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白喉杆菌」.doc_第1页
「第十三章 白喉杆菌」.doc_第2页
「第十三章 白喉杆菌」.doc_第3页
「第十三章 白喉杆菌」.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棒 状 杆 菌 属棒状杆菌属是放线菌(分枝杆菌属、诺卡氏菌属、棒状杆菌属)中细胞壁含短链分枝菌酸(碳原子数不同)的菌属,G+,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的杆菌,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棒状杆菌种类较多(16种),包括致病的白喉杆菌,条件致病的有假白喉棒状杆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溃疡棒状杆菌、痤疮杆菌和阴道棒状杆菌等。第一节 白 喉 棒 状 杆 菌 白喉棒状杆菌(C. diphtheriae) 俗称白喉杆菌,是引起白喉的病原菌。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细长稍弯,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G+;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兰色或深兰色颗粒,此颗粒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是本菌储存的养料,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衰老的细菌此颗粒因被消耗而不明显,革兰染色不定。(二)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板上过夜,菌落13mm,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0.04%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时,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中间型和轻型三型,三型均可致病,病情轻重与类型无明显关系,但其分布常随地区和年份有所不同,有流行病学意义。(三)抵抗力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煮沸1分钟或60经10分钟可杀死,5%石炭酸中经1分钟死亡,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大多数无芽胞的细菌为强,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能生存多日。对青霉素和常用广谱抗生素比较敏感。对磺胺不敏感。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毒素,是外毒素,能抑制敏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组织坏死。白喉毒素是含有两个二硫键的多肽链,分子量为63,000。经蛋白酶水解后,可分为A和B两个片段,中间仍由二硫键连接。B片段,无酶活性,有一受体结合区和一转位区,能与宿主易感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通过转位区的易位作用使A片段进入细胞。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和神经系统症状。A片段有酶活性,能将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NAD+)水解为烟酰胺及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两部分,并催化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与ADPR共价结合,使EF-2失去转位活性,从而终止肽-tRNA及mRNA在核糖体上由受位转移至供位,肽链不能延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亡,病变产生。(图示)白喉毒素有剧毒,1 个毒素分子可使细胞内所有的EF-2灭活。仅携带-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因为白喉毒素就是棒状杆菌噬体毒素基因(tox+)编码的蛋白质。tox+ 基因的表达与菌体无机铁含量密切相关,铁含量适量时,tox+ 基因表达铁多时毒素分子以呼吸酶细胞色素b(4分子铁,4分子卟啉,1分子外毒素)形式存在于菌体内,铁少时细菌不能代谢,否则不表达。白喉杆菌尚产生一些侵袭性物质,如类似于结核杆菌的索状因子,能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膜,导致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受到抑制。(二)所致疾病:1、传染源 白喉杆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白喉病人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不典型及轻症患者对白喉传播更具危险性,健康带菌者一般在总人口1%以下,流行时可达1020%。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恢复期带菌者带菌时间大大缩短,约90%的病人在4天内细菌消失。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受染。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儿童易感性最高;新生儿通过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力,到1岁时几乎全消失。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高。由于白喉预防接种的广泛开展,儿童免疫力普遍增强,疾病高发年龄后移。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偶有数次发病者。