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 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此同时, 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其中, 在城市面临的诸多挑战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即为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因此, 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 创新性地提出城市公共安全评价模型, 是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有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规划是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减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的损失。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要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实现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和技术协调统一。 近些年,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地震、海啸、爆炸、恐怖袭击不胜枚举,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期焦点以城乡规划视角关注城市公共安全,通过科学的规划,降低城市安全风险,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市化;公共安全;城市规划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ity public security researchAbstrac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city in the posi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cit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lso more and more high,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will be more and more. Among them, many of the challenges that face in the city, the most outstanding problem is one of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problems. For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of urban public safety issues of research, innovation in urban public safety evaluation model is put forward,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the city of a powerful guarantee.City public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assurance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taining the city public safety is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city governmen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 lot of people into the city,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inject vigor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to huge pressure.Urban planning is a government guarantee the public security and public interests of the important public policy. Science city planning can reduce the urban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public security event happens loss. City public security planning sha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ensure public safety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e feasibility and operability, realize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system, mechanism and technology harmonious and unified.In recent years, urban public safety ac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earthquakes, tsunamis, explosion, numerous terrorist attack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This focus 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cusing on urban public safety, perspective through scientific planning, decrease the city security risks, and safeguard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ization; Public security; Urban planning目 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 课题背景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4 研究的方法3第2章 国际及国内城市安全研究现状分析42.1 国际城市安全研究现状42.1.1 日本安全城市的研究重点42.1.2 欧美安全城市研究的重点42.1.3 国际社会始终关注城市安全问题52.1.4 “安全城市”研究的最新动态52.2 中国城市安全研究52.2.1 早期安全城市研究52.2.2 新世纪的安全城市研究6第3章 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83.1 安全城市内涵83.2 安全城市理论的研究内容83.3 安全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9第4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分析114.1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安全问题114.1.1 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设施密度内密外疏114.1.2 城市规划与建设急功近利,缺乏公共安全理念114.1.3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整体脆弱124.1.4 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不足124.2 城市规划视角的城市公共安全对策124.2.1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结构134.2.2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制定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134.2.3 创造更多的开阔空间和疏散避难场地134.2.4 建立常设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144.2.5 安全社区建设14结论15致谢16参考文献17附录A18附录B25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打印前,不要忘记把上面“Abstract”这一行后加一空行第1章 绪论1.1 课题背景道萨迪亚斯(C. A. Doxiadis)指出:“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自由、安全的条件下,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城市的一个目标”。