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走近大运河(文字).doc_第1页
2009走近大运河(文字).doc_第2页
2009走近大运河(文字).doc_第3页
2009走近大运河(文字).doc_第4页
2009走近大运河(文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情况介绍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延续城市文脉、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杭州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提出了运河(杭州段)“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管理”的八位一体的改造治理方针,决定对运河(杭州段)进行综合整治。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把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列为“十大工程”之一。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于2007年更名为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并在运河沿线城区建立分指挥部,按照“统一领导、市区联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标准、自求平衡”的体制对运河(杭州段)进行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任务。2004年杭州市政府批复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规划范围为:南起江干区三堡船闸,北到余杭区塘栖镇镇北地带,总长约39公里,两岸用地各宽1000米左右,局部放宽到1500米左右。规划用地约78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几年来,我们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作的三大目标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以人为本、综合整治”五大理念,落实“精心编制规划、创新运作体制、多元筹措资金、修复人文生态、改善自然生态、再现旅游景观、改善居住条件、完善交通网络、落实长效管理、深化运河研究”十大举措,运河综保工程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一、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保护一期工程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保护一期工程于2006年竣工,实施范围为石祥路至秋涛路,全长约10公里,完成项目“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一)“一馆”运河博物馆:位于杭州市北部拱宸桥地区,东起金华路、南至舟山路、西临京杭大运河、北接拱墅区政府,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它的西侧是古老的拱宸桥。博物馆建筑风格总体定位:“传统而不复古”。建筑环运河文化广场呈扇形状布置,造型平坡结合,立面细部上提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符号,经提炼简化,通过独特的开放式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活的展物。博物馆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并有部分地下室。首层主要是博物馆常规展示部分,共四个厅,一条展廊,二层主要是资料室,视听室,办公室,另有半景展厅等。各展厅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和解释大运河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不是一座单纯的、普通意义上的博物馆。它一方面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等各个方面的大型博物馆,另一方面又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等的征集、收藏中心和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同时结合运河文化广场功能又是运河旅游的中心枢纽和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可以说运河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多样功能和多种特性的综合性运河文化中心。(二)“二带”1左岸:石弄潮声:地处艮山运河公园的北侧,艮山十景之一。 运河魂:位于建国北路桥西南侧、东河与运河交叉处。这组大型雕塑根据19世纪美国传教士的照片而创作,高11米,占地约600平方米。运河沟通不同水系,不同水系之间的水位高差往往依靠水坝给予维系。为了便于船只通行,现代的水坝都设有机械化的船闸。翻(船)坝就是古代的船闸。在没有电机的时代,货船穿越不同水系的很重要一条途径就是依靠人力、畜力,或是再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通过拉、拖、拽的形式将船抬起翻过水坝。根据史书记载,清代运河较大体型的货船长逾12米、宽达2米、吃水超过60厘米,满载后总重量达12吨。如同自然河流激流中的拉纤,漕船过坝是运河漕运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团结协助的精神。稻香园:位于运河潮王桥头的稻香园。得名于年年入秋飘香的水稻和茭白,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这组浮雕刻画了农民丰收的忙碌和喜悦。信义坊:信义坊步行街东起湖墅北路、西至莫干山路,南临草营巷,隔湖墅北路面临京杭大运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以11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低层商业建筑连接而成。