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 徽 省 铜 陵 市白鹤铁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铜陵市白鹤铁金矿二二二二年二月七日报告名称:安徽省铜陵市白鹤铁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交单位:铜陵市白鹤铁金矿编制单位: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二地质队队长:汪来根总工程师:蒋其胜主编:余传舟编制:高静顾琳阳运楼审核:韩长生提交时间:二二二二年二月七日正文目录1前言11.1概况11.2以往地质工作概况41.3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51.4本次工作概况52工作区地质62.1矿区地质72.2矿床特征92.3矿体特征102.4矿石质量112.5矿石类型122.6矿体围岩和夹石132.7矿床成因13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13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34.1水文地质条件134.2工程地质条件154.3环境地质165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175.1生产探矿方法及工程布置原则175.2生产探矿工程质量评述185.3生产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185.4采样、加工、化验及质量评述195.5探采对比206资源储量估算21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21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22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的依据22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236.5矿体圈定原则246.6采空区边界圈定256.7块段划分原则和资源储量类别256.8资源储量估算结果266.9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276.10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277结语287.1主要工作成果287.2存在的问题和建议29附图目录1、安徽省铜陵市白鹤铁金矿地形地质图(附井上、井下对照图)(12000)2、白鹤铁金矿7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1500)3、白鹤铁金矿11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1500)4、白鹤铁金矿19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11000)5、白鹤铁金矿27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11000)6、白鹤铁金矿35线地质剖面图(11000)7、白鹤铁金矿47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1500)8、白鹤铁金矿67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1500)9、白鹤铁金矿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11000)10、白鹤铁金矿、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11000)11、白鹤铁金矿-20米中段CM1、CM2穿脉素描图(1100)附表目录一、安徽省铜陵市白鹤铁金矿资源储量估算表单工程平均品位计算表块段平均品位计算表矿石体重测定及计算表块段面积测定及计算表块段资源储量估算表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二、样品分析报告三、白鹤铁金矿测量成果表附件目录1、安徽省铜陵市白鹤铁金矿资源储量复核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铜矿储评字2005024号)2、委托书3、承诺书4、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5、矿山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6、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复印件)内容摘要白鹤铁金矿采矿许可证于2009年4月到期,为办理采矿权延续,矿山特委托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二地质队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本次核实以八一二队八十年代普查、详查资料为基础,以2005年5月矿山复核报告为主要依据,综合矿山近三年的探采地质测量资料对新增采空区范围边界和号矿体新增资源量界线重新圈定,对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消耗资源储量、剩余资源储量进行重新估算。矿区位于铜陵市南郊4公里,属铜陵市郊区白鹤村管辖。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贵池繁昌凹断褶束铜官山背斜中段之北西翼。矿山现有4个工业铁矿体均分布于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与中上统黄龙、船山组层位之间,主要受F1断层控制。