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doc_第1页
《词源》.doc_第2页
《词源》.doc_第3页
《词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源“一”部指瑕李明龙摘要:本文通过对词源“一”部的考察,总结了它在编纂上存在着书证迟后、书证有误、释义不准确、义项归纳有误、漏收词条等方面的缺点,为词源修定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书证迟后 书证有误 释义不准确 义项归纳有误 漏收词条词源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语文辞书,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但由于特定的时代和条件限制,词源在1976年修订后再未修订,随着近年来汉语词汇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词源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就在所难免。该书在书证、释义等方面尚有一些瑕疵,笔者以“一”部为例,略论其所存在的问题,敬请方家指正。一、 书证迟后。词源编辑的目的之一就是“结合书证,重在溯源”,王云路先生(1993)认为:“书证是义项的基础和根据它应当具备几个特点:一、尽可能有始见书的例证,即例证时代要早,最好是第一次出现的例句。二、例证要与与文义相吻合,具有典型性。” 汪维辉先生(1991)曾说:“词源重在溯源找到某词某义最早出现的书证但是,由于古籍多如牛毛,不管是溯源还是穷流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词源由于编辑时间较早,对近二十年的词汇研究成果无法吸收,因此书证迟后现象较为突出。本文略举几例。【一干】 一批、一伙。水浒第二十六回“一干高邻在这里,中间那个会写字?”按,“一干”作“一批、一伙”产生于宋元,全元杂剧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张千,把一干人都下在死囚牢中去!”全元杂剧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今着小官赍敕到此,一干人都望阙跪者,听圣人的命。”汉语大词典以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府尹听得有杀人公事,即便升堂,便叫一干人犯逐一从头说来。”京本通俗小说的成书存在争议,但全元杂剧中的例证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一干”表示“一批、一伙”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一派】一片。金元好问遗山集十一自题写真诗之二“一派春烟澹不收,渔家已许借扁舟。”按,此条元氏书证迟后,汉语大词典以宋戴复古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为最早书证,也迟。唐吕岩敲爻歌:“朱砂配,水银停,一派红霞列太清。”可能应是最早书证。二、书证有误【一旦】一时、忽然。汉王充论衡辨崇:“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按,此条书证似乎不太正确,查原文:“犹系罪司空作徒,未必到吏日恶,系役时凶也。使杀人者求吉日出诣吏,剬罪,推善时入狱系,宁能令事解、赦令至哉?人不触祸不被罪,不被罪不入狱。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未必有解除其凶者也。天下千狱,狱中万囚,其举事未必触忌讳也。”王充此句是针对时人把灾祸归于犯忌讳而发的议论,因而举牢狱之例来说明灾祸并非源于忌讳。因此,王氏总结了两种情况,一是人不触祸不会入狱,二是人犯了罪,如果有朝一日命令下来,令犯人解脱桎梏,直接放出,不一定是因为有人解除了他们所犯之凶。很明显,这是一种假设,一旦应为“有一天或有朝一日”,而不是“一时,忽然”。【一抹】涂抹。唐诗纪事六九罗虬比红儿诗之十七:“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按,“抹”确有“涂”义。但“抹”和数词固定搭配时一般都用作名词,相当于“片”。如陆游北园杂咏:“岁残已似早春天,隔水横林一抹烟。”“抹”如作动词,“一”一般作状语,表示程度轻,为“稍为”之意。因此,此时的“一抹”有“稍为涂抹”之意。如唐罗隐梅:“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词源的释义和书证均有误。【一炬】一把火。汉王有充论衡感虚:“夫熯一炬火,爨一锅水,终日不能熟也。”唐杜牧樊川集一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按,此义有两个失误,第一,书证失误。“楚人一炬”之“炬”是“点燃、焚烧”义,汉语大词典“炬”字条“点燃、焚烧”下恰引此句,这里不过多说明。第二,释义不准确,我们将在下文谈及。【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唐白居易长庆集六七自罢河南已换七尹偶题西壁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参见“三世”。