两岸通过三座各具特色的古桥相连,形成“街上有河,河上有街”的独特景观。夹城夜月:位于老德胜桥的西南侧。曾为湖墅八景(或有称十景)之首。据说当时德胜桥西枯树湾巷内有两株数百年的老樟树,根节交错、枝繁叶茂,遮蔽得桥头是一片绿意葱荣,即使月色朗照的日子,在桥头也瞧不见月轮,需是在德胜桥西面的台阶上蹲下来,透过层层交错的香樟树叶的缝隙才能看到月光。而桥东面却描述了完全不同的一幅月景。每逢十五,月亮升起,有一时刻月轮就恰恰落在桥上的亭阁之后。因此从桥侧望去,恰似飞檐彤柱框住了一轮满月。而此时如果有人正坐在桥头观景或从桥面路过,就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也有称为“德胜望月”。此处用一组情景人物雕塑:通过人物“望月、伴月、思月”反映德胜桥旁月下有情人相依相对的情景。左侯亭:位于黑桥附近,占地0.44公顷。据光绪湖墅小志卷一略载:“侯,桐城人,讳世裕。初以贩米来杭州,遂家于此,左家桥其所造也。生平博施济众,数百里中有善人之目。”宋封“庇民侯”,群众立庙祀之。据此,特建此亭。候圣驾:位于江涨桥的西南角。传说此地为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员们在此迎接皇帝上岸的地方。运河纤夫:位于大关桥西北方。以一组纤夫拉纤时的场景体味古运河的沧桑。2右岸:石栏长阵:位于艮山运河公园的北岸。为艮山十景之一。结合贴沙河口注入运河的水势、两岸直立式驳坎的气势,依驳坎伫立了八个高达三米伍的传说中的辟邪神像,似乎仍然尽职的守卫着堤岸,让那些水妖蚌精知难退去,不敢再来。艮山十景:位于艮山桥西北侧。艮山十景曾经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十景故事用浮雕诠释,分别为坝子铃声、水阁经文、吊桥流水、俞家望月、沙田红灯、河号声、石栏长阵、艮山王坟、流水飞舟、石弄潮声。运河怀古:位于运河上塘河口的西侧。由书卷般展开的先秦至三国、隋、唐、元、明、清等时期南北大运河地图和以地雕形式摊开的清代杭嘉湖平原运河图描述了大运河的变迁史。原中国书法协会会长沈鹏题写了“京杭大运河图纪”,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撰写了“南北大运河略记”。半道春红:位于潮王桥东北角。根据诗料:“记得武林门外路,雨余芳草蒙茸。杏花深巷酒旗风。紫骝嘶过处,随意数残红。有约玉人同载酒,夕阳归路西东。舞裙歌扇绣帘栊。昔游成一梦,试问卖花翁。”的意境,设雕塑老翁探春、恋酒戏春、残花拾趣。御码头:位于运河边霞湾公园内。是康熙、乾隆皇帝坐船来杭州时上岸换乘车马进城之处。忠亭:位于老德胜桥东北角,占地0.9公顷。为纪念宋朝爱国将领韩世忠而建。游步道:设于运河两岸,宽2.5米。为更好的体现运河的历史感,采用从古运河边村落收购的大量旧石板材,突显出运河边游步道的古朴韵味。河护栏:方案通过社会公开招标,主城区护栏格调统一,体现厚重、通透、文化、安全元素。(三)“二场”1西湖文化广场:位于武林广场运河北侧,地处杭州市中心,距西湖仅2公里,占地13.3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室外广场约10万平方米。主塔楼是41层170米高的浙江环球中心。整个广场集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一体。整个广场设计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古塔文化为建筑背景,结合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体现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2运河文化广场:与运河博物馆相接,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集文化、商贸、观赏旅游和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广场设有大型灯光音乐喷泉、购物超市、3万多平方米的绿化,西侧有解愠、指津、曲尽人情等三座仿古楼台。(四)“三园”1青莎公园:位于大关桥东北面,占地7.12公顷。强调传统滨水古街风貌的再现。2北星公园:位于石祥路与丽水路的西南角,占地4.43公顷。公园平面建筑以道教崇奉的“北斗七星”星神:天枢、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命名。3艮山公园:位于东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南面,总面积1.8公顷。公园以水景为主要景观,顺着地势,层层跌落,形成石阶式水幕。还有两间木屋,亭廊相接,倚河而建。(五)“六埠” 1艮山门埠:位于运河北岸、艮山桥西侧100米处,和艮山公园遥相呼应。2施家桥埠:位于杭州交通大楼南侧,为水上巴士锚泊点。3武林门埠:位于运河南岸,紧邻武林门客运码头。采用膜结构,充分显示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4卖鱼桥埠:位于运河的西岸,距离江涨桥西北侧约70余米处。长65米,宽3米,码头外观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5北新关埠:位于湖墅北路东侧,卖鱼桥埠和拱宸桥埠的中间。设计颇具匠心,狭长的候船廊,古朴的前方码头,与周边环境非常融合,码头水平高度还可根据运河水位自行调节。6拱宸桥埠:位于拱宸桥东北侧,距拱宸桥80米。码头岸线长65米,沿岸设计为长廊式建筑,长廊上铺盖琉璃瓦,屋檐下悬挂数盏宫灯。(六)“十五桥”1映月桥(新建):该桥位于与运河交汇的上塘河河口,附近原有古桥因年代久而被毁。新建的映月桥上最具特色的就是仿古设计的双龙阁和三座真石贴面圆拱,石材采用青灰色,与运河两岸绿化带、浅色高楼形成冷暖对比,丰富了运河两岸景观,体现出古老运河的历史文化气息,拱顶设计双龙戏珠浮雕。栏杆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又可以体现出运河的悠久历史,双龙阁的造型维妙维肖,和它的原色木纹光泽互相辉映,与运河古朴的历史沉淀极其吻合。2中北桥(改建):主要在保证桥梁原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对桥容桥貌进行修饰,从而与运河景观相协调。修整后的中北桥如一艘行驶在运河上的龙舟,简约大方,现代而又不失古韵。对桥体两侧进行包装,选用不锈钢板做成流线形,在外形上是一个意象上的船桨;对桥墩下进行清洁整理,拆除桥墩下方违章建筑物,并结合绿化景观将其装扮一新;取消桥上高杆路灯,在防撞护栏设置紧贴地面的警示灯,在人行道护栏处设置点光源。