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风景如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汉画像石(风景如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汉画像石(风景如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汉画像石(风景如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汉画像石(风景如画)-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画像石中美丽的家乡风景如画(二)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 美术文化熏陶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浑厚有力、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画面表现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使它在中国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能给您带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2. 本土文化的弘扬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粗略统计,周围地区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已达五百余块,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由于史料保存形式有限,“以墓葬出土的汉画像石”在今天具有别的文献形势不可取代的作用也是汉代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大量且详实的记录了汉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课让学生走进汉画像石的艺术世界,感受其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汉代艺术。了解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3. 教学资源的开发徐州汉画像石在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很有独到之处,有很多表现场面和风景的画面,本课不仅仅是单纯的的汉画像石描摹,而是在艺术形式上做一次多样性的体验和表现。本课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观察分析、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景色。并以汉画像石拓印与水墨结合表现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丰富风景画创作的表现形式。学情分析:1.丰富学生感受汉画像石途径,安排拓印的环节,让孩子更直接的了解拓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2.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科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汉画像石与徐州具有相当特色的美景欣赏对比,让学生进入汉文化熏陶下的徐州。对徐州具有汉代特点的的景色有一定的感知与体验,通过汉画像石馆的切身体会加深了学生对徐州本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徐州美景,了解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2.(过程与方法)采用比照欣赏的方法通过汉画像石和徐州风景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对汉代建筑有一定感知体验。3(知识与技法)尝试用拓印与水墨结合的表现形式,表现具有汉代特色的徐州美景,在表现过程中领会本土汉文化的艺术内涵与影响,提高学生的欣赏、表现、创作能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徐州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风景图片、汉化像石拓印工具及材料学具:收集的徐州美景图片、带有汉代建筑汉画像石原石、拓印工具、毛笔、宣纸、墨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汉画像石中汉代建筑的风格,结合徐州风景感受家乡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尝试用拓印与水墨的结合的表现形式表现徐州美景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参观汉画像石馆,选择带有汉代建筑的汉画像石仔细观察,寻找其结构形状上的特点二、 导入新课教师导语: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同学们刚刚看到的是汉画像石里,表现的内容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汉代人生活的内容其中表现建筑的不占少数,这样的建筑风格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倾向。设计意图:通过在汉画像石馆中的实地观察,向学生强调汉代建筑对中国建筑发展重要性,通过观察、寻找、引导学生关注汉画像石里的建筑造型,为下一部教学做好铺垫。(板书课题:风景如画)三、 感知与体验(一)交流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教师导语:为什么汉代墓室、祠堂和墓阕都有汉画像石呢,除了徐州还有哪些地方出土过汉画像石。请学生说说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介绍汉画像石的历史,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以及自主性学习的好习惯。(二)感受汉代建筑的造型在比较中欣赏徐州美景。教师导语:汉代文化给汉民族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徐州市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很多地方还传承着汉代建筑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图一 彭祖祠图二 徐州市-汉城图三 汉桥1. 教师导语:观察图一,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观察两幅图的关系,并表述小结:徐州市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徐州,在当今徐州不难看到具有汉代风格的建筑。欣赏另外两组图片:教师在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仔细观察,进一步感受其艺术特色,寻找古今建筑上的相似点。教师导语:汉桥坐落在故黄河道上,它是以仿古代汉阙的形式建造的。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汉画像石-建筑,让学生对汉画像石内容及现手法有初步了解,对汉代建筑特色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为后面的创作表现做好了伏笔。四、 实践与操作1. 激发创作欲望。教师导语:考到了这么多家乡的美景和汉画像石上汉代的建筑,是不是有了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亦真亦幻、亦古亦今。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表达感受教师语:现代建筑在保留汉代建筑造型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建筑的实用功能,让我们徜徉些建筑里时,感受古人的精神。带领学生观赏带有建筑内容的汉画像,轻轻触摸,感受石头的凹凸与历史的痕迹。2介绍创作方法带领学生来到体验区,向学生介绍拓片并操作演示拓印过程,讲述要点。只要先用清水将石头喷湿,将平整的宣纸敷上,再用清水喷洒(可用喷水壶),然后用毛巾轻轻垂直按压,由上至下或由内向外,一方面使宣纸贴合在石头上,另一方面使里面的空气挤出,直到画面的轮廓显露出来,宣纸和石头基本吻合,没有虚起的气泡为止。用打刷轻轻捶打,捶打时须用细布包裹上棕毛,以免棕毛刺破宣纸,使墨汁污染到石面上,并且使做成的拓片粗糙、不光洁。用打刷捶打是整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捶打不可用力但要全面,以将画面细微处显露出来为宜在上墨时,不可等宣纸全干,必须赶在宣纸未脱离石头之前着墨,再者纸全干后,墨汁就不会走动,画面就没有一定的浸润感和灵气,要求以宣纸七八成干为好,上墨时应先轻上、少上,以试探纸张上墨后的效果。作品完成这时可使用毛笔蘸墨丰富汉画像石内容,也可加上现在风景内容,使用中国画颜色或水彩色进行渲染,完成创作。3.学生作业教师导语:运用水墨与石板互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一张表现家乡美景的作品作业要求:拓印一张带有建筑的的汉画像石,拓印时要注意取舍,留出空间以便于水墨后期丰富其内容,作品可采用古今内容交错的创作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拓印的体验过程结合多种的艺术表现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美景,激发创作灵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五、 反思与评价1. 展示自己作品,畅谈创作感受2. 作品互评六、 延伸与拓展徐州汉画像石馆馆藏1500余块汉画像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汉代建筑人物生活的景象,在徐州当地还保留着相同的民俗民风,这都是家乡景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城市周围也保存着具有文化气息和底蕴的景点如:云龙山、云龙湖、戏马台、户部山明清建筑等,用感受自己所生活的故土,感受他美好的一面。设计意图:简单介绍,启发学生留意身边美景,感受生活美好,激发热爱家乡的热情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向往。教后反思:本课设计是一次新的尝试,我试图在乡土美术教学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确立以汉画像石中风景为引与现代人文景观相联系,让学生对乡土美术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拓印过程的安排是想让学生通过拓印的体验过程,丰富自己的创作经历,切实的感受一下“风景如画“这一课程主题。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拍照,以及汉画像石拓片搜集,寻找出汉画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