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等值线图的判读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等值线图的判读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等值线图的判读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等值线图的判读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等值线图的判读精品课件 新课标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专题三 考情报告 专题三 考情分析预测 专题三 考情分析预测 专题三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等高线图在 选点 选线 和 选面 中的应用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0 江苏卷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 图3 1为考察区域地形图 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 读图回答 1 2 题 1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 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b 地坡度最陡c 地分布有茶园d 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2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 450米b 500米c 550米d 600米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1 c 2 a 解析 第 1 题 根据图中等高线 可判断该地为低山丘陵区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所以 地附近河流流向应为从东北流向西南 地附近等高线稀疏 地势平坦 地为丘陵区 靠近水源 且图示地区在30 n附近 可能有茶园分布 地位于瀑布的上游 不是最佳观测点 第 2 题 图中考察路线的最低点海拔高度为100 200米 最高点海拔高度为500 600米 根据计算得出高差范围是300 500米 且不能为300米和500米 所以选a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点评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从考查知识范围看 涉及内容较广 作答时要求思维活跃 根据选项考向的变化及时调用所学知识 变化思维方式 为解答问题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解答本题组遇到的障碍很可能出现在第 1 小题中的c d选项 茶园分布要通过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茶树生长特性判断 如果在选修时没有学习 旅游地理 就必须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选择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该题组给我们的启发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 同时也对我们平时的生活观察提出了一定要求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1 b 2 c 3 a 4 c 解析 第 1 题 读图中的等高线可知 该地区的海拔在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不大 地形类型是丘陵 第 2 题 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 陡崖m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 设陡崖m的相对高度为h 则 3 1 50 h 3 1 50 100 米 h 200 米 c项符合 也可以由陡崖底部海拔在150 200米之间 陡崖顶部海拔在300 350米之间 推知c项正确 第 3 题 根据 陡崖m在甲村正南方 确定图中的方向 可判断出图中乙村旁的河流大致流向是由西北向东南 第 4 题 山峰 山脊或凸出的山坡往往会阻挡视线 n点与甲村之间有一山脊阻挡 在n点无法看到甲村 n点与乙村之间无障碍物阻挡 在n点能够看到乙村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点拨 探点 等高线是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等高线特点 一般等高线不重合 但在陡崖处是重合的 认知 能够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区域地形特征 能够判断一点的绝对高度或者两地间的相对高度及陡崖高度 会判读闭合等高线内数值的变化特点 并分析影响等高线变化的因素 关键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剖面图的特点和判读技巧 这对解答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相关题目至关重要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等温线判读中的六个 注意点 判读等温线图时 应注意 1 根据等温线判断南 北半球位置 由于全球温度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等温线的数值逐渐减小表示纬度逐渐增大 数值北小南大为北半球 北大南小为南半球 2 等温线的疏密 等温线越稠密 气温的水平变化越大 反之越小 一般情况下 等温线冬季密集 夏季稀疏 温带密集 热带稀疏 陆地密集 海洋稀疏 3 等温线的延伸 等温线平直 延伸方向大致与纬线平行 说明气温分布受纬度影响显著 若延伸方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说明气温分布受海洋影响显著 如果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 则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显著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4 等温线的弯曲 若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高 如果在陆地上受地形的影响 则该处可能是盆地或洼地 如果在海洋上受洋流的影响 则该处可能有暖流经过 5 闭合的等温线 若等温线呈封闭状态 则可能是寒冷中心或炎热中心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 越向中心处 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 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 等温线的季节变化 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海陆位置 季节等信息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海洋和陆地的升温 降温速度并不相同 冬季时陆地上的温度较低 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而海洋的温度较高 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夏季时情况刚好相反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例 2010 全国卷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 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 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 多云 9时到9日 晴 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 1 2 题 1 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 4 b 12 c 16 d 18 2 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 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 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 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 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1 c 2 b 解析 第 1 题 据图可以看出 图中的等温差为2 该图所示区域最高温度是9日15时左右市中心处 即21 闭合曲线内 温度在21 23 之间 最低温度在9日的5时前后市中心以北4千米处 即7 等温线以北 温度在5 7 之间 由此可推知其最大温差应大于14 而小于18 第 2 题 图中9日 晴 的白天 约9时 18时 等温线较8日 多云 的白天等温线密集 气温变化梯度大 说明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点评 本题图示中纵坐标表示空间位置的不同 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 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读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 1 2 题 1 图中丁地的气温最有可能是 a 1 b 3 c 7 d 9 2 图中甲 乙 丙三地等温线出现了较大的弯曲 下列原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洋流b 地形c 海陆差异d 自然带差异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1 b 2 d 解析 第 1 题 丁地周围的闭合曲线位于4 和9 两条等温线之间 根据 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 可知 丁地气温小于4 再结合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可知丁地气温应大于0 选项b正确 第 2 题 气温分布受地理位置 地形 洋流等因素影响 自然带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点拨 探点 