城市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从城市形成那天起,安全就始终被放在首要位置。城市安全给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提供了保证;反过来,这些秩序又使得城市得以不断壮大,社会持续繁荣。当前城市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新世纪全球进入城市化时代,大城市化趋势更加彰显,城市地位的上升伴随着一系列安全问题。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一般而言人均GDP在1000 - 3000美元这个阶段,既是经济快速发展期,又是社会矛盾较为集中期,城市安全问题凸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典型现象。而全球环境变化是造成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不可忽视,由此对城市安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各类安全事故频发。1990年至2002年,全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6. 28% ,最高增幅达22%。虽然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城市安全保障系统还很不完善。构建安全城市理论和安全保障机制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 约占GDP总量的6%。其中, 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约2500亿元; 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约1500亿元; 自然灾难造成的损失约2000亿元; 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约500亿元; 每年公共安全问题夺去约20万人的生命。我国需要防洪的城市642座, 只有177座达到国家防洪标准, 占总数的28% , 465座城市未达标, 占72%; 城市应建市政防火拴31万个, 实际只有15万个, 缺口达52%; 一些老城市的排水系统是100年前清政府所建, 因此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很严重 1 。现代公共安全事件涉及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恐怖袭击、信息系统的安全、流行疾病的安全、人口安全及城市建设的安全容量问题等。公共安全问题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 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与伦比。因此,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国内外科技学术界重点关注, 是国家中长期及“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着眼点。目前, 国际上把能够带来安全问题的灾害按组成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归于三类, 即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环境原因。在联合国开展十年减灾活动和美国911事件之后, 人们更为广泛地认识到安全领域的重要性, 并积极地将视野投向这些新的领域, 特别是严峻的人口与社会、环境的风险问题。基于监测、描述和解释国际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研究和实践中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安全评估框架, 它们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安全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2 - 3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主要包含: 城市灾害风险的预测和评估; 城市公共安全的规划;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预防、控制、处理灾害和突发事故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优化研究; 以政府为龙头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等。对城市公共安全的评价问题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个是“压力释放”模型, 另外一个是“途径模型”。第一个模型说明灾害是脆弱性承灾体与致灾因子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改变致灾因子是困难的, 所以减灾的关键是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 增加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第二个模型是对第一个模型中主要因素的深入分析, 即对人类脆弱性根源与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分析, 也就是对于经济和政治过程是如何产生脆弱性的分析。它表明要降低脆弱性就必须改进防灾与恢复能力。除自然灾害学方面的专家外, 社会科学等其它领域的专家也指出类似的评价角度, 将社会的发展观作为评价的出发点。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在分析我国城市安全发展必要性及紧迫性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管理体系与实践经验,从现有的城市安全管理模式入手,进行可行性研究,探寻完善我国城市管理的路径与方法,以其能够为我国城市安全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这两大问题认识得较早,宣传也较多。但在城市公共安全的防范和应急管理方面则相对薄弱。我国自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类、分级,将公共安全事件从传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扩展到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并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同时预案中还明确提出了应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如今,城市公共安全的预防与应急系统建设已逐渐得到重视4。不管是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或规划应用层面都在加强,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城市公共安全建设,还有许多亟待加强的方面,如缺乏综合协调,灾害种类考虑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左传中有句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这句话便是对城市公共安全预防与应急系统建设理念的最好诠释。1.4 研究的方法经验总结法是研究者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经验,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理论上提高他们的经验,使之科学化,总结后再加以推广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由于这种知识或技能往往凭借个人或团体的特定条件与机遇而获得的,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的一面,因此,经验并非一定是科学的。