按,白居易并非前生、今生、来生。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生”条也引此句,作者加案语说:“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因此,“世说三生如不谬”意思是世人所说转生如果不荒谬,而不是说三生之说不荒谬。三、释义不准确王云路(1993)认为“释义,是词典的中心内容:释义精确恰当,是一部好辞书的基本标准。”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炬”。词源释为“一把火”就不太准确。据因为在汉代“数+量+名”结构与“数+名”的结构并存。如果把“一炬”释为“一把火”,很容易使人不能准确理解“一炬火”的“炬”的词性。如按词源的解释,“炬”既可以理解为量词,相当于“把”,又可以理解为名词,相当于“火”其实据黄盛璋先生(1961)研究,“炬”在汉代已经成为表容量的量词,黄先生所举例证正是论衡感虚中的这个句子。因此,本条释义修正为“一把(火)”可能更好。【一匡】、【一合】【一匡】纳入正轨。匡,正。论语宪问:“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一合】会合。国语周语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也。”词源是以重在溯源为目的的,董志尧先生(2000:113)指出:“如果要对这个词语了解得深一些,就还需要推求语源。推求语源包括两个方面:(a)弄清某词语的历史来源;(b)弄清某个词语的得名之由或者叫做内部形式。” 因此,在推求词源时,不仅要找到该词的最早出现书证,还应分析该的内部结构,这样才能更准确的解释一个词的意义。“一匡”、“一合”的分析也应如此。“一”在上古有“齐一;联合”之义。战国策秦策一:“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一匡”之一也是“齐一”,因为古代国家的同盟就是要“同好弃恶”,各同盟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我们也可以上古传世文献中找到相应的例证:(1)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诸侯道敝而无成,能无贰乎?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薀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奨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羣神羣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左传襄公十一年)(2)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榖。此大会也,桓公曰:“毋障谷,毋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公羊传僖公三年) 因此,“一匡”在上古就是“齐一匡正”,这一组合经常作使动,因而汉语大词典释该词为“使得到匡正”,但两书均未把“一”释出,释义稍显不确。“一合”同理。同部的“一同”也是如此。【一向】偏一边。唐元稹长庆集十八放言诗之二:“竹枝待凤千茎直,柳树迎风一向斜。”按,“向”并没有“偏一边”的意义,其它辞书也均无记载。词汇的演变是系统的,一个意义的出现不会是单独的,它总会在同时期其它文献中出现。我们用电子语料库对“一向”进行了检索,也未发现有用作“偏一边”义的。我们用与元稹诗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进行比较:(1)齐民要术卷五“作米粉法”:接去清水,贮出淳汁,着大盆中,以杖一向搅勿左右回转三百余匝,停置,盖瓮,勿令鹿污。(2)全唐诗刘言史杂曲歌辞乐府二首:花颔红鬃一向偏,绿槐香陌欲朝天。 (3)白居易孤山寺遇雨:“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4)罗隐关亭春望:“未知至竟将何用,渭水泾川一向流。”(5)卢延让雪:“瑞雪落纷华,随风一向斜。”以上结构都是主语+一向+谓语,“一向”作为状语出现,意为“朝一个方向”,如果释为“偏一边”,许多句子就无法读通。例如“渭水泾川一向流”就不能释为“渭水泾川偏一边流”,“花颔红鬃一向偏”就更不能释为“花颔红鬃偏一边偏”。以上例子除(1)外,其余均与元氏同时代,因此“偏一边”在的释义在此是不适当的。【一命】命,官阶。周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一级的官。周礼地官党正:“一命齿于乡里。”后用以泛指官职低微按,词源对“命”的解释有误。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黄侃疏引王弼注:“命,爵命也。”仪礼丧服:“命妇者,其妇人之为大夫妻者也。”郑玄注:“命者,加爵服之名,自士至上公凡九等。”因此,“命”并非官阶,而是赐予官阶的方式。【一眄】举目斜视,表示轻蔑。列子黄帝:“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按,“举目斜视”是“眄”的意义,而并非“一眄”。