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广东自考《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兽医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兽医微生物学是兽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在学习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卫生检验、禽病学、外科学和产科学等临床课之前,微生物学是必读的一门课程;本课程还与药物学以及病理学密切相关。编入兽医微生物教材中的免疫学基础,是畜禽传染病防治的理论依据。免疫学技术不但广泛地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而且已渗透到生命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也是畜牧兽医工作者必修的内容。本课程的重点(或难点)章节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次重点章节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和第十章;一般章节包括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章。 课程设置目的与要求总论是本学科的核心,他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和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和内容。掌握细菌、病毒和真菌的形态、结构,了解他们的生长原理,掌握他们的生长特征和培养方法。了解决定微生物致病性的因素,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的条件。了解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理解微生物变异的机理,掌握其变异的各种表现。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决定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的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反应的特点。了解常见的血清学反应方法。了解免疫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的常用制剂。在畜禽传染病发生时,能运用从微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病原分析,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进行诊断和防制。 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绪 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绪言内容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和细胞类型。(二)考试内容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类群:真菌、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病毒。()微生物的细胞类型。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非细胞型之区分。(三)考核知识点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八大类群的名称。八大类群微生物的细胞型归属。(四)考核要求微生物的概念。识记: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八大类群识记:八大类群的名称。八大类群微生物的细胞型归属识记:微生物细胞型的区分。识记:八大类群微生物的细胞型归属。第一章 细 菌(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排列方式,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了解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了解细菌营养与代谢的有关知识;熟悉细菌生长繁殖规律和人工培养的要求。(二)考试内容细菌的形态和排列: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的形态。球菌的排列方式,弧菌和螺菌的区别。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的基本结构成分;核质的原核特征以及染色体外的DNA。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的特征和功能。细菌生理细菌的主要的物理性状:比重、比面积、光学性质、多相胶体、渗透压和带电现象。细菌的营养与代谢:细菌的营养要求,营养物质的运送方式,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主要酶类,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类型;细菌的主要代谢产物。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的概念,细菌的繁殖方式、生长曲线;人工培养细菌的要求。(三)考核知识点细菌的形态、排列和结构。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细菌的营养。细菌的代谢。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四)考核要求、细菌的形态、排列和构造。识记:细菌的基本形态。领会:球菌分裂后由原浆带连接而表现出五种排列方式。领会:弧菌和螺菌的区别。识记:细菌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简单应用:细菌的特殊构造和功能。领会:菌毛的分类和数量。领会: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主要成分。领会: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主要成分。识记:细菌的量度单位。细菌主要的物理性状领会: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比面积、比重、光学性质、多相胶体、渗透压和带电现象。、细菌的营养识记:细菌的主要营养要求。识记:细菌的营养类型。领会:细菌体内外物质运送的方式。、细菌的代谢领会:细菌的固有酶和诱导酶。领会:细菌的呼吸概念和呼吸类型。领会:细菌分解(糖、蛋白质)代谢与合成代谢的主要产物。、细菌的生长与繁殖识记:细菌的繁殖方式。识记:菌落的概念。识记:细菌生长曲线的各期中菌体的变化情况。简单应用:人工培养细菌时应给予的基本条件。简单应用:人工培养基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病 毒(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病毒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了解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掌握病毒的检验和鉴定程序。(二)考试内容、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病毒和病毒子的概念。