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答案.doc_第1页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doc_第2页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yw 使用时间 2013年11月22日 编审:黄波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20、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句式,能够疏通文意。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4、教学难点:论证方法的准确把握及应用。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习法指导】1、 借助“教材助读”和课下注释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掌握文言知识五大知识点,诵读文章,体会情感。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预习,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探究或向老师询问解决。然后完成“预习自测”。2、 通过预习将课本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县),北宋著名散文家。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精通经书,下笔顷刻数千言。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的举荐,宋仁宗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参加修纂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不久去世。后人称他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善作政论,文章议论锋利,明快酣畅,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本文选自其中的权书。权书中有十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文章。本文是第八篇,原题为六国。2、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于对武将防范限制过重,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在与契丹、西夏的百年征战中败多胜少,加之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北宋外交极度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宋朝每年要向契丹、西夏纳银和绢数十万计。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敌国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后患。苏洵正是针对这一现实撰写了本文。3、文体常识:论:属于说理辨析类的一种文体。它与现在的议论文在实质上无多大差别。在提出观点时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并周密地加以论证,语言要准确鲜明。【知识导学】1、易书写错误的字(注意与“馋嘴”的“馋”;“搀扶”的“搀”相区别) 殆尽 (注意与“饴”、“怡”、“贻”相区别)与嬴 (注意与“输赢”的“赢”;“羸弱”的“羸”相区别)秦 (注意与“傧”、“滨”、“缤”、“槟”、“殡”相区别)范雎 (注意与“睢”、“雏”、“雉”相区别)疆埸 (注意与“场”、“扬”、“惕”相区别)苏洵 (注意与“恂”,“询”、“殉”,“峋”、“荀”相区别)辙 (注意与“撤”、“澈”、“辄”相区别)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兵”在这里是指“武器”;今义:指“军人、士兵”。其实百倍:“其实”在这里是指“它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刺客不行:“不行”在这里是指“不前去”, 今义:指“不可以”或“不中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在这里是指“旧事,前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3、词语解释补充:思厥先祖父:厥,这里相当于“其”,可释为“他”或“他们”。暴霜露:暴,这里释为“冒着”。始速祸焉:始,这里释为“才”;速,这里释为“招致”,动词。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这里释为“将近,差不多”。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理,与“数”同义。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如果;量,估计、判断。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4、辨明句式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介宾短语后置句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以荆卿为计。 “以为”介词“以”与后面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互文,解释为:胜败存亡的命运。“胜负”、“存亡”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7【预习自测】1、易读错的字:(1) 赂秦(l) (2) 厥先祖父(ju) (3) 暴霜露(p) (4) 反间计(jin)(5) 洎牧(j) (6) 率赂秦耶(shui,y) (7) 餍足 (yn)(8) 荆棘(j)(9) 为国者(wi)(10)范雎(j) (11)摈秦 (bn) (12)疆埸(y)(13)殆尽(di) (14)燕赵(yn) 2、辨明活用:(1)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 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5)秦以攻取之外:攻,攻战的方法,动词用作名词。(6)李牧连却之:却,使退,使动用法。3、一词多义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被) 为: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动词,成为) C、为国者无使所劫哉! (动词,治理)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介词,用)B、洎牧以谗诛。 (介词,因)以: C、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凭着)D、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表顺接,才)E、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连词,表顺接,来)F、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以致)【我的疑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又设置了几个分论点来论证?答: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本文从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本课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答:作者首先将六国中的赂秦者与秦国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以此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作者还通过赂秦诸国的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相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作者还将六国中“赂秦”者与不赂秦者相对比,指出不赂者反而后亡,说明用兵抗秦的正确性。最后作者将六国与北宋相对比,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赂秦而亡的老路。本文通过以上大量对比论证增强了中心论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1) 例证法。如:以燕、赵两国义不赂秦而后亡为例,说明用武抗秦的正确性与必要性。(2) 引证法。如第二段中引用古文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3) 假设论证。如:假定六国若不赂秦“并力西向”则不至于灭亡。3、“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带来怎样的危害?答:赂秦的根本原因在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赂秦的结果是使自己的国力极大削损,并且大大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正如作者所论述的“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本文反复强调六国灭亡“弊在赂秦”,作者的实际用意是什么?(结合第五自然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思考)“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唯一原因吗?你还知道六国灭亡的其他原因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答: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并总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务必改变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这样就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政治见解。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泰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知识拓展】1、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初高中的课文)答:示例: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 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严密,形象生动作为论说文,六国论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贿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在语言方面,本文的语言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