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与认识1 不同点 2 相同点 1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对三大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主要反映了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 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 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 郡县制到行省制 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 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制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训练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 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 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 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 维护了封建统治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 但分封制以血缘关系维系 形成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 而郡县制则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 形成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 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 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 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 消极影响 1 经济上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政治上 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 思想文化上 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用 一 二 三 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一个集中 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两个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 即分相权集皇权 形成君主专制 分散地方权力 集于中央 形成中央集权 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训练2 2011 郑州模拟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 相对之下 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 收敛性 具体表现在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废宰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 b c d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需结合 明清 时期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 属于宋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排除 即可得出答案 三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 演变 2 趋势 1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 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 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 客观的原则 3 封建社会后期 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 明清八股取士 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 3 积极影响 1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 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 选官制度的变化 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 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 既树立起中央权威 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 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从选拔形式上看 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 从地方到中央 从选拔标准来看 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过程 标准逐步统一 从本质上看 成为加强统治 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训练3 2011 天津五校模拟 汤因比在 历史研究 中说 中国的科举文官制度是历史最悠久的帝国行政样板 关于这一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b 有利于中国民主制度的孕育成形c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 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形成于隋唐时期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因为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考试的办法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同时有利于读书风尚的形成 由此可以提高官员的素质 有利于维护封建的专制制度 因此 b项说法是错误的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例1 2010 福建文综 t14 4分 朱子语类 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 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 奉行 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体现三省分权制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一 思路点拨 本题借助历史文化名人朱熹之口 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三省六部制 主要考查提取信息和迁移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 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中书 门下和尚书三省既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又相互协作和相互牵制 a c d三项的表述 正确体现了这种中央行政权力运作机制的性质 作用和实质 因其属于行政机制而非监察机制 故b理解有误 答案 b 备考启示 规律性知识是备考的重点 很多试题强调单元内的综合 即要求总结政治制度发展演化的规律 比如从汉朝 唐朝 宋朝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中 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一般性手段为 分化相权 理解本质目的是加强君主的权力 同时注意结合反腐倡廉的时政热点认识古代的监察制度 例2 2010 山东文综 t10 4分 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 的局面 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思路点拨 本题以宋朝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作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 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 本题通过材料中信息可知 宋朝将相权一分为三 实际上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即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故选c a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 b项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应是军机处的设立 d项中材料并未体现 答案 c 考情分析 从近三年新课程地区高考题看 从汉至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是高考的重点 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更是高频考点 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重点是对政治机构的职能 运行机制及本质的考查 复习时除把握这些知识点外 还应注意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 文化根源 并适度与西方政治制度及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对比 分析其异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例3 2009 广东单科 t5 3分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 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隋代实行内史 门下 尚书三省制c 唐代决策 审议 执行权分离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 明初废除丞相 清初 军国政事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二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 皇权和相权是一对不断斗争的矛盾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鉴于元朝时丞相权势过重 以致皇权不稳 因此明朝初期废除丞相 以六部分理政务 清初军政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皇权受到限制 答案 d 方法技巧 概念型选择题 