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及其标准化基本概念.ppt_第1页
标准及其标准化基本概念.ppt_第2页
标准及其标准化基本概念.ppt_第3页
标准及其标准化基本概念.ppt_第4页
标准及其标准化基本概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准及其标准化 一 标准 standard 什么是标准 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做的统一规定就是标准 标准的对象标准的对象就是重复性事物 标准的本质标准的本质在于统一 标准的载体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 标准要具有统一的格式 标准要实施一系列动态管理 标准及其标准化基本概念 GB T2000 1 2002所给定义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二 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什么是标准化 标准化是一项活动 一个过程 标准就是通过这个过程产生的 包括研究 制定 发布 实施 管理 标准化的活动是有目的的 目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标准化的作用 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科学管理的基础 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 扩大市场的需要 GB T2000 1 2002所给定义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三 标准化的管理 标准化工作要有公认的权威管理机构 标准化管理的性质是国家公共行政行为 标准化提供的是公共服务 满足的是公共需求 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公益性事业 所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依法进行管理 以确立其统一性和权威性 标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美国 使用标准后的效率与制定标准的投入比值约为25 1 德国 标准化工作作出的贡献约占每年GDP的1 1 中国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5933亿元人民币 同样按1 1 计算 标准化所作的贡献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 国外和国际标准化管理及机构概况 一 国外标准化管理 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 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 1901年成立 目前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100多个建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如 德国DIN 英国BSI 美国ANSI 日本JISC 法国AFNOR 二 标准化国际机构 随着贸易的国际化 标准也日趋国际化 国际标准化 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由众多国家 团体共同参与开展的标准化活动 目前 世界上约有近300个国际和区域性组织 制定标准或技术规则 其中最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国际电信联盟 ITU 二 标准化国际机构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于1946年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 最有权威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 目前开展工作 TC181个 SC520个如 ISO TC223公民防御 俄罗斯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成立于1906年 成员国有61个 占世界人口80 消耗的电能占全世界能耗的95 目前开展工作 TC89个 SC86个如 IEC TC109低电压设备绝缘配合 德国 ITU 国际电信联盟1865年成立 国际电报联盟 1932年改名 国际电信联盟 1947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总部设在日内瓦 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有40个 如国际计量局BIPM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国际卫生组织WHO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等等 世界标准日 10月14日 世界标准日的庆祝始于1970年10月14日 由当时的ISO主席Mr FarukSunter 土尔其 所创立 ISO和IEC的成员联合庆祝世界标准日的决定是1988年决定的 ITU从1993年开始同ISO和IEC一起联合发表世界标准日祝词 我国标准化基本情况 一 我国的标准化管理 1949年中央技术管理局设置标准规格处 1949 1955年建立企业标准和部门标准 1956年成立国家科委时下设标准局 1963年召开全国第一次标准化工作会议 确定32个研究院 所和设计单位为国家标准化核心机构 1978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 同年成立国家标准总局 一 我国的标准化管理 1988年在国家标准局和国家计量局的基础上 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 1988年12月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局 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截至2003年底 我国省 市 地 标准化管理机构362家 国家标准化研究机构1所 部委和专业标准化研究机构26所 国家标准化协会1家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地 级标准化协会有85家 部委专业标准化协会12家 现有各类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59个 分技术委员会339个 委员总数达3万余人 在标准化院所 大专院校 企事业等部门中专门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已达10万余人 标准化管理人员2 2万余人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AC 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 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 负责制定国家标准化事业发展规划 负责组织 协调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计划 负责国家标准的统一审查 批准 编号和发布 管理标准化经费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 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 SAC代表中国参加ISO IEC和PASC等国际和地区标准化组织活动的组织 联络 协调 管理工作 承担ISO IEC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事务 负责管理中国国内各部门 各地区参与国际或区域标准化组织活动的工作 负责协调 组织中国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ISO IEC等 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历史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相关 从解放到现在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和我国制造业各个时期的现状要求 与制造业相配套的标准化 经历了以下三阶段 1949年1978年2001年以后若干年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我国每个时期的标准化工作开展 都是围绕着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现状而进行的 有着极强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使命 我国标准化管理的三阶段 一 1949 1988年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时期政府主导 计划控制 强制实行标准为强制性二 1988 2001年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三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管理体制适应入世要求进行一系列改革 