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doc_第1页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doc_第2页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doc_第3页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doc_第4页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 六第七节、收敛药 因“酸”能收、能涩,故收敛药一般性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来讲,收敛药包括收敛止血、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等药物,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单味中药:白及、白果、仙鹤草、何首乌、墨旱莲、桑葚、紫珠、棕榈炭、藕节、檵木、酸枣仁、龙骨、山楂、五味子、乌梅、石榴皮、肉豆蔻、山茱萸、覆盆子、浮小麦、莲子、金樱子、芡实、刺猬皮、麻黄根、冬葵子、绿萼梅、柿蒂、鹤草芽、侧柏叶、花蕊石等。中药方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散、桃花汤、四神丸、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等。中成药:封髓丹、缩泉丸、威喜丸、金樱子膏、金锁固精丸、锁阳固精丸、水陆二仙丸、三才封髓丸(丹)、千金止带丸、妇科白带丸、愈带丸、治带片、白带片、盆炎净颗粒、妇炎康片、花红片等。酸性食品味酸性寒,具有固涩收敛作用,使血管收缩、血液涩滞,不利于经血的畅行和排出,故服用收敛类药物时,食用酸涩类食物能提高药物药效。酸性食物包括米醋、酸辣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草莓、杨桃、樱桃、酸枣、芒果、杏子、李子、柠檬等。辛散性食物如生姜、干姜、葱白、香菜、大蒜、葱、花椒、淡豆豉、茴香、苏叶、薤白、桂皮、白酒等食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不利于收敛类药物发挥药效。同时辛散性食物多食则耗气伤津,生痰动火,在服用收敛类药期间,食用辛散性食物能不仅降低药物的收敛之性也可能会加重病情发展。因此服用收敛类药时,应尽量减少辛散性食物的食用。第八节、通便药 通便类药物一般都为咸味,因“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同时通便药一般多具有沉降之性。通便药一般包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等药物,多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等症。单味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甘遂、京大戟、巴豆、牵牛子、杏仁、桃仁、何首乌、肉苁蓉、当归、黑芝麻、蓖麻、锁阳、胡桃肉、桑葚子、决明子、瓜蒌仁、生地、玄参、冬葵子、胖大海、蜂蜜、麦冬、榧子、硫磺等。中药方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麻子仁丸、五仁丸、济川煎、十枣汤、控涎丹、黄龙汤等。中成药:清宁丸、通便丸、半硫丸、更衣丸、当归龙荟丸、五仁润肠丸、麻子仁丸、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通乐颗粒等。沉降类食物一般质地较重,气味较厚,一般来说食用部位是种子、果实、根茎的食物性多沉降,如谷薯类食物、干豆类食物、水果类食物。动物性食品质地较重,气味醇厚,以沉降之性居多。油腻食物性滑顺润、味厚腻滞,也属于沉降类食物。如蜂蜜、香油、地瓜、苏子、果仁、雪梨、茄子、香蕉。因此在服用通便药期间食用,有助于通便药的向下作用趋势,提高药效。因焦香类食物大多气香味薄,作用趋势向上,与通便药方向相反,再加之焦香类食物多有温燥之性,故在服用通便类药物时,尽量避免食用焦香类食物。如:油炸食品,油条、麻花、麻团等;烤制、煎炸、膨化的薯类制品,炸薯片、炸土豆丝,烤馒头等;炒制坚果,花生、瓜子、核桃等。 参考文献1、李智红,李勇华.药疗同时重食疗浅探J.中国民间疗法,2008,10:3-52、李文吉.服药饮食禁忌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58-1593、孙文英.以中医理论指导饮食护理J.光明中医,2007, 26(7):14724、姜永前 中医饮食护理浅谈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 ( 6 ):8835、李锦玲.中药药效与饮食的关系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3):526、李晓珠,李琦.中医护理工作中饮食调护与药效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457、王抒.药性与食性的解析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1):5-68、刘志伟.食物的性味对中草药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国民间疗法,2009,17(7):51-529、王佐德,朱昌柏.本草纲目服药食忌初探J.时珍国医研究,1995,6(4):4-510、俞洁.伤寒论煎服法启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3-2411、王子寿.药食的同源与差异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2):58-5912、徐海燕.中医中药疗效因素探析J.中医中药,2011,18(36):92-9313、路宗志.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14、孟诜. 食疗本草(M)(第 1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715、高学敏主编. 中药学M(第 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