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69 断块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分析.doc_第1页
官69 断块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分析.doc_第2页
官69 断块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分析.doc_第3页
官69 断块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1000 0747 2005 02 00 0 官 69 断块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王学立 陈智宇 李晓良 路永萍 张仕明 李秀兰 倪金忠 段冠青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南部油气开发公司 摘要 针对大港油田官 69 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水驱效果差的情况 在 4 个井组实施微生物驱油试验 在断块 4 口注水井中 注入相同用量的菌种 前缘段塞用原油中蜡组分和胶结能力强的菌种 DG002 和 N80 主体与后尾段塞用 N80 后 2 个 井组见到较好效果 产量递减放慢 开采状况基本稳定 或者产量增加 含水下降 受益井官 69 8 井日产从 21 88t 上升 到 23 3t 官 69 21 井含水从 95 6 降至 93 7 减缓了区块产量递减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微生物驱 现场试验 效果 中图分类号 357 4 文献标识码 A 1 室内菌种评价实验 1 1 实验菌种选择 针对官 69 断块的油藏和流体特征 经过两年的菌 种开发获得了嗜热的驱油菌种 N80 能在油藏条件下生 长 繁殖和代谢 1 代谢产物能改变原油性质 改变 原油组分 降低界面张力 官 69 8 井油水界面张力降 低 23 3 28 2 凝固点降低 2 0 3 1 原油粘度 降低 14 0 15 8 含胶量降低 1 8 3 3 该菌种为复合菌 由3个单菌组成 2 平板划线获 得的菌落形态为放射状 不同于一般的耐高温菌种 菌体大小为0 4 1 0D 1 9 6 5D 杆状 运动 周生 鞭毛 根据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 定 N80菌种为芽孢梭菌属 3 其最适生长温度73 在常 温条件下基本不生长 属嗜热菌 1 2 试验菌种与地层原菌种的配伍性实验 经检测 官 69 12 和官 69 8 井产出液中菌浓较高 采用 2 口井产出水配制营养基 观察在有地层菌的情 况下 注入菌及乳化原油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原生菌 存在不影响注入菌生长及乳化 原生菌与注入菌配伍 性好 1 3 岩心物理模拟实验 1 对菌种 N80 进行了岩心物理模拟实验 结果表明 N80 菌驱油效率较水驱增加 4 78 2 室内试验驱油机理研究 将微观透明模型应用于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 4 模拟官69区块油藏岩心孔隙结构特征制作微观透明模 型 用该块微生物矿场驱油试验侯选菌种N80进行驱 油机理研究 在微观透明仿真蚀刻模型上进行了该断 块候选嗜热驱油菌种的驱油实验 在孔隙级别考察了 微生物驱油机理 模型孔隙最大直径为800 m 最小 直径为8 m 渗透率0 3 0 6D 实验观测得到该菌液 驱油机理如下 2 1 机理之一 乳化 携带 启动剩余油 水驱剩余油状态下 注入用培养液稀释的10 原 菌液1PV 将模型两端密封 放入73 官69区块地 层温度 的恒温箱内静置7d 然后取出在显微镜下恢 复水驱 同时用摄像机摄取驱替过程中流动状态画面 由于模型亲水 在水驱程度较高的孔隙内 菌液可以 将被水分割成的油滴 油珠和油段包围起来 利用油 作为碳源进行增殖 代谢有益的产物 表面活性剂 有机酸 气体 