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结局与矫情的人物_从_最后的常春藤叶_重识欧_亨利.doc_第1页
高尚的结局与矫情的人物_从_最后的常春藤叶_重识欧_亨利.doc_第2页
高尚的结局与矫情的人物_从_最后的常春藤叶_重识欧_亨利.doc_第3页
高尚的结局与矫情的人物_从_最后的常春藤叶_重识欧_亨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8#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年( 第 10 卷) # 第 1 期Jour nal of UESTC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 2008, Vol. 10, No. 1人文天地高尚的结局与矫情的人物 从 最后的常春藤叶 重识欧!亨利 潘幸龙 # 西南财经大学 # 成都 # 610074 摘 # 要 # 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的作 品因其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 而在我国广为传读。但以现代的观点对其作品 最 后的常春藤叶 的人物细节描写进行审视, 可以发现虽然其巧妙构思为其作品增添了可读性, 但他 的意外的结局常常得依赖于某种偶然性, 加上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小资情调的欣赏这一审美 情趣上的缺陷,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 欧!亨利; # 最后的常春藤叶 ; # 矫情; # 小资情调 中图分类号 I06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8- 8105( 2008) 01- 0088- 04# #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名声以短篇小说著名而流传 于世, 从 1899 年 发表第一篇短 篇小说之后, 仅仅 11 年的时间内, 他就发表了共达 300 部短篇小说, 因此称其为多产作家是不会有异议的。欧!亨利的作品在 我国也是广为传读, 其翻译作品在我国是多次再版, 他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 ( The Last Leaf ) 现已为我国使 用最广的大学英语教材 新版 大学英语 作为课 文采用, 由此可见其作品影响之深, 流传之广。众所周知, 欧! 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 特点就是它们的 意外结局%。故事的情节慢慢展开, 似乎是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及至故事结尾时, 却来 个出其不意, 总是要给读者一个或令人感叹, 或令人沉思的出乎预料的结局。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其 小说里几乎是无处不在, 中国读者所熟悉的 警察与 赞美诗 、 麦琪的礼物 以及本文即将讨论的 最后的 常春藤叶 无一不是其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实用典范。长期以来, 欧! 亨利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界一直受 到高度的赞誉, 这种赞誉 既包括对其作品的 写作技 巧, 也包括对其作品的思想意义的完全肯定。在写作 技巧上, 欧!亨利式的结尾被称之为是 作者表现特定 社会人生的艺术内容之一%1 。而在思想意义上, 其 作品更被力赞为 对社会现实的深层 注视、发掘、剖 析、批判以至抗议, 用以振作民众 精神, 改变 社会病态, 赞美健康人性。% 1欧!亨利在中国受到的赞美实在是太多太高了,以至于人们在读到其作品时总是不容置疑地全盘接受, 稍有些许疑惑都是对大师的不恭。然而, 重读其 最后的常春藤叶 , 以一种另类的新观念来重新审视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意义, 我们不 能不怀疑欧!亨利的作品是否真的像传统的观点所认 为的那样完美和崇高 2 。一、故事重现 最后的常春藤叶 或许是我们中国读者最为熟 知的欧!亨利作品了, 它讲述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年 轻女画家琼珊( Johnsy)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度过病患的 危险期, 最后得以生存下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琼珊 与同样是年轻女画家的苏艾( Sue) 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 ( found their tastes in art, chicory salad and bishop sleeves so congenial) 和相 同的境遇而住 到了一起3 。 琼珊不幸染上了正在城里肆虐着的脑炎, 这在故事所 处的时代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她把自己的生命 系于窗外的常春藤叶 等到最后一片藤叶的落下, 她的生命也将随落叶而去。同租一幢楼居住的老画 家贝尔曼( Behrman) , 虽然脾气暴躁, 但心地善良, 主 收稿日期 # 2007- 04- 26 作者简介 # 潘幸龙( 1958 ) , 男,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副教授 动担当起了对两位年轻女画家的守护之责。