中国已进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标准化工作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沿的重要推动力量 标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我国标准的分类 按照标准化对象 通常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技术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包括基础标准 产品标准 工艺标准 检测试验方法标准 及安全 卫生 环保标准等 管理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工作标准 对工作的责任 权利 范围 质量要求 程序 效果 检查方法 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 我国标准的层级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并将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我国标准层次 doc 现行国家标准类型分布 国家标准代号 强制性国家标准GB推荐性国家标准GB T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GB Z国军标代号 GJB例如 GJB Z9001 2001 国防科工委发布 GJB9001 2001 总装备部发布 我国现行标准数量 2万多项国家标准 3万多项行业标准 1万多项地方标准 87万多项企业标准 2700多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占国标的13 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现状 1957年我国参加IEC P成员 1972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 P成员 现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代表我国在ISO IEC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开展工作 信息产业部代表我国参加ITU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标准化的要求 WTO TBT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15条款 3个附件 三个市场经济要素技术法规 标准 合格评定程序 准入 交易 监管 退出 产品 过程 服务人 机 料 环 法 资源重新配置与技术创新 P 策划 D 实施 C 检查 A 改进 全生命周期活动 标准链 标准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加入WTO 关税壁垒已经不起作用了 起作用的将是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的表现就是技术标准 可以说技术标准现在是发达国家用来限制 控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法宝 现在 我们开始认识到技术标准的特别重要性 谁掌握了技术标准 谁就掌握了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谁的标准被国际上承认 谁就可以由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现在 国外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三流的企业卖劳力 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流企业卖技术 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一流企业卖专利 即对技术的垄断 超一流企业卖标准 即对产品市场的垄断 国际贸易中 发达国家使用标准化手段作为技术壁垒 技术法规标准繁多 要求高 修订频繁 合格评定程序复杂 操作烦琐 费用昂贵 设置 绿色技术壁垒 积极参与和极力控制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特点 法理 合法表现 多样复杂目的 国家利益内涵 技术歧视 得标准者得天下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 UL 欧盟批准公布了24个新方法指令 涵盖数千种重要工业产品 其中21个指令对加贴CE标志做出规定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9001 行业 QS9000 汽车 AS9000标准 航天 TL9000 电信 欧洲医疗器械供应商质量体系标准 EN46001 2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 SA8000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 OHSAS18001 和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标准等 欧共体环境管理与审核规定 EMAS 等 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巨大 近10年的统计 我国有71 的出口企业遭遇的国外技术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 39 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损失170亿美元 欧盟正在制定电子电器设备两指令 涉及我国出口家用电器 消费类电子等10大类 101种 近120亿美元 欧盟 美国 日本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 其中欧盟占41 美 日分别占24 和30 应对措施 加强对国际标注的研究 加大转化力度 使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建立在国际标准水平 加快我国技术法规体系 标准化体系 合格评定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的建设 加大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 加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 早期介入 积极跟踪 自主制定 适时出台 高新技术领域有一个很大特点 技术标准走在产品前面 产品还没有出来 标准就要开始制定 然后标准的争夺战就打响了 所以高技术领域离不开标准 技术标准是专利技术的最高追求形式 我们一定要站在国际标准的高度来改造我们的传统制造业 我们要抢占制高点 从ISO或IEC获得最新的技术标准 按照新的技术标准来生产产品 这样产品才有生命力 才有市场 才能打出去 这个要求虽然很高 但不这样做不行 否则加入WTO也会面临淘汰 采用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和国际电信联盟 ITU 制定的标准 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所谓国际标准就是全世界共享和采用的最佳作法达成的技术协议 采用国际标准 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标准 已成为WTO对各成员的要求 共同推进全球的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最终实现 一个标准 一次检验 全球接受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 一致性程度 GB T20000 2 2002规定 IDT等同采用 identical MOD修改采用 modified 等同采用 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相同 或者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 只存在少量编辑性修改 修改采用 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 并清楚地标明这些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 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应关系除等同 修改外 还包括非等效 非等效不属于采用国际标准 只表明我国标准与相应国际标准有对应关系 非等效 notequivalent 代号为NEQ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 采用国际标准时 应当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由于基本气候 地理因素或者基本的技术问题等原因对国际标准进行修改时 应当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 必要的并且是最小的范围之内 国际标准化文件 doc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的具体标注方法应遵守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 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 GB T20000 2 一 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采用双编号的表示方法 