在菌对油的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下 被降解的油发生程度不同的乳化现象 形成油珠大小 不等的乳状液 油珠在孔隙中被拉伸 变形 渗流 水驱后并联孔隙中的剩余油 在菌多种作用下开 始重新启动 缓慢地被分段排出孔隙 在水驱程度较 高的孔隙中 可以见到发酵液将油乳化 分散形成水 包油型乳状液 携带油珠渗流的现象 形成的乳状液 在孔隙中流动的阻力相对较低 加之孔隙表面沉积的 菌液仍有一定活性 以及菌的在位繁殖效应 渗流阻 力进一步下降 2 2 机理之二 剥离油膜 孔隙表面润湿性的非均质性和原油中重质成分的 作用 造成部分油滴或油段残留在孔壁上 经过菌作 用后 大的油滴或油段在菌液作用下开始启动 在显微 镜下观察到油膜被剥离而变薄 剥离下的油呈细丝状 从油膜上脱落 随水流动 被驱出孔隙 2 3 机理之三 生物气的贾敏效应 孔隙中菌种N80产生的气体生物气分为可动气和 不动气 不动气是不与孔隙渗流液体流动的气体 因 贾敏效应 构成阻力 可产生使流体改向渗流的作 用 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3 1 实验区块概况 官 69 断块位于黄骅凹陷孔店构造带南端孔西断层 上升盘 见图 1 含油层位沙一下 沙三上 平均有 效厚度 17 1m 孔隙度 26 渗透率 230 10 3 m2 含 油面积 1 8Km2 地质储量 238 104t 原油属高凝油 原油物性较差 脱气原油比重 0 8826 粘度 56 5MPa s 50 凝固点 37 含蜡量 25 67 含 胶量 25 53 该块 1987 年投入开发 1988 年 5 月开始注水 生产特征表现为初期原油产量较高 但递减很快 注 水后油井很快见水 含水急剧上升 近年来保持低水 平稳产 官 69 断块开发至今已具有 16 年的开发历程 依 据开发情况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7 年 10 月 1988 年 5 月 弹性开 采阶段 第二阶段 1988 年 6 月 1989 年 4 月 开始注 水开发 产量大幅度上升 第三阶段 1989 年 5 月 1994 年 4 月 生产特 征为产量递减快 含水急剧上升 地层能量保持旺盛 第四阶段 1994 年 5 月 目前 该阶段的生产特 征是产量基本稳定 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至 2001 年 2 月共有油井 10 口 开井 7 口 日产 油 39t 含水 94 54 采油速度 0 6 采出程度 31 9 注水井 6 口 开井 4 口 日注水 357m3 注采比 0 5 3 2 效果分析 2001 年 3 月至 2001 年 8 月在官 69 断块的官 69 1 官 69 7 官 69 11 官 69 13 井中注入相同用量的 菌种 前缘段塞用原油中蜡组分和胶结能力强的菌种 DG002 和 N80 主体与后尾段塞用 N80 在注微生物 期间 注入井官 69 11 井和官 69 13 井的受益井效果 并不明显 只表现出产量递减缓解 开采状况基本稳 定 而注入井官 69 1 和官 69 7 井的受益井则效果显 著 表现出产量上升 含水下降等 以下给予详析 3 2 1 注微生物后受益井效果不太显著的注水井组 官 69 11 和官 69 13 井 官 69 11 井 1988 年 5 月转注 注水层位为 S1 S3 注微生物前 2001 年 2 月 日注 82m3 累 注 41 5716 104m3 官 69 12 和官 69 14 井为两口受益 井 官 69 11 注微生物前 2001 年 2 月 前者日产油 1 61t 含水 98 6 后者自 93 年 11 月高含水关井 累产油 3 0201t 官 69 11 微生物驱后官 69 12 井含水 下降 由 98 6 降至 97 9 官 69 13 注水井段 1843 4 1952 9m 至 2001 年 2 月累注水 30 2 104m3 官 69 12 和官 图 1 官 69 区块微构造等值线图 69 9 井为受益井 注微生物前 2001 年 2 月 官 69 12 井日产油 1 61t 含水 98 6 官 69 9 井日产油 2 35t 含水 97 1 官 69 13 微生物驱后启动压力上 升 由 16 1 MPa 升至 18 8 MPa 受益井产量稳定 含 水下降 分析认为 