说文目部:“眄,目偏合也,一曰袤视也。从目,丐声。”“眄”本身就是斜视,表轻蔑,而“一”修饰“眄”,表示动作时间短暂,从而加深轻蔑程度。【一乘】兵车一辆,马四匹。左传成公十八年:“使程滑弑(晋)厉公,葬之于厉东门之外,以车一乘。”按,“乘”并非兵车之专有量词,一车四马在上古均称为一乘。因此,它应是车马的数量单位。管子乘马:“一乘者,四马也。”【一苇】捆苇草当筏。后用作小船的代称。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按,此释义属典型的妄增义素。“一苇”是上古典型的“数+名”结构。“一苇”就是一束苇草,孔颖达的疏中更是只强调了“一”为“一束”,绝没有“捆”之意。【三叉】指交叉路。宋苏轼东坡集续集二儋耳四绝句之二:“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陆游剑南诗稿三六舍北行饭书触目之二:“意行舍北三叉路,闲看桥西一片秋。”按,“三叉”并非交叉的十字,而是指事物分开成叉形,总共三支,故为三叉。也并非仅指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棠梨:“棠梨,野梨也。处处山林有之。树似梨而小。叶似苍术叶,亦有团者,三叉者,叶边皆有锯齿,色颇黪白。”此指棠梨叶形三叉。普济方婴儿门总论三关诗:“左有红纹似线形。定知发热又兼惊。右有红纹如左样。脾伤惊积一齐生。纹头若似三叉样。肺热风痰夜有声。青赤应是伤寒候。只见空红定泻生。”此指纹路三叉。因此“交叉路”之说不确。【三元】唐人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唐卢拱中元日观法事诗:“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按,词源认为到唐代时“三元”才产生,此釋过于武断。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有如下记载:“至三元肇庆。万国齐珍。金蝉曜首。宝玉鸣腰。负荷执笏。逶迤复道。观者忘疲。莫不叹服。”众所周知,佛教在唐以前为与道教争夺民众,把法会搞得像集市,唱歌跳舞者有,杂技把戏者有,小买小卖者有,三元之日更是如此。杨氏所记本来就是汉阳寺院的盛况,因此洛阳伽蓝记中所说“三元”就是佛教中的上元、中元、下元。这说明“三元”的第二个义项并非产生于唐代,至少是产生于北魏。汉语大词典用词更慎重一些,在此条下说:“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但所举最早例证同上,书证迟后。董志尧先生(2000:5)曾说:“由于以往辞书编纂比较重视一般中土文献,不太重视汉译佛典及佛教有关的中土文献,忽视了一些口语性词语的记录是由汉译佛典,经与佛教有关的中土文献向一般中土文献扩散的过程,所以始见例的时代往往滞后。”董先生的意见非常值得辞书编纂者的重视,因为洛阳伽蓝记正是一部与佛教有关的文献。词源虽然一些佛教及与佛教相关的文献,但总体上对这一部分文献研究不够,吸收不多。词源由于对佛教及相关文献重视不够,于是用唐人一般中土文献作为设立义项的最终依据,从而误释词义。汉语大词典虽然释义无误,但限于材料,书证迟后。四、义项归纳有误。词典义项立项的原则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义项归纳到同一义位之下,如果意义无关则不能归纳到同一义位下。词源在这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举例如下:(1)一合词源“一合”下有三个义项会合。国语周语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也。”古代交战的一个回合。宋书孟龙符传:“ 龙符 奋矟接战,每一合,輙杀数人。”容量单位。按,此词的义项归纳不符合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原则。义项是从合拢义引申而来的,意义之间有联系。而“容量单位”的“合”,音与义与完全不同,二者之间只是同形,没有联系,汉语大词典把义项与义项分别立项,甚是。(2)一行词源有五个义项:一种德行,一群,一面,一经,人名,即僧一行。人名与前面义项无涉,应独立。汉语大词典又把“一面”放在另一义位下,说明其编者也早已注意到词源在这方面的不足。五、漏收词条除前面存在的问题外,词源还有词条漏收的现象。如(1)一众。“一众”是“所有人”之义,较早用例见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显法师传”:“举帆月余日,中夜忽遇大风,举舶震惧。众共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稍晚的高僧传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遂取钵便食,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董志尧先生(2000:17)对此词有深入研究,故略列于此。(2)一头“一头”表示一个动作跟着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相当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