本科毕业生的食品微生物学成绩普遍较高。通过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质量考核的问卷调查以及学校教学督导的信息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教学效果是好的。本课程教学成员多次在教学方面获得院优秀教案和课件等。4. 自我评价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第一、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教材优秀;教学环节完善,重点突出。能将新的学术信息、新的学术观点带进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学习兴趣;能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组织学生读书、写作、发言,开展课堂讨论,训练学生的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强调将“食品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及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渗透到所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实行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生产实习中加强对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在毕业论文中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与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讲求教学方法。授课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听课认真,课堂气氛活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书育人。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思想灌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