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三阶段.pdf_第1页
城乡统筹三阶段.pdf_第2页
城乡统筹三阶段.pdf_第3页
城乡统筹三阶段.pdf_第4页
城乡统筹三阶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 作者简介 宋劲松 1970 男 教 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广 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 任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 研究院副院长 广东省城 市规划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兼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城市 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委员 修改日期 2011 12 31 文章编号 1002 1329 2012 01 0033 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城乡统筹是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 城乡统筹 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和农村支持城 市的双重作用机制 使城乡成为一个有机互补的 整体 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本文以广东实践为样本 提出了城乡混杂 城 乡分野 城乡融合的城乡统筹三阶段理论 并 总结了三阶段从 城不像城 村不像村 到 城 乡互补 相得益彰 到 城乡一体 服务均等 的不同发展特征 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与改进措 施 促进城乡发展最终形成以 三社区 三网 络 覆盖全部城乡社区 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的 理想城乡 模式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城乡混杂 城乡分野 城 乡融合 理想城乡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be realized only if the dual function mechanism of urban leads rural and rural supports urban can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by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Taking Guangdong s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urban rural three stage theory including the stage of hybrid 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for urban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s as 1 the city not like city and the village not like village 2 urban rural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3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and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and approache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n ideal urban rural model of three types of communities and three important networks that completely covering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agricultural areas and ecological areas KEYWORDS urban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urban rural hybrid urban rural divisio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ideal urban rural 1 引言 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全体居民受益 而中 国目前多数人在农村 只有通过城乡统筹 让基 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提升农村的生活 水平和环境质量 才能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城 乡居民 只有通过城乡统筹 促进城乡要素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高效流动 在提升经济发展效益的 同时 建立起对农村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分配的 体制机制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 只有通过城 乡统筹 使城市的优势更突出 使乡村的特色更 明显 使城乡成为有机互补的统一整体 形成城 乡之间生活 生产 生态分工合作格局 抹平城 乡之间物质和文化差异 最终才能实现城市和农 村 市民和农民的全面现代化 城乡统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 几千年来 城乡发展表现为二元状态 城是城 乡是乡 城市更多的是提供服务 农村更多的是 提供粮食 城市和农村的产业构成 人口构成和 空间形态都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变 就广东而言 伴随着世 界性的产业转移在城市和村镇的无差别落地 吸 引了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 向城镇 城市和乡村之间开始无比频繁的交流和 互动 城乡关系开始打破城乡二元状态进入了城 乡统筹时期 并经历了 城乡混杂 城乡分 野 城乡融合 三个阶段 各阶段的产业 用 地 交通和形态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表1 1 城乡混杂阶段 城不像城 村不像 村 1980 2000年 广东处于工业化初期 城 市和工业不断向农村扩张 城市国有用地和乡 村集体用地混杂交织 城中有村 村中有城 城乡统筹三阶段 宋劲松 城乡统筹三阶段 宋劲松 THREE STAGES FOR URBAN RURAL HARMONIOUS DEVELEPMENT SONG Jingsong Annual Conference Reports 年会特邀 