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doc_第1页
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doc_第2页
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doc_第3页
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doc_第4页
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演化伦敦案例高杰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高杰英(1971-),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用管理、商业银行管理及金融理论。摘要:国际化大城市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本文采用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二战前最大的国际化大城市伦敦的发展轨迹下的信用演化进行分析。文章分析了伦敦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城市的个人信用、市场信用和政府信用三大信用基础,以及从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有债信用向无债信用以及人格信用向制度信用的演化轨迹。分析表明信用及信用制度是国际化大城市发展的根本,为我国国际化大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 伦敦 信用基础 信用演化Credit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Big City: London CaseGao Jieying (Finance Schoo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Abstract: International big city came to being by evolu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redit evolu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London-the biggest city before the world war two by way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zed credit basis which supported the long development of London which included person credit, market credit and government credit and the evolution of credit which showed the way from business credit to finance credit, debt credit to no-debt credit and personality credit to system credit. The conclusion was credit and credit system in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t wa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big c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ndon Credit Basis Credit Evolution8城市起源说主要观点有三:防御说、交易说或社会分工说。应当说,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可能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而是有个逐渐的演进过程。从最基本的防御、到有剩余的分工和交换直至更高形式的演变,城市这个概念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城市都是人类选择、聚集的结果和表现。影响人类做出选择的因素,本文不以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即人总是为了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为基础,而是以信任、信用制度为基础,以经济学分析角度考察人的信任、信用制度在国际化大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演变机理。一、文献回顾信用的研究纷繁浩杂,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对此问题都其有研究。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提出,没有信任,任何一种社会生活都不能展开和持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稍微发达的信用在以前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都没有出现过。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动中才会历史的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我国学者对信用及信用体系的研究多遵循马克思的这一框架,对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尤其是社会信用总量进行了研究。福山(1995)指出,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之上的信任程度构成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一个国家的信任度高低又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进而影响该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曾康霖对信用的定义是:信用是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 曾康霖 王长庚,信用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张维迎认为,“任何一笔交易,如果买方对卖方提供的产品的品质、质量没有信任,或者卖方对买方的支付手段和支付方式没有信任的话,交易就没有办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信任就不会有交易发生,就没有市场。”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3. 郑也夫(2003)认为信任“没有帮助我们消除风险,但是它帮助我们下定决心做出决策,下决心跳进不确定性里面,去行动。” 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第2版)城市国际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PeterHall(1966)在世界城市一书中对国际城市进行了诠释,提出了国际城市应具备的七大特征。此后对国际城市的指标研究成为一大重要内容。如弗里德曼于1986年提出的“世界城市假说”的7项指标,Beaverstoek和Taylor(1999)提出了用现代服务业中的财务、广告、金融和法律等4大产业来划分世界城市。国内盛文等(2009)对城市国际化评价研究进行了述评 盛文,城市国际化评价研究述评 J. 中华建设,2009, ( 4): 56 59.,还有很多研究致力于国际化城市的指标评价,如陈剑等构建了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共项指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综合指数法来对北京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评价陈剑,夏沁芳. 北京离现代化有多远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此类文献不一一综述。从信用角度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林钧跃、吴晶妹(2007)的城市信用体系设计研究,他们主要探讨了城市征信系统的建设问题,而对城市的信用基础、信用制度没有涉及。林钧跃,吴晶妹,城市信用体系设计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笔者认为,不论城市现代化还是城市国际化,都离不开城市信用基础。各类指标更多地是对现代化或城市化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动因。真正的动因在于夯实的信用基础所带来的信用交易的增长以及交易人的聚集,本文对此做一深入探讨。分析方法上,本研究采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道格拉斯诺斯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的提出,人类的演化是由参与者的感知所支配的;选择决策是根据这些感知做出的,这些感知能在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目标过程中降低组织的不确定性。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经济变迁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参与者对自身行动结果的感知所塑造的深思熟虑的过程。感知来自于参与者的信念关于自身行动结果的推测。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于人类学习学习的内容、学习在社会成员之间分享的方式、信念和偏好的渐进变化过程以及长期内学习影响经济绩效的方式。从人类信念演化的角度去解释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新兴而且巨大的课题。