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4(1)(教师版).doc_第1页
x4(1)(教师版).doc_第2页
x4(1)(教师版).doc_第3页
x4(1)(教师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州二中2012高二历史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秦始皇【学习目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重点难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自主学习】 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1)客观条件: 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 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2)主观条件(嬴政才略):广泛吸引各国 。采纳 的建议,采取从弱小的 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的统一方略。2、过程:(1)对赵国采用 计。(2)对魏国引黄河水淹没魏都。(3)对楚国请 指挥全国之兵灭楚。3、结果:灭燕灭齐,完成统一 大业。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方面:(1)创皇帝制:创立皇帝称号,自称 。(2)集权一身:加强 制,设 、太尉、 ,对 负责。(3)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立 郡,郡下设县,实行 制,强干弱枝避免重陷于四分五裂局面。(4)奠定疆域:征服百越,北击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 为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 交流。3、经济方面:(1)统一度量衡,官府制作标准的 ,发放全国。(2)统一货币。(3)修建以 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1)目的:对 严加控制。(2)概况发布 令,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焚毁。因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大怒,结果活埋460名儒生。2、修筑长城(1)目的:阻止匈奴南下。(2)概况: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西起 、东至 。(3)评价: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3、大兴土木(1)仿建六国王室宫殿。(2)修建阿房宫。(3)修骊山墓。4、徭役兵役:伐南越,戍边疆。四、秦始皇的功与过1、功绩:统一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新纪元。2、过失: 致秦速亡。【史料研读】1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2大梁人尉缭向秦王提出离间诸侯的建议被采纳,但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不高,称嬴政是 “ 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 少恩而虎狼心。”打算不辞而别,嬴政却再三挽留,委以重任。嬴政读到韩非著作时非常赞叹,不惜为此大举进攻韩国;在听信谗言迫使韩非自杀后追悔不已。3秦国在讨论对楚的战役中,李信说要二十万就可以灭楚,老将王翦则坚持六十万才行。嬴政采用李信的意见发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失败。嬴政知道自己用人失误,亲自向王翦道歉,并恳请王翦统军伐楚。王翦将兵六十万,到达楚地后坚壁不出,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有人向嬴政告状,嬴政坚持不换主将。王翦待机成熟,一鼓作气灭了楚国,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4,“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康有为5“赭衣塞道”“囹圄成市” 汉书刑法志6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柳宗元封建论7“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贾谊过秦论8.“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长城9.“六经之亡非秦亡之也,汉亡之也。”“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清代桐城派刘大櫆10.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 白寿彝11.“夫封建制不可复也。势也。” 王夫之12.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谭嗣同13西方学者眼中的秦始皇“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秦始皇排名第18位。(孔子第5,毛泽东第20)互联网【巧思妙记】焚书坑儒残忍相 思想专制文化秧长城宫室劳役繁 民怨沸腾短命亡是圣是魔未轻议 千古一帝秦始皇【训练反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材料2: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中国文化史(1)材料1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解析:本题考查“千古一帝”秦始皇。第(1)问,材料1概述了秦始皇在位期间的重大活动,一一列举出来即可。第(2)问,由材料2中的“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可知作者的态度。再与材料1相对照,回答评价的相似之处即可。答案:(1)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等旧制;创建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弊端出现;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三: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材料四: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臣”指的是谁? 其建议焚书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来看,这一目的达到没有?(2)材料二、三、四对“焚书”“坑儒”政策分别阐述了怎样的看法?(3)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2、(1)李斯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维护秦朝统治 没有(2)材料二认为焚书、坑儒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渡自由的必然结果,不应过分谴责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