矿山主要开采铁矿,矿石自然类型为褐铁矿、赤铁矿,工业类型为需选型铁矿石。铁品位40%左右,有害成分较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技术条件为4类型。至本次核实截止日(2008年12月31日)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2b+333):铁矿石量330576吨,全铁平均品位36.60%。其中消耗资源储量147332吨(111b),全铁平均品位35.58%。界内保有资源储量166508吨(122b+333),全铁平均品位37.11%。界外保有资源量16736吨(333),全铁平均品位40.62%。财建基准日保有资源储量(111b+122b+333):铁矿石量187680吨,全铁平均品位37.11%。1前言1.1概况1.1.1目的任务及依据铜陵市白鹤铁金矿采矿许可证于2009年4月到期,为换领采矿许可证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国家矿产资源相关法律规定,采矿权人铜陵市白鹤铁金矿特委托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二地质队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本次核实具体任务是在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矿山近几年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的采掘资料、生产探矿资料,对矿山消耗资源量、剩余资源量进行估算;对新发现的地质变化情况及其对矿山经营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背景,大致查明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对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并按规范总则对开采技术条件进行分类。为国土资源管理及矿山后续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地质依据。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截止日为2008年12月31日。核实工作主要依据:1、安徽省铜陵市戴家冲金矿详查评价报告,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812队,1985年2、安徽省铜陵市白鹤铁金矿资源储量复核地质报告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812队,2005年5月3、矿山开采许可证及核实委托书4、铁、锰、铬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5、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6、工程测量规范(GB/T500262007)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1.1.2位置及交通白鹤铁金矿位于铜陵市南郊4公里(图1),行政隶属铜陵市郊区白鹤村,集体企业。采矿许可证编号:3400000620036,矿区范围由9个拐点座标圈定(见表1),中心座标:X:3418000,Y:20574600。矿区面积0.3986Km2,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矿区范围拐点座标表1点号座标XY13417710.0020574460.0023417710.0020574600.0033418050.0020575104.0043418334.0020575306.0053418340.0020574914.0063418200.0020574844.0073418200.0020574200.0083417800.0020574200.0093417786.0020574400.00开采深度:-20m至+135m标高。矿区北侧有铜陵青阳高等级公路经过,距长江航运横港码头仅4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铜陵发电厂距矿区约2公里,电力充足。矿区地形属丘陵低山区,相对高差最大为400米。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经济条件较好,采矿业发达,劳动力相对充足,为矿山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2以往地质工作概况1961年110月,八一二地质队在本区开展铁矿地质普查工作,其工作区范围由本采矿权区及其西南部戴家冲金矿区和北部零星铁帽露头区构成。本次完成1/万地质测量1.5Km2,施工少量探槽、浅井,提交了由八一二队总工办审查通过的铜官山矿区古松社区普查地质报告,获铁矿储量1.14万吨,平均品位46.20%。19671977年,八一二队在该区开展铜矿普查工作,共施工钻孔5个,工作量1206.61m。19811985年,八一二队在戴家冲地区进行铁矿普查、详查地质工作,完成1/2千地质测量2.5Km2,钻探7371.54m,槽探5972.8m3,浅井49.25m。提交了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批准的安徽省铜陵市戴家冲金矿详查评价报告,获得D级金金属量1630Kg,平均品位8.11g/t,共生铁矿储量20万吨,平均品位42.44%,独立铁矿(D+E)230万吨,平均品位43.73%,其中D级52万吨,平均品位44.44%。本次详查工作范围包含了本采矿权区。2005年五月八一二队利用以往地质资料,结合矿山生产开拓资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市白鹤铁金矿资源储量复核地质报告,提交矿床铁矿资源量(111b+333)总计261438吨,全铁平均品位37.12%;其中矿山消耗储量(111b)113614吨,全铁平均品位31.83%;界内剩余资源量(333)139114吨,全铁平均品位40.70%;可供利用的界外(号矿体+135米以上)剩余资源量(333)8710吨,全铁平均品位48.97%。