、病毒的形态、结构、血凝性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及化学成分:病毒的核心、外壳、囊膜等结构的化学组成。核衣壳的构成。病毒包涵体的概念。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温度、PH、脂溶剂、甘油和抗生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血凝性。、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特点和方式。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进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病毒性材料的收集和送检。病毒学的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三)考核知识点、病毒的概念及病毒的主要特性。、病毒的大小及形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血凝性。、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四)考核要求、病毒的概念及病毒的主要特性。识记:病毒的细胞型的归属。识记:病毒子的概念。理解:病毒的主要特性。识记:病毒包涵体的概念。、病毒的大小及形态。识记:病毒的量度单位。识记:病毒的五种形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识记: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简单应用:温度、PH、脂溶剂、甘油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血凝性。识记:病毒的血凝性。识记:病毒的血凝抑制现象。、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识记:病毒的增殖方式。领会:病毒增殖的五个步骤及其中的变化。识记:干扰素的概念。简单应用:病毒的干扰现象和意义。、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简单应用:病毒材料收集的对象和送检、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简单应用:病毒只能在活的细胞中生存,分离培养病毒必须在动物、禽胚和细胞培养中进行。综合应用:鉴定病毒的四个基本程序。第三章 真 菌(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真菌主要类群、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二)考试内容、真菌的三大类群。、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霉菌的形态和结构。霉菌的细胞特征。霉菌的菌丝和菌丝体。、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真菌的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对营养、PH和温度的要求。常用的培养基。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真菌的抵抗力。(三)考核知识点、真菌的三大类群。、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霉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生长要求和抵抗力。(四)考核要求、真菌的三大类群。识记:三大类群的名称。、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识记:酵母菌的细胞类型和形态特征。、霉菌的形态结构。识记:霉菌的细胞类型和结构。领会:菌丝体概念。领会:霉菌菌丝的种类。、真菌的繁殖方式。识记:真菌的繁殖方式。领会:无性和有性孢子的种类。、真菌的生长要求和抵抗力。识记:真菌的营养要求,适宜的PH和适宜的生长温度。领会:培养真菌的常用培养基。领会:真菌的抵抗力。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掌握传染的概念。了解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和传染发生的环节。(二)考试内容、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侵袭力的概念和与侵袭力有关的结构和酶类。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和类毒素。、传染的概念、传染发生的四个环节。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入侵门户。外界环境条件。、病原微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及其他器官的分泌排出。(三)考核知识点、病原微生物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外毒素、内毒素。、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条件。(四)考核要求、病原性和毒力的概念。识记:病原性的概念。识记:毒力的概念。、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领会:侵袭力概念。领会: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和特殊结构。、外毒素、内毒素。领会:外毒素的产生,外毒素的化学组成及对理化因素的敏感性。领会:外毒素的生物学特性。识记:类毒素的概念。领会:内毒素的来源,主要成分和生物学特性。、传染的概念和传染发生的条件。领会:传染的概念。简单应用:传染发生的四个环节。第五章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消毒、灭菌、无菌等几个重要的概念。了解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二)考试内容、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影响微生物生存的重要物理因素。温度、高温和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干燥对微生物的作用。渗透压对微生物的作用。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常用消毒剂的分类。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三)考核知识点、几个基本概念。、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物理因素。、消毒剂的分类和影响消毒剂作用因素。、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四)考核要求、几个概念。理解: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定义。、影响微生物生存的主要物理因素识记:高温灭菌的主要方法。识记:干热灭菌法所需的温度和时间。领会:常用几种湿热灭菌法。领会:快速冷冻保存微生物效果好的原因。简单应用:低温保存菌种和毒种的最有效方法。领会:“质壁分离”和“胞浆压出的现象。领会:辐射作用的原理。领会:紫外线波长的选择。、消毒剂的分类和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识记:消毒剂的分类。