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 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 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 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 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此类试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 或偷梁换柱 或以偏概全 或以末代本 因果倒置 所以做题时要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 审题时要一一分析 不能漏掉任何一个 否则解题思路就会偏离题干要求 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特别注意 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考情分析 从近三年新课程地区高考的试题看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考点考查较少 这与考点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今后备考时将有可能强调政治 经济 文化之间的综合 高考试题将有可能出现横向综合试题 要求通过认识明清时期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的史实 认识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点 封建制度的衰落 1 2010 江苏单科 t1 3分 柳宗元 封建论 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并联系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知 b符合题意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a不符合题意 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 c不符合题意 唐朝实行州县制 d不符合题意 2 2010 广东文综 t14 4分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选d 本题通过谏官的职责变化来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从而实现对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从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即从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项君权 不受制约 的说法错误 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b项排除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向皇帝负责 c项也不对 3 2010 江苏单科 t2 3分 诗人左思在其 咏史 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解析 选c 本题以诗人左思的诗句为切入点 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的不合理社会现象 由此判断该制度以 门第 为主要标准 并且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 由此可判断c正确 征辟制是汉代皇帝对某些德高望重 学识渊博的名人 不经官吏荐举 直接征召到朝廷为官的制度 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 孝廉 和 才能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4 2010 浙江文综 t16 4分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 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 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 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 选c 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中国选官制度知识的再现能力 a项以官举士反映的是汉晋的荐举制 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 与时间信息不符 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 南宋学者朱熹将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合为四书 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与时间信息不符 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故正确答案为c项 5 2009 海南单科 t6 2分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 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 中书门下 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b 行政权c 军政权d 财政权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宋初 中书门下为最高的行政机构 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6 2009 江苏单科 t2 3分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 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 把相权 一分为三 互相牵制和监督 提高决策正确性 同时 又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d错误 三省六部制是专制皇权下的分权 a错误 是分割相权 而非剥夺 b错误 7 2009 辽宁文综 t28 4分 明朝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a 决策b 行政c 监察d 司法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 威胁皇权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口胡惟庸谋反 趁机宣布裁撤中书省 不设丞相 提高六部职权 分掌天下事务 直接向皇帝汇报 8 2008 山东文综 t8 4分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主要原因在于 a 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b 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c 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d 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 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9 2010 上海单科 t34 10分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 皇帝为了集中权力 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 行使宰相职权 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 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 下图反映了汉 唐 明 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2 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以秦朝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线索 重点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 明朝内阁制度 清朝军机处 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第 1 题抓住题干中 汉 唐 明 清四朝中枢 这些关键词 应很容易想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内朝或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明朝内阁制度 清朝军机处 第 2 题答案1很新颖 答案2是一种普遍现象 看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 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 历史变迁 的 历史阐释 能力了 答案 1 内朝或中朝 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内阁制或内阁 其他答案 答案次序颠倒 其他制度不得分 2 答案1 归纳出两种方式 准确指出其作用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形成决策核心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 之职 以形成相互牵制 削弱相权 答案2 归纳出两种方式 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起用身边的亲信大臣 以加强皇帝权力 令多人共行 宰相 之职 以削弱相权 一 选择题1 淄博古称临淄 是先秦 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 在这里出土过带有 淄川王 胶西王 等字样的西汉初年传世印泥 古时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的泥块印章 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西汉时 a 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盛况b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c 在各地设立封国的史实d 已经发明印刷术的推论 解析 选c 由材料中 淄川王 胶西王 等有效信息可知西汉初年设立封国的史实 这也与教材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的内容相互印证 2 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央官制的合理设计 其 合理 性主要是指 a 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b 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c 三省牵制来防止腐败d 垂直管理来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选b 从官制的合理设计角度来看 三省六部制度的主要进步性在于用中央机构运行机制上的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 