2005年12月矿山委托铜陵有色设计院编写了铜陵市白鹤铁金矿技改方案设计,后因资金紧张尚未实施。1.3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白鹤铁金矿始建于1972年3月,村办集体企业,原名白鹤铁矿,当时露天开采、号铁帽,随着开采深度越来越深,露天采矿难度加大,加之铁矿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曾于1996年停产,露天最低开采标高+85m以上。1997年矿山转入地下开采,改名白鹤铁金矿,由矿山设计部门设计并施工了1、2主井和两个风井,开采对象为、号铁矿体,开采最低标高达+50m,累计采出矿石量9.9万吨。据2005年储量复核报告估算的+50m标高以上消耗资源量为113614吨,开采回采率为87.1%,探、采对比情况显示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品位变化均较吻合,矿山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5年5月至本次核实截止日矿山主要在号矿体+50+30米开采铁矿石,共采出矿石33718吨,另外在号矿体投入少量开拓工程,施工了CM1、CM2穿脉,分别见铁矿水平厚度5.76米和4.00米,含铁品位36.40%40.08%。1.4本次工作概况本次核实复核工作开始于2008年11月,我队派出3名技术人员对矿山进行了踏勘、调研、对矿山提供的测量探采成果资料逐一核实。主要野外工作:1.4.1对矿山采掘、开拓系统工程范围界线核实。1.4.2对号矿体+30m以上采空区范围界线圈定及矿体回采利用情况的核实。1.4.3对号矿体-20米中段探矿工程,尤其是对CM1、CM2号穿脉截穿矿体的实际情况与矿山提供的编录成果和分析资料进行核实、编录。室内工作包括:收集我队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和2005年矿山资源储量复核成果资料;矿山地质测量成果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阶段;报告编制阶段。本项目历时3个月完成。经本次工作核实,白鹤铁金矿各类资源储量情况:矿山总资源量(111b+122b+333)330576吨,平均铁品位36.60%;消耗资源量(111b)147332吨,平均铁品位35.58%;矿界内剩余资源量(122b+333)166508吨,平均铁品位37.11%,其中122b资源量83890吨,平均铁品位35.83%,占矿界内剩余资源量的50%;矿界外(+135米标高以上及-20米标高以下)剩余333资源量16736吨,平均铁品位40.62%。2工作区地质矿区大地构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贵池繁昌凹断褶束铜官山背斜中段之北西翼。铜官山背斜总长18Km,“背斜”轴面走向约42,为短轴状向北东倾伏的不对称背斜,倾伏角约10。背斜核部地层为志留系中统坟头组,两翼分别为志留系上统寨山组至三叠系和龙山组,北西翼地层倾向NW,倾角3060;南东翼地层在铜官山顶以东倾向SE,倾角2030,铜官山顶以西倾向NW,倾角4060。矿区及附近仅局部见零星中酸性岩浆岩出露,变质作用总体微弱。2.1矿区地质2.1.1地层矿区内由南东至北西,由老至新依次出露地层有:志留系上统寨山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中、上统黄龙、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孤峰组及第四系。分述如下:2.1.1.1志留系上统寨山组(S3z):出露厚度203.65m。下段为黄绿色含粉砂质页岩、页岩、局部含泥质结核,夹有一层0.10m厚灰褐色含胶磷矿细砂岩,底部有一层17m厚的灰绿灰褐色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上段为灰褐、灰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互层,偶夹页岩及紫红色细砂岩。与下伏坟头组地层呈整合接触。2.1.1.2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厚102m。下部为一套自下而上由粗粒变细的淡灰、淡灰红色厚层巨厚层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石英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底部有0.31m的石英底砾岩。上部为淡灰红色、乳白色薄中厚层石英岩、石英砂岩,具糖粒状结构。顶部为灰白、淡灰红色厚层状石英岩及中厚层石英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2.1.1.3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C1g):厚35m。为灰白色、灰绿色、灰褐色,中细粒云母砂岩、含云母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及炭质页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2.1.1.4石炭系中上统黄龙、船山组(C2+3):总厚45m。其中黄龙组为浅灰色厚层状、块状白云岩;船山组为浅灰色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球状灰岩组成。该组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2.1.1.5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厚230m。地表多为第四系覆盖,局部有零星出露。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巨厚层含沥青质灰岩,底部偶见炭质页岩,厚4858m。