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想与希望 吴敬梓笔下的贤人形象摘 要: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末世信仰崩溃、文化教育危机的著作。它以士人生活为基本题材,假托明代的社会背景,在对腐败的科举和无耻的士风进行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的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这理想主要寄托在以王冕、杜少卿等为代表的贤人身上。关键词:八股文; 科举制度; 贤人; 礼乐兵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对腐败的科举和无耻的士风进行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的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这理想主要寄托在以王冕、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以及市井四“奇人”等为代表的贤人身上。贤人是儒林外史中的理想人物,是作者所表彰的儒林中最富亮色的群体。在作者看来,儒林中的种种丑恶,均源于对功名的追逐。而与“功名”紧密相联系的则是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八股取士。一、关于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经历了1300多年。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在选用官吏方面,以科举取士代替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设进士、明经二科,由州、郡通过考试举荐一些优秀人才,来京城由朝廷进行测试,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优秀人士。被录取者可出任各级政府官吏。隋以后各个朝代都沿袭了这一考试制度。不过所设科目、考试内容和方法各个时代都有所不同,并且越来越复杂。由科举的产生来看,科举成为十分合理而有效的笼络人才的制度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政府官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全国的各个角落,政权基础由此十分广泛而坚实。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精英政治阶层。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视察端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1(P218)那心情是看到野兽被诱入牢笼的欣喜。可以说,因为科举,使中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来说是皇帝带领科举成功人士来统治科举不成功人士和广大民众。而儒林外史所写的内容是假托明季,实际是清朝的科举现实。而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并且都是以八股文的样版来取士的。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称为制义,又称制艺、时文、八比文。这种文体,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等五经命题。由于题目的来源不同,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八股文到底起于何时,目前史学界也说不清楚。不过,八股文乃始于宋,并逐步演变而来的,并非有意创立的文体,定型是在明代中期。可以说从北宋以后一直到清,中国的文人为它奋斗了近千年了,历代文人几乎都曾是八股文的成就者或牺牲品。因为那时的科举考试就是考八股文,八股文就像一条独木小桥,是文人做官的途径,舍此无它。在著名的大文人、大才子中,像王安石、苏轼、苏辙、杨万里、文天祥、于谦、唐伯虎、王守仁、李梦阳、海瑞、张居正、汤显祖、史可法,直到吕留良、纪晓岚,都是从这条独木桥上走过来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入手、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固定段落组成,句型、字数都有规定,故称八股文。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要代圣贤立言,即要求揣摩圣人孔、孟和贤人程、朱的语气;还有细节上一些条条款款,属于局部技法,就不多说。思想狭隘,形式僵化,文风死板,内容晦涩,这就是八股文风。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无论公私文书、文史论著还是抒情、叙事、说理等等都不可能采用八股体裁;明清许多士大夫在编撰自己的文集时,也往往剔除掉了早年应举而作的八股文字。然而这样的文字,却在明清五百年间泛滥天下,多数读书人除了啃八股选本不知世上还有别的书,这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悲哀。八股文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自从明代八股取士制度实行后,八股文的思维渐渐统治了中国人的头脑。废除科举之后,这种思维并没有隐退,上百年间一度流行的假、大、空文风与此颇有渊源。有人说八股文就是有意要败坏人才、存心愚民!而有人则认为统治者以八股取士乃不得已,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选拔人才方式,并非有意要败坏人才或存心愚民。但多数人则认为八股文是统治者牢拢英才,驱策志士的一种手段。这种争论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了,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的第一章就借王冕之口这样写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2(P13)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曾说:“八股之害,尤甚焚书。而败坏人才,又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并指出:“此法不变,则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所终矣。”3(P347)甚至明末有人把明代的灭亡归结到八股文身上。二、理想和希望作者笔下的士人多是一些丧失独立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人,而以王冕、杜少卿为代表的贤人群体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希望?在他们身上到底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贤人情怀呢?1、如何看待功名富贵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做官。