3 据 文献通考 记载 宋 太祖 太宗平一海内 惩累朝藩镇跋扈 尽收天下劲兵 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 上下相制 等级相轧 是以天下晏然 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 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 强干弱枝 d 提高军队战斗力 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宋太祖改革 北宋军队人数众多 机构臃肿 士兵素质较低 并没有形成富国强兵 a项从 尽收天下劲兵 一句看出 b项从收拢兵权的意义分析 可以得出 c项说法从 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 可以得出 4 近年来 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尤其在用人上 有人说他 唯才是举 有人说他不善用人 他死后 其子曹丕废汉称魏 历史上称曹魏 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 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 故选b项 5 明史 记载 居正为政 以尊主权 课吏职 信赏罚 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 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 恂恂若属吏 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 夺前所赐玺书 四代诰命 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d 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解析 选c 明朝废丞相后 为处理繁多的政务设内阁 内阁成员由皇帝决定 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故选c 6 雍正七年 1729年 青海军事兴 始设军机房 领以亲王 大臣 予银印 印藏内奏事太监处 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 解析 选c 从材料 青海军事兴 始设军机房 可知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立 故 正确 从 领以亲王 大臣 可知军机处的成员由皇帝亲信组成 故 正确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故 表述错误 材料并未说明军机处的职责 而且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并不参与国事决策 故 错误 二 非选择题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主要是靠军功 任子 赀选等 任子是二千石 郡太守等 以上官员 任满三年 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官 赀选是规定资产达到一定标准的才能做官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 以后逐步成形 发展 察举的科目渐多 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 察举开始制度化 察举的科目以孝廉 秀才为主 由州 郡长官推荐孝廉 秀才的人选 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 乡 里的推荐 即所谓 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 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 并有年龄限制 这种自下而上 以举荐为主 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 比起世卿世禄制 任子制与赀选都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正 定九品 高下任意 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 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 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 获虚以成誉 所欲下者 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 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 不顾才实 衰则削下 兴则扶上 一人之身 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 或以计协登进 附托者必达 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 必见割夺 有私于己 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愚臣以为宜罢中正 除九品 弃魏氏之弊法 立一代之美制 唐 房玄龄等 晋书 卷四五 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 唐宋厉行考试 明清峻法执行 无论试诗赋 策论 八股文 人才辈出 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 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 根据材料三 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 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和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题 依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 即汉初的任官与军功 任子 赀选等紧密相关 特点要抓住材料一的最后一句话回答 第 2 3 题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 第 4 题属于开放性设问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依据 军功 门第 财产和他人举荐 特点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 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 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 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 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 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5分 共60分 1 2011 广州模拟 仅从 西汉 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 前127 前123 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 元鼎元年至武帝末年 前116 前87 又有44人封侯 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 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b 消除分裂割据的局面c 加强中央集权d 维护刘家的统治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的结果 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2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 论宋学的博大精深 中说 在宋太祖 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 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 宰相与副相之间 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 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 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 知州 三岁一易 b 另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c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 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解题关键 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要求 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 然后结合教材讲述的知州和通判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进行思考 解析 选d 知州 三岁一易 不涉及长官和副手之间的关系 排除a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都是中央部门 禁军属于军队方面的内容 和州郡地方政府无关 排除b c 3 2011 泰州模拟 下列选项中有关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 错误的是 a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实行于汉初和元朝b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c 两种制度均是地方行政制度d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局面 并为此后历朝沿用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依所学知识 左图代表的郡国并行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并没有被历朝沿用 故选d项 4 2011 济南模拟 钱穆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指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 只能说是汉代好 唐代比较好 宋代就太差了 宋代地方行政 太差 的根源在于 a 一切大权尽归中央 造成地方贫弱b 地方机构重叠 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c 地方官贪污腐化 加剧了社会矛盾d 地方权力膨胀 中央对地方失控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宋朝 制钱谷 收精兵 将地方一切权力收归中央 致使地方无权 比较贫弱 a正确 b d与史实不符 排除 c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 排除 5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1689 1775 在其 论法的精神 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 