上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灰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2.1.1.6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厚4983m。下部紫红灰黄色页岩、含锰页岩,含磷锰矿及磷结核。上部黑色硅质岩夹硅质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2.1.1.7第四系(Q):一般厚110m,最厚可达40m。下部为黄褐色砾石层,中部为褐色蠕虫粘土层,上部为冲积、残积粘土、亚粘土砾砂层。2.1.2构造2.1.2.1褶皱构造:矿区位于铜官山背斜中段北西翼,区内地层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与“背斜”轴向一致,为4050,倾向NW,倾角3060。2.1.2.2断裂构造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有F1、F2、F4纵断层和F11、F12横断层。F1逆掩断层:矿区内长约800m,走向3545,倾向NW,倾角5070,发育于高骊山组与黄龙组之间,走向局部斜切地层,倾向与地层产状一致。由于断层发育程度不一致,导致断层内矿体厚度变化较大,该断层为矿区内重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F2正断层:位于矿区南部,长约80米,走向30,倾向NW,倾角8082。断层内不含矿体,是区内成矿后期形成的破矿构造。F11平移正断层:位于矿区南部711线之间,出露长约500m,宽30m。走向150160,倾向SW,倾角8588,为成矿后期形成的具导水性和破矿性构造。F12横断层破碎带:位于矿区东北角4767线之间,出露长约600m,宽1050m,在67线以南呈南北走向,67线以北呈北西向。倾向W,倾角陡,具左行平移性质,地貌上表现为沟谷地形。2.1.3岩浆岩区内仅有号铁帽南东300m见石英闪长玢岩零星露头三处,呈不规则脉状侵入于志留系上统寨山组地层中。岩性:灰黄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组成,基质主要由云母、石英及少量磷灰石等组成。岩石具较强黄铁矿化,局部具磁黄铁矿化。2.1.4变质作用由于岩浆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外围及地层深处,矿区内岩石变质作用较微弱。岩脉蚀变主要有高岭土化、绿泥石化、透辉石化。围岩蚀变仅F1断层上盘黄龙、船山组灰岩具大理岩化,局部有矽卡岩化、硅化,断层下盘高骊山组页岩具绢云母化、角岩化等。2.2矿床特征矿区范围内自北东至南西共有4个铁矿体(、)出露。总体分布于矿区东南部的黄龙组与高骊山组之间F1断层带内,其中号铁帽受到了F12断层破碎带的破坏作用。现有矿体由八一二队在上世纪6080年代探明,矿体总体走向NESW,倾向NW,倾角变化较大,地表出露最大宽度约60米,深部厚度逐渐变小并趋于稳定。据矿山探采经验发现,4个铁矿体之间具有一定连续性,不过矿体衔接部位厚度明显变小,局部仅12米甚至尖灭,矿体走向向尖灭部位F1断层厚度亦明显变薄。由于以往地质工程多布置于矿体出露厚度较大地段,矿体衔接部位并无工程控制,就造成原本连续的矿体被人为分割为4个独立铁矿体,若矿山在工程相对空白地带增加一定勘查投入,有望增加矿山总资源储量。2.3矿体特征该矿现已探明并投入开采的铁矿体有4个,其中、号为主矿体,二者探明资源量之和占矿床总资源量的91%,现分别叙述如下:号矿体:位于矿区北东部67号勘探线,该矿体经露天采场揭露,赋存于F1纵断层与F12横断层破碎带之交叉复合部位。矿体平面形态为透镜状,深部锥形,走向150,倾向SW,倾角86,地表出露最大水平厚度9.10米,推测走向长87米,倾向延深50米,赋存标高+96米+144米,其中+135米以上为界外资源。矿体平均含铁品位48.97%。号矿体:位于矿区东部47线,经露天采场揭露,矿体赋存于F1纵断层中。矿体平面形态为透镜状,深部锥形,走向35,倾向NW,倾角55,地表出露最大水平厚度9.80米,推测矿体走向长100米,倾向延深50米,赋存标高+57+95米。矿体平均含铁品位33.56%。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1927线,赋存于F1断层中。矿体平面为似层状,深部楔形,该矿体+45米以上基本采完,剩余资源量分布于+45米-48米标高(19线+15米-48米标高至27线-20米标高之间为本次核实新增资源量),这部分资源为已采资源的延深部分,矿体呈似层状或板状;走向4550,倾向NW,倾角3544;走向长190米,倾向延深在19线达160米,27线为105米。矿体水平厚度7.602.29米,含铁平均品位32.74%。鉴于号矿体新增储量部分,补充说明如下:矿山在2008年实施-20米巷道开拓中于19线CM1穿脉见铁矿水平厚5.76米,平均品位36.40%,CM2穿脉见矿水平厚4.00米,平均品位40.08%,因而将19线矿体下界由原+15米下延至-48米,重新圈定矿块后(见插图2)增加了矿山保有资源量70045吨,占矿山总资源量的21%,占矿山总剩余资源量的38%。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711线,赋存于F1断层中,矿体未出露地表,深部被F11横断层错断,呈两端延伸的楔形尖灭形态,其中+30米以上基本采空。剩余资源量分布于+30米-14米标高,产状:走向46,倾向NW,倾角3540,矿体走向长约105米,倾向延深120130米,厚度11.10米3.20米,平均含铁品位45.71%。各矿体(剩余资源量)特征一览表表2矿体编号产出部位形态规模产状空间分布长度(m)斜深(m)厚度(m)倾向倾角勘探线赋存标高最大最小自至自至F1、F2透镜状87509.10NW8667+96+144F1似层状100509.80NW5547+57+95F1似层状190160-1057.602.29NW35-441927+45-48F1似层状105130-12011.103.20NW35-40711+30-142.4矿石质量2.4.1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号矿体:中细粒结构,角砾状、块状构造,其次为土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少量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泥质等。