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doc_第1页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doc_第2页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doc_第3页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doc_第4页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一、主要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二、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三、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四、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方面: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读史品画:由唐代张萱捣练图展开的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研究从史的解读方面来品鉴绘画,或者说在对绘画名作的感受中认知已逝的历史,是我近两年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理念上这样想,教学实践中也在努力将理念付诸行动,不过以前只是有此感受,虽然非常强烈,但并没有比较完整地深入的思考。在本学期开始,我在整理上一年欣赏张萱捣练图的教案时,才真正有了要规范“读史品画”这一美术欣赏教学研究的决心,并借我区所有初中美术教师来本校传经送宝之机会,草拟其文与教学设计,以此就教于各专家和同行。一、课题提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我国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为契机,美术鉴赏教学研究便开始受到重视。随即也展开了针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逐渐增多,并日见其深度。近年来,“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的观点被提了出来,我国教育界也越来越关注良好的审美文化心态的建立与美术鉴赏之间的关系。为此,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简称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制定了“欣赏评述”领域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额,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第二,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我们国家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努力引导学生认识这些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意义。与此同时,在比较研究与欣赏中,还要试图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种族、地域、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与艺术的差异,即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特征。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美术课中展开欣赏教学,美术欣赏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是一个相对立的学习领域,但同时又与美术课程中其他学习领域,甚至与其他文化领域和学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初中段的学生而言,随着知识面得扩大,他们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欣赏作品,而且还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赏析。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要求我们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捣练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发布者: 孔建琼 发布时间: 2011-7-24 15:45:18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画中刻画的人物如何做到传神,如何体现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教学方法: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运用问题法、多媒体的直观法,让学生有所比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都听说过杨贵妃这个人物吧?(图片展示)1、她是什么朝代的?2、她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封二到第三页。(板书课题)二:学习新内容 请看第三页顶端的捣练图全图。(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问题:什么是仕女画?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问题:1、什么是捣练?1、什么是熨烫?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学生解答“仕女画”。学生解答“捣练”、“熨烫”。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接着,教师播放一段不同朝代的影视作品,请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女性服饰。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十二个。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思考与讨论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学生互评对方的观点,教师作点评。三、课堂练习:师:请说说初次看到本作品与讲解欣赏后对此画的不同感受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同时期的中西方美术作品进行讨论与比较,使学生对仕女画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也对唐代女性的生活风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足之处有之,由于时代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难理解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应多收集素材,让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唐朝人的生活,(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成为既能传授理论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陶冶情操的动态功能过程。二、教材分析:捣练图主要描绘的是唐代宫廷妇女丝织劳动的场面。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突破了以前人物画只画宗教烈女题材,而转入对生活中妇女形象的描绘。主要知识点有:仕女画,唐朝仕女的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技法特点。三、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使学生知道欣赏一幅画的一般过程。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3、通过欣赏唐代仕女画,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画的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欣赏作品时,结合唐朝的社会风貌,探究出唐朝仕女画的特点。