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风景》PPT课件.ppt_第1页
《颐和园风景》PPT课件.ppt_第2页
《颐和园风景》PPT课件.ppt_第3页
《颐和园风景》PPT课件.ppt_第4页
《颐和园风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10 1班 关于颐和园的风景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早在元明时期 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 壮观神州第一 的著名游览胜地 今之万寿山 元朝名瓮山 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 山前有湖名瓮山泊 公元1292年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 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 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 注入宫墙 接济漕运 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由此至明 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 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 大承天护圣寺 规模最巨 楼宇恢弘 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 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 捕鱼垂钓 明朝时 瓮山泊改称西湖 环湖十里 为一郡之胜地 每年桃红柳绿时 京城百姓扶老携幼 争往西湖踏青赏春 名曰 耍西湖景 时人尚有 西湖十寺 与 西湖十景 之誉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前身清漪园 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 始建于1750年 1764年建成 面积290公顷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 在北京西郊一带 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 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中间的 瓮山泊 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十五年 1750年 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 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畅观堂在颐和园的西南角 玉带桥西南 有从西堤分岔的斜向西南小堤通往畅观堂 畅观堂是乾隆时期仿杭州 蕉石鸣琴 景点建的 1897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 重修 正堂五橄颇显宏敞 在畅观堂南 东 西各有一座凉亭 其间小路相通 苑路平整 清爽幽静 畅观堂地势高耸 俯视芦苇稻畦 水鸟追逐 宛如江南水乡 和园中其他景物迥然不同 堤上杨柳依依 夏秋尤有佳趣 耕织图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 是北方皇家园林中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独特园林景观 耕织图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 公元1750年 当年 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河湖交错 稻田棋布 景色酷似江南 乾隆造园时又特意将原在城内 专门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 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 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 因此乾隆将其命名为 耕织图 意寓为一幅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幽美图画 1998年 在各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颐和园将耕织图地域收回 又经过专家论证 政府批准 耕织图综合整治工程得以实施 在近两年的紧张施工和展览布置之后 耕织图景观文化展 于2004年9月20日向广大游客开放 画中游 画中游 据传是乾隆因梦所建 依山而建 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 左右各有一楼 名 爱山 借秋 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 牌坊后边的是 澄晖阁 防棹只疑天上坐 凭栏真个 画中游 岚光迭翠微云塔 湖影回廊漾梵楼 合壁大圆横玉带 斜阳无语卧 铜牛 西堤和西堤六桥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 这道长堤和玉泉山 西山融合在一起 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 西堤的修筑 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 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 在西堤柳条吐绿 桃花绽红的季节 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 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 是难得的画境 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 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 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 界湖桥 豳风桥 玉带桥 镜桥 练桥 柳桥 在练桥和柳桥之间 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界湖桥位于西堤北端 始建于乾隆年间 桥上原有桥亭一座 今无存 清漪园时西堤南端之桥名界湖桥 西堤北端之桥名柳桥 光绪十二年修建颐和园时 互易了两桥的名称 顾名思义 界湖桥以分界湖水得名 桥南北方向坐落 界湖桥 镜桥 镜桥位于玉带桥南面 始建于乾隆年间 以唐朝诗人李白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的诗句得名 咸丰十年 1860年 桥亭被毁 光绪时重修 1950年拆除倾危的桥亭 1953年重建 镜桥为一平两坡式 桥下一方形桥孔 桥亭八角重檐圆顶 练桥 练桥位于镜桥南面 始建于乾隆年间 咸丰十年 1860年 桥亭被毁 光绪时重修 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方顶 柳桥 柳桥位于西堤最南端 始建于乾隆年间 原名界湖桥 咸丰十年 1860年 桥亭被毁 光绪时重修并易名柳桥 桥名源自柳色 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 豳风桥 豳风桥位于界湖桥南面 始建于乾隆年间 原名桑苎桥 后因避讳咸丰帝奕的名字而改取 诗经 中 豳风 诗意为桥名 咸丰十年 1860年 桥亭被毁 光绪时重修 桥南北方向坐落 桥亭长方形 重檐四脊攒尖方顶 面阔3间 桥的西部原来还建有耕织图 蚕神庙 织染局 络丝房 水村居等颇具江南特色的田园村舍 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豳风桥南面 始建于乾隆年间 是西堤上惟一的一座单孔高拱石桥 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 高约8 7米 有60根望柱 62块栏板 单侧有38级台阶米 玉带桥的桥体拱高而薄 形若玉带 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 洁白的桥栏望柱上 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 形象生动 反映了雕刻工匠的艺术水平 东立面正中栏板上镌刻石额 玉带桥 这座桥是当年乾隆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景明楼 位于练桥和柳桥之间 始建于乾隆年间 楼名出自宋代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中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句 