他对别 人的 矫情 不以 为然 ( who scoffed terrib ly at softness in any one) , 因此对琼珊的想法很是不屑。作为护花使 者的他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在最后一片藤 叶落下的当晚, 老画家用灯笼照明, 冒着寒冬夜里的 凄风苦雨, 在墙上画下了他惊天动地的杰作 那片 永远留在墙上而使琼珊的生命得以挽救的藤叶。故事的结尾非常令人震撼, 老画家那种舍己救人的精神 使得他的形象骤然间变得那么崇高, 那么完美。欧!亨利的结尾, 特别是这部 最后的常春藤叶 的结尾充分表现出了他编故事的能力, 初看只是一个 哀叹人生就像落叶般脆弱短暂的故事, 结局却使读者 看到了人世的光明和崇高。动人而完美的结局往往 使得人们忽视了其人物形象及细节描写等方面, 而透 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使读者更多更 具体地了解作者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境界。重读欧!亨利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 ,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其人 物形象及其细节描写, 可以产生出一些新的看法, 得 出一些新的结论。二、人物特征分析文学即是人学, 文学家们总是通过写作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 通过人物塑造来展现特定的社会形态, 并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褒贬来表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取向。 人作为生命的统一体都具有共相 和殊相、抽 象和具 体、上层和下层, 而小说家们正是通过对个体的殊相, 具体的细节来从下而上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价 值追求的。具体的个性细节往往表现出作品的人物 特征, 而作者则通过对自己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人物的褒贬表达出自己的美学观点及价值取向。所 以, 我们有必要首先通过对欧!亨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从他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褒贬来了解他的价值取向。欧!亨利在 最后的常春藤叶 里所塑造的不同人 物, 虽然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同一阶层, 但他们的个性 却不尽相同。1. 琼珊分析: 从小说中欧!亨利对琼珊的描写, 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心理脆弱。面对病患, 除了死亡外她竟无其他任何想法。当医生问苏艾世间有什么( 比如哪位男子) 能唤起琼珊对人生的渴望 时, 从后者的回答 Is a man worth & &%的话中, 我们 可以间接地知道两位女主角对男性的不屑, 这一点以 传统的观点看来是有违情理的。而苏珊对人生感到了厌烦( I m t ired of waiting. I m tired of thinking) , 整 天数着落叶, 毫无理智地想像着自己的生命将随最后 一片落叶而去, 由此可见其心理病态更胜于身理的病 态。是否正是因为她在生活中受到过什么伤害, 才使 得她对生活的态度如此消沉, 如此悲观呢? 从小说中我们无法得知。疾病对生命的威胁固然令人悲哀, 但将生命的定 数系于藤上的叶片, 未免太无理智。不过, 由琼珊自 己所处的社会阶层来看, 欧!亨利对她的这种描写却 是极其恰当的。身为画家, 受过教育, 主角们仍然需 要为生存而操劳奔波, 他们的生活仍然属于社会地位 较为低下的小资阶层, 当然, 他们也就很自然地具有 小资的特征。欧!亨利的故事, 特别是这篇 最后的常 春藤叶 在细节上充分表现出了小资的多愁善感、矫 情做作、自作多情的一面。然而在多愁 善感这一点上, 琼珊比 红楼梦 中的林黛玉走得还要远。后者在 葬花一幕, 只仅仅是看到花落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 不幸身世而感到悲哀, 是正常的联想而已, 而前者则 完全是毫无道理地将自己的生命与风吹即落的藤叶 的命运捆绑到了一起。具现代观念的人说林黛玉的 多愁善感是病态, 以这样的观点来审视琼珊, 那么我 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只能是她那小资的不健康的多 愁善感在她的心理上病入膏肓了 4 。2. 苏艾分析: 如果说我们在琼珊身上看到的是 小资的多愁善感, 那么在苏艾身上我们多多少少可以 看到小资的矫情做作。即使是在西方文化中, 虽然亲 密的人之间 dear%之类的词语经常被使用, 但是诸如 you naughty girl%、 let Sudie go back to her drawing%等 等这些过分酸腐的表达方式则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 景下太多的使用都会令人 感到过于的造作, 极不自 然, 更不用说故事里这些话说出的情景是琼珊正在病 痛之中, 其情形应是较为沉重, 虽出于好心试图安慰 患病之人, 但这种在语言上泛滥的过分柔情所表现出 来的矫情可能甚至连现代的小资们都是无法企及的。3. 