孙磊(2010)对信用体系的演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且对中世纪的城市、商业与信用的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他认为商人组织吸引了工匠聚集,具有经济贸易功能的城镇便逐步诞生。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分工程度的提高,同时扩大了对信用的需求,相应产生了对信用制度的进一步需求,而商业活动中形成的种种惯例为信用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信用制度是作为商业制度的一部分发展起来。“尽管中世纪有建国的所有工作和一个表面上欧洲经济的创建,但是甚至到中世纪末期,大量的经济法令都是由小规模的省份或相对资质的准国家政府制定的。”他对西方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信用体系演变进行了分析。 孙磊,信用体系演化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目前尚没有分支细化到对城市发展的研究,这一领域正是本研究所希望的一个尝试。二、伦敦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轨迹伦敦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有大约2000年的历史。公元43年罗马人在皇帝劳狄(Claudius)的领导下征服了后来称为英国的地方,并与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底纽姆”(Londinium)。后来,罗马人在此修筑城墙,在城墙包围的地区逐步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公元12世纪伦敦成为英格兰的首都。在诺曼人的统治开始之后,英国步入了所谓的“中古时代”。这段时期伦敦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两个城合组为一个伦敦市的模式。伦敦市商业发展迅速,伦敦不少著名建筑物的前身在这个时期兴建,其中包括著名的伦敦桥。公元1000-1500年期间,英国人口及人均收入的增长略慢于西欧的平均水平。英国在1500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当时作为欧洲领先经济的意大利、佛兰德斯和布拉特班的收入水平。150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西欧的平均水平。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只有3%的人口居住在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中。相比之下,城市化比率在弗兰德斯和布拉班特为21%,在荷兰为16%,在意大利为15%。 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世纪初叶,伦敦城市人口已经达到20万人,伦敦城开始向外围扩张,这一时期伦敦的范围比伦敦古城要大出3倍多。15世纪末到17世纪末,英国人口增长了大约4倍,人均收入也有较大的增长可。但是此期间荷兰是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18世纪初叶,随着银行、交易所、律师行、保险公司、商船公司、仓储码头等金融贸易机构不断涌现,伦敦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成为贸易的重要载体,这一时期的伦敦城掌控着英国80%的出口贸易、69%的进口贸易和86%的转口贸易。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伦敦城逐渐取代了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主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1870年,英国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36%,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贸易、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英镑成为国际支付的主要手段。英国对外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世界贸易的40%用英镑结算,世界各国进行国际清算均须通过伦敦。这一时期,伦敦人口从200多万陡增至800多万,成为世界经济、金融及政治中心。1834年,国会大厦被大火烧毁后又重建。新建的国会大厦包括我们现在所称的“大本钟”(Big Ben),1859-1875年因霍乱的爆发而使得伦敦下水道系统修建,大大降低了城市传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伦敦不仅成为经济发展,也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模板。两次世界期间,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逐渐衰弱,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伦敦国际化大城市的地位有所下降,让位于大西洋比岸的纽约。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不断膨胀的国际收支逆差,过剩美元削弱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同时,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而伦敦对本国商业银行经营外币存贷款业务放任自流,不加干涉,于是大量国际金融交易重新在伦敦聚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伦敦金融市场交易量大、做法灵活、方式多样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使得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取得了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三、伦敦成为国际化大城市的信用基础伦敦城市范围的扩大、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规划的施行等都是城市发展的结果而非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发展和演化的基础在于信用基础。一个城市信用基础牢靠、信用风险可控,则其必然成为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包括经营和生活的首选之地。1个人信任信用环境的本质是相信个人自由、个人创造的能力的本质。英国在新教伦理、个人自由的伦理中奠定了有别于中世纪的个人信任。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和1535年加尔文的基督教原理出版标志着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发生与发展。新的宗教伦理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选民,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苦难,努力争取自己的成功,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不是弃民。宗教改革使得人们相信自己的秉赋,上帝将救助自救。这种新的宗教伦理把上帝和尘世间的活动联系起来,认为人们应该自我引导、自我克制的生活。通过经商或生产获利行并不是罪恶,而是为了荣耀上帝。创造的财富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外,剩余部分可投资到新的事业中去,或用来改造现有的生产。上帝渴望人们获得利润,这是神的恩典的表示,而浪费和减少利润,或者放弃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都是违背上帝的意志。韦伯认为在新教徒那里“一种异乎寻常的资本主义商业意识和一种渗透着、植被着整个生活的极其狂热的宗教虔诚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指出的近代资本主义追求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世俗生活的感受,以及节俭的精神实际上更多的来自加尔文的主张。虽然加尔文对塞维特斯和卡斯特里奥进行过迫害,但是之后,人们更多意识到宗教宽容、民主自由、思想自由、个人自由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准则。15世纪-17世纪的重商主义者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必须遵守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攫取金银。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英帝国积极进行海外扩张,从殖民地攫取了财富,同时也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使得英国丧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属北美十三州。重商主义指导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从航海贸易垄断、殖民地掠夺中获得巨额财富,但是其国家经济却未能强劲发展。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扭转了对财富的认为,财富不是货币,不是贵金属的多少或对外贸易的顺差之类,财富来源于生产,来源于人的生产力的提高。个人信任和自由是生产力发展的根基,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2. 市场信任古典经济学逐渐替代重商主义理论,成为经济生活的指导原则。斯密认为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来自于劳动分工。