它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做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加工工作。总结经验一般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后进行。在总结经验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典型要用科学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经验一定要观点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实行经验总结时应注意下述各点:选择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全面观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要有创造革新精神。根据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过程,其一般方法步骤如下(图1-1):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搜集具体事实掌握有关参考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总结计划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果图1-1 经验总结法的一般步骤第2章 国际及国内城市安全研究现状分析2.1 国际城市安全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安全城市的研究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其关注点各不相同,但整体上都是从城市防灾与防卫两个视角入手。2.1.1 日本安全城市的研究重点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日本城市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在开展城市安全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重点是防灾减灾。早期研究较为分散,主要是由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独立进行。在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对于城市安全的研究开始转向各研究单位的系统、合作研究 5 。日语中有“安全都市”和“安全安心城市”两种说法,前者倾向于防灾,但“防灾都市”的说法更为普遍。1996年5月在日本神户大学成立了“都市安全研究中心”,代表日本关于城市安全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该中心认为安全、舒适的城市理念是:城市首先应当成为充满活力的生产、经济、文化活动场所,它具有多种功能,并为市民的舒适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称为“安全安心的城市”6。2.1.2 欧美安全城市研究的重点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欧美等国更重视人身安全防卫设计方面的研究,因此安全城市的内涵也偏向于防卫。英语中“Safer City”和“Safe City”都表示“安全城市”。“Safer City”一般与阻止犯罪联系在一起,侧重于防卫; 而强调防灾功能,“Disaster - resistant City”更普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加拿大多伦多着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其目的在于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角度改善城市治安。英国早在1988年也实施了“安全城市计划”,其初衷是减少犯罪,减轻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创造一个经济和社区生活都很繁荣的安全城市。随后“安全城市”关注的焦点为:加强政府与公民,尤其是边缘群体的合作;通过环境设计、社区发展和教育来阻止治安性犯罪;将社会阻止和物质环境变化的方法结合起来,城市安全性成为引起环境变化的催化剂。而2003年由加拿大皇家骑警队和英国哥伦比亚保险公司合作发起的“安全城市”( Safer City)计划,则旨在为道路上的各类行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确保通行安全7 。此外,美国每年都会根据联邦调查局公布的犯罪数字评选出全美最安全城市,供公众参考;加拿大根据警方提供罪案资料统计结果每年进行最安全城市的评选。在近几年的评选中,位于多伦多以西的密西沙加市已连续第七年成为加拿大最安全的城市8 。2.1.3 国际社会始终关注城市安全问题如何提高人类住区的防灾抗灾能力,保障人居环境的安全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87年联合国召开的减少城市不安全性会议, 1989年举行的提高城市安全度会议:欧洲和北美洲城市安全和预防犯罪会议,以及1989年和1991年举行的欧洲城市安全论坛、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和美国市长会议,都旨在寻找有效手段确保市民人身安全和城市治安稳定。1994年,联合国发展计划报告使人类安全受到世界性的广泛关注,其关注重点是平民和社区生活的安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决定于每年确定一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国公众的防灾自觉性,提高安全预防综合能力。199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便是“城市化与灾害”。而1998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为“更安全的城市”。2005年9月国际减灾大会在北京召开,重在提高国家和社区的减灾能力。2.1.4 “安全城市”研究的最新动态21世纪初,不安全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美国“911”事件, 2005年伦敦地铁连环爆炸事件,同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三个州, 2003 年爆发的SARS致使中国大陆遭受到传染疾病的严重威胁,以及致使东南亚地区大量家禽死亡、经济损失严重的禽流感等,都促使非传统的城市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研究扩充了传统安全城市的内涵,打破了防灾与防卫的局限,上升到更高的人类整体性安全层面。2006年6月主题为“我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构想化为行动”的第三届世界城市论坛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在本次论坛中,提出了“The Secure City”即安全城市的倡议。论坛提出:本世纪,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力量和威胁给城市规划、城市政策和城市设计的有效应对能力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9 。传统城市安全理论的基石(个人安全、社区安全、服务和系统的安全)亟待发展,急需变得更加敏感和灵活。于是,一个探寻适应性安全、预防性安全和人类安全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案被提上议程。2.2 中国城市安全研究2.2.1 早期安全城市研究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面临的首要威胁还是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和较简单的人为灾害(火灾、交通事故、犯罪等) 。因此,我国关于安全城市的探讨相应集中于一般层面上的防灾减灾研究。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职能发生变化,城市中不安全因素增多,致灾和成灾因子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安全研究领域则扩展到城市防灾、城市治安和城市防卫三方面。