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彀中”1(P218),被捆绑在统治者的战车上。“学而优则仕”4(P46),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仿佛天经地义就是读书人的正路。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正宗产品。请看他对举业的宏论: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2(P146) 。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唯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唯一正途。而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转引了这样一段话:“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5(P246)这段话正道破了科举制度下,教育目标和实际状况分道扬镳的普遍情形。在明清时代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朝廷本意是灌输圣贤之道,把读书人培养成为熟悉儒家经典,并根据它来为人处世的君子;然而,应试者大都把儒家经典当作猎取功名富贵的工具。吴敬梓正是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的人物的。作者在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中开宗明义的这样说:“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并由此感叹道:“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2(P1)从王冕到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以及后来的市井四“奇人”,作者都不同程度地塑写了他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进而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并且通过王冕与危素的关系,写出了他在“道统”和“势统”关系上的鲜明立场:读书人都是追求仕进的,但比仕进更为本质的知识阶层的历史使命是“任道”。当仕进与任道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弘道,为了向“势”显示出“道”的尊严,士人宁可不再进取而隐逸于山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崇仰“道统”独立,追求文人自立意识的清醒决断。王冕与危素虽为同县人,却未尝谋面,并以王冕对危素的鄙薄,表达了作者“道优于仕”的见解。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笔下的贤人群体都对功名富贵持有鲜明的态度。在第四十三回当中,通过杜少卿逃避朝廷征辟一事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杜少卿是这样对他妻子解释的: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杜少卿听见李大人已去,心里欢喜道,“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2(P353-354)而庄绍光辞爵还家,当船行到燕子矶时,自己大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感觉,自己欢喜道:“我今日复见江上佳丽了!”2(P370)当南京的大小官吏踏破庄家门槛儿时,庄绍光恼了,向娘子道:“我好没来由!我为什么住在这里和这些人缠,我们作速搬到湖上去受用!”2(P321)而更为明显的则是作者在全书接近结尾(第五十五回)时,借季遐年之口大骂施御史的孙子就更加表明了他在名利和独立自主面前的态度。2、如何对待学问儒林外史在从科举这个层面上逐步深入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上来: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把读书和做学问限制在为统治者的制度、政策、功令进行诠释、宣传和鼓吹的范围之内,失去了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之代表的独立思考能力。你看马二,只会用奴性的思维模式思想,只会用奴性的语言“代圣贤立言”。他开口孝经,闭口“曾子”。他批八股文章,“总是采取语类、或问上的精语”-前者是朱子语类,后者是朱熹的四书或问-总是跟在官方哲学朱学屁股后亦步亦趋。他著书就“著春秋”,读史就读纲鉴。他解释诗经,只知道遵照官定的举业读本永乐大全,他赞叹风景,只知道引用中庸里“载华岳而不重”之类的现成句子,说得牛头不对马嘴。语言是思想的家园,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他哪里还有自己?哪里还有活人的生动情趣?任何“有碍于圣贤口气”的东西他都绝对排斥,以防“坏了心术”,他以为这就是做学问的真谛,这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就这样他养就了十足的奴性,成为封建统治者恭顺的奴才。正是痛心疾首于这种“马二精神”,小说第四十九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2(P507)这两句话,只有明白了前述朝廷正是靠“功名”、“做官”羁縻读书人的大背景,才能拈出它的份量。“马二精神”所体现的朝廷功令,就是要用“功名”、“做官”统驭一切“学问”,窒息一切思想生机,使读书人尽日“揣摩”,以统一于官方哲学。如何容得在朝廷功令之外再讲什么“学问”?那岂不是叛逆?在读书的问题上,人们往往失去自主意识,而作者却通过给这群文人们一学术气氛很浓的环境,赋予了贤人们以诗人的气质,这又无疑寄托着作者对学问的某种理解和期待,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见解。作者笔下的贤人们对时文都是颇有微词的,甚至是厌恶的。贤人们在一起所谈及的多是有关诗赋杂说等为“正统”文人所鄙夷的文体。贤人们在一起相互交流的多是一些各自的原创,指出的多是一些几乎是已成定论的认识:迟衡山问及杜少卿所作的诗 说的大旨,杜少卿则直言不诲的这样说:杜少卿道:“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2(P358)接下来杜少卿又借对凯风及“女曰鸡鸣”篇的见解道出了士人作学问的真实目的:杜少卿道:“非也,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你看这夫妇两个,绝无一点心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乐天,这便是三代以上修身齐家之君子。这个,前人也不曾说过。”2(P358)正是基于此,作者通过赋予贤人们一诗人气质,营造一诗人环境来表达自已的期望,让他们在悠雅的环境中品酒赏花,吟诗做赋。可以说贤人们诗人气质的塑造是作者对名利淡泊的外现,相对于以道自任的圣贤人格,它格外显得轻松飘逸。