城东桥3城东桥(改建):原为混凝土T型梁空心板桥,外型上较为沉重,为使城东桥的风貌与艮山桥有所区别及减少桥梁的整体负荷,在桥栏设计风格上采用框架式结构,以较薄的栏板与相对宽阔的扶手及框架构成桥梁的主桥部分,同时栏板采取透空手法,从实际重量和视觉上减轻桥梁的沉重感,以期达到空灵通透的感觉。石材色彩的选择,尝试使用多种色彩进行组合搭配,使之呈现悦目的对比效果,从色彩上减少桥梁的沉闷感。亲水平台与引桥的设计沿续主桥栏板通透的风格,使得桥梁产生整体上的呼应关系。4艮山桥(改建):以凸现丝绸工业在杭州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为主题,主要反映下城区坝子桥外丝担儿、东街、机神文化。采用通透纤细的锻铁栏板来增添桥梁的灵动性,护栏的纹饰以古代中国纺织纹样为蓝本,以丰富多变的线条表现丝绸的轻柔华丽。栏板下方垂带以战国丝绸纹为装饰纹样,抱鼓的设计以桑叶、蚕、玉壁为题材。人行道板采用大面积永泰黑花岗岩,并适当配以“W”型拼花技术处理,体现丝绸文化。南北桥下栈桥的增设,实现了运河两岸景观贯通的目的。桥梁两侧设十六块铜雕,表现与丝绸相关的一系列种植、采摘、纺织、神话传说、运输贸易、祭祀等内容。5青园桥(改建):原名炼油厂桥,结合周边浓厚的商业氛围,在色彩与造型、局部构件的处理上,让原有混凝土桁架结构桥梁成为一座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钢结构景观步行桥。在不改变原有土建结构的基础上,桥身各桁架结构交叉点设计钢板螺帽构件,外立面喷涂新材料蓝灰色氟碳漆,突出原有桁架结构的骨感美,桥墩用钢筋混凝土重新浇注填充,并在外立面喷涂彩色真石漆,使之更为敦实厚重,桥梁顶部加装双钢化夹胶玻璃遮雨顶,栏杆与桥面铺装采用最为体现木材原色的芬兰木为主基调材料,与桥梁钢结构造型浑然一体,更显自然人性的风味。6建北桥(改建):为求桥栏板与望柱体量感上的呼应,及与桥身的衔接过度。望柱柱身设计成呈六面柱型(能因轻巧、挺拔的体量感、呼应较薄的桥栏板),望柱头的造型设计成天地盖的盒子状,寓意中国传统文化“和合”之意,地袱设计成梯形,窄的上底连接栏板,宽的下底连接过度到桥面;桥栏板外侧图案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龙”为题材,从纹饰所处位置考虑,采用简捷,抽象的拐子龙组成装饰图形;栏板内侧以卷草纹为基础框架,中央点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题材纹样;垂带以具明式风格的水纹为装饰贯穿整桥,二桥墩端头上设计犀牛望月高浮雕,其上部圆形月亮安装直径为1米的导航标志,桥墩迎水面端头设计成雕像底座,底座立面饰蝙蝠云纹,“蝠”为“福”的谐音,为中国传统纹样中常用题材,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升和如意。7朝晖桥(改建):朝晖桥为现代结构的桥梁,桥形与桥名均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特别是随着桥拱而变化的钢管拉索,产生了犹如音乐般的节奏变化,因此,朝晖桥的设计考虑以音乐为主题,希望通过光、形、色的变化来体现节奏的美感。首先从整体上看,虽然长短变化的拉索产生了节奏的变化,但体量粗大有伏无起的巨大桥拱让朝晖桥有一种萎靡下垂之感。因此在桥梁的东西二侧桥头堡位置增加四组钢结构抽象雕塑造型,使之产生昂扬向上的趋势,桥梁的整体气势从下降转向整体上升。在桥梁局部处理上垂带部分选择以具有中国传统题材风格的蝴蝶和卷草纹图案为装饰,取之蝴蝶给人轻盈、色彩炫丽之感,且梁祝化蝶的故事为国人所熟知,起伏交缠的卷草亦具有变化和动感。桥栏的设计以轻薄的钢片组成隔栅,一方面减轻桥身自重,另一方面整齐划一的隔栅在光影的照射下,能因视线角度的不同而产生有规律的光影渐变,从而增添桥梁的韵律变化美,同时从远处看桥梁二侧的抽象雕塑造型,犹如二组鼓满风的风帆,又象一双张开的翅膀,象征着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的腾飞和活力。8潮王桥(改建):潮王桥整治中融入了潮王石瑰抗潮的故事。在设计中,通过纹饰及桥栏、望柱、垂带来体现这种不屈不挠精神。内侧桥墩四组潮王雕像,体现出潮王驾驭汹涌潮水的气势。潮王桥整治包括桥身和桥头接坡改造、景观绿化、泛光照明等。潮王桥上最具特色的就是桥栏杆,石材采用珍珠白,在设计上采用大尺寸石料,使雕凿后既有体量感,又有厚重感,与运河两岸绿化带、灰色高楼形成冷暖对比,丰富了运河两岸景观,体现出运河现今的时尚文化气息,栏杆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又可以体现出运河的悠久历史,栏杆上部的铸铁和铜扶手泛出幽幽的金属光泽与运河古朴沉重的历史沉淀十分吻合。在桥下还建造了室外活动空间,让人们可以聚会、娱乐。9西湖文化广场桥(新建):根据市民关于运河上可选择一座桥梁适当用铜装饰点缀的建议,我们与下城区政府、西湖文化广场指挥部通过方案比选,采用中国美院“河上有桥,桥上有河,河上河,桥上桥”的理念,用桥面上的浮雕的形式,反映出大运河跨越6个省市、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雄伟、历史和沧桑。10德胜桥(新建):老德胜桥西接夹城巷,东连长板巷,为双曲拱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该桥因南宋江名将韩世忠“追两叛将苗傅、刘正彦于此诛之”而得名。该桥的荷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交通流量,此次重修。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有一刻,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据此,设计人员在桥墩位置设置了一个可供人们休息、观景的平台,在桥梁两侧栏杆及桥涵标等处设计了月、云、星光、旌旗等图案,以体现“得胜”、“夜月”的意境。11华光桥(新建):为连通富义仓公园与霞湾公园的跨胜利河人行桥,宽度30米。桥型为三孔石拱桥结构形式,其中中孔孔跨10.6米,两侧小孔孔跨6.4米,桥高6米,桥梁跨中宽度为5.2米。12大关桥(改建):设计元素中围绕“关”字运用了宋代兵器、龙、印章、门钉、蒲牢等,色彩以较暗的青灰色为主,营造肃穆、稳定的氛围。在桥下公共空间,我们用北新关记、北新关四境图说、北关八咏、大关桥记等点缀,在河中两个桥墩四面刻了反映大关风貌的对联。桥下休闲空间采用老石板铺装,显示其古朴庄严。大关桥已建成运行近20年,桥面人行道有部分受损现象,桥台台身有多处裂缝。