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1页
福建省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2页
福建省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3页
福建省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4页
福建省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心理学根据2011年陈妮娅老师所划重点编辑整理填空题概括起来,个体心理可以分成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P3)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五个流派。(P13-14)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并于1913-1914年将它发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纲要。(P22)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有:强硬专断型 、 仁慈专断型 、 放任自流型 、 民主型 。(P45-4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 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 、 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P5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 、 个人教学效能感 。(P51)三种教学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P5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从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看有客观性原则,从过度阶段来看有发展学原则,从实践和服务来说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基本任务来看有教育性原则。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场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P58)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名解)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P82)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动机具有以下三大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P112)奥苏泊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P112-113)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P11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P116)阿特金森将麦克里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P1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纬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P123)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P125)班杜拉认为期待概念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P12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一个变量涉及 学习者原有知识的性质的内容特征,第二个变量涉及 学生个人知识的组织特征,第三个变量是 认知结构的巩固性。(P145)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P181)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说)(P199)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P205)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加涅称为智慧技能,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P205)元认知策略: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P209)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P240)发散思维具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P256)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P267)一般认为,品德和态度一样,也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的。品德的这三种成分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P290)价值内化五个水平: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P293)研究表明,多数青年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习俗水平,甚至少数青年尚未达到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P297)道德价值观形成的三个阶段和七个子过程:(1)选择: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2)赞赏: 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 愿意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 , 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P299-300)班杜拉认为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P307)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效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P373)根据测量学的要求,布卢姆等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知识(实质指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P373)教学测量和评价作用(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动机功能。(P395-396)(教学测验)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灵活选用不同的测验: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P405-406)准备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实施,形成性测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名词解释高等教育心理学(P27):“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学风格(P46):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47):教师接受了“权威的暗示”,对权威暗示的学生态度发生变化,产生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并促进预期效果的达成。说明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教师的教学效能感(P51):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教学监控能力 (P61):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的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惩罚(P96):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消极强化(P97):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动机:(P111)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P113):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交往(附属)内驱力(P113):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自我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P120)自我效能感(P125):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P133):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关系,而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降低。他们还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迁移(简称迁移)(P139):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认为“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P142) 相同要素说(P142):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记忆: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衰退说(P198):(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提出练习律)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干扰说 (P199):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同化说(P200):由奥苏伯尔提出,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动机说(P200):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陈述性知识(P205):也叫描述性知识(梅耶称其为语义知识,加涅把它叫做言语信息),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P205):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用来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元认知:(P208):弗拉维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和元认知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定势(P248):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P249):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正常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原型启发(P250):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自我意识(P267):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社会自我(P268):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投射自我(P268):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理想自我(P268):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从众(P309):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愤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助长(P316):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P318):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行为目标(P375):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任务分析(P378):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知对教学目标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简答高等教育心理研究要遵循哪些方法论原则?(也可填空)(P34-36)答:1)客观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2)发展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及趋势。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因此,它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高等教育实践,并且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4)教育性原则。这是由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其研究决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学反思的过程(P58-59)答: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具体经验阶段。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教学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观察与分析阶段。教师开始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省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积极的验证阶段。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过程中,遇到新的具体经验,开始新的循环。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学反思的方法(P61)答: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1) 反思日记。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2)详细描述。教师互相观摩换膜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3)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们聚在一起,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分享。(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P84-85)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次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1)信号学习。主要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和情绪学习。(2)刺激- 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5)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6)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形成多哥概念的连锁。(8)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P85-86)答:加涅在八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1)智慧技能,表现为运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到高级的专业技能。(2)认知策略,表现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知识的能力。(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惩罚和消极强化的区别(P96-97)答: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是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而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P101-102)答: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只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确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着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学习阶段分成哪些?(P106-107)答: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并使之形成学习期望,为之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理想的期望,在学生实际获得某种知识技能之前,应先作出安排使学生达到某种目的,以便向学生表明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2)领会阶段。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并将刺激特征进行知觉编码,储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3)习得阶段。学生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获取知识。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4)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储存阶段。因此,如果老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5)回忆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信息提取线索,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6)概括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7)作业阶段。作业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教师需要几次才能对学生做出推断。(8)反馈阶段。教师需及时给以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P145-146)答:是奥苏贝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在他看来,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所产生。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进行新知识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一个变量涉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第二个变量涉及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他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第三个变量时认知结构的巩固性。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简答遗忘的主要原因?(P198)(1)衰退说:(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提出练习律)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2)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3)同化说:由奥苏伯尔提出,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4)动机说: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P201-203)答:(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和循环复习;注意排除前面材料影响(2)复习方法要合理:正确分配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一般前者优于后者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和部分复习(3)复习次数要适宜,复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P210-211)答:(1)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和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2)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3)二者关系:加涅认为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但就认知领域而言,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认知策略在广义中包括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同认知策略一样,也是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基础或前提条件。