报告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2年 第36卷 第1期 VOL 36 NO 1 JAN 2012 34 在此期间 农村人口减少了500多万 农村建 设用地不减反增了近1万hm2 同期城市建设用 地增加约3 26万hm2 图1 图2 加拿大著名学 者麦吉将这种现象概括为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 式 desakota 即 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地 域界线日渐模糊 城乡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形成一 种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 趋向城乡融合的地 域组织 空间形态表现为 城不像城 村不像 村 其实是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不 足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真实写照 2 城乡分野阶段 城乡互补 相得益 彰 2000 2010年 广东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由于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带来城乡混杂 风貌模 糊等问题 人们开始注重城市和农村特色的彰 显 希望 城市像城市 农村像农村 在城乡 差异化发展的同时 能够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在此期间 广东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集聚程度均有 所提高 正如城市学家刘易斯 芒福德所概括 的 城与乡 不能截然分开 城与乡 同等重 要 城与乡 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果问城市 与乡村哪个更重要的话 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 环境更重要 3 城乡融合阶段 城乡一体 服务均 等 2010年以后 广东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 左右 开始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 广大城乡居民 提出了生产 生活兼顾发展的强烈需求 逐步进 入了 城乡融合 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认为 城乡融合是以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和 差异 为目标 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 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 通过 农业人口 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的接近创造消灭城乡对 立的条件 实现城乡产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广 泛联系和一体化发展 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 在不同 表1 城乡统筹三阶段主要特征 Tab 1 Main features of three stages for urban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产业特征用地特征交通特征环境特征设施特征形态特征 城乡混 杂阶段 乡村工业化 镇村 型 经济兴起 乡村 地区充满活力 用地功能混杂 建 设用地无序蔓延 较强的 道路指 向性 建设主 要沿着道路 一 层皮 展开 马 路经济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遭到污 染 农村面源污 染日益严重 公共物品供给严重滞后 于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 和农村的设施严重不足 城不像城 村不 像村 城乡面貌 混为一体 城乡分 野阶段 开始出现产业集群 园区经济兴起 城市 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工业进园 住宅进 区 商业进场 城 市和乡村蔓延得到 一定遏制 高速路 快速路 开始涌现 城乡 之间联系频繁 城市和乡村特色 双重强化 人居 环境和城镇风貌 有较大改善 城乡设施出现不均衡特 征 工 业 居 住 出 现 分 离 单一居住组团出现 城市和乡村互相 补充 相得益彰 发展 城乡融 合阶段 产业纵向提升和横向 扩展同步展开 产业 转型升级加快 最终 城乡经济同样发达 建设用地逐步向交 通枢纽地区集中 城市 乡村边界消 失 逐渐进入 公共 交通 时代 大 运量快速公交成 为主要出行方式 大面积的生态地 区和农业地区包 围着居住社区 生态环境优良 社会服务设施 市政基 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 呈网络化特征 城乡服 务均等化 城市和乡村融为 一体 城乡差别 消失 图1 各阶段的广东省城乡建设用地演变 Fig 1 Evolution of urban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of various stages in Guangdong 图2 各阶段的广东省城乡人口演变 Fig 2 Evolution of urban rural population of various stages in Guangdong 35 发展阶段 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特征和问题 采 取了一系列的规划对策和改进措施 促进城乡发 展不断走向理想状态 2 初级阶段 城乡混杂 2 1 发展总体特征及其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 发达国家特别是香港地区的 产业开始大规模向外转移 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 优势 广东大力接纳外来资本和 三来一补 企 业 政府通过施行简政放权 造水养鱼 充 分授权 分权给地方 激发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 国有 集体 外资 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共 同推动了广东城镇化的超常规发展 2 1 1 形成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乡一 体化发展格局雏形初显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广东涌现出多种发 展模式 包括 以下 乡镇以下企业 促上 市级 企业 遍地开花 的东莞模式 中间 乡镇企 业 突破 带动两头 市属 村办企业 的顺德 模式 以上 市级企业 带下 乡镇以下企业 一镇一品 的中山模式 六轮 市 镇 村 经济社 联合体 民营经济 齐转 各显神通 的南海模式等 在城市拓展和乡村城镇化的双向 作用下 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有力推动了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2 