解决办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画中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再从发式、服装等方面一步步探究。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的独特魅力。解决办法: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静动静)感受过程。既有亲身模仿体会,又有画面比较欣赏感受。五、教学准备:1、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2、制作课件。六、板书设计;捣练图唐朝仕女画的欣赏 捣练 仕女 大唐风格 以形写神七、教学软件:U盘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领略了唐朝建筑的雄伟宏大,也欣赏过了唐诗的雅韵,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唐朝仕女画的独特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突出学科的横向联系(二)、解题 首先课题里出现两个我们陌生的词“捣练”、“仕女”。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注解给我一个简洁的解释。学生看书回答“捣练的美女图”自然过度到新课内容。(三)、新课环节、1、构图形式 课件出示“捣练图”介绍一下张萱。最主要的是他突破了以前的宗教、孝女、烈女的题材,而转入对现实生活中妇女生活的描绘。如果有学生发现和书上的作者不一样,再介绍以下赵佶,顺便提一下保护历史文物书画 然后让学生在长卷横幅图中找出哪一部分是捣练图。教师根据学生找的出示捣练局部图。再出示缝纫、熨烫局部图,让学生观察图找答案并命名。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随意的情况下了解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独特构图形式。2、审美观点 提问:如果以我们今天的审美眼光看画中的人物形象,她们美吗?提问:为什么唐代“以胖为美”?学生观察画面回答问题:“不美”、“太胖了”。学生有可能回答“生活好或提到杨贵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唐朝的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安定。设计意图:设置贴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让学社感觉欣赏一幅作品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3、服装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画面谈一谈她们的服装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画面讨论回答:答案有:宽大、低领、裙子长且腰际很高、有帔肩等。结合图片补充分析解说。唐朝妇女在服装穿着的富贵、典雅、华丽、夸张的特点张显了唐朝妇女地位较高,思想意识开放的一面。4、美容美饰 课件出示唐朝仕女复原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她们的眉、嘴、头发等有哪些特点。(1)、眉毛:曲眉、蛾眉(2)、嘴:樱桃小嘴(3)、脸部:额头贴花子(4)、发饰:流行高髻,喜在头上戴簪、釵或花。5、唐朝仕女画形象特点 课件出示唐朝仕女画的形象特点: 唐朝仕女画在描绘仕女形象上以丰腴的体态、宽松透明的衣带、乌黑发亮的高髻、富贵华丽的外貌、以及奢华的生活为主,形成了大唐特有的风格。 并展示大唐风格的作品。(绘画、唐三彩、壁画)在此介绍一下张萱、周昉。6、感受“以形写神”的魅力(设置了“静动静”感受“以形写神”过程) 课件出示形成大唐风格的因素。受到以形写神美学思想的影响。(1)、讲解什么是“以形写神”?(2)、让学生找出画中哪些动作和姿态能体现“以形写神”?学生观察画面找动作和姿态(3)、让学生模仿画中的动作感受一下。随便讲以下熨烫的局部构图。学生上台模仿动作(4)、以中国古代人物画和西方人物画作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以形写神”的特点。出示中晚唐时期周昉挥扇仕女图与委拉斯凯兹宫娥引导学生比较欣赏。(5)、写意人物画更能体现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如太白行吟图与杨贵妃比较欣赏。学生观察比较讨论7、归纳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以笔墨、线条塑造形象,以形写神。8、课堂延伸 我们通过欣赏捣练图了解了这么多唐朝的社会风貌。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不同时代的印迹,笔墨当随时代。课件出示捣练图的局部缝纫图与油画纺织女西委拉斯凯兹比较,让学生试分析它们的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讨论比较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全方位欣赏作品,锻炼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我们欣赏一幅作品应从哪几方面去欣赏?用我们通俗一点的说法:1、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内容)2、怎么画的?(表现形式)3、反映怎样的社会风貌?抒发作者的怎样情感?(抒发情感)这就是欣赏作品的一般方法。学生参与总结归纳。设计意图:总结欣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运用,为以后欣赏打下基础。九、反思: 我以前的教学设计太注重作品的人文性,没有突出美术课的特征。经过老教师的指点,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以学生的眼光审视作品,设置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让学生走进作品。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枯燥无味的欣赏课变的生动活泼起来。十、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解题 唐朝仕女画的特点 感受“以形写神”的魅力 课堂延伸 小结:欣赏方法 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课堂设计课题 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课型 工艺课教具准备 范画、示范包装盒若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原理。 2.让学生将已学的美术知识作一次应用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对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设计能力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商品包装的兴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1、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2、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难点在于怎样用色彩语言表现商品的属性与特点,并达到内容与图形相统一。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商品实物等。学生:空饮料瓶装水、一性杯子、卡纸或铅画纸、水彩笔。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出示一瓶没有包装的瓶装饮料。同学们我带来了一瓶饮料,从外观上你知道它是什么口味的吗?如果把它摆在商场中你会购买吗?为什么?引入课题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复习色彩知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色彩知识色彩三要素:色相 色彩的纯度 色彩的明度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对比欣赏、分析。1、展示学生带来的商品包装,请学生讲解商标的特点,优缺点。 (1)、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重要性?