威胁城市安全的因素类型主要内容自然灾害地质性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断层滑坡、地面塌陷气候性灾害: 风灾、雪灾、雷击、洪灾复合性自然灾害:海啸、泥石流人为灾害火灾、毒气泄漏、毒液泄漏、核泄漏、光辐射、电波干扰、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传染病袭击破坏空袭、爆炸、纵火、防毒、抢劫、偷盗同时,安全城市的内涵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首先,从灾害学中逐渐分化出一支以城市防灾减灾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城市灾害学。其次,在城市规划中也有专门的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在硬件方面布置安排各种防灾工程设施,在软件方面拟定城市防灾的各种政策及指挥运作体系。其又细分为城市防洪规划、城市消防规划、城市减灾规划和城市人民防空规划四个方面10 。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弊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为规划者更多地认识。城市规划在处理城市发展和市民安全、和谐共处时,并没有体现出前瞻性和灵活性,城市安全体系还存在很多漏洞。2.2.2 新世纪的安全城市研究(1)新世纪人为活动对城市影响凸显,城市安全问题复杂多样一方面,随着人类住区机能和设施的不断完善,人、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威胁城市的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经济的活跃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社会问题多样化,人为因素对城市的作用不断显现并强化,可能形成的破坏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2003年在香港、北京蔓延的SARS病毒造成全国恐慌; 2006年由于吉林石化爆炸事件,导致大量污水排入松花江,造成哈尔滨全市停水;同年,因多人食用福寿螺致病事件以及最近疾呼的城市“狗患”问题,都令城市安全问题变得复杂多样化。(2)国家对城市安全予以高度关注,研究领域向更广范围延伸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SARS的突发使公众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也展开了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探讨,内容涵盖灾害发生的整个过程:灾前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灾中应急预案、救援措施,灾后综合灾情评估体系等。2002 年由中国科协主持的安全科技综合专题研究在综合的安全目标下,同时启动了生产安全、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生态与环境安全(含外来物种入侵) 、资源与能源安全、城市安全减灾、信息安全、食品及生物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交通运输与物流安全等研究项目,从而使安全减灾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11 。同时,全国各地高度关注城市安全和公众安全。2002年南京市公安系统郑重承诺将南京建成“全国最安全城市”,随即有人从危害城市治安秩序的破坏力、维护城市治安秩序的控制力、公众安全感三个方面提出安全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同年,我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广西南宁投入运行。2003年,沈阳开始着手创建安全城市调研阶段的20个工程,项项不离百姓的生活。SARS之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2004年开始筹建“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最近,南开大学又展开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要点和规划目标的研究,使我国城市安全研究更加具体。综上所述,不安全事件的频发,将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暴露无遗。面对非传统安全,为了避免“船到江心补漏迟”的遗憾,不少学者都提出“大安全观”并呼吁要开展城市综合减灾规划。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安全减灾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而,我国安全城市由被动抗灾转向主动防灾,研究向纵深推进12。第3章 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3.1 安全城市内涵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探讨安全城市的内涵。罗云等人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提出城市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从安全文化建设战略、科技兴安战略、安全法制建设战略、安全监管战略、安全资源保障五个方面构建安全小康社会战略对策,强调城市安全的重要性。马德峰则分别从灾害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犯罪学四个维度来探寻安全城市的科学内涵,认为“安全城市是指对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具有有效的抵御能力,并能在环境、社会、人身健康等方面保持一种动态均衡和协调发展,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秩序、舒适生活空间和人身安全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安全城市”就是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市民人身健康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保持一种动态稳定的和谐状态。同时,城市具有健全的应急反应体系与机制, 能够恰当地处理各种威胁城市正常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具备全面抵抗危害社会和经济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一个能够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普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城市。安全城市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安全城市的基石;其次,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与社会改革的和谐推进是安全城市的基本前提;第三,科学的危机管理体制与健全的处理机制是安全城市的重要环节;第四,普遍的公众危机意识和科学的安全救助知识是安全城市的重要防线;第五,政府是构建和管理安全城市的直接参与者;第六,安全城市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目标。3.2 安全城市理论的研究内容安全城市理论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不同的学者侧重点不同,但提出的研究内容大方向并无太大差异。张德友认为城市安全涉及城市工业危险源、城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道路交通、恐怖袭击和暴力活动等对城市市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类灾害。刘树坤认为,城市安全涉及多方面内容:如相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安全问题;相对于火灾、爆炸、有毒或放射性物品的泄漏等人为事故的安全问题;水、电、煤气、交通、通讯、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发生故障所造成的城市机能瘫痪;各种城市废弃物引发的水域、大气、土壤污染以及相关的环境、生态、人群健康和流行病等问题;社会治安、恐怖活动、战争引起的动乱和破坏等。