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_第1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_第2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_第3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_第4页
高一语文开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 学习目标: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讲授要点: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二、理解“语文”1、语文语言、文字(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三、语文学科的特点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一)放声朗读的习惯。(二)预习新课的习惯。 (三)记笔记的习惯。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 (七)勤写勤练的习惯。(八)整理积累的习惯。(九)总结得失的习惯。(十)书写清楚的习惯。五、语文学习的境界(1)要学态度问题(2)会学方法问题(3)能学持衡问题六、具体要求:(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9)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七、学好语文的意义学好语文,高考有门;学好语文,事业有成;学好语文,人上之人;八、总结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语文学习习惯十个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与练习 背诵全词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立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看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 怅问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 携忆怀人忆事战士 主宰沉浮 记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认识食指,了解他在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培养新诗鉴赏能力;3、诵读相信未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青春忧伤和对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和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食指和相信未来: 1、从一条新闻导入: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2、食指其人:食指不是生来一个精神病患者。注释: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 3、关于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是在知青中间广为流传,但在文革时期被政府严厉批判的诗。江青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食指因此被定名为“灰诗人”。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歌,看看食指是如何相信未来而又否定现在的。 二、诗歌研读: 1、集体诵读相信未来问题:食指生活的时代,“现在”是怎样的?诗人用哪些诗句来表达? 明确: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问题: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义?明确: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问题:第一、第二诗节中其他意象所表达的意义?明确: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在绝望中,诗人诞生了新的信念,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2、齐诵第一、第二诗节,体会诗人的情感。3、第三诗节的节奏处理: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个诗节里,诗人的情绪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4、小结:相信未来,是以上3小结反复出现的句子,意在强化诗歌的的主题、主旋律。5、个别诵读4、5、6三诗节,思考:诗人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所以他相信未来? 明确:时间会给历史以公正的评价。这三节同样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 6、男生读最后一小结,在这个小结里,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著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绪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7、齐诵这首诗,边读边体会。 8、和同桌交流读本诗后的感想。 三、总结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诗人呼喊出相信未来的心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八年后,荒唐的“文革”终于成为历史。90年代后期,诗人的作品也在社会上得到强烈反响。 诗人的遭遇和经历值得我们同情,而他对未来的那种执着的信念也告诉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够战胜,因为我们有壮丽而火热的青春在,光明而灿烂的未来就将来临。 四、作业: 熟读全诗致橡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2.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3.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掌握鉴赏新诗的方法并体会其特点。4.对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有自己的思考。(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感悟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探究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语句解读作品。(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体会现代女性舒婷的爱情观,体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2.自己形成独立自尊的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教学难点: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2查找收集舒婷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3简单了解朦胧诗的相关情况。二、师生互动、导入课程1请同学自愿起来浅谈:什么是爱情。2老师稍作总结,引入课程。三、老师展示学习目标四、课程讲述1走进作者:作品题目及作者及朦胧诗简介。 2视屏朗读:通过多媒体配乐朗读整体感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层次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诗歌,感悟诗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诗歌语调语气、重点字词的读音,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3破题初读: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自由回答、简单说明自己喜欢它的原因以及自己的分析理解。 问题: 1.请同学自由起来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1橡树是谁?2谁致橡树?3.致橡树生么?带着问题朗读。)4精读鉴赏:再读诗歌,精读品味。(老师对诗歌意象,主题思想做出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哪几种形象?他们分别代表了那几种爱情?(自由回答) 凌霄花 极力攀附 (依附式) 鸟儿、 单方痴恋 (单恋式)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一味奉献(奉献式) (2)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自由回答)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3) 主旨探究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朗读诗歌,在作者爱情观的背后隐藏着新旧观念的冲突,你怎么理解? (4)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A象征意象奇特,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B语言饱含感情,哲理深刻。C诗歌韵律舒畅,隽永悠长。(5)老师小结:老师争对学生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5、迁移拓展(全班讨论发言)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感想: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认识?怎么看待高中早恋?.6、老师总结(1)课文总结。(2)正确爱情观指导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3)对早恋同学做出正确引导。 7、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2、就“木棉”的形象写写自己的感想和爱情观或者学了本课后谈谈自己对爱情的新认识。(二选一,500字以上)8、拓展阅读(针对学有余力同学,提供资料供课外自由阅读) 1、舒婷的神女峰(自己品读赏析朦胧诗) 2、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自己品读赏析朦胧诗) 3、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提示: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致橡树的基础上品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个方面进行进行比较,体会爱情的多种滋味,加深对爱情的理性认识)五、总结与评价 1、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与老师的教学活动配合默契。2、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通过老师的引导对于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散、3、课后作业题学生的态度,以及完成的质量。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2)结合海子生平,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感受诗人海子追求精神生活的崇高美。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教学过程:一、 导入 1989年3月26日,一个诗人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按照诗人故里查湾的风俗,自杀是不吉利的,但诗人还是毅然选择了自杀。后来,很多人不远千里,来查湾缅怀这个自杀的诗人。(读者2006.8)这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就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海子。今天,我们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二、 简介海子1、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着名诗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出身寒微,工作后工资微薄,可以说一生清贫;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生前一直未得到文坛的承认,甚至屡遭批判;而且海子天性敏感、偏执,一切使诗人始终与现实的关系紧张。现实容不下海子,海子也拒绝现实。在这种矛盾中,海子只能逃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精神世界。海子追求精神生活,淡化物质世界。在海子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西川)。在物欲横行、物质至上的当代社会,成为“精神的漫游者”(周立文)。有这样评价北大人:“或者成就自己,或者毁灭自己。”海子以毁灭的方式成就了自己。他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2、 作品 作品主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三、朗读 1、朗读提示:(1)短句读得快些、洪亮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应读出热切的向往之情。 (2)长句读得缓慢、低沉些,“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等诗句,要读出内心的温柔、博爱。“我的”、“温暖”重读。 (3)“我只愿”后可略作停顿,后一次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前一次缓慢一些、低沉一些,造成声音停止、情思不断的效果。 2、女生朗读比赛。四、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每节分别写什么?(2)诗人从想象中得到幸福,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渴望幸福(独享快乐)分享幸福(分享快乐)祝福别人(快乐膨胀),坚持自己(追求精神) 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使他们分享自己的幸福;而且,诗人将幸福由己推人,希望别人也能得到幸福,于是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表现了诗人的博爱,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五、疑难探讨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修正。1、 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和常人的幸福观一样吗?提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幸福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自由闲散的生活、隐逸诗人的生活,是精神的,与常人的幸福观不同。常人幸福不外乎奢华的物质生活,刺激的感官满足,高高的位子,辉煌的业绩,是追名逐利的,是物质的。海子将幸福理解为生命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尽管生活简朴,却能尽享自由、快乐,不象常人为名利所累。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2、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从明天起”,而不是“今天”? 提示:海子终身清贫,不象徐志摩衣食无忧。明确:(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现实中的海子,始终处于清贫。清贫的海子,不可能拥有闲适自由、诗意般的生活。(2)海子有过幸福生活的热望,却没有实现这种希望的勇气。“从明天起”,才做幸福的人,那么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