(2)、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要求?(3)、展示不同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2、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探究成果,并补充个人意见。创作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设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商品进行简单的色彩搭配,设计一款有特色的色彩包装,可以采用平涂、剪贴等方法,并写出创作思路。 情景表演:展示作品,推销商品(重点以色彩搭配为主),学生互评。小结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有了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从色彩在包装中所起的作用、色彩搭配和商品属性之间的关系、色彩搭配的方法、色彩搭配与人们的审美取向等方面,探究商品包装中的色彩搭配规律。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感受-认知-理解-运用”,到“审美创造”循序渐进的学习。 本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自学能力中包含着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自学能力的强化与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题:捣练图课时:1课时课业类别:欣赏.评述授课年级:七年级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于我国唐代的绘画题材与风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能力目标: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使学生对于唐代的时代背景、审美标准、绘画发展、以及当时的总体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师生一起分析捣练图,使学生对于我国唐代的绘画题材与风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的区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走进盛唐文化,欣赏大唐美学具体显现的实例,一个充满博大雄浑社会气象令人骄傲的时代。(播放多媒体课件)当时的绘画也同样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一起欣赏盛唐时期的绘画作品。二出示课题捣练图。问:什么是仕女画? (一)画家介绍:张萱(713755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的著名画家。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任“史馆画直”(即宫廷画师),主要画人物,特别擅长画贵族妇女。唯一留存的两幅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为宋朝人的摹本,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这幅捣练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37厘米147厘米。多媒体播放课件捣练图全图。(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问题:捣练图是以什么形式展现的?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之一:中国画讲究形制的装裱,西洋画注重构图的安排;另一方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使用的材料不同; 1、什么是捣练?学生解答“捣练”“练”是丝织品的一种。2、画面表现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画面中这些女子都在干什么呢?捣练、缝纫、熨烫。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展开画面给我们最强的感受并一下吸引我们目光的是绚灿而典雅华贵的色彩。这也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之二;中国画色彩基本上是平涂,较平面;而西方绘画的色彩则根据光影的变化而表现,较立体; 3、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师归纳:这幅作品共画了十二个人物,这些人或长或幼、或坐或站,神情姿态各异。 4、画面安排合理,尤其把人物的动作姿态作为重点着重刻画,这些姿态生动自然、真实,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找一找体现自然、生动、真实的细节,说一说。 主要细节有:全卷的构图十分富有匠心,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画面的背景是怎样处理的?没有做任何描绘,这一点也正是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不同点之三。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逼真,删繁就简,突出主题,以求印象的深刻。 画中人物细节的描绘,突出了一个“神”字,说明了中国画注重人物神韵的刻画;整幅作品以线造型,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又一不同点;西洋画则以形写形。妇女们动态徐缓,仪态娴静,默默不语的忙碌着。画中的人物的动作联系处理得十分合理自然,使画面各段独立,又统一。这里体现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这是与西洋画焦点透视法的又一不同之处。 (三) 除了捣练图,在我们的课本中还例举了同时期的其他两幅女性形象的画作。(出示作品图片)。簪花仕女图画面表现盛唐时期几位头簪大花的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贵族妇女们内心世界的空虚、寂寞。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面。 对比三幅作品,请学生说说唐代人物的体型、服饰、发型、动态有哪些特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张萱和周昉的绘画直接影响了晚唐、五代的人物画风格。而中国人物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以线描和装饰性色彩塑造形象、注重人物精神刻画的传统。总结:唐代追求“以胖为美”的审美准则,在造型方面,主要是以线描为手段。 “用线造型,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三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对唐代的绘画题材与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对中西方人物绘画的区别进行了比较。俗话说: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正如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彰显着中国浓厚文化底蕴的诗与画。资源简介: *第一课美术七年级十四册一、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二、你认为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三、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2、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你是怎样理解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的?思考与讨论1、你了解的艺术家是怎样深入生活的?