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1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2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3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4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问卷和答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和座位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惑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5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不能表明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b美国已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c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6罗马帝国虽然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a它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b它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c它最先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 d它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源头7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8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c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9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这一史料表明,美国 a对中国抗日战争持观望态度 b对武汉会战结果的不满 c对共产党的肯定 d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10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关的是a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守上海11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农民状况调查”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后推出了“农民状况调查”专号,集中刊载了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征文节录”(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乡村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背离化”趋势更为凸显 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12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a北伐战争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淮海战役1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14新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 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参加朝核“六方会谈” 积极参加裁军工作会议a b c d 15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16.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等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17.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工业资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18. 美国麦迪逊曾说:“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下列说法符合他的主张的是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d代表机构既能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19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c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d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20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 b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c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起义的重要原因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21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1917 年的“电报革命”中写道:“俄国1917 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起义取得胜利的。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革命的事实。”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电报革命”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22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以下是各新兴力量崛起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中国“一五”计划完成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a b c d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24“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2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过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人历史材料四: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4分) 27(16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材料二 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1972年9月26日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材料三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请回答:(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的成果是什么?(5分)(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据此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特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6分)。28(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4分)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申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6分)高三历史月考答题卷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