4、寄居部位: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常在咽部粘膜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及侵袭性物质,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5、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般为24天。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血管扩张,粒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因此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Pseudomembrane),假膜质地致密,开始薄,继之变厚,边缘较整齐,不易脱落,用力剥脱时可出血。假膜形成处及周围组织呈轻度充血肿胀。若病损进一步扩展至喉部或气管内,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细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有全身的中毒症状,同时迅速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毒素始吸附于细胞表面,可为抗毒素所中和,若已进入细胞内,则不能被抗毒素中和),出现心肌、肝、肾和肾上腺等退行性病变,并可侵犯腭肌和咽肌的周围神经细胞,临床上出现心肌炎(发病后2周)和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机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心肌受损成为白喉晚期致的主要原因,本菌偶有侵害眼结膜、外耳道、阴道和皮肤伤口等处,也可形成假膜。根据假膜所在部位及中毒症状轻重,分为下列类型:(1)咽白喉 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无假膜的咽白喉 部分患者仅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咽部只有轻度炎症。扁桃体可肿大,但无假膜形成,或仅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细菌培养阳性。此类患者易被误诊和漏诊。局限性咽白喉a、扁桃体白喉 假膜局限于一侧或双侧扁桃体。起病徐缓,自觉症状轻和中度发热,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及轻度咽痛。扁桃体充血、稍肿胀,假膜初呈点状后融合成片。颌下淋巴结可肿大,微痛。b、咽白喉 假膜局限于腭弓、悬雍垂等处,症状较轻。播散型咽白喉 假膜由扁桃体扩展到悬雍垂、软腭、咽后壁、鼻咽部或喉头。假膜色灰白或黄白,边界清楚,周围组织红肿较重。双侧扁桃体肿大,甚至充塞咽门,导致呼吸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周围有水肿。此型全身中毒症状重,有高热、乏力、厌食、咽痛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引起循环衰竭。中毒型咽白喉 主要由局限型及播散型转变而成。大多伴有混合感染。假膜多因出血而呈黑色,扁桃体及咽部高度肿胀、阻塞咽门,或有坏死而形成溃疡,具特殊腐败臭气。颈淋巴肿大,周围软组织水肿,以致颈部增粗(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高热、气促、唇紫绀、脉细而快、心律失常等。病死率极高。(2)喉白喉 喉白喉约占20%左右。少数为原发性,约3/4 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原发性喉白喉由于毒素吸收少,全身中毒症状并不严重。但少数由于假膜延及气管、支气管,可造成程度不等的硬阻现象,表现为粗糙的干咳,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紫绀,刀可因窒息而死亡。继发性喉白喉常发生在咽白喉基础上,伴有喉白喉的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3)鼻白喉 此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婴幼儿。全身症状轻微或无,有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可见表皮剥脱或浅溃汤,鼻前庭可见白色假膜。(4)其他部位的白喉 白喉杆菌可从侵入眼结合膜、耳、外阴部、新生儿脐带及皮肤损伤处,产生假膜及化脓性分泌物。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皮损往往经久不愈,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患者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6、并发症(1)中毒性心肌炎 最为多见,其发生率多在10%以下。多发生于病程和第23周。毒血症越重,心肌炎发生也越早也越重。表现为高度乏力,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前区疼痛,心脏可扩大,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异常。(2)神经麻痹 以运动神经麻痹为主。多发生于病程34周。临床上以软腭麻痹最多见,表现为言语不清,呈鼻音,进流质饮食常从鼻孔呛出。其次可见于眼、咽、喉、面、颈、四肢、肋间及膈肌麻痹,引起相应部位的运动障碍,经数周或数月恢复,不留后遗症。有些人可出现感觉神经受损的症状,但较为少见。(3)支气管肺炎 多见于幼儿,常为继发感染。假膜向下延伸至气管和支气管时,肺炎更易发生,气管切开后,若护理不当,也易并发。(4)其他细菌继发感染 可并发急性咽峡炎、化脓性中耳炎、淋巴结炎、败血症等。少数患者可并发中毒性肾病及中毒性脑病。三、免疫性白喉病后有牢固的免疫力,主要是机体能产生中和白喉外毒素的抗体(lgG),该抗体可阻止毒素B亚单位与敏感细胞结合,使A亚单位不能进入细胞。人类对白喉普遍易感,婴儿6个月内不易感染,15岁易感性最高,5岁以上易感性逐渐下降,成人绝大多数由于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已获得免疫力。