领会: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生物因素的影响识记:共生、寄生和拮抗的概念。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布(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规律,掌握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二)考试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水中微生物的来源,水的自净作用,测定水污染程度的指标。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特点。、动物体及畜产品中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在正常动物体中的分布规律:呼吸道、消化道、体表的分布情况。、畜产品中的微生物来源与分布:在乳汁、肉类、禽蛋中的分布和来源。(三)考核知识点、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特点。、水的自净,水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四)考核要求、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的特点。识记:土壤中微生物最多和最少的土层深度。、水的自净,水污染指标的测定。领会:水的自净。简单应用:测定水污染指标的方法。、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领会:呼吸道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领会: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第七章 微生物的变异(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表现,掌握微生物变异的机理。(二)考试内容、微生物变异概念、微生物变异的表现形态的变异。结构和抗原的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和芽孢的变异。菌落变异。营养缺陷型变异。抗药性变异。毒力的变异。、微生物变异的机理非遗传性变异的特点。遗传性变异的特点和变异途径。(三)考核知识点、微生物变异的概念。、微生物变异的表现。、微生物变异的机理。(四)考核要求、微生物变异的概念识记:微生物变异的概念。、微生物变异的表现识记:微生物变异的六种表现。识记:菌落变异的表现。领会:结构和抗原的变异现象。简单应用:毒力变异的表现及其意义。、微生物变异的机理领会:非遗传性变异概念。领会:遗传性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途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领会: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领会:基因突变的四种方式及原理。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二)考试内容、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的功能。、免疫的类型。先天性的免疫:种免疫、品种免疫和个体免疫的概念。获得性免疫:天然自动、被动免疫和人工自动、被动免疫的区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各种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的四大因素,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屏障作用,血脑和血胎屏障的作用;炎症和吞噬作用;正常体液因素的作用。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年龄、环境和应激等。免疫增强剂的概念。佐剂与免疫增强剂的关系。、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名称及功能。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种类和功能。抗原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原类别中的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感应阶段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反应阶段T、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后分化增殖,最终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效应阶段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与抗原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概念,抗体产生和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规律,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细胞免疫的概念,淋巴因子的种类。、变态反应变态反应的概念。参与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变应原。变态反应的类型。(三)考核知识点、免疫的概念和功能。、免疫的类型、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因素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有关抗原的概念。、抗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变态反应的概念和类型。(四)考核要求、免疫的概念。识记:免疫概念。识记: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的类型领会:免疫的分类。简单应用: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分,天然获得性免疫和人工获得性免疫的区分。、非特异性免疫领会: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简单应用:影响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免疫增强剂和佐剂的概念,常见和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及佐剂。、特异性免疫领会: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与功能识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器官名称。领会: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的名称及别名,他们主要参与与哪些类型的特异性免疫。、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有关抗原的概念。识记:抗原的概念。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原决定簇的数量与物质分子量的关系。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概念。