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doc_第1页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doc_第2页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doc_第3页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说教材1.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该课文所在的单元的主题是表现爱国。这个单元提示,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的运用技巧。2.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面两篇分别是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一首颂歌)和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两篇分别是土地的誓言和木兰诗,这五篇作品中黄河颂是大型合唱的音乐作品,最后一课是以调皮学生的口吻写的短片小说,土地的誓言是因日军侵略失去关东,流亡关内的爱国青年的一篇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木兰诗则是古代塑造巾帼英雄的乐府民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则是一篇说理性的杂文。表达形式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有对祖国的江河的,有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有对民族精神的,有对祖国土地的,有的塑造英雄的。同样的主题,不一样的表达,不一样的内容,决定了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需要突出文本自身的特点,即比喻说理,强调思辨领悟。3. 本课文是李大钊1923年发表的,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史路,预示我们民族前进的脚步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号召当时陷入迷惘的爱国志士,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放弃, “拿出雄健的精神”,把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当做人生最大的趣味。总观全文,作者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让人信服。在推理过程中,层层设喻,饱含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4. 这篇课文不仅是表现爱国主义,其中包含的从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看问题,坚定信念的态度,迎难而上,以难为乐的精神更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以上就是我从这篇课文的单元主题背景,课文本文表达特点,文本主要内容以及文本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等方面所阐释的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说学情1, 初中生正是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与形成的阶段,但有时还需借助形象的思维。因此,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说理性质课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借助形象比喻,达到理解领悟。2, 初中生精力旺盛,心情不宁而缺乏耐心,这篇课文虽短小,却通篇现实的长江大河和抽象的历史、史路,现实的崎岖险路与抽象的艰难险境不断交叉变换,容易使缺乏耐心的学生云里雾里,绕来绕去,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3,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黄河颂,奠定了学生把黄河象征民族精神的手法的认识,对本课的学习是有铺垫作用的。4, 初中生对已知的知识容易疲倦,而对未知的知识充满期待和兴趣。因此适当地增加作者的介绍对保持学生学习热心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有必要的。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一个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于以下4个内容:1, 学生运用字词典自主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的音、形、义。2, 结合题目,反复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比喻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及说服力。3, 通过了解作者,运用讨论、自由表达的方式,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4,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智力和知识结构的局限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我把1,理清思路,体会比喻说理的生动与形象的写作手法。2,体会“艰难也会产生美趣”立为教学难点。重点:重点是要体现课标要求的主要教育任务的,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学会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理解文章的主旨,体验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精神。对于难点,在教学中运用江河的图片或视频,语言直观描述,建立形象到抽象的迁移;通过举例,层层设置问题,步步引导,联系学生身边的切身体验,体会“艰难也会产生美趣”的深刻内涵。对于重点,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交流,探讨,在交流碰撞中理解主旨,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体会爱国感情。先解决难点,再学习重点。重点在难点化解的基础上才能达成。说教法与学法1, 朗读、默读、导读、自由阅读结合法。略读课文,应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阅读方法在多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有自己的体会。2, 提问引导法。教师适时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课文。3,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可以深化自己体验的同时,获得多元化理解。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顺势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展示资料,深化情感;联系现实,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 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万里长江,旁白:黄河长江孕育了我们华夏民族,黄河长江不仅养育了我们,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们民族遇到艰难的时候,她就像母亲一样,给我们教诲,给我力量,让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继续前行。今天,我们就在李大钊的带领下,一同感受长江黄河的启示。导入语提问,让学生说出黄河长江给你的印象:,不论在平原还是峡谷,它都奔流不息,勇往直前。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检查过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请一个同学读音,释义。(2) 默读课文,本篇课文约500字,要求一分钟读完。(一读)(3) 分别请不同的同学朗读每段课文。每段设置问题:第一段的问题:结合题目,找出两个你认为最扣题的偏正短语。(艰难险阻的境界,雄健的精神),请同学们谈谈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第二段的问题:作者把民族生命的进程比喻成什么,说明了民族生命的进程有什么特点。这里用比喻的方式说明道理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呢?第三段的问题:作者说喜欢且富于旅途经验的人愈是走到崎岖险境,愈是觉得有趣,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体验。第四段的问题:a综合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回答,如果我们的中华民族现在正逢艰难崎岖,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b“奇趣”,“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中“趣”的理解和感受。c文中“雄健的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同学们讨论交流,然后各抒己见。d没有雄健的精神就不能感觉到这种壮美的趣味, 你怎样理解?有没有自己的经历?第五段的问题:a,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比喻成长江黄河,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精神?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b,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号召,有感情地读一读。提问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己解答,也要准备自己的理解,适时把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同分享。理清思路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二读)3展示资料,深化情感。(1) 我们看到,作者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困难和打击面前,仍坚定信心,把在艰难的国运中,用雄健的精神建造一个美好的国家,把在艰难险阻中为理想奋斗当成人生最大的趣味,他是这么说的,并且这样鼓舞国民,那他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李大钊:(2) 播放李大钊的三幅图片,并介绍他的主要事迹,巨大贡献,学生在此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伟大和高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了解完了之后,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4,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 据你的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现在正处于平坦的时期还是处于崎岖的时期呢,你对祖国有什么期望和祝福吗?说说吧。(2) 帆【俄】莱蒙托夫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着什么,它把什么抛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的乐疆!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波,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结合文中“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体会诗中看似矛盾的诗句。(3)学习了这篇文章,当我们在学生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你会怎样面对呢,又会怎样去做呢?烦躁?惧怕?退缩?还是像李大钊一样,把克服困难当成人生乐趣,像莱蒙托夫一样,把在风暴中拼搏当成人生的幸福呢?5,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总结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说理杂文,从中领会了用比喻说理的办法,达到了使深刻的道理形象易懂的效果,这种说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从李大钊那里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艰难险阻,感受到了作者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精神。作业:二选一:1,以“当挫折降临”为话题,联系自身实际,写一段话,200字左右。2,仿照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