贝尔曼分析: 老画家贝尔曼与两位年轻女画 家或许是由于相同的境遇而在同一幢楼租住, 这种巧 合可考虑为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 作为一个年龄已过 六旬, 艺术上失败的画家, 一个饮酒过度而脾气暴躁 的小老头( He drank gin to exces &For the rest he was a fierce little old man ) , 何以能够与两个娇柔年轻女性 诚以相待, 并且为了挽救其中一位的生活勇气, 不考 虑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勇敢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精神固然崇高, 然而在故事中 我们看不出两位女画家对老画家表现出任何情感, 而# 9#0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年( 第 10 卷) # 第 1 期Jour nal of UESTC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 2008, Vol. 10, No. 1人文天地在他们的关系描述中也未见其深入的交往, 只见老画 家将自己视为两位年轻女士的特殊看家恶狗( especial mastiff in waiting) , 这种没有 任何相互 感情基础 的单 方的倾情相待, 使得人们只能得出老画家的一厢情愿 的自作多情的结论来。这种自作多情, 进一步印证了 欧!亨利这篇小说中人物的小资情调 5 。总之, 在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 虽然人物个性不尽相同, 但这些不尽相同的人物个性却表现出一个很 明显的共同之处, 那就是小资情调。从琼珊的病态的 多愁善感到苏艾的矫情做作再到贝尔曼的自作多情, 这些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无一不是典型的小 资情调不同方式的具体表现。三、写作技巧及思想意义的另类分析小资情调充斥的人物细节, 极易使欧!亨利的小 说缺乏思想意义甚至情调不高。于是, 一个意外的结 局成为唯一的补救方法。欧!亨利小说的意外的结局 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 即便是悲哀的结局, 也 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 最后的常春藤叶 正好印 证了这一观点, 读者从老画家的死感受到了悲哀, 而 其惊天动地的杰作拯救了琼珊的生命, 这又为故事抹 上了一道光明。一方面, 欧!亨利用他的出乎预料的 结局来增强其小说的可读性; 而另一方面, 欧!亨利更多地还是利用这种结局来使他的作品看上去显得更具思想性。这种思想性其实掩盖着他所描述的小人 物们身上的缺陷、弱点及至弊端。具体说来, 在他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 他用一个表现出人物高尚品格 的结局来掩盖他的作品中各个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 的庸俗的小资情调。在读到故事的结局时, 读者唯一 能看到的就是老画家的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善良和 崇高。无论是琼珊 的多愁善感, 还是苏艾的 矫情做 作, 或是贝尔曼的自作多情, 有了老画家的自我牺牲, 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无关重要了, 所有的庸俗都变得崇 高起来, 因为读者被最后的结局震撼了。老画家贝尔 曼舍己救人的高尚行为不仅成就了他的绘画杰作, 也 成就了欧!亨利, 使得他的这部小说至今仍然在我们中间传读 6 。如果将其崇高的结尾剥离开来, 那么欧!亨利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 给我们留下的就只有不太健康的小资的多愁善感、矫情做作、自作多情等人物特征了。 幸而欧!亨利得以成功地用他的出乎预料的高尚的结 尾, 使得他的读者们在震撼的结局中, 不由自主地容 忍并接受了他的主角们矫情的小资情调。作家不只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 他应承担起人类 灵魂探索和道德纠正的使命。欧!亨利试图在自己的 作品中担负起这一使命, 通过令人震撼的结局来表达 出对崇高的人性道德的赞美。然而这个被赋予的令 人赞赏的崇高结局同时也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褒扬, 从而也非常清楚地暴露出他对这 些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小资情调的欣赏态度, 仅这 一点就足以看出其品位不高的审美情趣, 而这一点其 实也清楚地表明了他自己本人的思想境界。这样一 种审美情趣的思想境界 要承载传统的 它是以对庸 俗、浅薄、畸形病态的生活现象的否定, 来激起人文精 神的升华, 来歌赞潜润其中的伟大与崇高% 1 这样高 的评价, 应该说是难以胜任的。而事实上, 刚好与传统的观点相反, 从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欧!亨利对 庸俗、浅薄、畸形病态%的小资生活现象的欣 赏和肯定。如果说他用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来达到 了 赞美健康人性%的目的, 那么他对病态的小资情调 的欣赏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 改变社会病态%的举措。 由此看来, 其作品中对小资情调的欣赏态度所表现出 来的不太健康的美学取向不能说不是欧!亨利作品在 思想意义上的一大缺陷, 这一缺陷使得他的作品在思 想深度上大打折扣7 。