3、对礼乐兵农事业的关注在贤人们看来,仕进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礼乐社会,建立一个国富民强的社会。礼乐大业是贤人以德化俗的格外重要的实践方式。按照原始儒家的社会理想,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进行礼乐教化是执政者的当务之急。然而,正如迟衡山所指出的:“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我本朝太祖定了天下,大功不差似汤武,却全然不曾制作礼乐。”2(P351)贤人们只有通过民间途径,即凭籍自身的力量重修礼乐大业。祭泰伯祠是书中的第一事,其目的正是让“大家学习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2(P351)贤人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迟衡山首倡,杜少卿第一个捐资,庄绍光应征前就向迟衡山保证:“这千秋大事,小弟自当赞助效劳。但今有一事,又要出门几时,多则三月,少则两月便回,那时我们细细考订。小弟回来的,不得误了泰伯祠的大祭。”2(P360)虞博士则是主祭,整个场面之宏大,连生长在南京的七八十岁的人都感叹:“我们生长在南京,也有活了七八十岁的,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听见这样的吹打。老年人都说这位主祭的老爷是一位神圣临凡,所以都争着出来看。”2(P391)主动对一些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论,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是贤人们对礼乐事业关心的一面:信风水在民间颇为普遍,世人信风水,骨子里是图发富发贵,贤人们不相信风水,其意正是想矫正世人对名利的膜拜心理,所以迟衡山说:“只要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足矣。那些发富发贵的话,都听不得。”2(P460)杜少卿则说得更为直接:我还有一句直捷的话。这事朝廷该立一个法子,但凡人家要迁葬,叫他到有司衙门递个呈纸,风水具了甘结:棺材上有几尺水,几斗几升蚁。等开了,说得不错,就罢了;如说有水有蚁,挖开了不是,即于挖的时候,带一个刽子手,一刀把这奴才的狗头斫下来。那要迁坟的,就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立刻凌迟处死。此风或可少息了。2(P462)他希望处死那些讲昏话的风水先生,从而使迷信风水,贪慕富贵的风气“或可少息”;对于社会上取妾之事,杜少卿则是这样说道: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也是培补元气之一端。2(P358)实现礼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标志则是边疆的巩固和人民的富足。人们通常所说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作者通过对箫云仙筑城以固流民,垦田与开水利以富边民的作为进行了详细的叙写:出榜招集流民进来居住,城外就叫百姓开垦田地。萧云仙想道:“像这旱地,百姓一遇荒年,就不能收粮食了,须是兴起些水利来。”因动支钱粮,雇齐民夫,萧云仙亲自指点百姓,在田傍开出许多沟渠来。沟间有洫,洫间有遂,开得高高低低,仿佛江南的光景。到了成功的时候,萧云仙骑着马,带着木耐,在各处犒劳百姓们。每到一处,萧云仙杀牛宰马,传下号令,把那一方百姓都传齐了。萧云仙建一坛场,立起先农的牌位来,摆设了牛羊祭礼。萧云仙纱帽补服,自己站在前面,率领众百姓,叫木耐在旁赞礼,升香、奠酒,三献、八拜。拜过,又率领众百姓,望着北阀,山呼舞蹈,叩谢皇恩。便叫百姓都团团坐下,萧云仙坐在中间,拔剑割肉,大碗斟酒,欢呼笑乐,痛饮一天。吃完了酒,萧云仙向众百姓道:“我和你们众百姓,在此痛次一天,也是缘法。而今上赖皇恩,下托你们众百姓的力,开垦了这许多田地,也是我姓萧的在这里一番。我如今亲自手种一棵柳树,你们众百姓每人也种一棵,或杂些桃花、杏花,亦可记着今日之事。”众百姓欢声如雷,一个个都在大路上栽了桃、柳 2(P414-415)。而通过此一举动又出现了一种怎样的效果呢?我们且看吴敬梓给我们描绘的图景:到次年春天,杨柳发了青,桃花杏花都渐渐开了,萧云仙骑着马,带着木耐,出来游玩。见那绿树阴中,百姓家的小孩子,三五成群的牵着牛,也有倒骑在牛上的,也有横睡在牛背上的,在田旁沟里饮了水,从屋角边慢慢转了过来 2(P415)。这样的描写对当时空谈“举业”的社会无疑是一讽刺。在对朝廷将帅的任用问题上,吴敬梓则是这样让杜少卿说的:杜少卿道:“宰相须用读书人,将帅亦须用读书人。”2(P476)又通过武书之口强调了他的这种观点:武正字道:“我最可笑的,边庭上都督不知有水草,部里书办核算时偏生知道。这不知是司官的学问还是书办的学问?若说是司官的学问,怪不的朝廷重文轻武;若说是书办的考核,可见这大部的则例是移动不得的了。”2(P476)可以说从对礼乐事业的关注到对兵农事业的忧虑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期待。尽管儒林外史里所描绘的这些寄寓着作者理想的贤人群体到最后都风流云散了,但贤人们所折射出的理性的光茫,却反映了当时“那些没有失去自我、企盼恢复文人群体自尊和优越感”6(P427)的部分读书人的理想;他们在对待功名富贵、对待学问以及对礼乐兵农事业等方面上的清醒决断无疑寄托着作者的希望。注释贯索犯文昌:古代迷信,看到天空星位移动以为和人事有关.贯索有九星,连锁在一起被认为是象征牢狱的;文昌有六星,如半月形,被认为是主持文运的.贯索犯文昌是说象征牢狱的贯索星侵犯了主持文运的文昌星,对下界文人不利.泰伯:西周太王的长子.他把王位让给了兄弟,自己到南方去创立了吴国,因此在古代被尊为大贤人.先农:即神农氏.古代传说中农业生产的发明人.则例:中央机关辑录以为办事依据的规章或成案.参考文献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四书五经论语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下传统节日作文清明节(8篇)
- 赤壁怀古:古诗文意象解读教案
- 科技之光与时代力量:初中八年级科普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
- 时间和位移的课件
- 一年级日记看电影100字15篇
- 贵金属交易风险披露书及合同书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早期阅读犟龟课件
- 观少年派有感1500字(10篇)
- 纪检业务培训课件模板
- 施工照片拍摄培训课件
- 网络安全运维培训内容
- 【中信建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行业AI产品深度拆解(系列1)-可灵:头部AI视频产品
- 广西桉树造林技术改进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深入研究
- 经皮肾术后护理试题及答案
- 水电站优化调度培训课件
- 2024年内科护理学(第七版)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5过敏性休克抢救指南
- 信息系统监理师(中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解读
- 线路迁改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