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章 血液体液约占体重的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 血浆 4 组织液15 淋巴液和脑脊液等内环境:细胞生存所处的细胞外液环境外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对稳定性及其生理意义 :稳态 (homeostasis) 细胞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等调节机制对各种物质代谢和各器官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 二、血量 (blood volume)机体中血液的总量,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循环血量、储备血量体重的7-8%,M:5.0-6.0 L;F:4.5-5.5 L血量的相对稳定(意义、机制)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运输机能 氧、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二 氧化碳等防御机能 吞噬、免疫和止血止血机能维持稳态 调节体温,缓冲酸碱平衡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 (Blood Components)血 浆 水:90-92% 溶质:8-10%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血细胞(blood cells)血浆 (plasma) 55 %血细胞 (blood Cells)红细胞 (red blood cells or erythrocytes):45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s or leucocytes)血小板 (platelets or thrombocytes)二、血液的物理特性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lood)颜色Arterial blood鲜红色,venous blood暗红色;取决于携带氧的多少血液密度(比重)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浓度。红细胞比重:1.090 1.092人的全血比重:1.0501.060血浆比重:1.0251.035红细胞 全血 血浆 血液的粘滞性 (Viscosity 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水的3.5-5.5倍 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成分血浆的相对粘滞性为1.62.4 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浓度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ic sedimentation rate, ESR)三、血浆(一)主要化学成分水:90%以上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7-9%)无机盐: Na+ K+ Ca2+ Mg2+ Cl- HCO3- HPO42- SO42-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脂肪酸、激素、维生素、矿物质、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氨等气体 血浆蛋白血浆成分的7-9%(65-85g/L)分类:盐析法 清蛋白(albumin) 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肝脏中合成 球蛋白(globulin) :、参与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运输,肝脏中合成; 参与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参与血液凝固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浆 plasma血清 serum定 义加抗凝剂血液分离出的液体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分离出的浅黄色液体凝血因子有无纤维蛋白原有无血小板因子无有(二) 血浆渗透压 (Plasma Osmotic Pressure)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收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其大小与单位体积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约为 313.8 mosm/kgH2O、相当于5330 mmHg,或770 kPa,7个大气 压770kPammHg,mosm(毫渗透克分子,milliosmole ) 血浆渗透压与水肿 渗透现象 渗透压:溶液吸引和保留水的能力或压力 渗透压ic RT溶液颗粒数 单位:1mmol/L1mOsm/kgH2O19.3 mmHg2.58 kPa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蛋白形成,25 mmHg,3.3 kPa,l.5 mosm。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形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 小(1.3mmol/L)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衡和维持血浆容量 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定 义血浆内由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血浆内由胶体物质构成的渗透压构成物电解质(NaCl)血浆蛋白(清蛋白)数 值300 mOsm/kgH2O1.5 mOsm/kgH2O生理意义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和正常形态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防止组织水肿产生原因电解质易过血管壁,不易过细胞膜胶体物质不易通过血管壁等渗溶液 isosmotic solution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如0.9%NaCl溶液。高渗溶液 (hyperosmotic solution)低渗溶液 (hypoosmotic solution)(三) 血浆的酸碱平衡1、正常值: pH为7.357.45,略偏碱性2、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对 次: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2)通过血液、肺和肾的共同调节: 排出过多的酸和碱第三节、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卵黄囊肝、脾骨髓注:到了18岁左右,只有脊椎骨、髂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2、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一)红细胞 (red blood cell) 1、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数量:男 4.05.51012个/L 女 3.55.01012个/L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2、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A、可塑变形性(谱蛋白) 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发生变形的能力。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 与表面积/体积比呈正相关; 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B、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RBC在单位时间(1h)内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性 :015mmh ,女性 :020mmh 意 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 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C、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的溶液。(2)红细胞的功能A、运输O2和CO2 运输形式:氧合血红蛋白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B、缓冲作用 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C、免疫功能3、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每天约有0.8%的红细胞被破坏。血管外破坏:在脾、肝、骨髓等处进行(90%)。血管内破坏:是指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 碰撞而破坏(10%)。 (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1、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1)数量: 4.010.0109/L 分类颗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 5070 嗜酸性粒细胞:占 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 01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占 38 淋巴细胞:占 2040白细胞含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是具有完整细胞结构的血细胞。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特性:变形 趋化 游走 吞噬 分泌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三)血小板1.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形态: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裂解后脱离下来的小块细胞碎片,性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24m。数量:100300109/L 功能:(1)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促进血液凝固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 当血液流经受损伤的血管时,血小板被血管内皮 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在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 胶原纤维上,称为血小板粘附。(2)释放 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在发生粘附和聚集 的同时,向外释放一些生物化学物质,这个过 程称为血小板释放。 脱粒反应 可释放ADP、 Ca2+ 、5-HT、TXA2等。(3)聚集:血小板彼此聚合的现象(4)收缩 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 形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闭血管破口。(5)吸附 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利于血 液凝固和止血。