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案1.doc_第1页
孟子两章教案1.doc_第2页
孟子两章教案1.doc_第3页
孟子两章教案1.doc_第4页
孟子两章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课材料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注重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孟子两章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预习案预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预习过程知识准备: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孟子主张人和治国,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孟子先苦后甜的思想.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作者孟子,名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家,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 以后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 ,有_之称。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二、给加点字注音。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读准字音寡()夫()域()戚()粟()畎亩()傅说()胶鬲()空乏()三、通假字亲戚畔之 畔:本字_,义:_ 曾益其所不能 曾:本字_,义:_困于心,衡于虑 衡:本字_,义:_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本字_,义:_四、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预习检测: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作者孟子,名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家,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 以后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 ,有_之称。2、孟子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3)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四、总结升华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检测题:(50分)一、填空(7分)1、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孟子,名_,字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 ;_,不亦说乎?2得道多助,夹道寡助的论点是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1分) 环而攻之( )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寡助之至( )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人恒过( )而后喻( )而后作( )三、写出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8分)l亲戚畔之 畔:本字_,义: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本字_,义:_3困于心,衡于虑 衡:本字_,义:_ 4入则无法家拂上 拂:本字_,义:_四、翻译句子(12分)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五、学了这两篇文章后,你一定有一些启示,请写下来。(4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全品中考网(1)亲戚畔之 畔: (2)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 (3)委而去之 去: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 10.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1.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_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1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1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