2006年1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对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由于自然要素(气象、水文、地质)的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气象等灾害) ;由于生产疏忽所导致的不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流行病、食品安全、动物疫情等)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性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 13。安全城市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城市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各种未知因素都可能会出现。但是就目前而言,本文认为安全城市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的研究:城市灾害及预警系统研究、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研究、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尤其是水安全)、城市经济安全研究、城市文化安全研究、城市能源安全研究、城市人口安全研究、城市应急机制研究、城市安全规划研究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3.3 安全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1. 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理念,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安全规划宣传人的心理是第一道安全防线,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有助于将不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首先,要把安全规划作为硬性指标写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高公众和规划者的安全意识,保障安全规划的开展程度。其次,还应在法规中明确规定规划者的法律责任,采取规划方案负责制,增强规划者的责任感,确保他们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再次,要强化面向公众的安全规划宣传力度,切实把“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2. 确立城市安全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刚性地位城市规划作为配置资源和均衡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对城市机能的正常运转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国城市规划中有专门的防灾规划,但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但地位较低,而且内容也较为简单,仅仅局限于防灾减灾方面。这种忽视无形中增加了城市抗风险的成本。因此,应通过立法手段确立安全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刚性地位,将安全规划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贯穿于规划系统,使安全规划成为规划中必须的部分。3. 倡导安全系统规划城市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威胁城市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然而,我国城市安全规划并没有适时调整和更新,在规划内容上明显滞后。因此,倡导安全系统规划,把安全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始终,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各个层面;将安全规划要素系统化,从防灾减灾到防卫、防止犯罪,从公共安全到公共危机管理,从宏观的城市整体安全到微观的住宅单体安全,都应放在安全系统规划中综合考虑。4. 建立系统城市公共安全监测、评估与预警机制接二连三的突发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城市结构和功能内在的脆弱本质,传统的规划和管治模式可能正在变得庞杂而效率低下。因此,为了防微杜渐,首先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系统。建立统一的城市公共安全监测系统。以现有的分项测评子系统为基础,建立安全监测系统网。建立城市安全评估机制。以各种安全信息为基础,分定期评估和紧急评估两种基本类型,对城市安全一般状况和紧急特殊状况做出评估,用以评价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威胁。还可以进行安全防范设施等专项评估、长期安全保障或一次具体的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处理过程评估。建立预警机制。以监测评价和评估为基础,定期和不定期对城市安全状况进行信息反馈,尤其对特定安全威胁进行预报和提醒。建立城市安全中心。对城市安全进行系统管理,尤其要做好监测、评估、预警和救援协调组织工作。5. 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责任感城市安全从规划设计到监测、评估、预警、救援均离不开集体协作和市民参与,城市安全要靠大家,市民的全面参与是安全防范的重要力量,安全城市建设必须走群众路线。市民也是城市安全建设的主要目标对象。公民参与作为公众安全的重要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可以作为一种补偿形式,减少社会对国家控制的社会安全网络的依赖。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大力强调个人责任、主人翁精神和社区参与,以加强社会联结纽带,维系社区归属感,扩大安全城市建设的群众基础14。第4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需要具备功能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安全就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在历史上,人类创造城市就是基于安全的需要,“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进入20世纪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城市公共安全正在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随着人类对生命价值认识的提高,“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安全为本。2006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可以降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的损失。但是,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在处理城市发展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关系时,并没有体现出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较少考虑公共安全的要求。4.1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安全问题4.1.1 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设施密度内密外疏 以城市为主线的社会网络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复杂。城市作为人工环境,本身就有很强的脆弱性和很大的安全隐患。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的规模越庞大,功能越复杂,公共安全方面潜在的危机也就越明显。一方面,内城中心城市的重新开发,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密度大且流动频繁,基础设施密集并趋于超饱和状态,高密度环境区容易给人造成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城乡演替式区域,由于位于城市边缘,设施与功能不完善,建筑杂乱无章,环境质量差,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社会治安比较乱。