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大报告分析.doc_第1页
顶岗实习大报告分析.doc_第2页
顶岗实习大报告分析.doc_第3页
顶岗实习大报告分析.doc_第4页
顶岗实习大报告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顶岗实习总结报告一、综述(一)植保所介绍本所在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生物防治、农业线虫、植物病毒、抗性品种选育利用、病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处于省级同行前列。1.十一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08项,其中,国家863、国家基金和国际合作等国家课题84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成果19项,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参加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中华农业科技科普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成果奖1项,厅院级科技进步奖5项。3.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8项。审定玉米新品种1个。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421篇,出版专业图书25部,其中SCI源论文24篇,学报级以上论文112篇。二、科研助理岗位介绍(一)具体工作1.参与小组专项课题研究。2.专项课题各研究小组的管理及内外联沟通协调工作。3.协助小组持续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并监督过程,保证研究成果。4.完成小组组长安排的其他工作。二、主体光阴似箭,将近一年的实习生活即将接近尾声,实习期间我收获了很多,不但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我充分的意识到了实习的重要性,也很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因为通过实践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为以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石。实习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跟随科研小组下乡做小麦麦蚜田间药效实验为主,从中累计经验获得知识。小麦蚜虫分布在全国各产麦区, 是小麦的主要害虫。在大城县以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为主,一年可发生危害20 30 代。麦长管蚜主要在南方以成、若虫越冬, 每年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有翅蚜随气流迁人进行繁殖危害。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 后期多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 导致受害株生长缓慢, 千粒重下降, 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我县自2 0 0 5 年5 月4 日开始有翅蚜逐渐增加, 在麦田繁殖危害, 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到16日百株蚜量达1 0 0 头左右, 由于16 一20 日降雨, 影响了蚜虫上升速度, 到23 日百株蚜量达1 8 0 0 头, 到29 日达8 0 0 0 头, 此时麦长管蚜约占田间总蚜量的95 % 以上。麦二叉蚜以受精卵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越冬, 在小麦生长前期危害, 翌年3 月中旬进人越冬卵孵化盛期, 到了穗期即进人为害高峰期。(一)试验设计试验在保定市北二环大王庄、试验基地进行。共设5 个处理( 如表1) ,小区面积27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 次。施药时次数根据麦蚜发生情况进行,在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超过500 头时,对水均匀喷雾,以筛选最佳的小麦蚜虫防治药剂。喷药处理及蚜虫调查、产量统计5 月20 日进行药前蚜虫计数,2013 年5 月21日进行喷药处理,药后第1、3、7、14 天各定点调查1 次蚜虫数量。调查和计算方法按照农业部药检所制定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4进行。调查时,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10 个单茎,调查蚜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二)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 软件5对虫口减退率和小麦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 新复极差法。(三)结果与分析 喷药前后蚜虫数量变化药前蚜虫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小麦单茎蚜虫数变幅为27 03 34 62 头,方差分析表明喷药前5 个处理的蚜虫数无显著差异。药后第1 天,处理3 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79 46%,是空白对照虫口减退率的4 2 倍; 处理1处理2、处理3 之间的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4; 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药后第3 天,处理3 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93 92%,空白对照( 51 43%) 最低,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表2) 。喷药后第7 天和第14 天调查的所有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的虫口减退率都在97% 以上,这可能与5 月26 日的大雨有关。不同药剂处理的蚜虫防治效果分析由图1 知,处理3 的防治效果在药后第1 天( 74 7%) 和第3 天( 87 5%) 均最高,尤其是药后第3 天,喷药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喷药处理,尤其高于空白对照。其次是处理1 和处理2,其在药后第3 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分别为79 7%和77 1%。(四)讨论与结论本试验对4 种小麦蚜虫杀虫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从蚜虫数目变化来看,药后第1天和第3 天,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中48%毒死蜱乳油666 7m2 用量20 mL( 处理3) 喷雾的小麦蚜虫虫口减退率最高,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但与25 g /L 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666 7m2 用量15 mL( 处理2) 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66 7m2 用量5 g 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于在试验期间,5月26 日降暴雨,对第7 天和第14 天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试验中统计了药后第1 天和第3 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其中处理3 效果最好,在药后第3 天,达到了87 5%,其次是处理1 和处理2。本试验的结果比采用杀虫剂对花生拌种或包衣的防治效果好5,但是不及李秀清6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治结果。从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来看,产量最高的为处理1,其次为空白对照,但是所有处理( 含空白对照) 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也与试验期间较大的降雨有关,后期蚜虫没有大量发生,导致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结合防治效果和产量,建议在小麦蚜虫普遍发生时,666 7m2 使用48% 毒死蜱乳油20mL 对水50 kg 喷雾防治。(五)防治关键1.选好杀虫剂首先选用质量合格的专杀蚜虫的杀虫剂。提倡使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辟蚜雾等,不但灭蚜效果好,且不伤害天敌。2.把握防治适期重视提早防治小麦蚜虫。早期小麦尚未长到正常株高,防治也较容易,防治效果好。一般北疆春小麦在6 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前,当百穗蚜量500800 头或有蚜株率达到15%时, 就要防治。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 倍液或10%吡虫啉1 000 倍液或3%啶虫脒粉剂3 0004 000 倍喷雾,防治23 次。三、总结时间飞逝,转眼之间已经进入实习的尾声。本以为漫长的顶岗实习,结果却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在这实习的四个多月中,我们脱离了学校,我们实现了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学校环境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在这个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还是在社会实践上。顶岗实习成为我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在刚到单位几天由于专业知识尚有欠缺我被安排做一些常务工作,。在这些日子里,我所做的是我在学校里没有做过的,感受到的也是学校里面无法感受的,很多时候有不懂的东西就要问在职人员,这让我互让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是书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另外,在这里好多时候自己需要做什么是没有人给你安排的,不像学校,因为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在这里,你必须自觉去做,而且要负责任尽力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