等温线是指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温线因为受地形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洋流等因素影响呈现了疏密 弯曲 闭合等特点 认知 等温线呈现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种规律表现 在复习过程中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 但在高考中出现频率与前者不相上下 关键 把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及气温随其变化的规律是解答试题的关键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等压线的判读与应用 等压线是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封闭曲线 其可以显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 如图3 5所示 具体有以下应用 1 判断气压线 1 高气压中心 中心气压高 周围气压低 如a处 2 低气压中心 中心气压低 周围气压高 如b处 3 高压脊 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 如c处 4 低压槽 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 如d处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2011 福建卷 图3 8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此时 地的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c 解析 本题考查风向的判断 从图中可以看出 极点附近为海洋 因此图示区域为北半球 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向右偏转 为西北风 选项c正确 点评 该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定 风向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气压场性质 由图示知 西安受高压脊控制 而南京 天津和首尔主要受低气压影响 根据风向的判断方法不难得出结论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点拨 探点 等压场主要有高压 低压 高压脊 低压槽和鞍部五种基本形式 不同的气压场具有不同的分布形式和天气特征 认知 等压线考查往往与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常见形式 关键 确定气压场的类型和所在位置 根据等压线的数值 疏密 弯曲和闭合判断其影响因素和天气状况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方法借鉴 判读新型等值线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新形式的等值线图令人注目 如等价线 等时线 酸雨等ph值线 城市土地地租水平等值线 地下潜水位等值线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 经济发展水平 如gdp 等值线 环境污染程度 如co2浓度指标 等值线等 此类题目出现频度高 且占比例较大 因此 明确新型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很有必要 判读新型等值线图的主要方法来自对所学等值线图判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在判读新型等值线图时要充分调用所学等值线 例如等高线和等温线等 的判读方法 如读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时 可以运用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的方法 因为一个地区天空云量的多少与降水量的多少大体上是一致的 云量多的地方降水量也多 云量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就少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例4 2011 福建卷 气温 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 气候风险度越大 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 图3 10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 读图完成 1 2 题 1 图中e f两地气候风险度分别可能为 a 0 550 50b 0 300 50c 0 550 35d 0 300 35 2 导致e 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 大气环流 地形b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c 纬度位置 地形d 海陆位置 河网密度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1 b 2 a 解析 第 1 题 本题考查等值线知识 根据等值线 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 规律 可知e的数值范围为0 25 0 45 f的数值范围为0 45 0 65 选项b符合 第 2 题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温 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图中e地位于四川盆地 受盆地地形影响 光照资源不足 f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 日照时数都会发生变化 因此导致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为大气环流和地形 a正确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点评 气候风险度等值线是一个新型等值线 但是如果对等值线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 通过知识迁移运用是能够很快使问题得以解决的 例如判断e f的数值大小 读图发现二者都介于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部 通过闭合等值线的判断方法可以判断二者的大小 判断导致e 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形成因素 可以类比其他等值线要素的形成因素分析 首先结合题干信息知形成气候风险的原因 然后根据二者的位置等条件进行分析 还是不难得出结论的 总之 当遇到新型等值线问题时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心态的平静 二是调用所学等值线知识和自己所具备的学科知识 善于借鉴分析其他等值线的方法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2 对图中地理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a 甲地入秋日期等值线非常密集是因为该地纬度低b 乙地成为无夏区是因为海拔高c 丙地成为无夏区完全是因为纬度高d 济南入秋比郑州晚是因为其海拔比郑州低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1 c 2 b 解析 第 1 题 读图发现 我国秋季开始有着低纬晚高纬早 沿海晚内陆早 平原晚山地早的特点 从而可以判断其主要影响因素 第 2 题 甲地位于云贵高原 地势起伏大是造成其入秋日期等值线非常密集的主要原因 丙地成为无夏区除受纬度因素影响外 还与大气环流形式 地形等因素有关 济南入秋比郑州晚是因为海陆位置的影响 专题三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点拨 探点 结合所给材料确定是什么性质的等值线 认知 新型等值线是制卷人结合中学地理知识所命制的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等值线 具有和一般等值线相同的特征和判读规律 其在考题中出现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关键 把握一般等值线的特点和判读规律 对材料提供的新型等值线与传统等值线相对比 在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找出判断新型等值线的突破口 专题三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等值线类型多样 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必有涉及 但主要集中于等高线 等温线 等压线 同时命题人结合地理要素特点还不断创设新型等值线 这里选择三组试题做为备选 其中第一组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断与运用 这是高考中等值线类型较为常见的考查形式 第二组主要考查等压线相关知识 本题组考查等压线的分布 疏密及与天气系统的结合 内容涉及广泛 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第三组是对新型等值线的考查 par强度等值线是近年最新出现的一种等值线类型 希望借此试题能够掌握分析新型等值线的思路 专题三 教师备用习题 2011 浙江卷 1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 前往某山区实习 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 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 2题 1 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a 溪谷的坡度 溪谷的蒸发量b 溪谷的蒸发量 溪流的水深和流速c 溪谷的台风降雨量 堆积物粒径大小d 溪谷的坡度 堆积物粒径大小2 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a 甲 乙b 甲 丙c 乙 丁d 乙 戊 专题三 教师备用习题 解析 1 d2 b第1题 该题可以用排除法 台风过后 溪谷的蒸发量不能测出 所以可以排除a b项 台风过后再去测台风带来的降雨量 已不现实 排除c项 所以答案是d项 第2题 学生的观测点是在溪谷 山谷处等高线应该凸向高处 由图中等高线的凸向变化可以得出甲 丙位于山谷 专题三 教师备用习题 下图表示某区域近地面气压 单位 百帕 分布情况 据此回答3 5题 3 图中甲 乙气压中心的成因分别是 a 热力 动力b 动力 热力c 热力 热力d 动力 动力 专题三 教师备用习题 4 图中甲天气系统向正东方向移动的过程中 北京地区的风向 风速变化情况是 a 东南风变为西南风变快b 西北风变为东南风变慢c 西北风变为东北风变快d 东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