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江湖”协作体2021届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1.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B. 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 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西周的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A项正确;B错在“皇帝”;C错在“农民”;受封的土地不得买卖和转让,D项错误。考点:井田制点评: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2.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铁犁牛耕B. 小农经济C. 重农抑商D. 闭关锁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耕作技术,不属于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最主要的原因,排除;D项提及的是对外贸易政策,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直接排除。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B.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表明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的同时,兼做小商业和雇佣劳动,有利于弥补农业活动的不足,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问题,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的自由问题,C不正确;D说法不正确。4.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A. 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 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 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 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解析】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5.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 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答案】B【解析】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故A项排除;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点睛:对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侵街现象”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6.下面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单位:个),从表中可以推出时间类型中唐晚唐宋贡茶州17176产茶州4369582贡茶州所占比重3935%2464%103%A. 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B.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 区域分工渐趋合理D. 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答案】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贡茶州所占比重到宋代大幅下降,贡茶指进贡给皇室的茶叶,贡茶州所占比重大降说明饮茶日益平民化,故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区域分工渐趋合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数据变化内容,同时,正确理解贡茶指进贡给皇室的茶叶,据此即可从数据变化的趋势,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饮茶日益平民化”的结论。7.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永佃制的盛行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D. 加重了佃农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永佃制的特点是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这有利于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农业发展。故答案为B项;农业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增加而非减小,排除A项;永佃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佃农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是松弛了而非加重了,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错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9.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10.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 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古代不变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中国古代抑制私商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时期,农民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故A项错误;在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繁荣发展,与“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的描述不符合,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古代不变的经济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吴慧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描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对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即可得出。11. 大国崛起中一位西班牙教授说:“哥伦布的航行以及后来葡萄牙人进行的一系列航海活动,带来了重大的成果,那就是人们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完整概念,自此开始了所谓的世界历史。”材料的观点主要是指新航路开辟( )A. 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B. 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 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状态D. 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而非新航路开辟,不能选B。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是工业革命而非新航路开辟,不能选D。新航路开辟的确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但本题人们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完整概念、开始了所谓的“世界”历史等字眼均足以证明本题只是考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状态,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不能选A而只能选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干扰题肢,这类题目不难,不过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平常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历史学“宽”,对重要的事实、重要的史实,一定要尽可能的弄懂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而遗憾丢分。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指的是工业革命后产生的机器大工业,所以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A项“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不是材料的主旨;工业革命发明的新式交通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自由主义盛行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最符合题意。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13.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A. 炼钢技术的改进B. 化学工业的进步C.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D.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摩天大楼”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建筑模式,其中钢筋成为 “摩天大楼” 核心支撑力量,所以炼钢技术的改进是“摩天大楼”大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故答案选A,B C D三项与建筑结构并未有直接关系。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4.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已经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BC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5.下图是1912年至1925年广东历年财政收入统计图。该图表明,影响广东财政收入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 国际局势和外交关系B. 国内时局变化和南北实力对比C. 广州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D. 广东革命运动的发展状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政府于1925年在广州成立,这一时期广州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广东财政收入迅速增加,故C项正确;国际局势和外交关系对广东财政收入的影响属于外部的,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材料信息影响财政收入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上,国内时局变化和南北实力对并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排除B项;广东革命运动的发展状况不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16.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A. 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B. 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C. 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答案】C【解析】题目中未涉及上海是民族工业的集中地及成为国际大都会,故无法得出BD两项的结论;A项应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段“光绪年间(18751908年)”,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年间上海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可知晚清时期的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即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光绪年间”“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切入,结合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思考。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应,不是为了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可简称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17.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C.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D.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答案】D【解析】甲段是1904年到1912年,而洋务运动随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故A错误;乙段是1912年到1915年,当时列强并未停止对华商品输出,故B错误;丙段是1925年到1937年,下降主要由于官僚资本的压制,故C错误;丁段是1937年到1949年,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官僚资本和日本、美国势力双重打压,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关知识,“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可以看作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再紧扣选项中涉及的阶段,对照曲线图和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8.1947年,上海五家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行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C. 减轻了官僚资本压迫D.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所叙述的历史现象是1947年国民党滥发纸币,造成其大幅贬值,使民族工业多年的积累顷刻间化为乌有,遭到了致命打击。A应该是减少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应该是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应该是加重了官僚资本的压迫。故答案选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官僚资本的压制【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阶段时间原因主要史实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3)实业救国热潮(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短暂春天19121919年(1)辛亥革命的鼓舞(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2)厂矿企业增多(3)一战后萧条较快发展1927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2)官僚资本的挤压(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19.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西方侵略直接导致中国沿海城市兴起B. 西方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 政府自强运动促使大量农民进城工作D. 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政府的自强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可以看出列强的入侵和通商口岸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即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B项;西方侵略直接导致中国沿海城市兴起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政府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并没有体现出大量农民进城工作,故排除C项;大城市的兴起推动了政府的自强运动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故排除D项。20.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A. 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B. 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C.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D. 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1950年,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在原有工业分布比较集中的上海、天津等等地,暂时不在建设大规模企业,体现了国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转移的信息,A不正确;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B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政策,不是私人抵制,D不正确。 21.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这些政策A. 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B.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局部调整,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左”倾错误的局部调整,故A项错误;材料“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说明当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3年到1956年,发生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故D项错误。故选C。22.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A. 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 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 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D. 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集体化之后,就有可能抽出少量土地和劳力,专门从事科学实验,“试验田”就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了,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关系的这种变化,必然要出现大跃进运动,可以说这才是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故排除A;B说法片面,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背景,关键信息是“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本题材料设置新颖,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总体难度适中。23.1982年,上海文汇报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其后,登载了痛哉!租地章程,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映射建立经济特区。这表明建立经济特区A. 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B. 未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C. 对国家主权形成威胁D. 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82年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映射建立经济特区。”,结合教材可知,材料主旨在于强调经济特区的建立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故A符合题意;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政府支持的结果,B不正确;CD说法本身不正确。 24.山江湖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 中国举办博鳌论坛C.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D. 从复关到入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 等并列的栏目”可知,这些栏目都是国内改革的变化,则增加的栏目也应该与之并列相符,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项符合题意;中国举办博鳌论坛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复关到入世都是“对外开放”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排除BCD三项。25.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注意题中时间1992年,联系当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超过1000万人不同程度的“下海”经商,正是A项的反映,BCD三项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0分。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26.我国工商业发展在不同时期受到了不同重视态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材料四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结合材料三,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3)据材料四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经济因素。【答案】(1)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变化: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商人的轻视,变为重视和推崇。(2)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入超越来越严重。解决:在中国建立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3)特征:网络经济或知识经济或开放、透明、分享。因素: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贸组织;全球步入信息化。【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可以得出: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第二问,据材料“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的观念由传统的抑制轻视商业变为重视和推崇商业。(2)第一问,据材料“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据材料“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可以得出其主张在中国建立机器生产的企业。(3)第一问,据材料“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加以归纳概括。第二问,据材料“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信息加以回答。27.在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曲折又漫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杨宁一现代化理论根据上述材料,试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化角度阐述中国近代“传导型”国家的这一学术观点。【答案】(参考答案)观点:近代中国近代化属于传导型国家。阐述:(1)经济: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近代西方技术的传入及诱导;外商利润的刺激;(2)政治: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民族危机的外部刺激。(3)思想:西学东渐的影响。【解析】【详解】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近代中国近代化属于传导型国家,这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变化主要有,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主资本主义经济诞生,还有洋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