1 2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呈 道路指向性 城乡建设无序蔓延 在城市向乡村外延式扩张的过程中 由于 村镇工业用地开发呈自发性与盲目性 发展超常 而规划滞后 造成了 马路经济 现象 大量零 散的工业区和独立的工业厂房集中在交通便利地 区 沿过境公路两侧伸展扩张 形成沿马路展开 的城镇带状发展形态 城镇建设布局分散和无序 蔓延严重 村村点火 处处冒烟 的现象十分 普遍 图3 2 1 3 村镇面貌趋向雷同 自然文化特征逐渐 湮没 道路修到哪里 工厂就建到哪里 大量村庄 用地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蚕食 逐步丧失了固有 的传统乡野环境与文化特征 但建设质量还是停 留在农村水平 道路曲折狭窄 缺少公共绿地和 公共配套设施 环境相当恶劣 2 1 4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公共物品供 给滞后 此阶段 广东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 化 表现为 非城镇化的工业化 投资分散和 环境污染 生态恶化等问题突出 以及 非城镇 化的非农化 农民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 城 对城镇缺乏认同 极大地影响了城镇规模 效益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设施供给短缺特别是民 生设施短缺普遍存在 2 2 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 2 2 1 大力完善投资环境和政策体制 推动产 业结构调整升级 为配合招商引资工作 广东在政策体制上 率先积极响应 1984年 广东提出扩大珠三角经 济区范围 为吸引外资提供更适宜的空间环境 1989年 全国第一条以有偿融资方式修建的收费 高速公路 广佛高速公路建成 1990年代中 期 针对工业化快速扩张带来的企业规模小 技 术水平低 资源耗费严重等问题 广东各级政府 提出了 二次创业 的口号 企业普遍关注市场 需求 重视科技进步 一系列大中型现代化企业 集团组建 并催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 区域的工 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 2 2 2 倡导工业进园 住宅进区 商业进场 严格限制 马路经济 的蔓延 为控制城乡建设无序蔓延 解决用地布局杂 乱等问题 广东开始大力倡导 工业进园 让零 星的村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住宅进区 促 进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 让分散建设的 农村住宅变成社区 商业进场 培育一些商业 节点向农村转移 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城镇 建设用地 通过建立科学的土地供应制度 重点 加强服务设施用地供应 严控工业用地总量等措 施 着力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状况 2 2 3 合理引导村镇布局 推动农村地区建设 水平提升 1999年广东省出台了 村镇规划指引 率 图3 珠三角小城镇发展散乱示意 Fig 3 Scattered small town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城乡统筹三阶段 宋劲松 Annual Conference Reports 年会特邀 报告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2年 第36卷 第1期 VOL 36 NO 1 JAN 2012 36 先提出划定 三区 即不准建设区 非农建设 区 控制发展区 并提出村镇建设用地 总量 控制 地域控制 和 用地分类控制 等思 路 使建设用地相对集中 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各 类村镇建筑和开放空间 严格保护农用地 生态 敏感区 传统历史建筑等 完善各级村镇公共活 动中心 不断提高村镇居民生活品质 2 2 4 扶持和培育中心镇发展 打造城镇化发 展的重要载体 为改变城镇化发展中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的状况 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 关于加快 城乡建设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关 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 和 关于加快 中心镇发展的意见 等促进中心镇加快发展的纲 领性文件 通过政策扶持 健全城市经营 强化 技术指导等 不断提高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2003年广东省又出台了 中心镇规划指引 从 三区 控制扩展到 六线 控制 包括城镇拓 展区规划控制黄线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 线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 水域岸线规划 控制蓝线 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和历史文物保 护规划控制紫线等 3 中级阶段 城乡分野 3 1 发展总体特征及其问题 进入21世纪 广东开始注重城市和乡村的特 色差异化双重发展 重点对城市 小城镇 村庄 提出差异化发展要求 大中城市要逐步强化城市 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小城镇 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巩固设施建设 增强对周 边村庄的服务能力 村庄建设以试点村为示范推 进标准化达标建设 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3 1 1 逐步涌现出一批专业镇和产业集群 但 是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仍然较低 2000年以来广东已经形成了大批产业相对集 中 产供销一体化的 专业镇经济 和产业集群 经济形态 但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纺 织服装 食品饮料 建筑材料 金属制品等轻工 行业 产业的结构层次 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3 1 2 城乡建设无序得到一定遏制 但是仍然 面临着 用地瓶颈 限制 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和控制 广东城市和乡村 的集聚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遏制了建设用地的 过度开发 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也得以向城市转 移 但由于前期开发建设用地消耗过快 扣除不 可建设用地 许多地方实际剩余的可建设用地十 