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人民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人民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人民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人民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人民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发展 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发展 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 睁眼看世界 1 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 清朝国势日趋衰落 统治者沉浸在 迷梦中不能自拔 天朝上国 2 概况 林则徐 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 的人 主持编写 华事夷言 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魏源 编成 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睁眼看世界 四洲志 海国图志 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提出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口号 逐步形成 西学为用 的思想 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2 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 1 背景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康有为 出版 打着孔子的旗号 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发表 等一系列文章 宣传民权学说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对君主专制政体和 进行了大胆批判 严复 翻译 提倡进化论思想 变法通议 纲常名教 天演论 3 走向共和 1 方案的提出 1894年 在 的秘密誓词中 孙中山提出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的主张 兴中会 2 正式确立 1905年 成立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成为其纲领 3 1905 1907年 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 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 同盟会 政体展开论战 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4 初步实现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1 背景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激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2 概况 1 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 后改为 2 代表人物 李大钊 胡适 鲁迅等 3 主要内容 提倡 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 反对旧道德 提倡 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 陈独秀 科学与民主 新道德 新文学 3 意义 1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唤起了人们对 的关心 国家政治事务 3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 运动 4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文化转型 1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 开始传播 梁启超 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 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 发表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内容 无政府主义者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 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李大钊发表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 为在中国实现 劳工社会 而奋斗 新青年 出版 李大钊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介绍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专号 1 工读互助团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 来实现 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 的社会理想 失败后 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2 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和 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3 组织宣传李大钊 陈独秀分别在北京 上海组织 马克思主义学说 和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宣传马克思主义 胡适 研究会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为 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中国共产党 归纳概括 睁眼看世界 的核心内容 目的及影响 1 核心内容 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 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抵抗外来侵略 3 影响 睁眼看世界 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 放眼世界 探索新知 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 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 为抵御外侮 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比较分析 洋务派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 阶级利益相同 地主阶级 最终目的相同 都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方式相同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2 区别 目的 抵抗派唯一目的是抵抗侵略 洋务派首要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其次是对外抵抗侵略 实践程度 抵抗派很少实践 洋务运动大规模实践 影响 抵抗派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洋务派创造 良好舆论环境 并在实践上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名师指津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康有为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 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 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 报刊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领导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 上书光绪帝 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 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比较分析 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 1 同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 都主张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都主张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取代封建专制 同时二者对封建思想都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 2 异 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力量 革命派代表中下层力量 对清朝君主的态度维新派主张保留 但限制其权力 革命派则主张彻底推翻 政治体制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 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名师指津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 新 1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 2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 新思想 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 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 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归纳概括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 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先进性 科学性 革命性 是其他非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无法比拟的 2 通过宣传论战 鉴别比较 实践扬弃 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 3 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世界观和阶级属性都已发生了变化 必然要选择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指导思想 名师指津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维升华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经历了 器物改革 制度改革 思想文化改革 三个阶段 学习的道路也经由英国 日本 美国 俄国的演变 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 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 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 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点训练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一种思潮消亡 另一种思潮兴起 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 各自都有较大影响c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 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d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 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几种思潮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暂时间内出现的 题干中的顺序就是它们成为主流思潮的先后顺序 但并不是说一种成为主流其他思想就不存在了 有时是并存的 如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的时候 维新思想蜕变为保皇思想仍然存在 考点整合一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整合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 阶层广泛 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 参加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 无产阶级等 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 目的明确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 启蒙和救亡相连 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 层次鲜明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 器物 技术 到 制度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 共和制 再到 思想文化 民主 科学 不断深化的历程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 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 阶段清晰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 器物 技术 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 制度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 思想文化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从 走俄国人的路 到 走自己的路 5 发展曲折 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 吸取教训 继承发展 高考例析 2011 高考上海卷 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 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 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 早就带来了 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 未来的中国 b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解析 题干表达的是康有为性格对整个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 b最符合题意 c d在题干中有一定体现 但不全面 而a本身是一个错误的表述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 b 尝试命题1康有为说 中国人才衰弱之由 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 故 夫中学体也 西学用也 无体不立 无用不行 二者相需 缺一不可 然而 今世之学者 非偏于此即偏于彼 徒相水火 难成通才 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a 改革我国社会风尚b 要向西方学习c 发展近代教育d 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由 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 二者相需 缺一不可 非偏于此即偏于彼 可知 康有为主张将西学与中学结合起来 反对偏激 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向西方学习 b项正确 尝试命题2 2012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一位学者说 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 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 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 自由 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 像油浮在水面上一 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这则材料 a 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 反对宣传西方民主启蒙思想c 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 呼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 选c 该学者用 油浮飘浮 比喻资产阶级的思想宣传不够深入 体现了宣传西方思想时存在的缺陷 从文明史观看东西方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发展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近代史上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 中国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西方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也是中国文化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 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当今社会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依旧存在巨大的差异 要避免文化或文明的冲突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同文化 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沟通和交流 从这一视角立意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 高考例析 2011 高考江苏卷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 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 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 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 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 剔除传统糟粕 重建儒家信仰c 宣扬改革理念 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 遵循进化理论 任凭自然选择 解析 这段话的大体含义是 我宁愿国粹消亡 也不愿民族消亡 我们的民族要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 不能任凭自然选择 故b d两项错误 康梁变法发生于19世纪末 而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出现的现象 c项错误 答案 a 尝试命题3陈独秀在1915年说 政治之不平等 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 君主贵族之压制 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 无容讳言者也 这表明他 a 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b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c 倡导民主共和政体d 彻底反对君主专制解析 选a 由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 无容讳言者也 可知a项正确 陈独秀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为指导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b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 倡导民主共和的内容 排除c d两项 故选a项 尝试命题4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 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 天演论 时突出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等危机思想 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b 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 c 西学中源 合理利用 d 取明深义 取便发挥 解析 选d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与康有为 严复 陈独秀之思想不符 故排除a 材料中三个人未对进化论发展创新 故排除b 西学中源 强调的是中学与西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与题目要求的 对进化论的态度 不符 故排除c 取明深义 取便发挥 指的是他们运用进化论的原理 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研究 与材料主旨相符 故选d 史料 文本 材料1 六十年来 万国通商 中外汲汲然言维新 言守旧 言洋务 言海防 或是古而非今 或逐末而忘本 求其洞见本原 深明大略者 有几人哉 年来当道讲求洋务 亦尝造枪炮 设电线 建铁路 开矿 织布 以起而应之矣 惟所用机器 所聘工师 皆来自外洋 上下因循 不知通变 德相俾斯麦谓我国只知选购船炮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