、号矿体:中细粒结构,蜂窝状、块状、角砾状、土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针铁矿、水针铁矿,少量赤铁矿,局部含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泥质、方解石等。2.4.2矿石化学成分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铁,有害成分为硫、磷、硅。据化学分析,有用组分变化范围不大,属较稳定型。现分述如下:号矿体:TFe含量一般45.86%49.16%,最高50.01%,平均48.97%;有害组分S含量0.09%0.23%,平均0.15%;P含量1.20%2.31%,平均1.81%。号矿体:TFe含量25.89%38.28%,平均33.56%;S含量0.05%0.16%,平均0.10%;P含量0.12%0.74%,平均0.23%。号矿体:TFe含量30.30%36.40%,平均32.74%;S含量0.030.18%,平均0.12%;P含量0.100.36%,平均0.20%。号矿体:TFe含量一般38.32%44.47%,最高50.07%,平均45.71%;S含量0.012%0.094%,少数大于0.15%,平均0.056%;P含量0.12%0.54%,平均0.32%;SiO2含量5.66%24.28%,平均17.83%。2.5矿石类型号矿体:矿石自然类型为角砾状、块状赤铁矿,其次为褐铁矿。号矿体: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蜂窝状、块状褐铁矿,少量赤铁矿。本区矿石工业类型为需选铁矿石。2.6矿体围岩和夹石号矿体顶板围岩为白云岩、石灰岩;底板为断层破碎带,岩性为角砾岩。号矿体顶板围岩为铁质粘土;底板为砂岩、页岩、粉砂岩。本矿床无夹石剔除。2.7矿床成因据安徽省铜陵市戴家冲金矿床评价地质报告,矿床成因为热液充填+后期改造型(氧化改造铁帽型)。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矿山直接销售铁矿石,未做加工性能测试。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4.1水文地质条件4.1.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状况4.1.1.1地表水本区地表无较大水体,仅局部有小水塘和号矿体北侧溪流分布,地表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季节性特征明显,枯水期水体水量较少,甚至干涸。号矿体附近溪流对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作用。4.1.1.2主要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志留系上统寨山组含少量裂隙水,富水性较弱,为相对隔水层;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含少量裂隙水,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砂、页岩含少量构造裂隙水,为相对隔水层;石炭系黄龙船山组白云岩及灰岩溶洞较发育,含裂隙岩溶水,富水性较强,为区内主要含水层之一;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富含岩溶水,为矿区主要含水层。主要地层岩溶发育情况见表3。主要地层钻孔岩溶率统计表表3 地 层钻孔岩溶率(%)C2+3P1qZK70160.9926.27ZK110133.7233.75ZK27033.4934.554.1.1.3矿床充水因素及地下水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矿床进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矿体底板高骊山组顶部F1断层带形成的构造裂隙承压含水带直接进水;另一种为矿体顶板铁质粘土层崩落后,黄龙、船山组或栖霞组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进入矿坑或采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由于基岩迳流条件较好,含水、富水层裂隙与溶洞相互联系,因而一部分地表水直接对含水岩组及矿体充水。此外,矿区内F2、F11、F12断层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4.1.1.4矿山开采后水文地质变化状况及防治措施本区地下潜水位标高+81.65米,、号矿体大部分位于潜水面之上,尚未坑采。、号矿体剩余资源量赋存标高:号矿体为+45米-48米(+45米以上采空区),号为+30米-14米(+30米以上采空区),位于潜水面之下。矿山现为竖井加平巷开拓方式,采矿方法为分段崩落法,最低开拓标高已至-20米(号矿体),据矿山在开采号矿体+45米中段矿块时测算矿坑涌水量一般2030米3/小时,雨季3040米3/小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下水压力状况发生改变,加上采空区富集积水的增加都会增大矿坑涌水量,由于目前矿山未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无法给出具体水文数据。建议矿山采取的水文防治措施如下:在地面矿体分布范围及陷落带四周开挖防洪沟加强地表水的排泄和引流;在井巷施工中,加强水文观测或超前探水工作;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绘制矿区水文图表,根据矿坑涌水量的变化适时调整排水设施功率。