示例 GB T1234 2001 ISO3546 2000 二 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 只使用我国标准编号 采用国际标准 在采用国际标准时 应当按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 T1 1 的规定编写我国标准 我国标准的文本结构应当与被采用的国际标准一致 采用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标准 应当尽可能与相应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步 并可以采用标准制定的快速程序 采用国际标准的情况 到2005年年底 ISO IEC标准总数预计达到21000项 截止到2001年底 19744项国家标准中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8621项 采用率为43 7 现有ISO IEC标准17910项 已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6364项 转化率为35 3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 我国的全国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 是从1979年开始组建的 代表我国参与对口ISO TC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负责该领域国内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SAC现有273个TC 分技术委员会378个 直属工作组4个 这些标准化技术组织分布在全国各个行业 2 6万名专家参加技术委员会 SAC TC 工作 2005年又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9个 分技术委员会8个以及1个直属工作组 我国已经成为ISO和IEC所有TC和大部分SC中的成员 P和O 占国际全部TC和SC总数的96 ISO和IEC现共有技术委员会 TC 275个和分技术委员会 SC 636个 我国目前已经承担的ISO和IEC的TC和SC的秘书处数量仅11个 占国际总数的0 9 千分之九 ISO和IEC现共有标准制定工作组 WG 约3000个 2199 800 我国担任召集人的数量不到30个 占总数不到1 ISO和IEC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近2000个国际标准技术会议 我国参加的只有80个左右 仅占4 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差距 从上述数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国在多数国际标准化活动场合的活动力度非常之低 我国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太少 对大多数国际标准内容了解很少 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的能力还很薄弱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前景展望 工作目标 3至5年提交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50 100项 重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00 1000个 培养一支1000人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 重点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5 85 标准制修订工作 标准制修订过程 doc 从这里进入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 从这里进入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标准委网站主页 SAC TC240现行标准体系表 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240 GPS体系简介 ppt体系表 矩阵 doc 结论 标准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 不仅是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 而且是市场准入 契约合同维护 贸易仲裁 合格评定和产品检验的基本依据 起到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和贸易保护的作用 也是我国标准化工作发展的目标 标准物质与化学分析质量保证 1 质量保证的意义 为国际国内用户提供准确的 可接受的测量结果的需要正在不断的增长 这就要求重视测量结果的可溯源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要求在测量手段的校准和确认中使用可溯源性的标准物质 分析数据要想被国际接受 必须建立在置信度和可靠性基础上 可溯源性是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溯源性 溯源性 一个测试结果的特性或一个标准值 可以通过一个具有规定误差的连续比较链上溯源到适当的标准物质 后者通常是国家或国际标准规定的 溯源性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对溯源性链终端的测试 使其可在使用具有合理误差的国际基本单位情况下进行 这才是溯源性的目的 以这种方式 它们一般较为精确 因此也可以与使用其他方法在不同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测试进行比较 3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已确定其中一种或几种特性量值 用于校准测量器具 评价测量方法或确定材料特性量值的物质 是依法管理的一种计量器具 作为现代计量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量值传递及溯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标准物质广泛地用于需要对物质的成分或特性进行测量的一切工作中 或校准仪器 或评价测量方法 其目的在于保证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准确一致 标准物质的特点 1 保存或复现的量值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2 种类多 仅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就数以千计 其量限范围跨越12个数量级 3 实用性强 具有良好的均匀性 稳定性 便于估计实际测量条件下的不确定度 4 适用广泛 既可用于校准检定测量仪器 评价测量方法的准确度 也可用于测量过程中的质量评价以及实验室的计量认证与测量仲裁等 5 具有良好的复现性 可以批量制备并且在用完后再行复制 4 标准方法 标准方法是指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的方法 其准确度已用权威方法或不同原理的其它方法核验 证明不存在可察觉的方向性系统误差 可估计出其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 5 标准物质的级别 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准确度 是划分其级别的主要依据 此外 均匀性 稳定性和用途等对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也有不同的要求 从量值传递和经济观点出发 常把标准物质分为两个级别 一级 国家级 标准物质和二级 部门级 标准物质 一级标准物质是指用权威方法或用二种以上不同原理的标准方法以及其他准确可靠方法定值 不确定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 均匀性 稳定性良好 它在溯源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许多并且在用完后再行复制二级标准物质是通过一级标准物质溯源至国家基准的 二级标准物质是用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或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方法定值 其不稳定度和均匀性未达到一级标准物质水平 能满足一般测量的需要 6 标准物质的作用 1 标准物质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已突破1亿吨 原材料和产品均需经过化验 因此冶金生产一天也不能离开标准物质 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多生产中多采用湿法分析 消耗的标准质量物质大 据估计每年消耗的标准物质在20000kg以上 2 标准物质在计量学中的作用 标准物质为某些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复现性所不可缺少的 如用高纯铯 133 水 碳 12 高纯 三氧化二铝来分别复现时间单位 秒 温度单位 开 物质的量单位 摩尔 等 标准物质传递量值的方式也引起了量值传递方式的变革 3 标准物质在实现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