此次整治包括桥梁的路面沥青、伸缩缝密封条的更换,架空线路的上改下,路灯、电车杆的二杆合一,还包括更换富有文化底蕴的栏杆、桥墩和桥梁底面的装饰,桥梁东、西侧桥头堡的矮墙和梯道施工,及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13江涨桥(改建):始建于宋,元末毁,明宣德年间重建为三孔石拱桥,桥型宏伟,旧时较为繁华,“江桥幕雨”为昔日湖墅八景之一,今石拱古桥已不复存在。现有桥梁为钢筋混凝土拱桥,桥侧新建有乾隆画舫、接驾亭牌坊等仿古建筑,考虑到江涨桥的历史渊源及现有环境、设计风格以能体现浓郁传统历史氛围为宗旨,江涨桥的由来为古时江海潮涨至此而得名。桥梁的设计以潮水为表现题材,桥栏的整体设计体现厚重感,以望柱垂带的“静”与“稳”来对比栏板水纹的“动”,以望柱表面肌理的粗犷处理来衬托栏板纹饰的精致细腻,石材的选择以在色彩肌理上能体现江涨桥悠久的历史为主导。14登云大桥(改建):登云桥位于拱墅区段,桥下有较大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环境,桥面上又是运河极佳观景点。设计立意以桥名“登云”为切入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平步青云、攀枝折桂的意境。拱宸桥15拱宸桥(改建):位于拱墅区北端,东连台州路,西接桥弄街,是京杭大运河南端著名的桥梁。它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桥梁总长98米,宽5.9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石拱桥。拱宸桥中的“宸”,意为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桥由此而得名。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按照省市文保部门的批复要求,遵循了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恢复文物建筑原状,保留拱宸桥粗放而雄伟,古朴而沧桑的史迹景观,再现古桥特有江南明清古文化氛围。在修缮中,主要通过拆除桥面上的附加物,清除有害附生植物,调整矫正倾斜的桥栏板、望柱、抱鼓石等,铺设桥面阶石(用与桥面原石材年代相近的旧石材更换原来已风化破损的石板)与坡道,恢复美人靠,恢复墙体,补全仰天石,清理楹联等工序,重现古桥新貌。二、运河综合保护二期首批工程2007年制定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计划,准备用4年时间(2007年至2010年),实施水体治理、文化旅游、绿化景观、路网完善、民居建设、土地整理“六大工程”,突出水质改善、古建保护、企业搬迁、景观整合、“城中村”改造“五个重点”。 2007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放了“一廊二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为主体的运河系列新景观,第二次推出“新运河”。(一)“一廊”三堡船闸输水廊道为加大配水量,使运河水质尽快达到类,经杭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三堡船闸建设一条输水廊道,在钱塘江非潮汛期间(含沙量和含盐量均低于运河水质要求时)由钱塘江直接向运河配水,配水量约30 m3/s。工程位于杭州市三堡船闸管理处范围内的一线船闸东侧,设计引水流量25 m3/s,最大引水流量35 m3/s,年设计引水量5亿立方米,工程概算2451万元,设计工期5个月。工程主要内容:输水通道全长969m ,其中包括进口明渠55m, 进口箱涵397 m,外径4.18 m砼顶管长218 m,出口箱涵244m,出口明渠55m,进出水闸各1座,及其它辅助工程。工程由市交通局代建,市港航局实施,于2006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3月28日通水。(二)“二带”拱墅、江干段运河景观带在2006年完成运河景观带基础上,向北(拱墅)向东(江干)延伸景观带约1000米,进一步打造运河市区段历史文化长廊和绿化生态走廊。(三)“三居”江干区“城中村”改造建设的3个集中安置农转居小区1新塘农居:包括东西两个区块:东区块东至京杭运河,南至四季青水湘村,西至新塘村,北至新塘村。西区块:东至三新路,南至规划严家弄路,西至新塘路,北至新塘村。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9400平方米,批复总建筑面积2093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4.1亿元,由市运河集团出资,江干区农居监管中心实施。2水湘社区农居小区:水湘社区农居包括ABCDEF六个区块,其中C地块:东至水湘村四组,南至景芳东区12幢,西至水湘汽车运输队,北至东至水湘村四组。其余区块:东至京杭运河,南至水湘村、景芳东路,西至三新路、杭州茂里塑化有限公司;北至新塘村、杭州中远集团公司。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11378平方米,批复总建筑面积15824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4.6亿元,由市运河集团出资,江干区运河分指挥部实施。章家坝新农居3章家坝农居:章家坝农居包括东西两个区块,其中东区块:东至车站南路,南至严家弄路,西至规划道路,北至规划道路。西区块:东至运河东路,南至严家弄路,西至京杭运河,北至规划道路。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7700平方米,批复总建筑面积112300平方米,其中农居房102300,配套公建10000。估算总投资2.4亿元,由市运河集团出资,江干区农居监管中心实施。(四)“四园”富义仓公园、运河天地公园、石祥公园、小河公园1富义仓公园:是以保护富义仓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公园,总用地约2.36公顷。公园呈完全开放式,以渔家台、洗帚弄、章庵弄等环境烘托富义仓。2杭州运河天地(LOFT文化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3公顷,南至杭一棉厂,北至规划客运码头,东临运西岸,西至小河路,包含创意产业基地和配套景观公园两个主体。创意产业基地内保存较好、体现了五六十年代运河风貌的长征化工厂、大河造船厂近3万平方米工业建筑群体将基本原味保留;配套景观公园区将作为LOFT创意园的大背景,为基地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展示空间,同时供周边居民游憩。