这种内密外疏的城市结构不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布置,给各种资源供应和防灾减灾带来巨大压力,加大了城市安全的风险。 4.1.2 城市规划与建设急功近利,缺乏公共安全理念 城市化是城市空间持续地隔离、入侵和演替的过程,是城市空间持续地生产和再生产,消费与再消费的过程。一方面,政府判断发展的指标是城市的繁华以及城市的现代性格局,而城市公共安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短期之内不能产生看得见的效益,所以常常无法进入城市规划的主题。另一方面,开发商们只对利润和保持城市的商业活力感兴趣,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和防灾减灾不负责任,在缺少必要法律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对城市公共安全更是漠不关心,较少配置必要的疏散避难设施,反而追求更高的开发强度,造成开阔空间大量流失,使人们对安全的基础需要得不到满足。不适当的城市开发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威胁和不安全感的制造者。而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心态,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基础性动因。4.1.3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整体脆弱 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安全的影响在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的情况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5年11月哈尔滨城市水源污染问题更是险些引发社会危机。随着城市社会分工的细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维持整个城市运行的各个因素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已成为城市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通过连锁反应造成整个城市瘫痪,进而引发社会危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本来就非常薄弱,而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于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命线网络越来越庞大并长期处于脆弱地高负荷运转之中,不仅造成了对来自外界危害的防范困难,而且由于自身可靠性的脆弱所派生出来的安全问题也常常会导致重大损失。4.1.4 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不足各类城市灾害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灾害发生后往往伴随多种次生灾害的发生,一种灾情的形成多是由于几种灾因叠加的结果。以地震为例,可以造成水坝、堤岸坍塌,诱发洪灾,造成煤气管道破裂引发火灾,城市电网破坏,供水管道毁坏等等,使城市支撑体系顷刻间瘫痪。但是长期以来,城市防灾标准低,投入长期不足,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一直被认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专项规划,而且大多是针对单一灾种和单一系统的规划,各专业防灾规划自行其是、条块分割,甚至自相矛盾,其研究对象是以自然灾害为主,而以整个城市或地区为系统,统筹兼顾城市安全与多灾种的综合防灾规划很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淡薄,防灾规划大多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与此同时,城市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没有经常性的预案和工作准备,难以做到积极的防范和应变15。4.2 城市规划视角的城市公共安全对策 城市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问题。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安全感是城市规划与设计者的责任。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初期阶段,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应该把它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下面就一些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城市安全对策提出建议。4.2.1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化不能一蹴而就,不仅要保“量”,更要保“质”。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和控制城市规模是防御灾害、减少灾害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城市建设用地选择时,做好用地评价工作,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象、危险源场所、防洪、抗震、防风等安全因素;使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主要功能区尽量避开灾害源和生态敏感地带,实现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化。同时,把人口和生态环境容量看成限定城市规模的依据,以防止城市规模无限扩大。不能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效益,空间的拓展并不等于空间的良性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条件是基础,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支撑能力,保证城市空间健康、合理的生长,创造可以有机生成的城市空间。4.2.2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制定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的配套系统上升到支持系统的高度来,加强各类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保障其安全、良性运行。优化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布局,合理布局抗灾救灾设施,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尤其要注重人口密度大的旧城改造时防灾系统的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此同时,要重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化建设,理顺机制,优化各项减灾管理系统中的内在联系,建立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创造可协调的运作模式。对涉及公共安全的生命线工程进行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对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援措施,明确应急资源的需求与不足。4.2.3 创造更多的开阔空间和疏散避难场地 规划中要明确增加的城市防灾用地,创造更多的开阔空间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配置必要的疏散避难场地,研究城市生命线工程、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人群高度聚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的保障问题。城市绿化、公园道路广场的建设和布局,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都应考虑灾害发生时人群疏散、临时避灾、紧急救援的需要。