另外, 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个写作技巧上的缺陷 影响着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实现, 这就是他的意外 的结局常常得依赖于某种偶然性。意外的结局对偶然性的依赖在欧!亨利的 最后 的常春藤叶 中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琼珊那种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落叶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极端的偶 然性; 老画家贝尔曼对两位年轻女画家的那种无基础 的一厢情愿也很难说合符常理; 而老画家竟还能及时 地,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把一片救人一命的藤叶 画在了室外的墙上, 这不能不说是偶然中之偶然了。 这种太多的缺少足够细节准备的偶然性结合在一起 所构成的故事情节, 往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因而这些偶然性的结局一旦被加以细心的考察, 难免就会变 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太多的偶然性使得欧!亨利的作 品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离, 从而降低了 故事的可信 度, 其说服力也因此而大大减弱。由此可见, 欧!亨利 的意外结局一方面使得他的小说显得趣味盎然, 同时 也使它们多多少少失去了真实性 8 。当然, 欧!亨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谁 都无法否认的。仅仅就 300 多部短篇小说这个事实,就足以展现他对美国短篇小说的繁荣所作出的贡献,就足以表明他在美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为他争得的地位是无人能替代的。他的 小说迎合了他那个时代的众多的社会底层( 主要是小 资阶层) 的大众, 毕竟那个时代的美国不像如今的美 国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况且他的小说在构思上总 是那么巧妙, 虽然其他作家也利用巧妙的构思来编写 故事, 但毕竟都不像欧!亨利那样执着。他使这种写作风格始终贯穿于自己的写作生涯, 从而成为了他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使得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 特殊的地位。参考文献 1 桂青山. 前言 A 欧!亨 利短篇小 说选 M . 北京: 人民 文学出版社, 2003. 2 陶德臻, 马家 骏. 世界文学名 著选读 M . 北 京: 高 等 教育出版社, 1991 . 3 欧!亨利. 欧!亨利短篇 小说选 M , 王永 年,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刘 登 东. 外 国 文 学 150 题 M . 重 庆: 重 庆 出 版 社,1984. 5 钱谷融. 论 文学 是人 学% M . 北京: 人民 文学 出 版 社, 1981 . 6 李荫华. Coll ege Engl ish Z . 上海: 上 海 外语 教育 出 版社, 2002 . 7 COX D. O H enry lit erary criti cism EB OL . 2005- 9 -19 . http : mclibrary. nhmccd . edu lit crit . htm l 8 Th e Proj ect Gut enberg eBook of The Four Mi llion, b y O. H enry EB OL . 2006- 11- 27 . http : www . gut enberg. org fil es 13094 13094 - h 13094- h . htmA New Perspective on O. HenryPAN Xin- long( Southwest Un 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Chengdu # 610074 # China)Abstract # O. Henry, a famous American short story writer, is known as Father of Modern American Short Story% in China. His short stories are usually well known for an unexpected end ing. Readers are often impres ed by the unex pected ending and forget the delineation of th e characters. By scrutinizing the characters in h is The Last Leaf%, the arti cle throws a new light on O. Henry which might be qu ite contrary to the conventional view in Ch ina.Key Words # O. Henry; # The Last Leaf; # pretentiousnes ; # petty bourgeoisie sent iment( 编辑 # 刘 # 波)( 上接第 55 页)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ivil Servant Career Life Manageme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