、抗体,机体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识记: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淋巴因子的种类。识记: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肽链的名称,氨基端的作用和名称,羧基端的特点和名称,Fab段和Fc段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的双重性。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三个阶段,其中的抗原处理,免疫活性细胞的变化,免疫物质产生和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简单应用:免疫球蛋白出现的顺序及意义。母源抗体存在的意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应用。、变态反应的概念和分型领会:变态反应的概念。简单应用:变态反应的分型、原理及名称第九章 血清学反应(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本质。熟悉血清学反应的特点和影响的因素,了解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名称和特征。(二)考试内容、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血清学反应的概念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特异性和交叉性,结合的可逆性,最适比与带现象,反应的二阶段性。、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电解质、温度、酸碱度。、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沉淀试验。凝集试验。中和试验。免疫标记技术。(三)考核知识点、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本质。、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和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四)考核要求、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本质。识记:血清学反应的概念、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及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识记:血清学反应的四个特点。简单应用:影响血清学反应的主要因素。、常见的血清学试验。领会:沉淀试验的性质和表现。凝集试验的性质和表现。中和试验的性质、试验载体和表现。标记技术的含义和常见的标记技术的名称。第十章 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免疫诊断用的制剂的种类和使用意义,掌握免疫防治用的制剂分类及其制备基础。(二)考试内容、免疫诊断和检测免疫诊断用的抗原:来源。举例制剂名称。免疫诊断用的抗原的实用意义。、免疫预防与治疗免疫预防用的疫苗种类:死菌苗或灭能苗,弱毒苗,类毒素,亚单位苗,基因工程亚单位苗,人工合成肽疫苗的制备或特点。免疫治疗制剂:高免血清制备和应用,免疫球蛋白。(三)考核知识点、免疫诊断用的制剂、免疫防治用的制剂(四)考核要求、免疫诊断用的制剂领会:常用的免疫诊断用抗原制品的概念。领会:诊断用血清的制备。免疫诊断用的抗原和血清在生产上的意义。、免疫防治用的制剂简单应用:免疫预防用的疫苗种类和制作的基本知识高免血清的制备和应用。免疫球蛋白制备的基本方法,主要成分。第十一章 主要病原性细菌(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重要病原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主要的培养特征和生化特性,以及微生物学的诊断方法。(二)考试内容、葡萄球菌属葡萄球菌的分类葡萄球菌的毒素和酶主要生物学性状:革兰氏阳性,球状、葡萄串状排列的形态及染色特性;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生化特性,培养要求,菌落特征以及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溶血的特征。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及生化试验,动物试验等三项的主要表现。、链球菌属(猪链球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在组织涂片中,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具有荚膜;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须加入血清或鲜血才能生长良好,在鲜血琼脂中的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完全溶血环。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等的主要表现。、炭疽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在组织中,菌体呈单个或个短链状排列的粗大杆菌,两端稍凹陷或平截,呈特征性的竹节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本菌在体内形成荚膜,荚膜对腐败的抵抗力较菌体强,所以在腐败的病料中常可看到无菌体的空荚膜,这样的荚膜结构称为菌影。经人工培养基培养后,呈长链状排列,荚膜消失,但因环境中氧气充足而能形成芽孢。本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易于培养,菌落灰白色、不透明。表面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低倍显微镜下的边缘呈卷发状。明胶穿刺培养倒丛树状生长,且出现漏斗状液化。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特征性的细菌及其特殊结构;分离培养;动物试验;血清学试验(炭疽环状沉淀试验)等的主要表现。、魏氏梭菌主要生物学性状: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粗短、两端钝园的杆菌,能形成荚膜和芽孢,芽孢位于中央或偏端,其直径稍大于菌体而使细菌呈梭状。本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培养基中,经厌氧培养后,可出现园形,表面有辐射状条纹、边缘呈锯状的“勋章”样菌落,菌落周围有双重溶血现象。在紫乳培养基中,经厌氧培养10小时后,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乳糖被分解而产生大量气体,致凝固蛋白被穿透而呈海棉样变化,此为之“暴烈发酵”现象。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等的主要表现,以及动物接种呈现泡沫肝的重要特征。、丹毒杆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正直或稍弯曲纤细的杆菌,无特殊结构;培养特征主要表现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中,长出如针尖大小的菌落,菌落周围可出现狭窄绿色的溶血环;肉汤培养呈极轻微混浊;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生长。