运河天地建成后,将引进文化、艺术、动漫、广告等创意产业,成为杭州最时尚的地方。3小河公园:位于拱墅区运河、余杭塘河、小河三河交汇处,占地4.13公顷,毗邻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这里占据三河交汇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杭州运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历史上曾经十分繁华。沿岸地区陆续建起了许多仓库、商铺和各行各业的作坊。各地舟船云集于此,水市、街市热闹非凡。公园除了营造优美的运河环境外,突出表现运河巨大航运功能的历史。这里保留运河边原有的吊机,创作“航泊三水”雕塑,形象地再现运河边不同时期水上运输、装卸作业的场景,让人们追忆运河繁忙运输的历史。4石祥公园:位于拱墅区运河西岸石祥路至红旗河之间,占地面积约5.7公顷,是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二期工程中较大的公园。石祥公园北靠石祥路,南临红旗河,西边是巨州路,东边是运河,与一期工程建成的北星公园隔河相望。公园建设以田园风光为基调,突出运河的野趣。园内以绿化为主,配有水景和建筑小品,还布置茶楼、亭台等休闲设施,是运河边老百姓观景、休闲的又一好去处。公园入口还设农民英雄“一虎三毛”雕像,缅怀大革命时期涌现的农民英雄沈老虎、唐阿毛、袁金毛、费善宝(阿毛),为石祥公园增加一处红色旅游景点。(五)“五河”红旗河、后横港河、姚家坝河、小河、横河港1姚家坝河(运河上塘路):长约816米,宽20-30米,两侧绿化带按20米控制,进行截污、清淤、驳岸、绿化、造景和改建新昌路桥等综合整治措施,美化这条与运河相通支流及周边环境,与已整治好的登云大桥交相辉映。在姚家坝河边、登云桥畔将伫立时正登云雕塑,结合人名和桥名讲述了一位杭州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夏时正,也以此寓意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当代社会。2红旗河(运河-巨州路):长约600米,宽30米,结合石祥公园建设,进行截污、清淤、护岸、绿化和拆除违章建筑等综合整治,保持河流的原生态和野趣,成为石祥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保留俞家桥翻水站及闸门并整修,以便在水、旱灾害发生时调节红旗河水位,体现这条河流的水利功能。3小河(余杭塘河-登云路):全长976.5米,规划河道宽度约20米。整治工程内容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河岸景观绿化、护岸修复整治、文化节点设计等。4后横港(运河十字港河):长约1740米。因运河至巨州路正在进行地块开发,巨州路至十字港河的单位住宅与农居污水直排入河,水质差环境差。整治范围为河道两侧各20米,整治中将强调近水、人文、生态,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绿化相结合。5横河港(运河-铁路):长约660米,宽12-15米,是杭州东大门的一条河流。结合运河东路的建设进行截污、清淤、驳岸、绿化和园林小品建设等综合整治,使这一地区的污水不再进入河道,美化河流及周边环境。在河边创作了翟灏思故里雕塑,以清代学者翟灏(今彭埠镇皋塘村)当年客居京城,每获有家乡风物之诗文书画便爱不释手的故事为背景,塑造了一位深切思恋故乡的学者形象,也暗喻杭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令人留恋不舍,难以忘怀的地方。(六)“六址”按照“保存历史真实性,凸现风貌完整性,体现生活延续性,显现人文自然融合性“原则进行保护的六个历史建筑: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桑庐、广济桥、富义仓、乾隆御碑、长征化工厂。1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是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地段之一,位于拱墅区运河河西区块,东起老小河路、西至湖墅北路、南接余杭塘河与运河交汇处、北至登云路,其中长征桥路以南为重点保护区,项目用地面积约2.95公顷,以北为风貌协调区,项目用地面积约3.2公顷。现状重点保护区内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民风纯朴和谐,俗称“人家尽枕河”。在旧城改造中应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而得以保存,现已成为杭州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街。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的街区风貌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当时这一带分布着中医门诊、酒作坊、酱坊、打铁铺、盐铺、饭店、碾米店、炒货店、南北货店、蜡烛店等商铺,相当繁华。至今在小河直街仍能看到工场、会所、店铺、码头、河坎、河埠等遗迹。这些遗迹大致分布在西起小河变电所,东至小河东河,南起余杭塘河,北到长征桥路的范围内。它是目前能够真正反映杭州历史风貌的一个重要历史街区。桑庐2桑庐:又名新光蚕种场,建成于1937年,业主为汪协如女士。她是安徽省清溪人,早年毕业于苏州浒墅关蚕校,1931年东渡日本专攻蚕桑,学成归国后与学友一起创办蚕种场。桑庐是汪协如自己设计贷款建设的养蚕育种基地,建成于1937年。整个建筑占地8亩,建筑平面为四合院式。大门朝东,中间是一座长方形的庭院落,筑假山鱼池,植花卉草木。院内共建房六幢,总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桑庐建成后即被日本海军内河水上巡逻队占据。抗战胜利之后,汪协如修缮了房舍,并开办了新光蚕种场,培育出“三高一好”的蚕种。这座堪称中国建筑风格中最新颖美观、高爽亮丽的院宅,至今保存尚完整。2003年被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广济桥3广济桥:又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塘栖镇广济路口。南北横跨大运河,势若长虹。据清王同辑塘栖志载:“跨溪有桥,额名通济,肇自前代,漫不可考,久益倾圮”。