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doc_第1页
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doc_第2页
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doc_第3页
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doc_第4页
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与中医学的现代应用姓名:张亮 学号:201302307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班级:2013级2班 专业:中医内科学摘要: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以来,计算机应用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与之相伴随的是信息数据的几何式爆炸增长,将信息数据的整合并有机地应用到相关领域迫在眉睫。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学习从业人员,将计算机技术与中医学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对中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计算机技术在文献检索、辨证、诊断方面的应用予以举例。关键词:中医学,计算机技术,检索,辩证,舌脉诊Abstract: since 1946,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 ENIAC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omputer application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 and increasingly permeated various fields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s accompanied by information data of geometry type explosive growth, the organical integ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data used in related fields is imminent.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ional learners, combining computer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come a major topic in todays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n application of document retrieval, such as, Literature retriev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iagnosi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uter technology, tretrieval, acupuncture, diagnosis 传承与创新,是一门学科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不竭动力。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应予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在这横亘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华民族的种族延续与文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古代各家学术学说,融入时代最新实践结果,总结前人临床经验,不断修复和完善中医学自身理论体系,使其日臻成熟。中医学之所以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大原因便在于它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中医学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学术体系的开放性,有利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六十余年的时间里,信息技术犹如一辆飞驰的高铁客车迅猛向前发展,并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将古老的瑰宝-中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便捷地服务于医学理论与临床研究,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代中医学发展的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一、 计算机理论与中医学理论的完美契合 二进制和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对计算机二进制理论有着默契的启发,从以下例证中可窥其端倪。老子1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便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在此理解为太极;二便是阴阳,但阴阳还不足以生万物,必须经过演变为三的过程;三便是阴、阳及其运动,阴阳静止便毫无生机可言,阴阳运动才会衍生万物。正如二进制中的0与1,二者不同的排列组合,才堆砌出包含无限容量的大信息数据。易经2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指的就是“阴阳”。其中阳爻写作“”,阴爻写作“- -”, 这、,正好是蓍草的形象。一根蓍草,其数为奇,其象为,断开之后,其数为偶,其象为。 阳爻同阴爻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卦象:即四象(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再变换出八卦(乾卦,象天;坤卦,象地;震卦,象雷;巽卦,象风;坎卦,象水;离卦,象火;艮卦,象山;兑卦,象意;)。如图1所示,把阳爻看做1,阴爻看做0,那么四象与八卦便能用计算机语言表示出来。 由上图可看出八卦是在3爻基础上构成的、而我们亦常说的六十四卦象是由6爻构成的。下图2揭示的是八卦生成过程和二进制过程的比较,即对易经“无极生有极,有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的内容概括。 二、 中医药文献检索 1 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和检索 长期以来,病案记载主要依托纸质完成,这在客观上给医院病案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库房不足,病案的查找、保护困难。另外纸张病案还存在着保存安全的问题,如人为的窜改、虫体的侵蚀、病历丢失、水灾、火灾等。医院为了保存好病案因此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廉价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用于中医病案的存储备案,节省了大量的纸张。另外计算机的易操作性和易查询检索性使得中医病案的管理比较用纸张记录,降低了出错出现的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有助于实现对临床数据的分析和整合。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逐步在各地区二级甲等以上的大医院推广应用,发达国家已开发出了便捷实用的电子病案应用于病案的存储和管理,实现了无纸化管理、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满足了所有的医疗管理的要求。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病案取代纸质病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2 用于古籍原文的浏览和检索中医药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蕴藏着巨大信息理论,古代医家各流派的学术思想、以及不计其数的经方、验方等待我们去传承发掘。多年来,中医古籍的整理保存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进行着。将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深入发掘古代医籍所含的信息,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不少的中医古籍爱好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成“针灸大成检索系统;周莲菊等2建立了“黄帝内经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系统”,对该书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加工重组,使原文编排、学术内容检索和有序化多途径的检索系统实现计算机化,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学习、研究、查对、引证、应用和开发黄帝内经,提供了全新规范化的现代检索手段;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了“ACULARS针灸文献检索系统”。这些数据库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们对中医古籍研究提供了便捷的浏览和检索手段,使中医文献研究者对中医古籍的研究更加方便。三、用于中医辩证的研究传统的中医临床实践仅用四诊方法辩证进行分型诊断,因其非量化性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影响了中医诊断的科学性,阻碍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统计分析功能、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完善,结合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中医专家的经验,利用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来实现辨证论治的目的已经实现。李晓春等13利用计算机将西医疾病名称和其相应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进行总结、归纳,开发出来的虚拟专家系统经过在实践中的检验,其诊断正确符合率能达90%以上,足以证明应用计算机来实现辨证论治是完全可行的方法。张风娥等14将基因组学融入中医学,从基因微观分子水平研究中医诊断这一课题做出合理的设想,通过对足量的同一病位或病性患者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建立了“辨证要素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库”,进而组合成证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以此作为辨证的客观化和规范化标准。谢英彪15针对中药滋补产品生产、食用和宣传的盲目性,研制和开发了补品服用指导系统,先弄清人体气血阴阳的虚实,再进行脏腑辨证分型,将临床常用的400余种组方、合理、安全有效的新老中成药、经验方及保健品按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进行了简单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医、西医、生物医学工程及计算机方面的有关专家共同论证,联合研制出TCMCADS(中医临床辅助辨证系统)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模糊的判别模式模拟建库者的临床经验进行中医辨证,报告诊断结果,包括立法方药、诊断概率等。四、 用于舌脉诊的研究舌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从黄帝内经开始,舌脉诊就已经被作为基本的诊察疾病的手段,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每病均言脉证并治,可见脉诊在中医诊断上的重要性。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丰富,舌脉诊已成为中医学最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和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舌脉诊主要依靠前人的经验和口笔相传,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支持。因此,开发舌脉诊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平台,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病学调查和舌、脉、证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是使中医诊断学走向科学化、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天津中医药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赵松雪开发的舌脉诊断综合分析系统,录入10818例病例,然后将舌脉证录入数据库,经过该系统的分析统计,可以反映出舌、脉、证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选定某一脉象,可以显示与该脉象对应的舌象和证型的分布情况,并将相关性结果按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直观显示出该脉象与哪些舌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大,与哪些舌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小;选定某一舌象,可以显示与该舌象对应的脉象和证型的分布情况,并将相关性结果按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以直观显示出该舌象与哪些脉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大,与哪些脉象和证型的相关性最小;选定某一证型,可以显示与该证型对应的脉象和舌象的分布情况,并将相关性结果按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以直观地显示该证型与哪些脉象和舌象的相关性最大,与哪些脉象和舌象的相关性最小。五、结语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广大学者和临床工作人员在原文整理、医案中辨证论治规律、中医学数据统计、医家经验的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献研究中的运用,利用数据库发掘知识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医文献和中医诊断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再发掘,探索其内部规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医理论,将是下一步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工作重点。【参考文献】1道德经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