分有限或者已经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 3 1 3 城镇景观风貌有所改善 但是生态空间 仍然不断遭受侵蚀 此阶段 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景观都有较大的 改观 珠三角的一些发达城镇 已经展现出现代 城市风貌 部分镇甚至建有鲜明的地标型建筑 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但整体 上 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仍不断升级 生态空间仍 然在减少 3 1 4 城乡服务配置不均衡 公共物品供给与 需求在空间上错位 由于城镇建设过于分散 受设施服务半径 的限制 服务设施的类型 数量规模与城市地区 相比差距较大 许多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 设 往往只采用户籍常住人口标准进行设施配 置 大量的外来人口不被纳入供给范围 导致各 类设施滞后于实际需要 特别是外来人口聚集的 城市边缘地区 往往成为基础设施供给最为短缺 的地区 图4 3 2 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 3 2 1 打造以产业集群为发展平台的新型工业 化模式 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吸引中小企业集聚 成 长 广东形成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发展集群 如 珠江东岸地区以培育本地创新网络为主 不断增 强外资企业的根植性 珠江西岸地区则依托大型 企业发展 提升技术水平 同时重视发展园区经 济 通过 园镇互动 增强发展动力 加强为中 小企业服务的商贸 技术 培训等建设 为新兴 产业创造有利的空间载体 3 2 2 走以城市为发展单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通过撤镇设区组建更多的城市政府 并消除 现行不同级别政府间的权限差异 使大小城市均 作为责 权 利相对一致的发展单元 如东莞 中山等城市在部分镇开展 撤镇建区 或 联并 图4 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在不同功能地域的分布状况 Fig 4 Distribution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frastructure supply and demand in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37 升级 改革 推行了集中服务的新体制 实现了 强镇扩权的目标 通过对一些经济发达 规模较 大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赋予城市型管理 权限 建设 新市镇 并扩大建设用地指标和 人员配备编制标准 完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和强化城镇管理 通过打造区域城镇联盟 促进 城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区域性重大设施 的共建共享 组合多个伙伴城镇 推行市 镇 之 间项目的共同开发 通过产业转移 税收分成等 形式 平衡各地利益 图5 3 2 3 确立 生态优先 的绿色发展框架 2003年广东省出台 区域绿地规划指引 从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 把 具有重大自然 人文价值并发挥区域性影响的绿 色开敞空间统一划定为区域绿地 并施以严格 的 绿线管制 广东省还同时出台了 环城绿 带规划指引 要求城区人口连片发展面积超过 一定规模的城镇和城镇密集区必须要设立环城绿 带 严格控制与其功能要求相冲突的开发项目进 入 形成永久性绿色开敞地带 3 2 4 推进城乡分野的人居环境美景建设 广东严格推行用地分区管制 分类指导城市 和乡村发展 明确划分城镇建设发展区和乡村农 业发展区 分别提出开发建设和空间管制要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城镇建设发展区应本 着集中 集约原则 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和更新改 造 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乡村农业发展 区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保持农用地性质 合 理控制村庄零散建筑的数量 严格限制乡村工业 的发展 维持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安逸清新的 田园乡野气息 4 高级阶段 城乡融合 4 1 总体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进入2010年 面对城乡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和 新要求 广东开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以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 为目标 不断 强化城乡联系 缩小城乡差距 以城市转型升级带 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促进产业提升与经济发展的同 时 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与生活品质 让居民幸福指 数得以提升 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的转变 4 1 1 产业发展从横向扩散为主向横向与纵向 双向提升转变 近年来 广东在产业发展上从产业纵向提升和 横向扩散两个方向并行推进 纵向提升指推动产业 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 横 向扩散指将传统制造业从珠三角地区向粤东 粤 西 粤北地区和环珠三角等外围地区转移 通过 产业转移来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4 1 2 城乡建设由 数量扩张 向 质量提 升 转变 广东长期以来城乡建设无序蔓延 吞噬了不 少农田和林地 造成资源环境难以为继 全省各 地城市和乡村 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面临着建设用 地拓展空间严重不足的限制 许多地方不得不提 高存量土地效益 有效推动城镇发展建设由用地 粗放 高能耗向集约紧凑 低能耗转变 4 1 3 生态环境建设由以保护为主向保护兼顾 开发转变 由于日益增长的休闲活动的需要 生态资源 成为稀缺性资源 以往孤立地进行保护的做法 难 以真正实现对生态资源的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生 态保护理念亟需转变 应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在休闲 游憩 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 价值 变 消极 保护为 积极 保护 4 1 4 设施建设从 生产导向 向 民生导 向 转变 