上述两井组微生物驱效果不十分明显 的原因主要有 受益井水淹程度高 含水 98 已经形成较大的水流通道 剩余油潜力小 采液速 度高 23 8 菌液尚未与地层流体充分发生反应 微生物驱未彻底进行就已排出地面 3 2 2 注微生物后受益井明显见效的注水井组 官 69 1 和官 69 7 井 官 69 1 注水井段 1821 1925 8m 注微生物前 2001 年 2 月 日注 82m3 累注 41 5716 104m3 官 69 17 和官 69 19 井为 2 口受益井 注微生物前 2001 年 2 月 前者日产油 2 87t 含水 98 1 后者日产油 3 47t 含水 52 9 图 2 为官 69 1 井组微生物驱生产 曲线图 图 2 官 69 1 井组微生物驱生产曲线对比 由图可见官 69 19 井产量由 3 47t 升至 4 4t 见图 2b 含水由 52 9 降至 48 7 见图 2c 此外 前 后吸水剖面对比也可见明显改善 见图 3 横坐标为吸水率 纵坐标为井深 m 图 3 官 69 1 井微生物驱吸水剖面对比变化图 官 69 7 注水层位 S1 S3 至 2001 年 2 月累注 23 3930 104 m3 3 口受益井 官 69 8 官 69 21 官 69 4 注微生物前 2001 年 2 月 官 69 8 日产油 21 88t 含水 86 4 官 69 21 日产油 2 96t 含水 95 6 官 69 4 井日产油 2 39t 含水 96 6 微生物驱后主要受益井官 69 8 井产量上升 日产 由 21 88t 22 42t 23 3t 另一口受益井官 69 21 含水下 降 由 95 6 93 7 产量上升 由 2 96t 3 45t 3 19t 3 3 室内产出液监测 菌浓度增加 2 个数量级 最高增加 4 个数量级 pH 值 6 6 较初始平均值 7 6 下降 1 0 见图 4a b 横坐标为监测日期 a 产出液菌浓度变化 b 产出液 pH 值变化 c 表面张力变化 d 表面活性剂变 化 图 4 官 69 9 井微生物驱室内实验产出液监测结果 表面张力 56 7mN m 较初始值 79 6mN m 下降 28 见图 4c 表面活性剂浓度初始值为 5mg L 目 前 5 7mg L 峰值为 15 4mg L 见图 4d 密度下降 0 0045g cm3 凝固点下降 4 含蜡 量下降 8 9 胶质下降 7 2 4 认识与结论 研究发现 水驱速度快 水淹程度高 剩余油潜 力较小的地区 如官 69 11 官 69 13 井区 微生物驱 油效果差 供油面积大 边水与注入水共同作用的地 区 如官 69 7 井区 因注水水驱速度较慢 使微生物 能与地下流体充分作用 而获得较好效果 认为平面 纵向上水洗程度高的局部地区注微生物前应进行必要 的层间治理工作 如调剖等 注水受益井生产保持合 理的动液面和适宜的生产压差及适宜的采液速度 确 保水线推进速度不致过快 使菌液与地层流体充分发 生反应 建议下步微生物驱在剩余油潜力较大的井区 进行 应降低生产井产液量 水淹程度高的地区应适 当加大菌液用量 实施点滴加液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国庆 刘金峰 等 官 69 断块微生物矿场试验方案研究 R 中国石油天然 气股份公司大港油田公司 2002 2 陈智宇 冯庆贤 等 嗜热采油微生物菌种的开发与应用 J 石油学报 2001 22 6 59 61 3 Buchanan R E Gibbons N E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第八版 M Williananms and Wikins Pubic Inc 1974 4 冯庆贤 邰庐山 腾克孟 等 应用微观透明模型研究微生物驱油机理 J 油田 化学 2001 18 3 261 263 5 冯庆贤 李玉萍 陈智宇 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的监测 J 油田化学 2001 18 3 76 78 6 冯庆贤 陈智宇 港东二区七断块微生物驱油试验研究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 6 68 71 7 冯庆贤 陈智宇 耐高温采油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