锡克氏试验(Schicks test)用于测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力,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接种。方法是在左前臂屈侧皮内注射0.1ml白喉毒素(含1/50的豚鼠最小致死量),同样在右前臂注射对照毒素(加热80经5分钟破坏其毒性)0.1ml,作为对照。阴性反应,两侧注射处都没有出现红晕或浸润,表示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阳性反应,左侧注射处2436小时后,出现圆形微隆起红晕,逐渐形成红肿硬块,至第47天达最高峰,直径达12cm,714日后反应逐渐消退,而对照侧没有反应,表示对白喉易感,没有免疫力。假阳性反应 两侧注射处都在618小时出现红肿,12天消退,表示血液中有足够的抗毒素,有免疫力,但对毒素蛋白有变态反应。混合反应,两侧注射处都在618小时出现红肿,对照侧12天消退,试验侧至第47天才达高峰,表示机体对白喉毒素没有抗毒免疫力,但对毒素蛋白则有变态反应,应注意区别。四、微生物学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年龄、季节、白喉接触史、过去是否接种全程预防注射。周围人群有无白喉流行。临床上疑似白喉的病人不必等待检验结果,应立即给予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但对于白喉流行期的首例病人,应做微生物学检验予以证实。(二)标本 用棉拭采取假膜边缘部渗出物(三)直接染色镜检涂片,用奈瑟氏染色或美兰染色,镜检有无含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细菌培养并进行毒力试验。(四)培养检查将棉试检材接种于鸡蛋斜面或Loeffers血清凝固斜面培养基及亚碲酸钾平板培养基上,置37培养,待斜面或平板上长出典型的灰白色小菌落,挑取转种到鸡蛋或血清斜面进行分离培养,以供进一步形态染色或毒力试验鉴定。(五)毒力试验1豚鼠试验 (体内法)取体重250g 豚鼠2只,其中一只试验前12小时,由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250500 单位做对照。然后各于皮下注射48小时的培养液2ml,若于24天注射抗毒素的豚鼠死亡,而对照豚鼠存活,便证明所试验菌株为有毒白喉杆菌。2E平板试验 将浸有白喉抗毒素的无菌滤纸条贴在含20%马血清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沿滤纸条垂直方向划线接种待测细菌,同时也接种已知产毒株和不产毒株做为对照。37培养48小时后,若待检菌株产生白喉外毒素,则在滤纸条和划线生长的菌苔交界外出现白色沉淀线。五、防治原则(一)控制传染源1早期发现 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直至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如无培养条件,起病后隔离2周。2对密切接触者 观察7天。对没有接受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予白喉类毒素与抗毒毒同时注射。3带菌者 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57天,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用药无效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二)切断传播途径 呼吸道隔离,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分泌物,必须煮沸或加倍量的10%漂白粉乳剂或5%石炭酸溶液浸泡1小时。(三)提高机体免疫力特异性预防 是控制白喉流行的关键,有人工主动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人工主动免疫 6个月以上至3岁儿童,应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制剂或明矾淀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效果良好。出生后3个月初种,34岁和68岁各加强一次。8岁以上锡克氏试验阳性者也需接种。人工被动免疫 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注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但为了防止血清过敏反应,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鼻咽部培养(+)的儿童,可注射青霉素或口服红霉素,不轻易使用抗毒素。对白喉的治疗:(一)一般治疗 白喉患者一律卧床休息,轻症者2周,重症者4周。有心肌炎则需延长到6周以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给予恰当的对症处理。如烦躁时可给镇静剂、高热时可给激素类药物,并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二)病原治疗 1.抗毒素治疗 抗毒素为治疗白喉的特效药,它只能中和血循环中的游离毒素,不能中和已进入细胞的毒素。故应早期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用量表临床类型用量(U)注射途径前鼻扁桃体咽喉混合晚期100002000015000250002000040000200004000040000500004000060000肌肉肌内或静脉肌内或静脉肌内或静脉静脉静脉剂量:根据中毒症状轻重、假膜范围的大小、部位及治疗早晚而定,与年龄大小无关,一次足量。一般按剂量表,重型病例酌情加大剂量。用法:注射前必须先作皮肤试验。皮试阴性者应一次足量给予。目前国内外均认为静脉注射优于肌注。脱敏法:每20分钟注射抗毒素一次,每次注射后观察反应,如有全身性反应,下次注射须延至30分钟后,剂量不变。第一针第二针第三针第四针第五针1:20稀释血清0.05ml1:10稀释血清0.05ml不稀释血清0.1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