广东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 重大基础设施 特别是高速公路 港口 机场等已经基本建设完 善 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应从生产导向转向民生导 向 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加 大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设施的投资力度 促进 民众幸福指数提升 4 2 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 4 2 1 加快构建 流通空间 体系 推动产业 转型升级 广东正着力于加快建设科工贸信一体化发 展的 物联网 通过强化港口与铁路 高速公 路 内河航道 机场与轨道交通 高速公路等 联系 积极发展海铁联运 海河联运 空铁联 图5 广东省产业转移园示意 Fig 5 Industrial transfer parks in Guangdong 城乡统筹三阶段 宋劲松 Annual Conference Reports 年会特邀 报告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2年 第36卷 第1期 VOL 36 NO 1 JAN 2012 38 运 空海联运等 多式联运 组合 构建大运 量 集约化的集疏运系统 提高区域货运运输效 率 增强全球通达程度 同时 广东还大力推 进珠江三角洲区域轨道网建设 并向全省延伸 十二五 期间全省将规划建设轨道5000km 城际轨道线网密度将达到4 5km 100km2 基本 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建设水平 4 2 2 提倡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 促使城市集 约内涵式增长 目前广东重点在推进 三旧 即旧城镇 旧厂房和旧村庄 改造工作 力图为新兴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腾挪空间 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转型 升级探索一条挖潜改造的内涵式发展途径 同 时 广东还在大力推广公交导向型的土地开发 TOD 模式 针对城际轨道交通沿线的重要城镇 节点 促进土地综合利用 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 度 提升核心地区的土地综合效益 鼓励建成若 干集办公 商务 购物 休闲 居住等功能于一 体的TOD新城或 城市综合体 打造现代服务 业的新型载体 与此同时 广东已经着手通过法 制手段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理 将所有的城市建 设限定在一定界限以内 界限以外仅限于农田 林地等非城乡建设用地 通过明确城乡建设用地 增长边界 图6 有效控制非农建设无序蔓延 4 2 3 大力推进绿道和城市慢行系统等设施建 设 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贯通 广东率先在全国推行绿道建设 通过建设连续 的绿道系统 将生态保护区 郊野公园 历史遗存 和城市开敞空间串联起来 将生态保护功能和生活 休闲功能结合起来 实现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 护中发展 广东还在加快推进大运量的城际 城市轨道交通 快速公交以及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建设 促进城乡居民低碳 高效 便捷出行 4 2 4 积极开展宜居城乡建设 不断提升居民 生活品质 2008年以来 广东开始部署宜居城乡建设工 作 通过完善宜居城乡创建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力促建成一批健康 舒适 便捷 安全的宜居城 市 宜居城镇 宜居村庄 宜居社区 建立市 县部门牵头挂点负责机制 通过制定年度整治计 划 建立整治项目库 因地制宜拆除空心村 合 并小型村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促进村镇 净化 美化 绿化 亮化 同时广东开始充 分挖掘海洋大省 岭南水乡的内涵 通过打造富 有岭南特色的滨海 滨湖 滨河公共空间 强化 对水体 山体 城市公园 城市广场等重要开敞 空间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控制 塑造各具特色的 城镇魅力地区 5 结语 城乡统筹发展以实现城乡融合为目标 首 图7 城乡统筹发展演变模式 Fig 7 Evolution modes of urban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图6 珠三角城镇增长边界划定 Fig 6 Delimitation of urban growth boundar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下转第45页 45 服务要素组织关系和规划设计系统相应得到调整 构成功能组群的新空间结构将被重新确立 城市更 新所能带动的区域规模大幅提升 城市资源从分散 到群体将得以重组 城市更新的内涵依托价值观 引导新生活方式 阐释新时代的深圳文化特色 以新中心区空间诠释多元价值包容共存的深圳文 明 深圳精神 继续实现深圳作为中国先锋城市 的先行者价值 总之 大剧院 蔡屋围中心区将 承担和引领不同阶段的政治 社会 经济和文化 活动 并以不断增值的公共资产使市民对于自己 生活的城市拥有自豪感 这些都是研究当前深 圳中心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时代意义 本研究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都 市实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 限公司合作开展 文中部分插图由都市实践建筑 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注释 Notes 大剧院 蔡屋围片区面积35 58hm2 其用地包括 深圳大剧院 晶都酒店 寰宇酒店 蔡屋围旧村 等 并紧邻着几个特殊的城市空间场所 如小平 画像广场 深圳价值观的象征 地王大厦和新 近落成的金融中心京基100大厦 深圳改革成就 的象征 荔枝公园 深圳公共生活的象征 是深圳人乃至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深圳地标 这 一地区所代表的 深圳精神 是历来激励深圳 建设 更新 发展的文化内核 近年 随着深圳 土地资源逐步消耗 产业结构转型 城市中心不 断西移等内部和外部影响 罗湖区作为深圳市最 先发展的地区 先于全市各区 甚至先于全国 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例如核心竞争力缓慢流失 城市空间捉襟见肘等 有鉴于此 2009年深圳市 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罗湖先行先试建设国际消费 中心行动计划 鼓励和支持罗湖区开辟新的发 展方向 这是大剧院 蔡屋围片区通过更新寻求 转型与提升的重要支撑 随着罗湖区金融产业的 壮大 服务业全面覆盖各领域特别是高端服务业 的优势凸显 其他城市功能更加丰富多元 加之 深圳轨道网络和深港两地轨道交通的日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