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意义.doc_第1页
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意义.doc_第2页
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意义.doc_第3页
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意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意义作者:廖衍强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检验科,广东 珠海 51912【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唾液酸酶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BV)的临床意义。方法:严格按细菌性阴道病测定试剂盒(唾液酸酶法)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对妇科门诊800例1845岁妇女进行检测,检测对象为阴道分泌物pH值4.5、镜检发现线索细胞、清洁度为度及同时伴临床症状,无滴虫及真菌者。同时检测清洁度为度、真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作为鉴别诊断。结果:800例被检者中清洁度为度者201例,检测阳性者30例,占14.93%;伴临床症状者196例,检测阳性者167例,占85.20%;镜检发现线索细胞者108例,检测阳性者99例,占91.67%;清洁度为度者130例,检测阳性者5例,占3.85%;真菌性阴道炎102例,检测阳性者3例,占2.94%;滴虫性阴道炎63例,无检测阳性。总发病率为38.00%。唾液酸酶法对清洁度为度伴临床症状者、镜检发现线索细胞者与清洁度为度者、真菌性阴道炎患者、滴虫性阴道炎患者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唾液酸酶法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采用唾液酸酶法诊断BV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特异性强、设备简单、快速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治BV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唾液酸酶 细菌性阴道病 诊断 临床意义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妇科常见疾病,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唾液酸酶是BV致病因子之一,最近的研究证实,阴道分泌物中唾液酸酶活性与BV之间存在一定的量的关系,无BV的妇女则不显示异常的唾液酸酶活性1。也就说BV妇女阴道分泌物中的唾液酸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妇女,正常妇女的阴道分泌物中含很少量的唾液酸酶或不含唾液酸酶。通过检测阴道分泌物中是否含有高出正常水平的唾液酸酶,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BV。为获得一种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我们对800例患者进行唾液酸酶法诊断,以此判断唾液酸酶法在B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院妇科门诊的患者800例,年龄1845岁,检测对象为阴道分泌物pH值4.5。其中清洁度为度者201例,伴临床症状者196例,镜检发现线索细胞者108例,清洁度为度者13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102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63例。1.2 方法:取阴道侧壁分泌物2支,1支进行涂片,另1支进行唾液酸酶法测定。试剂由珠海丽珠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2 结果 被检者中清洁度为度者201例,检测阳性者30例,占14.93%;伴临床症状者196例,检测阳性者167例,占85.20%;镜检发现线索细胞者108例,检测阳性者99例,占91.67%;清洁度为度者130例,检测阳性者5例,占3.85%;真菌性阴道炎102例,检测阳性者3例,占2.94%;滴虫性阴道炎63例,无检测阳性。总发病率为38.00%。3 讨论 唾液酸酶法对清洁度为度伴临床症状者、镜检发现线索细胞者与清洁度为度者、真菌性阴道炎患者、滴虫性阴道炎患者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唾液酸酶法有较高的特异性。在BV的诊断方面,临床上最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传统的Amsel方法,然而要在实际中准确实施并非易事,可能对BV诊断有漏诊现象2。首先,一些与感染无关的因素如近期性交、阴道灌洗、行经或是存在大量子宫颈黏液等同样可以导致阴道pH值升高,或使分泌物产生异味;胺试验中对气味的鉴别因人而异;而对于作BV诊断最佳标志的线索细胞的识别则受到显微设备的质量、样本的采集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观性强,因而很难对判定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该方法利用阴道分泌物进行简便操作,在10 min之内即可得出明确结果。本试剂主要含有细菌唾液酸酶特导性显色底物溶液。当试剂与样品中的唾液酸酶接触时,底物被水解,产生唾液酸和发色基团,发色基团进一步被空气中的O2氧化变成蓝色。因此采用唾液酸酶法诊断BV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特异性强、设备简单、快速等优点,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对于保护广大妇女身体健康、提高生育水平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亦可为临床诊治BV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参考文献】 1Briselden AM.Sialidases(neuraminidases) in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bacterial vaginosis-associated microfloraJ.J Clin Microbiol,1992,42(6):663.2Schwebke JR,Hillier SL,Sobel JD,et al.Validity of the vaginal gram stain for the diagnos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