第四节、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受损引起 出血,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临床上常用小针 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 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正常值:9分钟(模板法)(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 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塞”的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疏松的血小板血栓3、血小板栓塞周围形成纤维蛋白网4、血凝块收缩和血栓溶解 局部发生血液凝固形成牢固的止血栓,之后溶解注: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释放缩血管物质 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本质:可溶性纤维蛋白原 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1、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特点: 除因子外,都是新鲜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除因子是Ca2+外,都是蛋白质; 因子、 、 、及前激肽释放 酶都是以酶原形式存在; 除 、外,由肝脏合成且、 需在维生素参与下合成。2、凝血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A、内源性凝血: 血液接触异物表面而启动的全部由血液内部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B、外源性凝血: 由来自血管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注意:A、凝血过程是一种正反馈; 凝血时间: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值:412min(试管法)B、因子在多个凝血环节起促凝作用;Ca2+C、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酶促连锁反应。3、体内生理凝血机制(1)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2)组织因子可以将生理性凝血反应局限于受损伤血管的部位。 (3)“截短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维持和巩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4、血液凝固的控制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A、屏障作用B、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功能 可以合成、释放PGI2和NO 能合成硫酸乙酰肝素 合成、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抗凝血 酶等抗凝物质 还能合成并在膜上表达凝血酶调节蛋白 合成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纤维蛋白的吸附(凝血酶)、血流的稀释 及巨噬细胞的吞噬3)生理性抗凝物质 A、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C1抑制物、1-抗胰蛋白酶、 2- 抗纤溶酶、2-巨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等。B、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蛋白质 C的抑制物。作用:灭活凝血因子、 抑制因子与凝血酶原的激活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 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D、肝素 作用: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 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血液不易发生凝固的其它因素: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F,不易使 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F,故不会启 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 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1、加速凝血 (1)加钙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 (3)局部适宜加温 2、延缓凝血 (1)除钙剂:柠檬酸钠 草酸铵或草酸钾 (2)降低血液温度 (3)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fibrinolysis)1、概念: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2、意义: 保证血管畅通,有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三、纤维蛋白溶解 (Fibrinolysis)基本过程:1.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2. 纤维蛋白降解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1)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2)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3)纤溶酶原激活物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Fa和激肽释放酶(4)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2-抗纤溶酶第六节、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blood group)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 (1)凝集原 (2)凝集素2、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两种不同血型相混时,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它是免疫反应的一种形式。(二)红细胞血型1、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糖蛋白抗原。凝集素:指血浆中能与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糖脂上的寡 糖链的组成与连接顺序,H抗原为基础(两个 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葡萄糖、岩藻糖) A抗原:H物质上连接一个N-乙酰半乳糖胺 B抗原: H物质上连接一个半乳糖注:四种血型都有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 构基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 不含抗H抗体。A1型RBC可与A2型血中的抗A1发生凝集反应。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血 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和B型。(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特点:A、血型抗体有天然抗体与免疫性抗体两类B、血型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 在胚胎上的RBC可检测到抗原A和B,但抗体 却在出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810岁时达 高峰。C、天然抗体多属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4)ABO血型的遗传 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 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做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2、Rh血型系统(1)Rh血型的发现和分布(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人类RBC膜上有Cc、D、Ee五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Rh血型系统的抗体 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 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3)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A、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B、妊娠:Rh-的母亲 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凝集素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三、输血血量:是指体内 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 (70 80ml/Kg) 当失血量超过30%,将危及生命。输血原则直接配血(主侧) RBC + 血清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UV-CTP版材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解析卷-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试题(解析版)
- 解析卷-重庆市彭水一中7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定向攻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度食堂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服务协议
- 2025版安防设备采购、安装与监控体系合同
- 2025年肉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同范本
- 2025版三人共同开发新能源技术的合伙协议书
- 2025房地产经纪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酒店餐饮市场推广活动资金引进居间服务合同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2025云南昆明巫家坝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6月22日四川省市直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HG20615-RF法兰标准尺寸
- 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
- 新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课件(精品PPT)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形象设计与造型(第2版)-课件
- 一键自动生成spccpkMSAPPK数据工具
- (知识扩展)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功能课件
- 中海油一级供应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