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 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 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评价的是 a 分封制b 君主专制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选b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 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 a c d三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 类题拓展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始终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核心 高度集中权力 中间贯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 君权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同时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 选官制度 6 2011 合肥模拟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因心怯 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 不敢照常式封发 而改用斜封 所书 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 而改用墨笔 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解题关键 由题干中的 心怯 不敢照常式封发 不敢用朱笔 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它们的职责可知d项正确 7 2011 合肥模拟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经很多 有世袭 军功 荐举 郎选 恩荫和科举制度 盛行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是 a 世卿世禄制 世袭制 b 荐举贤才 授以官职c 世家大族 门第取士d 分科举士 考试选官 解析 选b 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适合于西周时期 c项适合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指的是九品中正制 d项开始于隋唐时期 指的是科举考试 8 礼记 载曰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 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该段材料记录了我国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 其选拔标准有 a 才学 血缘 等级 地位b 血缘 门第 等级 世袭c 血缘 品行 才学 世袭d 才学 门第 品行 世袭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 可以直观的判断出当时的选官制度的依据不是品行也不是才学 而是门第血缘等标准 9 2011 长沙模拟 唐代科举考试 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 要考判案的能力 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 题目大意是 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 其中有人是 市井之子孙 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 而州府申辩说 群萃之秀出者 不合限以常科 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 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 惟贤是求 何贱之有 拣金于砂砾 岂为类贱而不收 这表明了 a 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b 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c 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d 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解析 选c 唐代科举制度对学生的身份有限制 明确禁止商人 工匠及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 白居易在判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 都应该获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 10 2011 天津模拟 白寿彝主编的 中国通史 记载 侍读解缙 胡广 编修黄淮 修撰杨荣 编修杨士奇 检讨金幼孜 胡俨被简选入阁 在皇帝左右 参议朝廷政务 成为皇帝的参谋 此后 阁臣的设置成为常例 但这时的阁臣由于职位低下 秩皆五品 秉处政务虽有皇帝的支持 然而其权力却远远不及六部 以上材料讲述的是 a 汉代察举制b 唐代三省六部制c 明代内阁制d 清代军机处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 根据 入阁 在皇帝左右 成为皇帝的参谋 职位低下 不及六部 可判断是内阁制 11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 封建之失 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 其专在上 有研究者据此得出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的结论 该推论 a 材料充分 理解准确 结论合理b 材料充分 理解不准确 结论不合理c 材料不充分 理解准确 结论合理d 材料不充分 理解不准确 结论不合理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研究史学的方法 材料 论据 只有一个 不充分 所谓 孤证不立 由此就得出某一结论 理解 推论 肯定不准确 结论 论点 往往不合理 明清时期 阻碍社会进步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并非中央集权制度 两者是有区别的 12 诸葛忆兵教授在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中指出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 三公制 三省制 军机处b 三公制 六部制 内阁制c 三公制 三省制 六部制d 三公制 三省制 内阁制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选项入手 综合排除 军机处是清代设立的 当时宰相已经被废除 因此不能称其为宰辅制度 六部不属于宰辅 由此排除a b c三项 只有d项说法准确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第13题20分 第14题20分 共40分 13 2011 雅礼中学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 平定天下 海内为郡县 唐代的杜佑说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 秦皇帝荡平九国 宇内一家 尊君抑臣 置列郡县 清代官纂 续通典 则明确地说 封建起于黄唐 郡县创自秦汉 将黄帝 尧舜 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 将秦汉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汉有天下 矫秦之枉 徇周之制 剖海内而立宗子 封功臣 数年之间 奔命扶伤之不暇 困平城 病流矢 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 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 郡国居半 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 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 制州邑 立守宰 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 虐害方域者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 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 封建论 材料三明末清初 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 如在官员任期方面 陆世仪说过 郡县之弊 在迁转太速 封建之弊 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 顾炎武也说过 封建之失 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 其专在上 的名言 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 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顾炎武明确指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 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又说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 而无圣人出焉 尚一一仍其故事 此 民生之所以日贫 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 中国之历史 犹是分立之时长 统一之时短也 分主之世 谓之封建 统一之时 号称郡县 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 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7分 2 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4分 3 结合材料三回答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 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6分 4 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3分 解析 第 1 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注意言简意赅 切中要点 第 2 题结合所学知识 抓住材料中 矫秦之枉 徇周之制 陵迟不救者三代 和 后乃谋臣献画 而离削自守矣 等信息来回答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 再抓住材料中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等信息来回答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 第 3 题中的第一小问 抓住材料中的 郡县之弊 在迁转太速 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