一、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一)将图片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探讨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虾(中国画)齐白石五马图(中国画)徐悲鸿向日葵(油画)凡高(荷兰)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杜键泥猴张致和 (二)试分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1、请说出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2、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手法?更集中更典型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试分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透视线引向毛主席真实天安门的廊柱画中天安门的廊柱二、你认为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1、你了解的艺术家是怎样深入生活的?2、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怎样表现虾的眼睛?怎样删蘩就简画虾的腿?齐白石的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齐白石画虾还给我们哪些启示?传神的美虾(中国画)齐白石色彩的美在阳光更为明亮灿烂,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国南部,凡高找到了灵感,从次,他的色彩画得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丰收(油画)凡高(荷兰)奥里斯教堂(油画)凡高(荷兰)悲壮的美列宾用三年的时间到伏尔加河体验生活,他用这幅画,通过对被奴役者的悲惨命运的刻画,表现出一种悲壮的美。作品鼓舞人民奋起抗争,获得自由。伏尔加河纤夫(油画)列宾(俄国)笔法的美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得。想想看,还有那些表现技法是从客观世界中来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中国画)白雪石材料的美(2)丰富多彩的生活给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开阔了视野,表现生活创造了美。 (1)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和灵感。公牛头毕加索(西班牙)纸版画三、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艺术家必须热爱生活,提高艺术修养。齐白石著名的中国画大写意画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毕生从事美术创作。他所描绘的画,都是他经历体验过的对象。虾蟹、青蛙、雏鸡、白菜、牧牛、油灯,他把对土地、对家乡祖国山河草木的一片深情化作水墨和色彩的图画。齐白石像(油画)吴作人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艺术家在生活的实践中,把对人生、自然、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作品,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创造出大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再现性作品表现性作品父亲(油画)罗中立 泉(油画)普拉斯托夫(俄国)*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建阳三中 李振旺日期:2009-09-24来源: 作者:李振旺字体:大 中 小 一、教材分析: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构筑了“理论系统”中的创本课属于“欣赏 评述”领域的教学内容作规律,通过重点分析比较“虾”和“开国大典”引领学生从直观感受步入理性认识,从而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继而也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 二、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对艺术创作规律了解甚少,还缺乏对事物细致深入的探究能力,更需教师多加引导。让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继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绘画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作品是高于生活的。 2)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分析作品虾和开国大典使学生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都是高于生活的。 2 难点:艺术作品的创作高于生活的特征。 五、教学理念; 1)怎样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探究美术作品。 2)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活跃课堂。 3)如何拓展学生视野,理解创作规律。 六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创立情境,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现:虾、竹、马、骆驼的生活原形和相关画家画作(学生思考回答)。 2 提问:是哪些画家的作品,为什么能画的如此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生回答:齐白石、郑板桥、徐悲鸿、吴作人,经不断观察、不断绘画实践。 3 设计意图 引发和导入思维,吸引欣赏。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1、观看P4齐白石画的虾和生活中的虾(学生对比探究分组回答) 2提问: 1)两者之间有什么似与不似之处? 启迪从虾的身体姿态、透明质感、眼腿的表现,虾的结构和表现方法来分析。 2)齐白石画虾的技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生答:养虾观虾画虾写实,夸张,变化,总结升华 创作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又美的虾。 3)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 生答:相关联关系,源于生活之中又高于生活的关系。 3 简介齐白石:(简单带过) 1)尤精花草虫鱼,诗书画印,作品留世万件,获文化部奖励(中国人民优秀的艺术家,),刻章自勉(要知天道勤酬) 2)绘画理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验证了艺术创作。 4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细致观察对比,引申出创作规律。 第三环节:、观看P6油画开国大典和摄影作品开国大典(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后回答) 1 提问: 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 2)、油画中的天安门与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 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4)油画中的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 5)在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中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2 结论: 1)、艺术创作特征;更典型、更突出、更集中、更具美感、更具寓意、更理想。 2)、艺术创作“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3 简介作者与画: 1)董希文;中央美院教授, 2)该画揉进工笔重彩技巧,色彩单纯,对比强烈,是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史实,成立当天是阴雨天,却画成秋高气爽的晴郎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该历史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1954年抹去高岗,1972年抹去刘少奇,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历史画应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4 设计意图 提升学生欣赏思维能力,进一步明确:“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 第四环节:拓展视野:学生观看其它美术作品。 