、巴氏杆菌属(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卵园形的小球杆菌;在组织涂片和新分离的强毒培养物中,经瑞特氏染色法染色后,可看到荚膜和典型的两极着色的特征;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中,长出针头样大小、园形、光滑、湿润如露滴状的菌落。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用鲜血琼脂和麦糠凯琼脂分离培养,动物试验等的主要表现。、埃希氏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菌落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杆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中,致病菌株有明显溶血;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中,菌落呈蓝黑色,带金属光泽;在远藤氏琼脂培养基中,菌落呈紫红色,带金属光泽。生化反应活跃,能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如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MR反应和靛基质试验为阳性,VP反应、硫化氢试验和柠檬酸盐试验均为阴性。微生物学诊断: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葡萄糖、乳糖、蔗糖等糖发酵试验及MR、靛基质、VP、硫化氢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等的反应表现;最后鉴定采用血清学方法。、沙门氏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与埃希氏菌相似,均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以鉴别培养基如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远藤氏琼脂培养基、SS琼脂培养基等进行培养,其菌落均表现为淡紫色或淡红色,在SS琼脂培养基中,能产生硫化氢的菌种其菌落中心呈黑褐色,以此与大肠埃希氏菌作区别;在生化试验中,本菌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不产生靛基质,大多数产生硫化氢和能利用柠檬酸盐,此亦与大肠埃希氏菌的鉴别之依据。微生物学诊断:鉴别培养基鉴别诊断,生化试验等与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区别;以血清学试验AE多价0血清作菌属鉴定,以单价因子血清进行分群鉴定。( 三)考核知识点、葡萄球菌的毒素和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特性,主要生化特性及微生物学诊断。、猪链球菌的形态结构排列及染色特性,血琼脂上的培养特征,微生物学诊断。、炭疽杆菌在组织中和培养后的形态结构,排列特征,人工培养的主要特征以及微生物学诊断。、魏氏梭菌的别名,形态结构和染色特性,人工培养的主要特性,微生物学诊断。、丹毒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人工培养的主要特征,微生物学诊断。、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染色及菌落特征,微生物学诊断。、大肠埃希氏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在鉴别培养基中和生化试验中的主要表现,微生物学诊断。、沙门氏菌属在鉴别培养和生化试验中与大肠埃希氏菌的区别,微生物学诊断。(四)考核要求、葡萄球菌的毒素和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特性,主要的生化特性及微生物学诊断。识记:葡萄球菌主要的毒素和酶。葡萄球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特征,在血琼脂培养中表现。领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生化试验的表现。微生物学诊断的三个主要内容(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猪链球菌的形态结构、排列及染色特性,血琼脂上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诊断。识记:猪链球菌在组织涂片中的形态、结构及排列特征。猪链球菌培养要求及在血琼脂培养中生长表现。综合应用:微生物学诊断的主要内容(镜检、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炭疽杆菌在组织中和经培养后的形态结构、排列特征,人工培养的主要特征及微生物学诊断。识记:在腐败病料中炭疽杆菌的菌影概念炭疽杆菌荚膜和芽孢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领会:在组织涂片中炭疽杆菌的形态、结构、排列及染色特性。经人工培养后,炭疽杆菌的形态结构及排列特征。炭疽杆菌的菌落特征和明胶穿刺培养生长表现。微生物学诊断的主要内容(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及环状沉淀试验)。、魏氏梭菌的别名,形态结构及染色特性,人工培养的主要特性,微生物学诊断。识记:魏氏梭菌别名为产气荚膜杆菌。形态、结构和染色特性。领会: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中菌落呈勋章状,且有双重溶血现象。在紫乳培养基中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暴烈发酵”现象。微生物学诊断中的动物试验,呈泡沫肝特征。、丹毒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人工培养的主要特征;微生物学诊断。识记:丹毒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肉汤培养和明胶穿刺培养的表现。领会:血琼脂培养菌落的特征和溶血的表现。微生物学诊断中的动物试验,所需动物及接种后的表现。、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染色及菌落特征,微生物学诊断。识记: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形态、结构,瑞特氏染色出现的两极着色明显的特征。在血琼脂中菌落的特征。领会:微生物学诊断(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大肠埃希氏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在鉴别培养基中和生化试验中的主要表现,微生物学诊断。识记:大肠埃希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领会:在伊红美蓝琼脂和远藤氏琼脂培养基中的菌落特征。领会: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的发酵试验,MR、VP、靛基质、柠檬酸盐利用和硫化氮试验等的反应表现。简单应用:微生物学诊断的主要依据。、沙门氏菌属在鉴别培养基和生化试验中与大肠埃希氏菌的区别,微生物学诊断。领会:沙门氏菌在伊红美蓝琼脂、远藤氏琼脂和SS琼脂培养基中菌落的特征。领会:沙门氏菌在乳糖、蔗糖发酵试验和MR 、VP、靛基质、柠檬酸盐利用和硫化氮试验等试验中的反应表现。领会:血清学试验中,AE多价O血清凝集试验和单价因子血清凝集试验的意义第十二章 主要病毒(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几种重要病毒的主要特性和微生物学的诊断方法。