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高中语文教案.doc_第1页
新苏教高中语文教案.doc_第2页
新苏教高中语文教案.doc_第3页
新苏教高中语文教案.doc_第4页
新苏教高中语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一专题:祖国土第一板块:故园音画【内容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美,了解人与祖国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懂得爱国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2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3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感受散文写景状物的特点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要求】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结合有关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尤其要注意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去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注意分析艺术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3研习祖国山川颂,了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的原因;研习长江三峡,能够把握文章借助景物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怀,掌握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的写作手法;研习肖邦故园,能理解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把握祖国与个体之间的双向意义。4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传达出景色的意境与韵味,准确表达出文章对祖国的赞美和挚爱。【教学建议】本专题在研习方案的设计中突出了“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对这一方法的介绍,要求学生课前查找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板块由3篇散文组成,在研习中可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解读文本。例如要注意感受形象,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运用,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引导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肖邦故园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可将肖邦的音乐引进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肖邦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欣赏常识,可作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和音乐欣赏课结合起来。教学中还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只是这里的音乐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应着眼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重点还是落实在语文上。本板块的3篇散文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可以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朗读的轻重缓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亦可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用朗读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达出来。祖国山川颂教案教学内容:祖国山川颂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二、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了解作者并对课文注释作适当补充。 四、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五、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六、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七、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诗化的语言;直抒胸臆;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八、作业板书设计: 点明主旨:爱祖国,爱祖国美景总领全文 颂大地之美,文化之美劳动者创造之美 具体描绘 颂四季之美,晨昏之美如诗如歌祖国山川颂 颂家乡之美,江河瀑布之美象征祖国 小溪汇入大海 群山默默相送 主题升华 爱国情感的真实流露 流水化作羽云 回首瞭望故乡肖邦故园教案教学内容:肖邦故园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教学重难点: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三、基础字词 马厩 ji 夙愿 s 通衢大道 q茕茕孑立 qing ji 瘠薄 j b 缱绻 qinqun命运多舛 chun 养尊处优玲珑剔透 天籁 li 簌簌 s四、分析课文(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五、作业本板块有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取景范围写作目的写作手法)四季景物的描写取景范围写作目的写作手法祖国山川颂对象是祖国,在普遍意义上写季节更替中景色的变化,选取的也多是体现季节特征的事物。赞美祖国,赞美祖国的四季美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将人们的心情穿插其中,形成不同色调与气氛的意境与场景。肖邦故园只写一处的景物变化,选取对象受到限制,虽然也有对四季景色的一般性描写,但更多的是具有肖邦故园特色的风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写音乐,四季不同的景色就是肖邦不同的旋律。比喻,拟人,通感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 影响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肖邦故园清寒殿堂精神享受简陋古迹 斗争武器教后记: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内容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含有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和祖国关系的丰富性。2体会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认识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3与前一板块比较,理解本板块这种“变奏”的颂歌的特点,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爱国情怀。【学习要求】1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2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3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用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理解、感受。【教学建议】本板块的四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应围绕这一复杂的感情组织学生研习探讨,让学生明白,不仅仅要用美好的语言歌颂祖国,还要感受到祖国的苦难,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更崇高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做好铺垫,把握好分寸。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的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解读这组诗歌的前提,课前可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主动收集资料。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国“贫穷”与“悲哀”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现实和反映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在对文本研习的基础上,要注意整合本板块的内容,探讨“变奏”在意象和思想感情上与“颂”的区别,以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升华提炼,形成对本板块内涵的理性思考。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朗读方案,要求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感受,并对朗读进行评价和修正。本专题写作实践文体上都是散文,应指导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写作中既要彰显个性,表现真情实感,又要注意在行文中由一线贯通,有章可循。在写作之前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给定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本专题的人文内涵,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与收集的材料结合起来。【重点字词】无垠(yn) 沼(zho)泽生意盎然(ng) 堆垛(du) 层峦(lun)叠嶂(zhng) 吟哦() 汲(j) 涟漪(lin y) 晨曦(x) 采石矶(j) 汀(tng)泗(s)桥龙湫(qi) 回溯(s) 瞭(lio)望绛(jing)夔州(ku)坂(bn) 秭归(z) 汨罗江(m) 簌簌(s)茕茕(qing)孑(ji)立掳(l)掠马厩(ji) 通衢(q)大道命运多舛(chun) 缱(qin)绻(qun)瘠(j)薄(b)夙愿(s)窝行(w) 迷惘(wng) 干瘪(bi) 疲惫(bi)簇新(c) 绯红(fi) 罡风(gng) 颓垣(yun)荒冢(zhng) 蹂躏(ru ln) 齑粉(j) 肇(zho)发现教案教学内容:发现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闻一多的发现1、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2、鉴赏诗歌不能只注意文本,就事论事,还应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状况,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有关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品。