事实上,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识策略一起发挥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有效、灵活运用。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是什么?(P221-222)答:认知策略的教学一般伴随在陈述性知识和心智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但它也必须注意几条基本的教学原则:(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P246-251)答:(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6)情绪和动机状态。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如何?(P255)答: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两种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能力,也就是说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1)低智力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261)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对大学生来说,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又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当然,这并不排斥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作用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系(P292-293)答: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实际上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实际上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态度和品德的结构式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所涉及的范围大。态度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道德规范。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价值内化的最低水平是“接受”(或注意)。稍高一级水平为“反应”。价值进一步内化,就达到“评价”水平。价值内化的第四级水平是个体的价值观念系统的“组织”。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平是价值“性格化”。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研究的是同质的问题,所以我们把态度的建立和品德的构建等同看待,不做严格区分。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P295-297)答:“三水平”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且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六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获得奖赏。(3)“好孩子”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5)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量决定的,也可以由大家商定而改变。(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P308-309)答:由于构成态度和品德的情感成分不能脱离认知和行为两种成分而单独存在,心理学家一般比较赞同用价值内化来描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价值内化三段论。(1)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还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也便形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P331-332)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无论在愿望、内容方面,还是在方式上都具有同他们的社会知识经验向对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 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 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 交往观念的自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344-346)答: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特定的社会角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 具有合理的行为。(6)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指导?(P355-356)答: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困境,发挥内在潜能,获得学习成功。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3)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5) 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22. 行为目标及其条件?(P375)答:行为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一个陈述得好的行为目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二是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P378)答: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1) 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况的变化。(2) 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即使在同一学习类型中,也还应反应学生掌握的水平,如知识领域中的目标应反映记忆、理解和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3) 教学目标的陈旭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简述教学任务分析的内容(P379)答:任务分析内容包括:(1)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当教学目的的终末状态确定后,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的确定便成了问题的关键。(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此时任务分析的任务就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介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起点状态、使能目标和终点目标及其类型和它们的先后顺序被分析清楚了,则教学的步骤和方法就有科学的依据了。(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的条件之外,还要一定的支持性条件。支持性条件则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P386)答:优点:(1)教师可以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2)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3)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讲授式教学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缺点: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2)被指责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论述结合自己所教科目或工作,谈谈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P104-107)(1)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他称之为学习事件。在每一教学阶段发生的事件,即教学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完全吻合。(2)学习阶段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有效地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理想的期望,在学生实际获得某种知识技能之前,应先作出安排使学生达到某种目标,以便向学生表明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2)领会阶段。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3)习得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如对已有的学习方式进行编码。(4)保持阶段。如果教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5)回忆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6)概括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7)作业阶段。作业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教师需要几次才能对学生做出推断。(8)反馈阶段。教师需及时给以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总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八个阶段的系列所组成的。在每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习动机的激发(P130-137)(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四)、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首先,稳定性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与目前的结果是一致的,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或自卑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其次,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归因方式的不同对学校教育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P298)(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P295-297) “三水平”: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且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六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获得奖赏。(3)“好孩子”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5)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量决定的,也可以由大家商定而改变。(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的启发 1、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 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对青年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时,不能脱离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讲授法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谈谈你对此教学模式的看法。(P385-387) (1)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法中,最经常地知识来源是教科书和其他参考资料、视听材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优点:(1)教师可以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在所要传授的内容还没有可资运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其突出。(2)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3)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讲授式教学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缺点: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2)被指责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2)意义学习的标准: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所谓实质性的联系,只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总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学习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并不取决于教学的方式,而是决定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而是决定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以及教师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师期望效应(P47-48)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关注和成就期待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学生接受教师的积极期待而导致学习进步的结果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教师期待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易取得了如老师期望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厌恶学生,对学生期望较低,或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漠与歧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或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和失望,因此也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老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结果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期望的那样,学习成绩与品行一天天变坏。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即是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成败归因理论(P122-124)以韦纳的归因理论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提出适当的建议。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指出,从各种纬度来分析,如果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因素、稳定因素、可控因素的时候,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如果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不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的时候,就会有侥幸心理,绝望心理,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反之,失败亦然。韦纳还认为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激励差生学习进取、提高学习信心。差生的学习归因,应立足于鼓励差生学习进取。只有不断进取,差生才会有健康地发展。对于差生学习成绩差,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们不聪明这一稳定性因素。否则,就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损伤,失去学习信心,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把差生学习的失败归因于主观努力这一可控因素,说明只要刻苦努力、方法得当,学习就会进步。“努力不懈,万事必成”。要让差生认识到这一点,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学习课题的难度,使差生信服地发现努力的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改善差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还需要我们善于用他人学习成功的归因去感染差生,让差生同享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发起追求学习成功的欲望,并吸取适合自己的成功学习的经验;更要善于捕捉差生自己的学习成功,用他们自身成功的归因去激励差生,使他们发现成功的期望;还要帮助差生分析学习失败归因,使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从失败的苦恼中解放出来。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对差生学习的失败必须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简单粗暴地归因于差生上课不听讲,避免差生产生抵触学习,对抗老师的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把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不够努力而不是不够聪明的时候,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愉快,在学生努力的情况下,即使失败也是值得鼓励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乐于学习,产生较好的情绪体验。自我实现理论(P124)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阐述对教育的启示意义。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学习此理论对教师有着重要启示。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一般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非常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学生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的家庭生活和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家有父母,在校有教师,是比较有安全感的。而那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我校学生,有超出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这就需要老师更多的深入学生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和精神需要。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