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生理特及防治.doc_第1页
小麦根腐病生理特及防治.doc_第2页
小麦根腐病生理特及防治.doc_第3页
小麦根腐病生理特及防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根腐病生理特性及防治* *()摘要:小麦根腐病因受害时期、部位及症状不同又称斑点病、黑胚病、青枯病等,主要危害小麦幼芽、幼苗,使幼苗不能出土,或是虽能出土,但生长衰弱,易后期枯死,若茎、叶、叶鞘、穗颈、穗部等部位被害,则会造成减产或降低小麦品质。在我省各地均有发生,且旱茬麦田发生偏重,造成缺苗率增加,成穗率、穗粒数和种子质量明显降低,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40不等,对小麦安全生产影响较大。关键词:小麦根腐病;发生;防治小麦根腐病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Ito et Kurib.)Drechsl.,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子囊壳生于病残体上,凸出,球形,有喙和孔口。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小麦的幼芽、幼苗被侵害造成田间缺苗,成株茎、叶受害造成叶片早枯,光合作用下降,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病株因根部或茎基腐烂而呈“青枯”状死亡,不能结实;穗和籽粒被害,结实率下降,种胚变黑,粒重轻,发芽率低;黑胚率高的小麦磨出的面粉色泽灰暗,品质差,因此根腐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商品价值。1 危害症状小麦幼芽受害后变褐枯死,幼苗受害,轻者芽鞘上产生条形或不规则形褐斑,重者幼苗变褐腐烂,称为苗腐。轻病苗成株可抽穗,但结实率低,有些病株,由于根冠腐烂,茎基部折断倒伏,或不倒伏呈青枯状,故有“青死病”之称,拔取病株可见茎节基部变褐,根毛表皮脱落。成株叶上病斑初期为梭形或椭圆形褐斑,扩大后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中部色浅,气候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1种子带菌受害轻者虽能萌发,但幼苗脱离种皮后,即会死在土中。受害重者种子不能萌发。1.2受害幼苗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梭形病斑,生长衰弱,重者也可造成枯死。 1.3根颈部受侵染根颈部受侵染可阻碍幼苗正常的生长发育,病株分蘖增多,但多不能成穗。1.4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及茎基部受害产生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患部组织逐渐坏死,上被黑色霉状物,根系腐烂造成死株,生长后期死亡的病株易于拔起,病穗枯白色,直立田问,极易辨认。1.5受害茎部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 造成茎秆弯曲或折断。1.6受害穗部小穗梗和颖片变褐,严重 时小穗枯死, 病穗上结的种子胚部变褐色, 称为“ 黑胚粒” 。2 发生原因小麦根腐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病菌在种子内外及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病原菌借种子传播,发病后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不断传播,引起病害进一步蔓延和流行。2.1种子内外和病残体内越冬小麦根腐病菌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内越冬,农户不重视药剂拌种或拌种粗放,同时由于连作土壤带菌量大,轻视伏翻杀菌作用,造成病菌残留逐年积累。 2.2气候环境适宜对小麦根腐病菌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如冷害、涝害、旱害、冻害等引起植株衰弱均能 引起发病,生长 后期高温高湿易蔓延。 2.3农户重视不够对小麦根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等到麦苗拔节时表现症状才发现并防治。此时用药控制为日寸已晚 。 2.4田管措施不当不进行适期播种,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深或过浅,偏施氮肥,田间杂草多,品种抗性差,耕作粗放等,均能引发和加重小麦根腐病的发生。3 发病状况 3.1苗期 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幼 芽即脱离种皮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 长细弱,病苗矮小丛生,无效分孽多。 3.2成株期 小麦根颈部呈褐色腐烂,引起茎基部折断倒伏,严重地块会发现有点发性的枯死麦株,穗部在叶片及叶鞘上会形成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颜色灰至黑色。 3.3穗部 穗部发病多危害几个小穗,小穗梗和颖片先变褐色,以后表面密生黑色霉,如果穗茎或穗轴受害常引起穗枯或掉穗,病穗种子受害,胚部变黑,形成黑胚。4 防治对策 4.1轮作倒茬。原则上严禁连作重病区可与玉米、地黄进行轮作。减少病原菌连续传播蔓延,并降低病原 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量 。 4.2大力推厂伏翻及秋翻作业。可大幅度改 良土壤、灭菌、除草、保墒。麦收后及时伏翻、秋 翻可减少病残体上的越冬菌量。前茬为春麦地更要尽快伏翻,同时必须追施农家肥。 4.3加强种子管理。及早准备种子进行晒种2 3 天,严格按照拌种程序拌种,防止种子带菌。用适乐时和敌萎丹按每667 m 地各20 m1拌种。闷种1224d时,如拌种时种子水分偏大,可摊开晾晒后再播种。 4.4适期播种并控制播种深度。冬小麦播种过早可造成麦苗生长过旺。播种过晚苗情弱。同时秋季温度低。冬麦幼苗出土慢,播种过深消耗营养大出苗后细弱,易感病;播种过浅,越冬易冻伤根部,病菌容易侵入。所以冬小麦播种期过早或过晚,播种深度过 深或过浅均能导致麦苗在入冬前生长势衰弱 。抗逆性下降而导致病害发生。控制播种深度在4N5 c m,播种期为9月l0-25日。减轻病害发生率。 4.5合理施肥。以施用农家肥为主,均衡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 施用钾肥、锌肥、硼肥、钙肥等中微量元素的用量,控制氮肥的用量。 4.6控制播种量。强调精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播量过大田间群体过密,植株细弱,抗病抗寒能力差。小麦生长中后期田间密闭不透气,麦穗小,易伏,遇到降雨多的年份发病就重。 4.7冬前麦田管理。小麦出苗后根据麦苗长势,较弱的麦苗叶面喷施1 次磷酸二氢钾、天丰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内吸性杀菌剂。 4.8实施麦田冬灌并加强开春期麦田管理。冬灌条件充许的农户。最好在入冬前进行1次冬灌,来年开春后进行春耙1次 ,在4月底之前浇头水同时结合头水施用磷酸二氢钾或腐殖酸、氨基酸肥料。促进麦苗提早生新根、长新叶,提早返青起身。 5 参考文献1 Chinn, S. H. F., Sallans, B. J., and Ledingham, R. J. 1962. Spore populations of 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in soils in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common root rot of wheat. Can. J. Plant Sci. 42:720-727.2 Conner, R. L. 1990. Interrelationship of cultivar reactions to common root rot, black point and spot blotch in spring wheat. Plant Dis. 74:224-227.3 Kokko, E. G., Conner, R. L., Kozub, G. C., and Lee, B. 1993. Quantification by image analysis of subcrown internode discoloration in wheat caused by common root rot. Phytopathology 83:976-981.4 Conner, R. L., and Atkinson, T. G. 1989. Influence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n severity of common root rot in wheat and barley. Can. J. Plant Pathol. 11:127-132.5 Duczek, L.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