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_第1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_第2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_第3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_第4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西汉初的经济状况 思考 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1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2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老 老子的学说 黄老之学 内容 治身 养生 治国 基础 早期道家理论 结合阴阳 儒 墨 法等各家学说 黄 黄帝的学说 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积极无为 解释 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 死后 曹参做了宰相 仍照着实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 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 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 使西汉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他死后 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 萧何定法律 明白又整齐 曹参接任后 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 百姓心欢喜 史称 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 解释 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 死后 曹参做了宰相 仍照着实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 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 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 使西汉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他死后 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 萧何定法律 明白又整齐 曹参接任后 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 百姓心欢喜 史称 萧规曹随 解释 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 死后 曹参做了宰相 仍照着实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 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 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 使西汉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作用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汉初的 无为 为汉武帝时期的 有为 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 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 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 守闾阎者食梁肉 为吏者长子孙 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 食货志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 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但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社会环境变了 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 怎么变 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 怎么办 思考 课堂设问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汉武帝时 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衰落的原因 1 主观上 随着社会的稳定 经济发展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匈奴南下侵汉 诸侯 自为法令 拟于天子 七国之乱 2 客观上 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3 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 无为 推崇 有为 而治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 原因1 经济 经济发展 国家富强2 政治 政治稳定 但臣下与君主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3 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 原因1 经济 经济发展 国家富强2 政治 政治稳定 但臣下与君主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3 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 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是汉武帝放弃 无为而治 政策 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 若没有汉武帝 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 为什么 董仲舒生平 三年不窥园汉景帝执政的时候 董仲舒经过苦心钻研 终于达到了 专精于述古 的程度 当上了官方讲授儒家经典的博士 可是 那时他还没有得到汉景帝的重视 于是 他写了一篇 士不遇赋 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壮志难酬 从此 他不再出家门 整天坐在家里 专心致志地钻研儒家经典学说 他屋后有个园子 虽不算很大 但景色却颇有别致 园内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 冬秋不衰 春夏尤艳 还有那曲径小道 幽雅清逸 为了领会 春秋 中的微言大意 他狠下心来 刻苦攻读 三年不进园子一步 甚至眼睛也不朝园子望一望 成年累月地读书 连阳光也不见 他变得面黄肌瘦 呼吸短促 还得了肺病 经过整整三年的闭门苦读 他终于精通了 春秋 成了闻名一时的鸿儒 孔圣人的 韦编三绝 靠的是力气 名儒董仲舒 三年不窥园 凭的是力气 李白的磨杵成针 苏秦的悬梁刺股 匡衡的凿壁偷光 也大都是力气活 钱钟书是公认的才子 博闻强记 才华横溢 其实他的成功 也多半靠力气 考进清华园后 他的目标是 横扫清华图书馆 拼的就是时间和力气 在西南联大时 恃才傲物的钱钟书曾口出狂言 清华没人配带我读研究生 但他最崇尚的仍是力气和才气 当然 他的运气也不错 考大学时 虽然英语和国文成绩极佳 但数学是零分 好在招生人员破格录取了他 要不然 他后边的路还不知怎么走呢 鲁迅的文学成就可以说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 可是他自己说 我哪里有什么天才 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学习罢了 他的英年早逝 大概也与他平时花费力气太多甚至透支有关 有人来请教 弄文学 的门道 他老老实实地说 弄文学的人 只要 一 坚忍 二 认真 三 韧长 就可以了 渴望成功的青年朋友 一定要记住这样的道理 才气是稀缺资源 运气则可遇而不可求 惟有力气 取之不尽 一个人可能才气不大 运气不佳 但只要坚忍 韧长 持之以恒 同样会取得成功 良师益友 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 提出 春秋大一统 的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 国家的需要 要维护政治的统一 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 提出 天人感应 学说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 天子受命于天 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实行仁政 3 还提出了 天道 就是 三纲五常 三纲 君臣 父子 夫妻五常 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 义 礼 智 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即 三纲五常 人教版 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学说 天 头 地 日月 雷霆 江河 金石 草木 阴晴风雨 足 眼睛 声音 血脉 骨节 毛发 喜怒哀乐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新儒的区别 独尊儒术的实施与影响 1 起用大量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由于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 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 儒学得以大兴 2 规定儒家经典为学校的教科书 汉武帝规定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为 五经 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称为 博士 自此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从此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影响 1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打击割据势力 2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 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 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1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打击割据势力 2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 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和统治者的统治要求时 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 也就往往能够成为当时时代的文化主流 汉武帝 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 背景1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2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内容内容 治身 养生 治国 基础 早期道家理论 结合阴阳 儒 墨 法等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积极无为 影响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汉初的 无为 为汉武帝时期的 有为 打下了坚实基础 背景1 经济 经济发展 国家富强2 政治 政治稳定 但臣下与君主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3 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打击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本课要点 1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间 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是 A 黄老思想B 法家思想C 儒家思想D 墨家思想Q A 2 西汉初年 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 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B 儒学思想已经过时C 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 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Q A C 黄老之学包括 养身 治国 两个方面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思想还有儒 墨 法家等思想 B 黄老之学对西汉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D 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4 到汉武帝时 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 儒家思想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C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大伤了元气D 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 A 5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A 向汉武帝谋取高官厚禄B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 提醒当前者要实行仁政D 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D 6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其 仁政 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 吸收了各家思想 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D 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B 7 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B君权神授C无为而治D仁政思想 B 董仲舒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目的的内容是 A 天人感应 学说B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C 君权神授 说D 制天命而用之 A 9 汉武帝的 独尊儒术 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B 民贵君轻C 性善论D 大一统 D 10 对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 大一统 两者关系的确切理解是 A 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B 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C 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对应D 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B 11 从 百家争鸣 到 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c大一统的形成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 bdB abdC acdD abc 10 对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 大一统 两者关系的确切理解是 A 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B 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C 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对应D 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B D 12 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人只能顺从自然 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 待时而动 倡导 因时制宜 强调 无为而无不为 A B C D B 13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要求统治者以 清静无为 的方式稳定统治B 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 享受荣华D 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A 高考典题 链接14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 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引自 汉书 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 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 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 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 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D 材料1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为政 材料2 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 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回答 据材料1 2 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孔子主张 以德治民 董仲舒主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实行大一统 巩权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