斯密认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斯密认为,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自斯密开始,财富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现代信用观念开始形成。国家财富的来源在于劳动者有创造性的劳动,市场经济应当信任劳动者;劳动者有效的分工协作由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解,市场经济应当信任这只无形的手。在此思想指导下,1807年英国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市场制度取代了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了谷物法(Corn Laws)和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了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像诸如英属加拿大和英属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因为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市场信任原则至今仍然是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最基本原则,近乎信仰的程度。3. 政府信任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庞大集权国家的保护。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庞大中央集权国家的保护,可以加快资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但是国家权力的强大也可能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所以,自由市场制度的发展必须伴随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建立。1215年英国贵族胁迫约翰王在兰尼米德草原签署自由大宪章。自由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定,国王如违背之,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自由大宪章竖立了“有限王权”的概念并且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之一。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其实质是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法独立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力。通过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代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并为1780年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性基础。市场中的经济关系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政府也以契约关系为准则来行为。这使得政府成为一种长期组织,成为信用制度的参与者和维护者。有限政府对十八、十九世纪英国乃至欧洲的经济生活起了决定性影响。英国在个人自由的伦理、市场伦理以及政府关系中奠定了有别于中世纪的信用环境。宗教改革使得人们从上帝那里获得了世俗生活的自信,而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使得人们在世俗的最高领袖君王那里获得了自信。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认识以及长期形成的契约精神,构成了英国的信任环境,使得英国个人和社会得以解放,踏上建设之路,而非叛乱、摧毁之路,并致力于建设一个物质需求能够不断得到满足、自然愿望能够不断发展的世界。莫里斯阿莱说:“如果考虑实行民主制或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建立信任,对内建立信任,对外建立信任。”四、伦敦城市信用演化路径1. 从商业信用到金融信用的演化早期城市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伦敦城市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定阶段的城市发展路径。17和18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突飞猛进的增长,奠定了伦敦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金融信用的支持,并且随着交通、通讯等技术发展伴随的全球化,金融信用的广度和深度远高于商业信用。1694年英格兰银行根据英王特许成立,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18 世纪伦敦的私人银行得到扩大并逐渐专业化,由1725 年的24 家上升到1785 年的52 家。在伦敦市中心金融区的银行主要经营汇票、政府债券和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的股票,在伦敦西区的银行,靠近议院,担任荷兰投资者和英国乡村银行的金融代理,主要为绅士和贵族服务,从事抵押或透支放款。1833年英格兰银行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1844年的英格兰银行条例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基本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利,1872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发生金融危机或恐慌时迅速向困难金融机构提供清偿手段,维护英国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至此,英国建立了有效地银行信用管理体系,英格兰银行对英国崛起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早期政府债务业务使得英格兰能够在整个18世纪的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打败法国,还在于它还可以有效地调节国内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方面,皇家交易所1695年就已买卖公债以及东印度公司和英格兰银行的股票。随后,阿姆斯特丹资本市场的各种交易方法都在伦敦再现,到18世纪后半期,伦敦的资本市场开始超越阿姆斯特丹的资本市场,确立其支配地位。伦敦金融市场的发展,扩大和深化了政府债务市场,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越来越受外国投资者欢迎,其融资成本也大大降低。稳定健全的公共信用和货币体系,相当规模的资本市场和公债市场,以及旨在稳定汇率的金本位制度,英镑逐渐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引导着世界金融体系。2. 从有债信用向无债信用的演化股份公司的出现标志着无债信用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以来,公司制度的演化改善了无债信用契约的履约保障机制,由此带来了证券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1853年伦敦售出的证券名义价值(非市场)12亿英镑,其中76%是由政府发行,24%是由公司发行的,而在1913年证券的名义价值达96亿英镑,35%是政府发行的,65%是私人公司发行的。” 崔之元,“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股份信用的发展和公司制度、公司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可见一斑。股份信用、银行贷款承诺等无债信用在近几十年迅猛增长。银行和非金融机构拥有的衍生金融商品一般都被归为表外业务,同样反映的是无债信用关系。无债信用对有债信用比例的大幅上升在次贷危机前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以衍生产品交易的快速增长为甚。无债信用活动提供了一种依靠非债务承诺的扩张方式。以股份公司为例,控股方的杠杆效应首先通过无债信用方式取得,而后又通过公司举债形成了公司的杠杆效应,并进一步扩大了控股方的杠杆效应。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充分运用了杠杆原理,签订衍生交易契约时一般只需要支付少量甚至不支付保证金。3. 从人格信用到制度信用的演化齐美尔写道:“政府在十八世纪以前发行的库存债券是最早发明的对作为整体的国家税收所具有的要求权形式。在这个例子中,可获得偿付的确定性不依赖于那种一定非得查明的特殊情况,而是依赖于对国家偿付能力的一般性信任。”这种国家信贷的形式区别于个人信贷的形式,不可能像个人信贷一样,去了解另外一个人的信用状况。齐美尔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伴随着社会中的信任类型从以人格信任为主转到以系统信任为主。而且他认为正是货币在人格信任向系统信任的转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会计制度的发展是从人格信任到制度信任的最好例证。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日益分离,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者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者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会计师制度的国家,早在1854年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便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市创立。除此之外,英国的会计师专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