综上所述,本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4.2工程地质条件4.2.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状况矿床主要矿体赋存于F1断层带之中,矿体直接顶板为铁质粘土,底板为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粉砂岩、页岩或断层角砾岩,根据其岩石结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质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工程岩组。软弱粘土岩组:主要为残积淋滤红粘土及铁质粘土,据戴家冲金矿床评价报告分析:该土层含水量55.762.5%,孔隙比1.4201.619,压缩系数0.0690.070厘米2/千克,内聚力C0.080.10千克/厘米2,分布于各矿体顶板,厚度420米,为本区主要软弱岩层,力学性质极差。粉砂岩、页岩组:分布于整个矿区,为矿体直接或间接底板,岩石结构较致密,层理及裂隙发育,为区内不含水或隔水层,但遇地下水浸泡后尤其是页岩易松软或泥化,岩石力学性质随之变差。据区域资料该岩层新鲜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为:抗压强度约1540MPa,内聚力58MPa,内摩擦角15,岩土工程稳定性一般,为半坚硬岩石。断层角砾岩组:分布于纵、横断层破碎带中,为矿体直接底板。岩石角砾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岩等,胶结物为铁质及少量泥质成分。岩石结构稍致密,洞穴发育,具一定的含水性和导水性。岩土工程稳定性一般,为半坚硬岩石。从矿区过去露天及坑采情况看,露天采场雨季有局部滑坡及崩塌现象,井下巷道受地下水浸泡后有局部片邦及崩落发生。矿体采出后,顶板铁质粘土若暴露于采场,由于失去支撑力会发生冒顶或坍塌。4.2.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及防护措施由于本矿床矿体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较差,随着开采深度加大,矿山在未来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地表滑坡、地面陷落、巷道片邦、冒顶等。主要防护措施:对矿体底板岩石进行力学性能测试,主要巷道有针对性地采用混凝土支护;保留少量顶层矿体和必要矿柱以维持对顶板围岩的支撑作用;加强巷道、采场、地表的疏干排水工作。综上所述,本区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4.3环境地质本矿床开采过程中无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元素产生,但开采过程中采出的废石及排出的含S、Fe等元素经地表水冲涮向地势低洼的农田、河流迁移,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矿床在开采过程中应将废石集中堆放,排出的污水经沉淀后再排放,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矿区内目前虽未造成较大的滑坡及地面塌陷,但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应密切监视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环境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开采技术条件属以水文和工程地质为主的4类矿床。5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5.1生产探矿方法及工程布置原则根据各矿体地质特征及铁、锰、铬矿床地质勘探规范(DZ/T0200-2002),将本矿床的勘探类型归属为第勘探类型。号矿体由于走向延伸规模有限,为单勘探线控制且尚未开采,仅探求333类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号矿体勘查基本网度为100100米,矿山现已开拓+85米、+65米、+45米及-20米沿脉坑道,其中+45米以上基本采空,探矿工程网度5030。在+30米以下按实际工程控制网度10010050,探求122b类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外推部分探求333类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号矿体勘查基本网度5050,矿山现已开拓+50米、+30米沿脉坑道,实际探矿工程网度5030,+30米以上矿体基本采空,在+30米-20米之间探求122b类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外推部分探求333类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矿山生产勘探采用垂直矿体走向的平行剖面法布置探矿工程,剖面线方向320140,探矿方法为竖井加平巷。5.2生产探矿工程质量评述矿山生产探矿过程中施工了CM1、CM2探矿穿脉,两工程于号矿体-20米中段见铁矿层水平厚度分别为5.76米和4.00米,全铁平均品位分别为36.40%和40.08%。考虑到两工程间距仅34米,且CM1位于19号勘探线上,储量估算时仅利用了CM1工程。CM1坑道方位328,见矿位置偏勘探线未超出规范要求,坑道断面规格3.75米2。采用经纬仪和钢卷尺实测,编制1100两壁一顶(压顶法)坑道素描图,起点座标为全站仪(GTS335)定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主、风井断面规格6.15米2,沿脉坑道3.81米2,穿脉3.75米2,人行天井2.90米2。支护方式:主、风井为砼支护,其余均为木支护。巷道排水、供电和通信、通风及辅助设施建设基本符合矿山建设技术规范、规程要求。