(二)考试内容、口蹄疫病毒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属,病毒的核酸型和结构,组成病毒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微生物学诊断。、猪瘟病毒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属,病毒的核酸型和结构,病毒在细胞中培养的特点。微生物学诊断。、新城疫病毒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属,病毒的核酸型和结构;新城疫病毒的特殊结构和凝集红细胞的特性。微生物学诊断。、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属,病毒的核酸型和结构,病毒的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特征。微生物学诊断。、马立克氏病毒主要特性:病毒的科属;病毒的核酸型和结构;病毒粒子的特殊性。微生物学诊断。(三)考核知识点、口蹄疫病毒的科属、结构及核酸型,主要抗原成分和微生物学诊断。、猪瘟病毒的科属、结构及核酸型,培养特征,及微生物学诊断。、新城疫病毒的科属、结构及核酸型,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诊断。、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的科属、结构及核酸型,培养特征和微生物学诊断。、马立克氏病毒的科属、核酸型,结构的特殊性,微生物学诊断。(四)考核要求、口蹄疫病毒的科属、结构及核酸型,主要抗原成分和微生物学诊断。识记:病毒的科属。病毒的结构及核酸类型。领会:病毒蛋白质成分中的VP1、多肽的作用。综合应用:微生物学诊断:动物试验中的动物要求,接种后的表现;血清学试验方法。、猪瘟病毒的科属、结构及核酸型,培养特征及微生物学诊断。识记:病毒的科属。病毒的结构及核酸型。综合应用:病毒的细胞培养特征和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的表现和意义。综合应用:微生物学诊断的主要方法,即兔体交叉试验、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直接荧光抗体技术。、新城疫病毒的科属、结构及核酸类型,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诊断。识记:病毒的科属。病毒的结构及核酸型。综合应用:病毒的血凝性发生原因和意义。综合应用:分离培养病毒应采集的病料。对培养病料用的鸡胚要求,病毒在其中生长后的表现(死亡时间、病变表现、血凝表现)。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和意义。、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的科属、结构和核酸型,培养特征和微生物学诊断。识记:病毒的科属。病毒的结构和核酸型。领会:病毒鸡胚培养后,鸡胚的死亡和病变。领会:病毒的主要诊断方法(琼脂扩散试验和鸡胚培养)。、马立克氏病毒的科属、核酸型,结构的特殊性,微生物学诊断。识记:病毒的科属。病毒的核酸型。领会:裸露病毒粒子和完全病毒粒子的结构、存在部位及传染性。领会:微生物学诊断(琼脂扩散试验方法)。 实践环节(一)类型实验(二)目的要求、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掌握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方法。、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一些特殊结构。、掌握细菌标本片的制作和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了解和熟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了解细菌在糖培养基中对糖类分解发酵的表现,了解常用的细菌生化试验及其反应表现。、掌握常用的动物试验方法。、掌握沉淀试验和凝集试验的基本方法。(三)内容以教材中的实验指导为基础,考生利用实验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列基础操作内容:、独立操作并掌握显微镜及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方法;通过示范镜的演示,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一些特殊的结构。、独立操作并掌握病原性细菌的组织涂片和培养物涂片的制作,掌握瑞特氏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础染色方法,并使用显微镜油浸系观察的细菌染色标本片。、独立操作并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即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划线培养,在液体培养基内和在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作细菌的接种或移植。、熟悉经固体和液体培养后细菌的生长表现,了解细菌在糖培养基中对糖类分解发酵的表现,了解细菌在常用的生化试验中,即MR试验、VP试验、靛基质试验、硫化氢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中的反应表现。、独立操作并掌握小白鼠、豚鼠的皮下、肌肉和腹腔内接种的动物试验方法。、独立操作并掌握炭疽环状沉淀试验和琼脂双扩散的试验方法,掌握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方法。有条件完成上述内容的考生,在每个实验中均应作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四)与考试的关系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验证理论的方法之一,也是必须掌握的一种应用技能。在自学助考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创造条件开设实验课,在最后的笔试考试中应与理论互相渗透而进行考核。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为了明确对考核目标的要求,我们根据各章节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实用性的情况,将必须掌握的有关内容在考核中分为四种情况或层面,即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简单运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关于学习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指定使用教材: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李决主编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出版。参考书:、兽医微生物学 甘肃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 1988年第二版。、畜牧微生物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 乌尼主编 农业出版 1992年出版、畜牧微生物学 华南农学院、内蒙农牧学院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87年第二版。、动物微生物学 杨本升等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