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 素材.doc_第1页
黑塞 素材.doc_第2页
黑塞 素材.doc_第3页
黑塞 素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赫尔曼黑塞萧遥整理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通晓多种印度方言,黑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因而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同时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国血统,他的父亲是德国人,但出生于爱沙尼亚,母亲是法籍瑞士人,黑塞本人也可以说混有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这使黑塞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始创作1884年,七岁的黑塞开始写诗。1886年黑塞一家再次回到卡尔夫。到十三岁为止,就读于卡尔夫小学和拉丁语学校。在轮下、德米安、童心、回忆少年时,皆以此四年的少年时代为小说的题材。1891年,黑塞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伦修道院。但是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他过了一年便逃离了学校。他还曾企图自杀,于是父母不得不顺从他本人的意旨。1892年至1899年这一段独立谋生的时期,黑塞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先在工厂当学徒,后到书店当店员。 从1895年起,黑塞大量阅读德国和外国的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对黑塞日后影响巨大的作家是:歌德、诺伐利斯、让保尔、梯克、荷尔德林和艾兴多夫等人,尼采、叔本华、克尔克郭德尔则是他所喜爱的哲学家,而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都是黑塞崇拜的东方哲人。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偶像的影响,黑塞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世界观。 1899年,浪漫之歌由德累斯顿的毕尔森书店印行(自费出版),这部处女诗集收载诗人18岁至21岁之间的诗作。接着又由来莱比锡的第底利西斯书店出版午夜后一小时,包括图宾根时代的九篇散文习作,仅获得里尔克的好评。7月末离开赫肯豪尔书店。秋天在巴塞尔的莱希书店工作,起先在贩卖部其后转任旧书部。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奠定了他新进作家的地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钢琴家玛丽亚贝诺利结婚,移居波登湖畔,潜心创作八年之久,直至动荡的欧洲局势惊破了黑塞的田园梦,战争的血腥使得作者开始从孤独中走出来加入保卫和平的行列,他和罗曼罗兰闻名世界的友谊也建基于此。辉煌时期 1906年,小说在轮下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获得很大的成功。1912年黑塞携全家迁居瑞士,住在伯尔尼一个朋友的故居,移居瑞士后,除了写诗、撰文抨击沙文主义外,黑塞还出钱支援德国流亡者出版的刊物新论坛和伯尔尼文学杂志。此后,黑塞坚持同军国主义、后同法西斯主义斗争,直至二战结束。逝世 1962年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8月9日,出版诗集一根断枝的呻吟。写作特点 黑塞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也终于诗歌,他的诗歌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和他小说中的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气息完全一致。在他早期诗歌中,这种孤独、感伤的气息最为浓郁。他早期的小说也具有田园诗风格的抒情气息,与其中后期的作品有显著差别。黑塞作品黑塞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忍受着生活的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社会与个人间徘徊,为寻找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小说德米安描述了少年辛克莱在朋友德米安(上帝的化身)的引导下,克服心中对黑暗诱惑的恐惧,认识到“好”和“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本质上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纳尔齐斯与歌特蒙德反映了黑塞内心作为普通人对世俗生活的渴望与作为艺术家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间的矛盾,最后的结局又表明了他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和谐与统一中追求幸福的努力。小说圣地行结尾处出现的双面小人最后融合成一个的场景同样象征着生活的对立终将转化为统一。 就个体而言,个体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对象等的分裂状态始终存在,尤其在现代文明生活中,分裂不可避免,个体的一生都将与分裂的自我做斗争,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实现自我的和谐、实现人性神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个统一之途就个体而言也是回乡之途,因为在黑塞描述的故乡中,个体是和谐完善的存在,然而,在现代物化的文明社会中,人难以逃避异化、分裂的命运,因而追求和谐完善的自我必然也是在“途中”。 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坛霸主一直是海明威。然而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渐渐取代了海明威,一时成了美国大众的文学崇拜偶像。特别是荒原狼,它在问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这个队曾在黑塞纪念活动期间去德国演出)。一些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尔成了他们的楷模与偶像。黑塞作品在中国的评介始于二、三十年代。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赫塞(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单行本-中篇小说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遗憾的是黑塞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对他作品的翻译评论中断了十年。 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奖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黑塞热”,然而在中国黑塞却没“热”起来,对他的关注只是个别现象。当时的文学期刊上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黑塞作品译文,大多是从世界语转译的。 此外,黑塞也跨出了西方文化圈,在东方同样受到读者的爱戴。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他的作品在那里深受读者欢迎,读者还成立了赫尔曼黑塞协以系统研究他。一位日本青年在给黑塞的信中告诉他:“我越是读它们(指黑塞的作品),越是发现自己在这些书中。现在我相信,最了解我的人是瑞士,他总在注视着我。”4人物评价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西方学界对黑塞的评价并不高于同为诺奖得主的托马斯曼,及他的兄弟亨利希曼。但托马斯曼说过,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黑塞是反现代文明、反美的,在他眼中,美国正是现代文明的化身。他在堤契诺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创作之余和农人、村夫闲话家常,欣赏他们的质朴。堤契诺的居民作息一如远古,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了,黑塞的思古情怀油然而生,流露于笔尖,因而想起德国文学史中著名的浪漫诗人艾兴多夫,仿效他唤醒酣睡于万物之中的诗歌,同时,他也回忆起施蒂弗特,学习他体会隐藏于万物形体之下的神性。在堤契诺,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人物思想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他经历了欧洲近代人文洗礼为代表的形而上学解构,但宗教在他的思想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督教、印度宗教和中国道家思想等,共同形成黑塞宗教思想的三大来源。 在早年,黑塞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黑塞有种特别的魅力:一个人平步青云、汲汲于功名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一旦挫败感、空虚感、无聊感袭来,排忧解惑的首选便是这个采菊东篱的德裔瑞士人。和那些表现现代式迷茫情绪不一样的是,黑塞的小说有明确的指导性,他那些年轻的主人公不管怎样彷徨,灵魂最后的归宿总是一些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黑塞最早的小说在轮下里,汉斯吉本拉特的短暂的十多年人生就划出了一个由圣而俗、由俗而出的轨迹。他从神学学府走向市井陋巷,又走进广袤无边的大自然:学府是封闭、拘谨、枯燥、压抑人性的,象征着人的理性,市井是自由、天然、亲近大自然的,象征人的本能和感官。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枪声打破了黑塞的田园梦,把黑塞抛进了残酷的现实之中。浑身血污的伤兵,折腿断脚、垂死呻吟的无辜牺牲者,震撼了人道主义者黑塞的内心。当黑塞见到一位富女人为战争而高兴时,他惊愕了:“为这个女人的幸福付出的代价未免太高了,不,我决不能分享这个伟大时代的欢乐。”于是他挺身而出,反对战争,结果是在自己祖国的报刊上被宣布为叛徒,大量报刊转载攻击他的文章,许多老朋友与他决裂,甚至丧失了房屋、家庭以及财产。他的中期著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正是老庄所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你不打他,不骂他,也不逼他,因为你知道柔软胜过刚强,流水能战胜顽岩,爱比暴力更强大。这非常好,可细想一下,你不正是用软弱和亲情在强迫他吗?”这段话则是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翻版。纵观黑塞的一生,他同样摇摆在现实生活和美学世界两个“相对极”之间,一方面,他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变成一个“东方旅行者”;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坚守典型的德意志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一生所寓含的既不是一种理性主义,也不是一种美学上的清静无为,而是致力于让两种古老的伟大思想互相亲近、和谐交融。他开阔的文化视野,也让他成了继歌德之后,最多论述世界文学前景并提出警告的德语作家。对同时代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