但也有传说为唐尉迟恭督修。近之通济桥系明代弘治二至十一年(公元14891498年)僧人陈鄞募捐修建,为七孔桥。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桥裂,里人吕一素捐巨金修葺,并用木材、石块填两侧各一孔,乃为五孔桥。后又经历多次修葺。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桥北堍又倾圮,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募捐重修,于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建成,改名为广济桥。广济桥全长83米,高13米,为七孔石拱桥。中间石拱跨度15.8米,南北各有3孔对称石拱,跨度依次为11.8米、8米和5.4米。广济桥历经500多年风风雨雨,屡圮屡葺,基本保持了桥的原貌,桥身古朴,雕饰精美,是浙江境内最为雄伟的古桥。广济桥充分体现了我国桥梁设计、施工的高超技术,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对研究石拱桥建筑艺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983年6月被公布为余杭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该修缮工程由余杭区实施。4富义仓: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处运河与胜利河交汇处。富义仓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初建时“凡地十亩,为仓四为廒八十,容谷可四五万石”,是中国古代仓储文化的一个缩影,是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的见证。现总占地面积5967.3平方米,建筑面积3272.7平方米。5长征化工厂:位于拱宸桥以北,大运河西岸,是解放后浙江省工业厅重点组建的第一批国营企业, 始建于1950年,54年10月建成投产。上世纪末,为保护运河环境,长征化工厂搬离。长征化工厂旧厂房将和周边的杭州第一棉纺厂、大河造船厂的旧厂房一起保护起来,并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在此建设一座将创意产业和市民休闲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杭州运河天地(LOFT文化公园)”,延续运河历史脉络,表达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关系。长征化工厂6塘栖乾隆御碑:位于塘栖镇水北街。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帝南巡后,免浙江地丁钱粮30万两以示皇恩,特立此碑以记。碑通高5.4米,碑身高3米,宽1.2米。这块御碑是杭州现存清代御碑中碑体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块。(七)“七路”与运河整治保护工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1车站南路(站前环路杭海路):全长2560米,宽36米,是江干区运河地区四横三纵路网中的一纵。工程共分为道路、排水、桥梁等主体分项工程。2严家弄路(新塘路车站南路):西起新塘路,东至车站南路,全长约1400米。工程共分为道路、排水、跨运河桥梁三个主体分项工程。其中道路设计宽度24米,跨规划运河西路及京杭大运河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梁一座,桥梁全长314米。新桥梁的建设需在原位拆除一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桥(土培塘桥)后予以建设。该道路(桥梁)的建成将对运河两岸的交通起到枢纽作用,并对拉动当地的经济起到积极作用。3运河东路(艮山西路杭海路):全长约1920米。工程主要分为道路、排水、箱涵、桥梁等市政主体分项工程及相应的配套管线、绿化和城市家俱。工程中铺设的污水管道将收集运河以东三堡单元的污水(包括沿线章家坝、水湘地块新建的农居,三堡地块及专用房的污水)最终排入四堡污水处理厂,是运河江干段一条截污纳管的生命线,也是新的农居和经济房按期入住的关键。4小河路(莫干山路育苗路):全长2925米,宽30米,工程含小河路高架桥(勤俭桥)1座。小河路是拱宸桥桥西地区路网重要的南北通道,也是与运河景观带联系的城市次干道,建成后不仅可以完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可以盘活拱墅区运河西岸景观带,把小河直街、桥西历史民居、桑庐、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石祥公园以及未来的运河水上集散中心连接起来,方便游客进入和当地居民的出行,对该地区的发展起到积大的推动作用。5赵伍路(大关路登云路):与和睦支路相连,全长2200米,宽30米,工程含跨余杭塘河勤丰桥一座。赵伍路的建设完善了这一带的基础设施,优化了路网结构。6轻纺路:结合轻纺桥建设进行道路建设。这条道路建后成将极大地改善拱墅地区的交通条件,特别是运河东、西地区的联系,对运河西岸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7湖墅北路(安全路福利中心):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配套工程。该工程由拱墅区建设。(八)“八桥”运河及与运河相连河流上的八座桥梁1勤俭桥(新建):又名小河高架桥,为小河路上跨小河及湖墅北路的高架桥,桥长349米,主跨宽30米,两个边跨各24米,为连续梁结构。2勤丰桥(新建):为赵伍路上跨余杭塘河的桥梁。为了满足余杭塘河的通航要求,新建勤丰桥的主跨增大到45米,两个边跨各23米,宽30米。新勤丰桥建成后将取代老勤丰桥。3轻纺桥(新建):东西跨京杭大运河,同时跨越丽水路、金华路,为四级通航桥梁,通航净宽为45米。桥宽34米,桥长约429.48米,其中主桥176米。轻纺桥距著名的拱宸桥仅数百米之遥, 4惠贞桥(整治):原名小河洋桥,在会安桥北,跨在小河上,其东端连接着小河路,通往杭州第一棉纺厂与桥西直街。该桥原结构为钢结构拱桥,桥面宽4.75m,由于交通需求需要拓宽。此次对该桥的上部进行改建,改建后桥梁宽度8.5米,上部结构采用钢箱梁结构,保留老桥台。5会安桥(新建):小河南端古代有一座石桥叫会安桥。这座桥历史非常悠久,南宋咸淳临安志就有这座桥的芳名。