建筑形式仿自元代赵孟 荷亭纳凉图 为四面抱厦 计有正楼3间 配楼2座各面阔3间 穿堂殿5间 抱厦殿5间 净房2间 方亭2座 游廊66间 咸丰十年 1860年 景明楼毁于英法联军 1991年始得重建 景明楼主楼1座 南北配楼各1座 三座楼均为2层 上下层均为面阔3间 进深1间 主楼下层四面出厦 景明楼主楼庑殿歇山顶 配楼棚歇山顶 游廊 方亭 净房等未重建 排云门与佛香阁智慧海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 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 南对昆明湖 背靠智慧海 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 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气派相当宏伟 佛香阁高40米 8面3层4重檐 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 结构相当复杂 为古典建筑精品 排云殿 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 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 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 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 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 但见金银台 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 神仙即将露面 从远处望去 排云殿与牌楼 排云门 金水桥 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佛香阁 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 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 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 阁高41米 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 结构复杂 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 1860年 被英法联军烧毁后 光绪十七年 1891年 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 光绪二十年 1894年 竣工 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 接引佛 供皇室在此烧香 夕阳西下之后会独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我们走进乐寿堂 慈禧太后的内阁 光绪十三年 1887年 重建时 改成现在的式样 并成为西太后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 乐寿堂按照宫廷原状陈列 中间为起居室 西套间为寝宫 东套间为更衣室 起居室内 用名贵木材紫檀雕制的相当精致的 御案宝座 设置在室内中间 在其后有十五折的玻璃屏风 将室内照的格外宽敞 在其两侧 插列有孔雀羽毛掌扇 这对羽毛掌扇 不仅相当精致 而且能点缀出西太后慈禧的威仪 在 御案宝座 的两端 还陈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对青花大果盘 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只各色水果 这是专供闻 味儿 的 在起居室的四角 还配置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 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 在中间还有两张 八仙鱼桌 制作得相当讲究 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 夹层嵌制以 溪鸟 勒鸟 木 水鸟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当精致的 亭台楼阁 其下 为方形鱼槽 可放养 金鱼 美丽的金鱼穿游在 亭台楼阁 之间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东门进 放眼就是仁寿门 人很多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 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 乾隆清漪园时期称 勤政殿 建于1750年 意为不忘勤理政务 光绪年间改为今名 意为施仁政者长寿 仁寿殿坐西向东 面阔七间 两侧有南北配殿 前有仁寿门 门外有南北九卿房 它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 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 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 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 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 准其专摺奏事 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但好景不长 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 百日维新 终归失败 文昌阁 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 紫气东来城关 宿云檐城关 寅辉城关 通云城关 千峰彩翠城关 文昌阁城关 建筑中最大的一座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 1750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光绪时重建 主阁两层 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 铜特 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 文武辅弼 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 原是一座城关 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 建于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 现存城楼为光绪时 1875 1908 重建 城头四隅角廊平呈 人 字形 中间为三层楼阁 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 旁有铜骡一个 极富特色 文昌阁城关上原为3层阁 光绪时改建为2层阁 文昌阁名取意文运昌盛 文昌 即文昌帝君 为道教神名 在清漪园的设计中 万寿山西麓的宿云檐城关供奉关圣帝君 这里供奉文昌帝君 取文武辅政的寓意 文昌阁是园内6座城关 宿云檐 文昌阁 千峰彩翠 寅辉 紫气东来 通云 中最大的一座 坐南朝北 其下部是面阔17米 进深17米 城关下脚 用城砖砌筑的城台 城台的中央开拱形门洞 安两扇板门 上部正中是一座平面呈 十 字形的2层楼阁 四周有人字游廊 四角上立着4个角亭作为陪衬 南面城墙券门上方有 文昌阁 石额 1层南檐有联 石窗湖水摇寒月 山峡泉声报早秋 北檐有联 日月往来苍翠杪 烟云舒展画图中 2层北檐有联 窗迎紫翠千峰月 帘卷玻璃万顷秋 清漪园时期 昆明湖东 西 南三面没有围墙 文昌阁城关是从东 南方向入园的一座重要城门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 是一个独立成区 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 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 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 嘉庆十六年 1811年 重修后 取 以物外之静趣 谐寸田之中和 和乾隆皇帝的诗句 一亭一径 足谐奇趣 的意思 改名为 谐趣园 园内共有亭 台 堂 榭十三处 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 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 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 知鱼桥 三字额 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 秋水濠上 