1 学生自主学习比较:油画拜克托瓦尔山、夜咖啡馆和相关照片,加深领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2 展示其它作品:(教师分析)、 1)教师作品;五彩梦,不落的太阳,人类必须自我控制、秩序册、 2)画家作品;牛的变形过程,愿世人都和平、人类保护森林森林保护人类、熊猫盼盼。 3、课后细细品味P7中名家名言。并寻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例子。 4 设计意图 巩固深化创作理论。 最后展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 深思熟想去粗存精,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3分钟, 互动学习;“虾”15分钟, “开国大典”17分钟, “ 拓展“8分钟, 小结;2分钟 七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观察对比思维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并从以下几点来实施评价。 1 能否积极参与思维和探究。 2 能否条理明确地表述问题。 3 能否感悟不同作品的创作特征。 八、课后反思: 该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提出问题,比较分析互动为手段,通过学生充分思维与表达,形成活跃状态,激活课堂,从而升华出创作规律,并通过作品欣赏和知识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教学设计仵婷婷一、教材分析与学习时间安排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4册第二课的学习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学习手绘线条图像能够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简单会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交流和抒发情感的目的。初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对手绘线条有所了解,上学期的学习主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引发学生去把握对象的基本特征和组成要件,能抓住说明问题的关键,并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行大胆,自信,有个性地表达事物的程度,不强求完全写实。本学期的教学注重的是使学生理解形态与结构的关系,掌握立体图像的呈现规律和表现手法,能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掌握表达立体图像的各种方法。本内容计划授课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能用手绘线条准确客观、忠实现实地传达物象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分析能力,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学会从生活中去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围绕生活,调动学习兴趣。难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对三维立体形象进行表达。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课件、正方体、学具准备:A4纸、铅笔、橡皮五、教学特点本节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淡化美术技能的培养,以看看,想想,画画,猜猜,玩玩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愉快,画得开心,在轻松愉快中激发学生热爱美术、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学设计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课堂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请同学们通过添画几笔的方式,将二维图形变成三维立体图形,体验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设计意图:正方形变为正方体对于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学生在几何课上都已学过,之所以选择一开课就做一个简单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体会到由平面到立体并非难事,只是多了一个深度。同时也完成了从平面到立体知识上的衔接。(说明:学生基本都能画出,但如果说透视关系都正确基本没有几人。这时候老师应给予鼓励,先不指出问题所在。)2、教师根据黑板上的正方体引导学生总结出立体图像的含义: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设计意图:从小游戏中引导学生总结立体图像的含义能够加深印象,促进理解。教师板书:立体图像的表达(二) 讲授新课1、教师由生活中的立体形象引出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像,欣赏几幅手绘立体图像,引导学生分析其画面所传达的内容:设计意图:由学生来分析,在分析中体会并总结立体图像的功能。图例一:一个正在高空做清洁工作的机器人图一说明:机器人的外观、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图例二:工业产品设计的手绘效果图图二说明:各个角度展示手机的外型、翻盖功能图例三: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图三说明:房间的布局、家具、装饰品的式样和位置的摆放图例四:鞋子的外观设计图图四说明:鞋子的款式、外部装饰2、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几幅图片的欣赏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用手绘线条来表达立体图像?”知识点:立体图像的功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当你要把一个物体的形象向别人描述时,立体图像会省掉许多形容的语言。立体图像比平面的图像更能够体现物体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设计意图:由学生分析后总结能够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动手绘画的热情,为下面做了铺垫。3、教师提问:“我们体会了立体图像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如何来表达立体图像?” 知识点: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欣赏:请同学们比较随身听的三种表达方法(如图五),引导其说出不同之处,概括立体图像表达的三种方法:直观感受法、结构分析法、主观理解法。图五设计意图:在本部分的讲解中教师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总结立体图像表达的三种方法,接着再分别讲解。(1)直观感受法欣赏几幅立体图像(如图六),总结出:直观感受法是按照物体的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能较真实地再现对象。 图六知识点:透视(看图七)图七从林荫道图片中总结出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概括起来就是:近大远小。比较: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角度的摆放让学生比较分析其各个边的透视变化,引出: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图八、九)图八 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