到了明代雍正年间,北新关志所附北新关图,会安桥跨于小河河口。桥形为拱桥状。据清光绪四年(1878)浙西水利备考上的杭州府水道图也有会安桥的身影。清代仁和县五里方图,选自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浙江舆图局浙江省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上,宦塘河南口的第一座桥梁标注为会安桥。民国时期这里属于会安桥杭州市自治区第十三区范围,桥名依旧会安。1957年这座桥被拆除。现在原处重建,为人行景观桥,三孔仿古石拱桥,全长28.5m,桥面宽3.0,中孔主拱圈净跨径7m,边孔净跨径5m,采用重力式桥台。6长征桥(整治):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横跨通往京杭大运河的小河。长征桥是一座上承式七拱肋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其主体结构是由7个拱肋和6个拱波组成的双曲拱圈;该桥跨度为25m,桥面总宽度为8.6m。由于桥梁使用年份较长,其材料和结构性能均已发生较大程度的弱化,此次进行加固并对外观进行整治,以契合小河直街的历史风味。7康家桥(整治):位于杭州湖墅北路,跨余杭塘河,全长54.7米,宽11米,为五跨桥梁。由于城市交通量的增长及桥梁周边环境的改变,在不改变桥梁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对该桥进行加固及外观整治。康家桥的历史十分久远,经历了许多个朝代。清雍正年间编北新关志卷首所附的北新关图上,清晰地标出了这座桥的身影,与会安桥成八字排列,又与北新桥近在咫尺。从明清到民国都与繁华的街市连接在一起,是著名的康桥晓市所在地。8皋塘桥(整治):原名艮山西路桥,位处杭城东部入口,也是沪杭高速车辆进入杭城的通道,道路交通十分繁忙。主桥长约178米,宽47米。此次桥梁整治主要包括:主桥栏杆更新、桥面和桥下景观亮灯、桥身涂装、桥下亲水平台和叮步桥、水闸装饰和亲水栈桥、水生植物种植、桥面沥青层铺装等。三、2008年运河综保工程2008年是运河综保二期工程实施的第二年。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以运河为中心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工作主题,在国庆前夕推出运河钱塘江、余杭塘河、上塘河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共开工、续建53项建设工程,包括编制运河旅游规划、历史街区保护、主城区景观提升、漕舫游船、夜景亮灯、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路网建设等几大块内容,完成总投资额约20亿。第三次推出“新运河”,重点鲜明、精彩纷呈,成绩喜人。(一)历史街区保护1桥西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区工程北起杭一棉保留仓库,南至登云桥北侧,西起小河路,东至京杭大运河,占地约7.2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6900平方米。桥西早在清同治年间即是当时拱宸桥地区繁盛的水陆码头。保护区留存的主要是近现代工业遗产、仓储设施;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中下层居民住宅;传统商业和传统民间崇祀、传统城市公共建筑,是一处展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及运河边中下层劳动人民工作与生活的历史长卷。保护区按照“一带三区六节点”的大保护格局,对民居和商铺“应保尽保”,恢复了历史上拱宸桥桥西的商业景观和形态,增加里弄建筑的厨卫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使这里成为集居住、商业、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为一体,集中体现杭州清末至解放初期依托运河而形成的近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和仓储运输文化的文化复合型历史街区。2小河直街(二期)风貌协调区工程位于小河直街重点保护区北面,用地面积约3.2公顷,地上建筑面积23800平方米,地下车库3650平方米。建筑风格与空间肌理上与小河直街重点保护区相协调。风貌协调区通过使用抽象简化的传统建筑符号保留传统建筑的韵味,利用色彩处理配以多变的形体来丰富空间变化。小河风貌协调区小河直街风貌协调区除配套公建外,全部用于居民的回迁安置。风貌协调区内的传统民居在设计上主要采用白墙、灰瓦、木贴面的材质对比,给人以细腻和谐的亲切感受,部分民居的房间使用大面积开窗,在带进大量新鲜空气和充足阳光的同时,也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丰富居民的生活空间。所有民居达到现代化小区的隔热、通风、消防等居住标准,并配备给水、供电、供气、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3塘栖水北街样板段(广济桥乾隆御碑)保护工程 水北街位于塘栖运河北岸,是一条临水老街,又称“明清一条街”。样板段从广济桥至乾隆御碑,全长200余米,修缮古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工程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宗旨,同时消除房屋结构的安全隐患。保护过程中,只要是不影响今后安全使用的,对原有的木构件、马头墙、老石板等均予以保留;对局部破损的木构件和墙体采取修复和加固,木柱则采取墩接处理;对已腐朽、变形或尺寸过小而影响结构安全的木构件予以更换,更换的材料尽可能采用同类型的老、旧材料,施工工艺采用原工艺,保持及恢复建筑物原有的风貌。(二)运河主城区段景观提升工程包括绿化景观提升、公园建设、码头新建、公厕新建和改建、慢行系统增设、桥下空间提升、杆线“上改下”、邮政系统等内容,按照5A级景区标准提升运河主城区景观品质,完善服务设施,深入挖掘并采用不同的手法展示大运河古老的文化精髓。1绿化景观提升:重点突出四季分明的特色,呈现春季梢头嫩绿、花团锦簇,夏季绿叶成荫、浓荫覆地,秋季嘉实累累、色香俱全,冬季白雪覆枝、银妆素裹的景象。同时按照史料文献恢复“湖墅八景”中的“西山晚翠”、“花圃闻莺”、“江桥暮雨”、“陡门春涨”、“夹城夜月”、“半道春红”、“皋亭积雪”等7处(“白荡烟村”1处立纪事碑),重现往昔历史人文景观。