的争论而来的 园内风光 园内回廊 园内闺阁 藻鉴堂遗址位于西北湖中的岛上 原为一组精美的建筑群 中心建筑藻鉴堂是一座2层的楼阁 后有烟云舒卷殿和高台春风啜茗台 是皇帝御临时观景品茶之处 南面临湖 有两座钓台对称地延伸至水中 极为幽静 1860年藻鉴堂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年间未重建 仅在藻鉴堂岛添建码头 1994年曾清挖藻鉴堂遗址 澹宁堂位于苏州街东中御路北侧的山脚下 始建于乾隆年间 是一组深长而封闭的建筑群 澹宁 二字取意于 诸葛亮 诫子书 中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句 乾隆12岁时跟随祖父康熙在畅春园居住 康熙皇帝赐给他一处书屋名 澹宁居 澹宁堂即是仿澹宁居修建的一处书斋 建筑群南接山路 北连水路 前后2进院落 依山势南高北低 北面为2层 南面为1层 南北落差4余米 堂南距中御路不足3米 堂北抱厦突出于后溪河的水面 同时兼顾两种不同的外部环境 处理的极为巧妙 北院三面是2层的楼阁 一面是叠落廊和敞厅 高低错落 富于变化 澹宁堂咸丰十年 1860年 毁于英法联军 现正处于复建中 园内风光 知春亭 位于玉澜堂以南紧邻昆明湖东岸的小岛上 有木桥与岸相通 亭西面还有一个更小的岛 两岛之间也用桥连接 始建于乾隆年间 光绪时重修 知春亭东长桥 在文昌阁北侧 为光绪时新建 坐落在小岛正中的知春亭 四面临水 坐东朝西 重檐四角攒尖方顶 亭畔叠岸缀石 植桃种柳 冬去春来之际 此处冰融绿泛春讯先知 是园内赏春 观景的佳处 知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 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 亭畔遍植垂柳 春来景色殊胜 据传 知春 二字源于宋诗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 故取名知春亭 廓如亭 十七孔桥 廓如亭位于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 始建于乾隆年间 光绪时重修 俗名八方亭 廓如亭不但在颐和园40多座亭子中是最大的一座 在中国同类的园林建筑中也是最大的一座 亭坐北朝南 平面呈八方形 每面显3间 周围有廊 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 亭中共有42根柱子 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 共8块 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亭子的体态舒展稳重 气势雄浑 颇为壮观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 始建于乾隆年间 光绪时重修 桥长150米 宽8米 有17个券洞连续而成 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青石筑成的桥体 汉白玉栏杆 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 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 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 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 形象威猛 极为生动 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 修蝀凌波 楹联曰 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 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 北侧有石额 灵鼍偃月 楹联曰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望 十七孔桥连接了昆明湖岸与南湖岛 岛上有慈禧太后常去的龙王庙 据说 从空中俯瞰 岛型似龟壳 桥似龟颈 寓意不言可知 长廊 长廊始于乐寿堂西的邀月门 止于石舫东面的石丈亭 全长728米 长廊共有273间 廊的中间建有留佳 寄澜 秋水 清遥4座八角重檐亭 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 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 西北部连着一座3层小楼山色湖光共一楼 长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而起伏 它的走向随着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弯曲 这就使长廊绵蜒曲折 富于变化 避免了因过直 过长而产生的呆板单调的感觉 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 共1 4万余幅 由于经过多次油饰和重画 彩画的内容有了一些变化 但基本上仍是以原来的画法和风格为主 取材有西湖风景 山水人物 花卉翎毛等 其中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聊斋 封神演义 中的故事 1990年 长廊以杰出的建筑手法和绚丽的彩画艺术被收入 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万寿山前景区 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 东西轴线是长廊 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 依次为排云门 二宫门 排云殿 德辉殿 佛香阁 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万寿山原名金山 瓮山 海拔109米 南依昆明湖 以佛香阁为中心 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 巍峨壮观的建筑群 东侧有 转轮藏 和 万寿山和昆明湖 的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 登临山顶 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苏州街 苏州街位于后溪河中段 始建于乾隆年间 乃仿照江南苏州的水街修建的皇家宫市 原名万寿买卖街 全长约270米 建筑布局摹仿了浙东一带常见的 一水两街 的形式 以后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 两岸60余座铺面鳞次栉比 以河当街 以岸做市 万寿买卖街的铺面房 尺度较小于一般建筑 每间面积仅为一般建筑的四分之一 建筑形式纯属民间典型的铺面房 不是宫廷中的大式作法 青瓦 灰砖 粉墙 描绘了江南民间房舍的朴素清淡 而牌楼 牌坊及拍子的修建上又使用了北方的风格 以北方建筑富丽 浓艳的色彩渲染点缀于江南清秀妩媚的水乡之中 营造出皇家园林特殊的宫市特色 据 内务府黄册 中不完全记载 买卖街上有楼房十余座 拍子六十座 建有牌楼者至少六座 牌坊十五座 其中 履祥斋售鞋 妙化斋售供器 经纬号售绸布 吐云号售烟草 云翰斋售文房四宝 怡古斋售文玩 品泉斋是茶馆 芳雅斋是酒楼 通裕号作银号生意 芬芳楼卖花 鸣佩斋卖乐器等等 民间市上五行八作几乎面面俱到 但是买卖街由太监扮商人 宫女扮顾客 甚至鞋靴 果菜等商品俱是木制假品 宫市只是假作买卖 供帝王嫔妃感受江南风物 玩味江南民情而已 并无实际的商业功能 苏州街的繁华可见一斑 秋日的颐和园 冬日的颐和园 无愧于 世界的遗产 人类的遗产 落霞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 半人工湖 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 公元1153年 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 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 到金章宗时 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 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 称金水河 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 到元代 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 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扩大 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积缩小 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 这一命名 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 此名沿用至今 颐和园作为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