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知觉理论视觉下的第三者效果 李函锦hanjin910 第一节社会知觉 一 社会知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 物理 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 非社会信息 形成物知觉 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 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 人际关系和群体信息 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社会信息 形成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 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 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和意向 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 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 对人的知觉 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个人知觉 PersonPerception 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 总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 即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者他的性格怎样等 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自我知觉 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巴斯把自我知觉分为两种状态 内在自我知觉 Privateself awareness 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此类人常坚持自己的行为目标和信念 不太理会外界环境的影响 公众自我知觉 Publicself awareness 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重视 此类人往往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 害怕别人评价自己 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看重别人的反馈 常常会出现自尊感低落 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测量其中 0 表示完全不符合我 4 表示非常适合我 1 2 3 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符合和不符合 清在你认为合适的数字上打 1 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012342 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012343 总的来说 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012344 我经常反省自己 012345 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012346 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012347 我从不检讨自己 012348 我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在意 012349 我很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0123410 我常常担心我是不是给别人一个好印象 01234 11 我常常考察自己的动机 0123412 离开家时我常常照镜子 0123413 有时我有一种自己在看着自己的感受 0123414 我关心他人看我的方式 0123415 我对自己心情变化很敏感 0123416 我对自己的外表很关注 0123417 当解决问题时我很清楚自己的心理 01234 第3题和第7题反向计分 代表内在自我的题目包括 1 3 4 6 7 9 11 13 15和17 把它们的总分计算出来 代表公众自我的是2 5 8 10 12 14和16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 内在自我的平均得分为26 而外在自我的平均分为19 2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 是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二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对象 都会演示自己的内在动机 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可能是不准确的 2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厉害关系 因此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 自己便可以预计划自己的行动 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往往通过他人的外表或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 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 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三 社会知觉 个人知觉的线索1 情绪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微笑有哪些含义 2 非语言线索一般 人使用三种信息通道来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包括口头语言沟通 和非语言沟通 1 非语言的视觉线索距离 Distance 一般而言 当某人对另一个越友善 越亲密时 会选择较小的距离 文化因素等影响 身体姿势 Gestures 目光接触 Eyecontact 目光可以传递特定信息 2 超语言线索超语言线索是指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 表现为一句话有多种含义 非语言线索常常会泄漏一个人的真实企图 当一个人说谎说的比较成功时 他的欺骗企图却经常从非语言线索中泄漏 研究表明 人们说谎时 声音的平均音调比说实话时高 这种差别不大 听觉无法区分 但音谱仪能正确测出某人说谎 第二节社会知觉下的第三者效果 一 第三者效果假说第三者效果 third personeffect 最早见于1983年的 公共舆论季刊 中的 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 一文 戴维森认为 第三者效果假说 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 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 对其他人 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 对我 上的影响大相径庭 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思考 媒介内容对自己有影响吗 与别人相比 媒介这种影响力是大还是小 第三人效果假说 理论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 知觉假说 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原因有三 一是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 二是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 三是前两者的共同作用 目前研究认为 第一种原因的支持者较多 行为假说 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 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 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 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 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概括地说 该假说预言 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可以对股民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而买卖股票的行为 抢购行为等现象做出解释 但对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人们可能支持对媒介内容有所限制的假设的研究 但研究对象并不是实际发生的行为 而是可能作为行为推测依据的被试态度 对人们支持对媒介内容有所限制这一第三者效果的行为假设的解释是家长式统治或作风 Paternalism 即出于保护他人的目的 防止他人受到不良影响 