5.3生产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测量工作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平面控制测量为1954年北京座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所有测量工作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二地质队测量分队完成。地面测量控制点引用该队八十年代详查时布设的首级小控制网和水准点,等级为5秒级。为了将地面座标和高程系统引入地下,分别对主、风井的井上、井下座标进行了多次联测,在各中段分别建立基本控制点。测量精度:方位角闭合差fp7,纵横座标误差X6mm,Y5mm,最弱边精度ms/s1/86600,满足测量规范要求,精度较高。井下巷道采用全站仪(GTS-335),水平角观测2个测回,距离往返4次读数取平均值。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对所有截穿矿体的巷道工程,进行岩性、矿体界线区分和描述,必要时绘制1100素描图,质量符合要求。本次核实采用的基本图件,如12000地形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均系八一二队八十年代成果资料,所有图件均为实测,精度符合要求。复核过程中将矿山开拓工程实测成果展绘于底图上,并标绘标高线及标高,质量满足规范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纵投影图系按制图规范要求利用资源量估算剖面图、地形地质平面图、中段实测图切制完成,并标绘资源储量估算相关内容,符合规范要求。5.4采样、加工、化验及质量评述5.4.1采样本次核实过程中,在号矿体-20米中段CM1、CM2穿脉坑道采集基本分析样品5个,系按围岩与矿体界线、矿化强弱分别刻槽采样,样长1.52米。样沟一般布置于坑道顶壁,规格为105cm。样品采集后称重至符合规范要求为止。5.4.2样品加工样品烘干后粗碎至3毫米,均分、缩分,缩分后质量不少于1.8千克,再中碎至1毫米,均匀、缩分后得主、副样,主、副样质量不小于200克,副样保留,主样直接碎至160目作分析试样。样品缩分采用切乔特公式QKd2进行(Q为缩分后取得的最低质量,d为样品中最大颗粒直径,K为缩分系数,按现行铁矿规范取0.2)。5.4.3分析化验化验基本分析项目为TFe。分析流程:称取0.10000.2000克矿样,加硫、磷混酸溶液,加SnCl2还原,加HgCl2;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铁。本法可测定0.001%以上的TFe。5.4.4质量评述上述工作由八一二地质队及化验技术人员严格按相关行业技术规范操作完成,本次基本分析样品5个,分析元素为TFe,内检抽查2个样,合格率100%(见下表)。内检分析合格率计算表表4原样号基本分析结果(TFe%)内检号内检分析结果(TFe%)相对偏差允许限(%)实际相对偏差(%)合格与否A1-00139.11内139.251.380.36合格A1-00335.54内234.641.530.96合格5.5探采对比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是在2005年复核地质报告基础上完成的,2006年至2007年矿山主要在号矿体+30+50米进行采矿,该块段仍有少量残留和压覆矿产,后续开采过程中应注意回采利用。2007年至2008年矿山主要投入生产探矿工程和技术改造,生产工作时有间断或停产,未采出矿石量。将矿山生产探矿资料与2005年复核报告进行对比,除号矿体在-20米中段(CM1、CM2)发现新增部分资源量(见插图2)外,尚未发现在矿床构造、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有明显变化。CM1工程见矿后必须将号矿体+45米以下矿体界线和矿块重新圈定,资源储量重新估算,因此获号矿体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22b+333)70045吨,平均品位31.79%,其中10234吨为界外(-20-48米)新增资源量(333),平均品位35.31%。本次核实认为,八一二地质队前期开展的地质普查、详查工作中对勘探线的布设、工程间距的确定,勘探类型的划分是合理的,基本图件(110000和12000地形地质图、剖面图)的地质测量工作准确,质量可靠。6资源储量估算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根据DZ/T020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中铁矿工业指标参考要求,经矿山部门认定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利用的工业指标如下;边界品位:TFe25%最低工业品位:TFe30%最低可采厚度:1米(坑采)2米(露采)夹石剔除厚度:1米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资源储量估算面积0.1382平方公里,估算标高-48+144米,其中-48-20米和+135+144米分别为、号矿体超出开采深度限制的界外资源量。资源量估算拐点座标为:点号XY13417710395744602341771039574600334178403957478043418040395749405341821239575110634183053957500073418200395748448341799039574645934179503957454210 34178053957454511 34177923957450812 341778639574400与矿区范围的关系见叠合图。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的依据6.3.1资源储量核实方法本矿床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形态较简单,矿体内无夹石,勘探线垂直矿体走向,故采用垂直断面法(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号矿体尚未开采,号矿体+45米以上基本采空,号矿体+30米以上为采空区,因而按矿体实际采掘边界和勘探线划分块段单独核实消耗资源量。