这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发现的创作背景。思考:诗人“发现”了什么?借助了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满怀期待回国的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表现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失望和悲愤之情。3、难道作者的发现仅是祖国的沉沦吗?齐声朗读诗歌。明确:“你在我心里”,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发现。这个发现,表现了诗人挚爱之情。正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黑暗的现实恨之切。所以说,朱自清曾说过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4、闻一多先生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反复诵读诗歌,用常见的朗读记号,设计朗读方案:划出节奏、标出重音、判断语气。体现诗歌的音乐美,准确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学生交流朗读、互评。关于发现(一)何其芳同志在诗歌欣赏中曾经评述过闻一多的发现,指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构思是新颖的,表现是有力的。” (二)“呕心”的典故,出于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李贺)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三)梁任公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谈到:“有一类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的,我们可以给这类文学起一个名,叫做奔迸的表情法。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蕴借,是一点用不着。” “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四)闻一多,新月派诗人,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四、小结五、作业板书设计: 不是我的中华会见的是噩梦沉痛失望发现 美丽理想的祖国在我心中深沉的爱北方教案教学内容:北方教学目标:1、 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3、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一、导入1、齐声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2、“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那种杜鹃啼血般的决绝,今天读来仍然令我们心魂颤栗。这种对祖国的挚爱埋在心底,和平的日子里可能浑然无觉,但当祖国陷入困境,我们心中的琴弦马上就会被铿然拨响。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就留下了无数的在苦难中升华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华章。二、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三、学习课文:1、听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北方是悲哀的。2、听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忧郁、悲哀、沉重。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等等。 色彩:灰暗。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四、小结: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五、概括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或艺术特色。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六、作业板书设计: 风沙 寒冷 逃亡 一(1-3)北方的灾难与不幸 贫穷 饥饿北方 不诅咒 崇敬 二(4)热爱崇敬北方 相信“永不会灭亡”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案教学内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一、介绍本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人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的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二、作者简介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 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初中毕业以后曾在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 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三、关于“朦胧诗”,80年代成为潮流的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化、意象化和立体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人们在对“朦胧诗”的认识、态度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新诗的未来主流”,另一种意见认为“朦胧诗永远不该是诗歌的主流”,有人甚至认为它是诗歌发展中的一股逆流朦胧诗句欣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节选自顾诚一代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节选自北岛回答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惫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和时刻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节选自舒婷中秋夜四、课文赏析第一节:以象征的手法,选取“ 老水车”、“ 矿灯”、“ 稻穗”、“ 路基”、“ 驳船”等特点突出的意象,用“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 ”等定语修饰,再加上“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等表现力极强的情态动作,向读者传达贫困、落后的感觉,感情基调深沉而悲痛。朗读时语调低沉。第二节:1、2两行承接第一段,三、四两行揭示本节歌唱的主题痛苦与希望。使用“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个意象,传达出“祖国有着古老的文明但人民得到幸福的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的痛苦情绪。这里的“花朵”无疑象征这美好的愿望。感情基调痛苦中饱含期望,朗读时语调宜舒缓第三节:“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象征着新生和喜悦,感情基调欣喜自豪,朗读时语调应该高昂。第四节:前三节里的“我”代表的事物各不相同,只有这节里的“我”才可以看作是作者。这一节里,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迷惘”、“深思”、“沸腾”三个定语,概括了当代青年的特点,“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把自己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激情澎湃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感情基调热情高亢,朗读时语调激越。五、小结:1、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前后感情大起大落。2、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3、诗人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通过四个意象群的递进组合表达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和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 六、作业板书设计: 贫困、落后的祖国 思昔 痛苦、追求的祖国祖国呵 热爱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新生、希望的祖国 抚今 养育、献身的祖国祖国土教案教学内容:祖国土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一、学习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1、这种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2、自由朗读祖国土。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3、齐读诗歌,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4、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俗的谄媚我绝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的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新获得的对祖国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5、朗读祖国土,准确表达这首诗的深沉的祖国之爱。二、总结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小组讨论)(一)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二)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2、小结: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19世纪诗人巴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十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三、作业板书设计: 不珍惜、没激情,不知价值何在祖国土 热爱 躺在它怀,化为一体,亲切、实在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问题探讨)第一板块:燃烧的心离骚(节选)教案教学内容:离骚(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