在整合各类设施的基础上,将它们的空间区位分布和服务范围所涵盖的区域综合于城市功能分布之中,确定避难场地和路线的有效服务范围。先计算出服务范围内的人口量和灾害源数量,依据各类设施的装备及人力配置标准,计算出该救灾设施的资源量,逐渐形成统一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研究分析灾害心理与行为的普遍规律,一旦发生灾害,可以合理有效地疏散人流。4.2.4 建立常设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 保障公共安全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政府的神圣职责,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都将公共安全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安全的主导管理模式都趋向于政府首脑担任公共安全的最高领导者,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关键性资源进行指挥调动和处理。地方政府是公共安全管理的操作机构,实施各种具体的任务。常设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可以全面地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各个相关部门或机构履行城市公共管理的法定职责,。一元指挥与多元联动的协调,保证高效应对各种公共安全事件。4.2.5 安全社区建设 社区作为基本的社会构成单元,其在社会犯罪防卫和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全社区”是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事故和伤害预防会议提出的概念。通过社区建设,整合和动员社会资源,重新构造城市管理的微观基础,是城市安全建设的根本。以社区为主体进行防灾工作,增强社区的抗灾能力,加强居民的安全素质教育,使得社区的每个家庭和居民都能科学地认识灾害,掌握一定的自救互救技能,对于减轻个体损伤、减少灾害给社区带来的损失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6。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结论”以前的所有正文内容都要编写在此行之前。结论保障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首要主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和作用不断强化,城市已经变成一个复杂的人为生态系统。面对复杂多样的不安全因素,城市的稳定性受到极大的考验。人类只有安居了才能乐业,如何确保城市内部组织和功能的正常运转,保障生产、生活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安全城市理论的提出,将为城市安全研究开拓新的视野,有助于拓展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路,推进我国人居环境的建设进程。致谢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石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的立题、研究和撰写过程,无一不凝聚着石奎老师的心血,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石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他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将使我终身受益,借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石老师的辛勤教诲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所有任课老师,几年以来,是他们给我拓展了一片新的视野,他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使我获益非浅。感谢我的同学,同他们的交流经常能够拓宽我的思路,使我获得启发,这些对我的学习和论文的写作都是非常有益和宝贵的。感谢我的家人给予的巨大帮助和有力支持,是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才能使我坚持不懈,顺利地完成学业,是他们给予我信心和力量,使我可以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最后,感谢各位专家评委耐心阅稿并提出宝贵意见。参考文献1 高小平.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 J . 中国行政管理 , 2008 ( 11 ) .2 沈国明. 城市安全学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 73.3 赵成根. 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119.4 张海波. 应急预案数字化的理论框架 J . 城市应急 , 2009 ( 2 ) .5 兰贵兴.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思考 J . 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 2008 ( 1 ) .6 何圣毅 1试论中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 J 1重庆行政 , 2008 ( 2 ) : 63 - 64.7 高小平 ,侯丽岩 1危机管理方法论初探 J 1中国行政管理 , 2005 ( 5 ) :74 - 78.8 张成福 1公共危机管理 : 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 1中国行政管理 , 2003( 7 ) : 6 - 11.9 李习彬 1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几条建议 J 1中国行政管理 , 2003 ( 11 ) : 16 - 19.10 刘承水 1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 J 1城市问题 , 2007 ( 4 ) : 80 - 83.11 李文艺 , 丁明 1中国城市灾害管理的现状分析 J 1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1 ( 4 ) : 15 -18.12 雷仲敏 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构想 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1 - 18.13 朱正威等 1中国区域公共安全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J 1中国行政管理 , 2006 ( 1 ) : 39 - 43.14 朱正威等 1国际公共安全评价体系 : 理论与应用前景 J 公共管理学报 , 2006 ( 1 ) : 27-35.15 刘卫国 1MA TLAB 程序设计与应用 M 1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16 王玉红 ,郝继强 1模糊神经网络在客户信用评级中的应用研究 J 1信息技术 , 2006 ( 1 ) : 71 -73.附录AThe problems of the security of the city public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chanism analysed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City have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economic concentration, social wealth, modern fac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nce it has concentrated sudden fire, earthquake, flood, explosion, gas leakage, infectious disease, and war and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often can cause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heavy loss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