未动用块段按剖面线和见矿工程单独圈定块段,单独核实。超边界块段以开采范围标高(-20+135米)进行分割并划分块段,单独核实资源量。6.3.2资源储量估算公式块段体积估算公式:矿块由单剖面控制,矿体外推呈锥形尖灭时,采用锥体公式:;矿体外推作楔形尖灭时,采用楔形公式:。矿块由两条剖面控制且剖面面积差40%时,用棱柱体公式:;剖面面积差40%时,用截锥体公式:。矿石量估算公式:QVD式中S为剖面面积;L为剖面间距或外推距离,D为矿石密度值,V为块段体积,Q为剖矿石量。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6.4.1平均品位单工程平均品位:采用单样样长加权平均求得。块段平均品位:采用控制各块段的各工程见矿厚度加权平均求得,单工程控制的块段,其工程平均品位即为块段平均品位。为便于准确计算某些块段平均品位,采用内插点(N1),将内插点看作一个工程参与块段平均平均品位的计算。矿体或矿床平均品位:前者采用各块段矿石量加权平均求得,后者采用各矿体矿石量加权平均求得。6.4.2面积测定首先在Mapgis图中直接读出原始数据,再根据图件比例尺确定相应系数,将原始读数乘以系数即得剖面面积 (见附表一)。6.4.3矿石体重、号矿体体重值在戴家冲金矿床详查报告中已按规范要求做了测定,分别为2.58克/厘米3和2.90克/厘米3,数据可靠,本次核实仍沿用。、号矿体在2005年复核报告中已做了测试,分别为2.95克/厘米3和2.67克/厘米3(见附表一)。6.4.4断面间距断面间距由相邻剖面间距或外推距离确定。6.5矿体圈定原则6.5.1单工程矿体边界的确定严格按矿床工业指标圈定单工程矿体边界,矿体顶部、底部高于边界品位而低于工业品位的样品最多圈入不超过2个。6.5.2工程间矿体连接将相邻单工程矿体边界用直线对应连接。6.5.3矿体外推原则有限外推: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原则上外推基本控制网度或工程间距的一半。无限外推:当矿体厚度大于5米时,外推50米,若矿体厚度小于5米外推25米。走向上两个以上工程控制的矿体外推成偏楔形,单工程外推作锥形尖灭;倾向上外推作楔形尖灭。受地层、构造等控矿因素变化及矿区范围约束,当矿体外推遇断层或矿界时,且与外推点的距离小于应推距离时,则直接外推至断层或矿界。6.6采空区边界圈定根据矿体实际开采范围实测圈定。6.7块段划分原则和资源储量类别6.7.1块段划分原则各矿体依据勘探线、开拓巷道或中段分割划分块段。块段编号按矿体顺序自上至下、由左至右进行编号。编号尽量沿用2005年资源储量复核报告块段划分及编号顺序,对本期已采和新增资源量块段未严格按上述顺序编号(详见资源储量估算纵投影图9、10)。6.7.2资源储量类别根据矿床勘探类型(类)确定基本网度(100100),根据矿体工程控制程度及规范要求划分资源储量类别。消耗的资源量定为111b类,工程控制的保有资源量定为122b类,外推(包括界外)保有资源量定为333类。各块段资源储量类别见下表。各矿体块段编号及储量类别表5矿体编号块段编号资源量类别备注K1K4333K1、K2为界外矿块K5K6333K7K12111bK14122bK13、K15、K16、K26K28333K27、K28为界外矿块K17K19、K29K31111bK21122bK20、K22K253336.8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截至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6.8.1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2b+333类):铁矿石量330576吨,全铁平均品位36.60%。其中界内(111b+122b+333类)313840吨,全铁平均品位36.39%;界外333类16736吨,全铁平均品位40.62%。6.8.2消耗资源储量矿山累计消耗资源储量(111b类):铁矿石量147332吨,全铁平均品位35.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电商品牌推广部门及岗位职责
- 院感信息化管理年度计划
- 2025年新能源生物质能技术创新与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报告
- 2025年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人力资源与薪酬管理面试模拟题集
- 农村新能源产业2025年技术创新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华书法等级考试模拟题集与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香席侍香师中级考试热点聚焦与复习建议
- 2025年医药企业研发外包(CRO)与临床试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规解读报告
- 无人机结构与系统-第1章-无人机结构与飞行原理课件
- 第二部分 公交客车安全节能驾驶知识题 判断题
- 《海洋学》课件 第十二章 海洋中声和光
- USB Type C 基础知识培训讲义课件
- 酒店运营管理课件
- 2023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数学试题
- 2022年红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美术是什么 详细版课件
- 淮海战役课件
- Q∕SY 19002-2017 风险事件分类分级规范
- Java-Web程序设计任务教程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最全ppt整本书教学教程最新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