湖墅八景: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出武林门至北关(今大关)皆称湖墅。经宋、元、明代的发展,到清代时已有“十里湖墅”之称。湖墅旧有八景名目,系明代王布范赏题。一曰“夹城夜月”,二曰“陡门春涨”,三曰“半道春红”,四曰“西山晚翠”,五曰“花圃啼莺”,六曰“皋亭积雪”,七曰“江桥暮雨”,八曰白荡烟村”。2公园建设:08年在运河沿岸新建了欧公园、武林滨水广场、江墅铁路公园。欧公园:位于杭州市武林CBD中心,东依京杭大运河,与西湖文化广场遥相呼应,北起文晖路,南至华浙公园(白马公寓),与武林门旅游客运中心(建设中)毗邻,原址是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工程范围为运河西岸30米宽的绿地,总用地面积15573.8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1732.1平方米。工程将狭长的绿地分为三个功能区域:保持已经建成的一级亲水游步道,为滨水休闲景观区;以白马路为界,北部为生态休闲景观区,南部为运河工业遗存景观区。公园延续了西湖文化广场的风格,采用简练、活跃的设计,融入场地精神运河工业文化,营造自然协调的运河新景观。武林滨水广场:位于武林CBD中心,北至京杭大运河,与西湖文化广场隔岸呼应,南接环城北路,东临中山北路,西靠武林门旅游客运中心(建设中)。工程内容包括沿河驳岸改造和环北公园的绿化改造。其中驳岸改造面积3492.2 平方米,绿化面积467 平方米;环北公园占地18439.07平方米,绿化改造面积11122.8平方米。工程整体降低了岸边场地,从空间上满足市民游客的亲水愿望,塑造具有现代气息的,与西湖文化广场遥相呼应的滨水休闲空间。江墅铁路公园:浙江首条铁路江墅铁路从江干闸口至湖墅拱宸桥,故而得名,全长16.135公里,于1907年建成通车,毁于1944年。遗址公园还原了钟楼、候车室、火车头和部分铁轨,艺术再现了这段记载着百年沧桑的铁路史。3增设慢行系统:运河边的游步道在原有基础上拓宽至2.53米,沿线增设了自行车免费租赁点。游人既能享受漫步两岸欣赏美景的惬意,又可以骑上单车体验运河边的休闲健康之旅。4新建码头:新建8个码头,其中5个码头可停靠所有种类船只,分别位于土特产仓库(西岸)、通益公纱厂(西岸)、登云桥(西南)、运河魂旁和娱庐旁。3座小型码头可停靠水上巴士(除枯水期外)和中型、小型、手划型漕舫,这3个码头分别位于江桥暮雨(西南)、潮王桥(西南)和半道春红(东岸)。新建码头在选址上都尽量考虑了与岸上公交的换乘需要,便于市民、游客出行和游赏。5新建和改建公厕:在运河沿线新建拱宸桥码头公厕、大关码头公厕、娑婆桥公厕、老德胜桥公厕、港航码头公厕等5座公厕,改造京江桥公厕、铁路桥公厕、吊桥公厕、景福东公厕、霞湾公厕等5座公厕。6桥下空间提升:运河桥下空间提升工程运河主城区段选择十二座具有代表性的跨运河桥梁(包括轻纺桥、登云桥、大关桥、江涨桥、德胜路运河桥、潮王桥、西湖文化广场桥、中河高架立交桥、中北桥、建北桥、艮山桥和城东桥),以这些桥梁的桥墩、桥台、挡墙等桥下空间为艺术文化载体,充分展现杭州运河的历史与今天、人文遗迹与经济科技价值,根据不同的游客和不同的观景方式,用平涂、线刻、雕版、拼贴、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将桥下空间文化展示分为船行观景和步行观景2个系统。船行观景系统,以“运河印象”为主题,展示的是中外历史名人与杭州运河的关系,例如中世纪西方三大旅行家: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和伊本白图泰,中国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的陆游、南宋的文天祥、元代作曲家关汉卿、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等,他们都留下了许多杭州运河的珍贵记载。步行观景系统,以“运河风云和骄傲”为主题,展示的是从隋代杭州运河形成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直到今天的运河综合保护这样一部完整的杭州运河开掘与变迁史,体现了杭州运河的经济科技价值,铭记对杭州运河做出贡献和成就的古今人物。(三)漕舫运河旅游重要载体的水上游船,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程。如果说水是威尼斯的血液,那么贡多拉就是它的灵魂,在桨声船影里流淌了14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也渴望拥有自己的“贡多拉”,这不仅是“还河于民、申报 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需求,更是让运河充满活力、焕发青春的一个重要途径。说文解字谓:“漕,水转谷也;舫,并舟也。”漕船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左传,而漕舫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之器”,其称呼则始于秦汉。天工开物漕舫:“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按吴越春秋述,吴越地区则专门设置机构“船宫”来设计和生产漕舫,以“转漕东南之粟”。漕舫在发展江南经济、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唐朝时杭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漕舫的生产能力和投入规模首屈一指。今天的漕舫融运河历史船谱元素和现代科学技术于共生,可谓“杭州创造”。杭州“漕舫”拥有现代游船的一切先进功能,内部空间布置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乘客的舒适性。为了尽可能实现节能减排,杭州漕舫从核心设备(主机、发电机、舵机等)、材料到卫生洁具均使用了目前内河船舶上广泛应用的知名成熟品牌,在环保节能同时做到了零排放。由于运河的货运功能较强,为了保证杭州“漕舫”在运河里的航行安全,又不失木质船的独特韵味和档次,在外观上我们采用了“木包钢”(钢质船体外包木)特殊工艺。此项工艺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仅存在于表演观光,没有用于交通运营,因此根本没有成熟的技术及先例可以借鉴,是漕舫制造的亮点也是难点。08年国庆节共有16艘漕舫与广大市民游客见面,包括大型2艘(可用餐)、中型4艘(2艘可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