当一个人认为某一大众媒介信息对社会有害时 虽然认为自己较少可能受其影响 但会赞同对媒介内容实行审查 对媒介内容的审查制度是社会干涉中强硬家长式统治的体现 这种审查制度本能地假设人们没有能力为自己屏蔽掉不良内容 只要接触这类内容 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其伤害 2007年爆发的无锡 水危机 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缺不缺水 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恐慌而抢购饮用水 为了避免 后下手遭殃 就必须 先下手为强 当群体不约而同的形成了这种认知时 恐慌购买 的集体行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 二 囚徒困境 有两个人纵火之后逃跑被警察抓住了 因为证据不够充分 法官分别对他们说 如果你招了 他不招 那么你将作为证人无罪释放 他将被判15年 如果你招了 他也招了 两人同时被判10年 如果两人都不招 则各判1年 第三者效果所体现的就是受众在面临对威胁性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 囚徒困境 受众只有在选择相信或者不信某种信息将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时才会出现强烈的第三者效果 囚徒困境 和 第三者效果理论 如果自己不这样做 别人会这样做 因为他们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影响 第三者效果理论 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 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 其实就是个人知觉对别人形成的错觉和自我之绝对自己的欺骗 三 第三者效果的两种基本类型1 以受众为中心的感受型第三者效果整体而言 人们倾向于认为 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的影响 会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因此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这种社会认知的成因 第一 高估了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 派勒夫指出 人们具有这种倾向与高估媒介对他人影响力的判断源自于 对媒介效果的认知图示 即在一般人的知识结构中 存有关于媒介对受众关系的若干信念 其中 人们会认为媒介内容对一般人产生强烈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生动活泼 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明信息 许多人相信 这类信息会明显地影响受众对信息主题的态度 并进而容易接受媒介内容的说服 人们习惯于认为除了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之外的人们都缺乏主见 容易轻信 缺乏判断力 因而易接受媒体的说服 第二 低估媒介对人影响力的原因 认知因素 人们认知能力不足 无法正确评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 动机因素 人们基于自我保护 维护或提升自尊的动机 刻意强调自己不受媒介影响的能力 2 以传者为中心的效果型第三者效果传播者可以通过受传者来控制第三者行为的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一支由黑人士兵和白人军官组成的美军部队驻扎在太平洋小岛上 某日 日军向这支部队投下心战传单 告诉黑人士兵 这是一场与白人的战争 日军一向与有色人种无仇 黑人士兵无需为白人军官卖命 并劝黑人士兵赶紧投降或干脆逃亡 传单投下的第二天 美军部队就撤离了该岛 四 影响第三者效果的因素1 消息来源 内容受众认为消息来源是否有偏见 有负面偏见消息来源的报道第三者效应强于中性 正面偏见消息来源的报道 对消息本身是否有说服意味的认识 商业广告的第三者效果比普通新闻内容的第三者效果哟 但如果是公益广告 则第一者效果增强 第三者效果减弱 第一者效果指受众认为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显著大于对他人的影响 媒体的可信度 可信度低的媒体的报道产生的第三者效果显著 受媒介影响后的可能后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 例如一项关于媒介内容中妇女理想化形体的可能影响的研究表明 对具有否定性社会期望的媒介影响后果 受众认为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随着受媒介影响的结果的社会期望的否定性程度增加 被试认为对自我和他人的影响均降低 但自我效果知觉的降低程度大于他人效果知觉的降低程度 信息内容与自己的利害关系 认为对本人可能有害的主题对别人的影响大 对本人有利的主题则不认为影响有差别 有害的主题如赌博 减肥药等 有利的主题如开车系安全带 低胆固醇饮食等 说服信息的逻辑性 受众认为说服信息的逻辑性强时 呈现第一者效果 认为逻辑性差时 呈现第三者效果 情境性因素 具体指的是SituationalVulnerability的影响 例如 一个正在施行控制体重措施的人 就会比一个天生较瘦的人更易受媒介中妇女理想化形体的影响 媒介使用受众文化背景等因素另外 有研究表明 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加 他人效果增强 即当他人与自己的社会距离越远时 越认为他人容易受否定性媒介的影响 2 受众个人特质个人对资讯主题的涉入感 Involement 对主题有强烈预存立场的受众 容易认为即使中立的报道也有偏见 从而产生负面态度 而产生第三者效果 与预存立场一致的信息 产生第一者效果 不一致则产生第三者效果 自认对主题的了解程度 自认对主题了解较多的受众 第三者效果强 年龄 有的研究结果是年龄大者第三者效果显著 解释为自认为经验多 知道如何评价媒介内容 有较强的免疫力 有的研究结果则是年龄越大越认为自己不会受影响 同时认为别人也不会受影响 但不能预测第三者效果 教育程度 有的研究结果是教育程度高者第三效果显著 解释为教育程度高的人有优越感 也有的研究未发现教育程度能预测第三者效果的知觉假设 但发现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赞成对媒介实行限制 解释为较高的教育程度对各种媒介内容有更大的容忍程度 自尊 有研究表明 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认为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大 低自尊者认为媒介对无论自己或他人的影响都比高自尊者大 第三者效果在高自尊者中更强 即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人的影响的差距比低自尊得大 当影响后果不合社会期望的程度较低时 低自尊者中无第三者效果 而高自尊者在各种程度中都有 启示 首先 第三人效果假说 理论能帮助新闻从业者预想新闻报道在受众中引起的传播效果 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或不需要的 如暴力 色情 负面广告等 受众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小 对别人的影响较大 而且媒介负面内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越大 第三人效应越明显 如果媒介内容是正面的或需要的 如公共倡导 新闻报道等 受众会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较大 对别人的影响较小 或是认为该媒介内容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差别不大 因此媒体在进行危机事件报道时 新闻从业者应该从 第三人 的角度加以预测和理解 避免出现因一则新闻报道的刊发而引起社会危机或 集体抢购 的现象 更要做到信息及时公开 只有做到信息透明 才能避免受众的猜测心理 例如 2008年初报道比较多的食用油和黄金涨价的消息 老百姓的抢购热度与媒体的报道热度成正比 如果利用 第三人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地质勘探测量劳务合同书
- 2025版企业投融资法律顾问聘请合同
- 海南省屯昌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燃油行业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服务合同范本
-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单位保密教育与培训服务合同
- 2025版跨境电商租赁代售及物流服务合同
- 《植物资源学》课件
- 建筑工程质检与验收
-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与作业设计的关联性研究
- 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量化表
- 台达DELTA变频器VFD-EL系列使用说明书和手册(完整中文版)VFD007EL23A
- 报名表的模板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课件
- 工程力学专业就业能力展示
- 中控室培训课件
- 自考《01685动漫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名著阅读):《艾青诗选》《水浒传》(1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