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精神.ppt_第1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ppt_第2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ppt_第3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ppt_第4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温故知新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第七课考点 1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课程标准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考点一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 1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 体现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误区 中华民族精神 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所以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抗击非典精神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 迎难而上 敢于胜利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抗震救灾精神是 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 万众一心 同舟共济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考点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1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弘扬者和建设者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 主心骨 的作用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辅相成 相互支撑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 日益丰富 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不失本色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1 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 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发展 不仅取决于经济 科技发展水平 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 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4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 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 分化的政治图谋 面对霸权主义种种压力 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6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注意以下几个关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它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 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2 中华民族精神与国际竞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随着多极化发展 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国际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力和精神力 在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 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 文化的力量包括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就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 2008北京卷32 汶川地震发生后 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赢得了世界赞誉 海外媒体发表评论说 一个领导人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 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有 一个企业和私大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 一个因争相献血而排长队的国家 永远不会被打垮 这表明 提高国际影响力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 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动员和组织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物质力和精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A B C D D 2009届天津市联考 2008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喜 然而 这个年度给我们的记忆不仅仅是悲伤或欣喜 还包括一种顽强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地震的阵痛中 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不屈和坚韧 在奥运梦圆那一刻 在太空漫步那一瞬间 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强 在金融风暴 奶粉事件等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 我们更正视到了肩头的责任 历史将会记载下2008年中国不平凡的经历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2008年中国不平凡的经历 见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分 2 如果你班就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请你列出发言提纲 至少四点 8分 1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 的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影响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必须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要脚踏实地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2009南京模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云南省普洱市地震灾区视察时 在由帐篷搭建的临时教室里 为孩子们书写了下面七个大字 挺起不屈的脊梁 1 从 文化生活 角度 怎样理解 挺起不屈的脊梁 2 通过 文化生活 学习 你认为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 挺起不屈的脊梁 1 不屈的脊梁 体现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2分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 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 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 2分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 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分 2 我们要坚持发挥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 主心骨 作用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 弘扬时代精神 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 要有坚强的意志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勇气 2009江苏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 某校高三 2 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 课外学习等活动 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 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 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大家商定开展以 弘扬民族精神 共建精神家园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 2009江苏卷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 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 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 片也挂到网上 这些图片大多反映了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被深深感染 并跟帖展开讨论 1 有同学跟帖认为 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请你运用 文化生活 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1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 发展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2 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 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之中 3 因此 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弘扬者和建设者 2010北京卷40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 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 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 不论多大的灾难 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 1998年抗洪抢险 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 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2003年 非典 疫情蔓延 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 共克时艰 2008年冰雪 封冻 半个中国 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 汶川 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 全国人民心手相连 奋力救灾 形成了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 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 也冶炼了中华民族 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