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复习.ppt_第1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ppt_第2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ppt_第3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ppt_第4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演变 形成原因 表现与意义 诸子 百家 春秋战国孔孟之道 汉代成为经学 宋代发展为理学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和老子 儒家 道家 法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孔子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并实行 程颢 程颐 朱熹的思想主张 古代 百家争鸣 和儒学演变 儒学演变历程及原因 礼 仁 义 仁政 民贵君轻 受到冷落 强调秩序和仁义 不适合统治者需要 不符合时代需要 遭遇打击 秦崇尚法家 实行暴政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等 独尊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 危机 社会动荡 受佛教 道教冲击 天理论 复兴 重新确立正统 儒学的新发展 更加地适应统治需要 受批判 商品经济的繁荣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孔子 儒家 孟子 伦理 性善论政治思想 仁政 学说和民本思想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礼 仁 核心 义 荀子 伦理 性恶论政治思想 礼法兼治 王霸并用 西汉初年 黄老之学 道家为主 兼采儒法政治主张 主张守道尊法 礼法并用 清静无为 影响 西汉前期 汉高祖到汉武帝时 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 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道家 春秋时期 老子始祖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 朴素辩证法思想评价 对中国后世哲学影响深远 思想主张 发展趋势 作用 贡献 两汉以后 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法家 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以提倡 法治 为特色 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废除世卿世禄 奖励耕战 富国强兵 局限 提倡专制独断 严刑峻法 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2 先秦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1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百家争鸣意义 从 百家争鸣 到 焚书坑儒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崩溃 列国纷争 士阶层活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富国强兵之道 巩固统一之策 百家争鸣 法家最实用 法家思想立国 焚书坑儒 背景 西汉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正统思想 1 汉初 无为而治 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形势 王国问题 边境不宁 土地兼并 的发展需要有为的统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2 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 汉武帝采纳 2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3 三纲五常 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学说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采纳实行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兴办太学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实质 文化专制 原因 对儒学态度 手段 作用 目的 实质 作用 秦刚统一 用法家思想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 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排斥 打击 尊崇 简单粗暴 倡导 劝勉 教化 儒学发展陷入低潮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 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演变 秦用 法 的原因 历史原因 秦商鞅变法 实现了富国强兵 奠定统一六国基础 现实原因 秦统一后面临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务 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 汉初用黄老思想原因 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为加强中央集权 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 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 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 欲图长治久安 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 经济贫困 人民渴望安定 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官学原因 联系 三者有互补性 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 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汉武帝时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法为辅助 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小结 儒家提倡仁治 强化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 步入正常轨道 宜用儒家路线 法家提倡法治 在动荡年代宜用 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道家提倡 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 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 以道家路线为宜 思想选择的一般规律 思想选择通常是由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 适应社会现实 经济 社会形势 统治者需要三个方面起作用的 尤其注意将思想发展与社会政治形势和统治者需要联系起来考虑 1 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 汉以后人们对佛教兴趣日增 2 佛教兴盛开始挑战儒学地位 儒学应该怎么办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1 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佛 道冲击 2 宋初开始 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 融合佛 道思想 将儒家伦理 政治学说上升到哲学思辨高度 3 北宋 重文轻武 的国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 程朱理学 含义 儒道佛的融合 形成以 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代表人物 南宋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历史地位 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 代表人物 明代 王守仁主张 心即理 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核心思想是 致良知 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 主张 A 天理 论 理 是宇宙本原 体现在现实社会中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 道德修养提倡 明天理 灭人欲 B认识途径 方法论 格物致知 C修身公式 正心诚意 陆王心学 含义 心即理 道德修养不必向外探求 只需反省内心即可获得天理 消极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用三纲五常维系君主专制制度 评价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长幼有序 怜贫恤寡 勤俭节约 恪守本分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 矮化 在 史记 孔子世家 的记载中 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 或讽刺他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或嘲笑他 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垒垒若丧家之犬 等 第二种形象是 圣化 孟子曾指出 自有生民以来 未有孔子也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 素王 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 无王者之位 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 大成至圣文宣王 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第三种形象是 正统化 汉代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 春秋 一书 认为 春秋 之道 大得之则王 小得之则霸 春秋 一书具有 大一统 的观点 追求 六合同风 九州共贯 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第四种形象是 神化 在汉代公羊学派儒生在 春秋纬 演孔图 孝经援神契 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 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话 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 孔子生有异相 孔子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摘自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2007 9 30 解放日报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第五种形象是 僵化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 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 圣人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存天理 灭人欲 第六种形象是 维新化 晚清康有为在 孔子改制考 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认为 六经 是孔子为了 托古改制 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 假托古人尧 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第七种形象是 丑化 章太炎写 订孔 一文 指出儒学是 中国的祸本 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 提倡民权 孔教是断不可用的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 以彻底之觉悟 猛勇之决心 塞绝与新社会 新国家 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摘自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2007 9 30 解放日报 夫不可变者 伦纪也 非法制也 圣道也 非器械也 心术也 非工艺也 五伦之道 百行之原 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 张之洞 劝学篇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 孝 仁 义 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大一统思想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 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和为贵思想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本思想 有利于 三农 问题的解决 义利观 正身自省 修已安人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 古为今用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 改造创新 与时俱进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体 君主专制和儒家纲常名教 用 西方科学技术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维新变法 托古改制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减少变法阻力 新文化运动中西文化论战 猛烈批判 全盘否定专制 愚昧 民主 科学推崇 维护 儒家思想仍有影响 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寻找国家出路 批判继承 儒学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其存在价值 近现代中国儒学地位的变化 清末新政 1905年废科举儒学官学地位终结 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 辛亥革命 君主专制终结颁布 临时约法 儒学失去了作为合法性依据的地位 现代 孔子的正面形象主要是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东学西渐的影响和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斗争需要孔子的负面形象主要是基于时代发展西学冲击后社会变革的需要 西方学者占有资料的不足和个人立场观点的局限所致历史永远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从这个层面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不同时代 不同出发点 不同立场观点 占有史料的多寡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差异历史认识具有主观性 对孔子的评价已附加了许多评价者的主观因素 站在当代历史文化的高度 我们应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对孔子评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 哲学家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 中国传教史 中说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 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 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直到现在 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 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第二种形象是 智者 著名哲学家德国黑格尔 1770 1831 认为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 不能算是哲学家 第三种形象是 完人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 伏尔泰认为孔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一言基督未曾说过 他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 朝夕礼拜 法郎士 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造者 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 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 应以理性为标准 凡是不合理性的 叫他们勿动 勿思 勿言 摘自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 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 伏尔泰1764年中国的专制主义 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 虽然曾经愿意给自己戴上锁链 但都徒劳无益 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 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圣化 矮化 正统化 神化 僵化 维新化 丑化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哲学家 智者 完人 儒学为何能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感应观念 伦理上以 仁 为核心的 三纲五常 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 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儒学在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一是儒学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 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 是农民意识 因此 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近代化时期 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