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成因及其对策引言我校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同中山大学心理研究院展开心理学教育的合作研究。在中山大学心理研究所牛端博士及一众教育专家的带领下,由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校参与编写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现正申报省小学教材。本人很有幸,全程参与了编写工作。在同中大心理学专家、中小学心理教育者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今小学学生过度上网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过度上网严重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小学学生过度上网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兼职心理教师,我想就个人的教育个案经验及我们编写组的研究素材,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成因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点滴的反思。随着互联网在普通家庭的普及,以其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空间虚拟交往、全球信息化共享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好助手。我们认为,适度地健康上网是有利于孩子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增长。但处于意识的萌芽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自制力和判断力都比较差,加上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好奇心较成人来得强烈,从而造成不少小学生过度将时间用在电脑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品行越来越糟糕;在家什么家务也不干,只顾着玩电脑;成绩一年不如一年等。于是,家庭的不和谐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而互联网对于小学生行为和健康成长的影响成为大量讨论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我们随意地在网上搜索有关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时,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文章。可惜的是,大量的文章都是讨论孩子上网成瘾的话题,而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是极少部分孩子的行为,但有这种发展的趋势。我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经常上网的小学生当中,有不少周一到周五上学期间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假期则一般超过两个半小时,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应该属于一种过度的现象。为深入调查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情况,我制定了一份小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并向我校三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低年级学生不在调查范围。问卷发放485份,最后回收483份,回收率约99.6%。在调查对象中,男生281人(约占58.2%),女生202人(约占41.8%);中年级234人(约占48.4%),高年级249人(约占51.6%);小学生上网调查的总体情况表:类别问卷调查内容性别级别男生女生中年级高年级情况1、家里可以上网。87(18%)59(12.2%)55(11.4%)91(18.8%)2、上网时有家人监督。25(5.2%)29(6%)33(6.8%)21(4.3%)时间3、上学期间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一小时。31(6.4%)17(3.5%)12(2.5%)36(7.5%)4、假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44(9.1%)23(4.8%)18(3.8%)39(8.1%)目的5、上网主要是学习,阅读或查找有关学习资料等。43(8.9%)58(12%)60(12.4%)41(8.5%)6、上网主要是娱乐,如聊QQ,挂QQ等级。74(15.3%)78(16.1%)67(13.9%)85(17.6%)7、上网主要是玩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111(23%)49(10.1%)64(13.3%)96(19.9%)影响8、认为上网会影响学习。169(35%)173(35.8%)150(31.1%)192(39.8%)9、认为上网会影响视力。148(30.6%)176(36.4%)172(35.6%)152(31.5%)(注:数字表示调查样本的人数,百分数表示样本占调查总体的百分比.)从上述简单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上网大体呈现“男生多于女生,高年级多于中年级”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约3/5的学生来自西溪村,2/5的学生为新莞人子弟。我认为,整个统计数据符合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特征:普遍家庭经济较城区差,家庭拥有电脑的比率较低;学生接触网络的面比较狭窄,难以形成上网的“羊群效应”。因此,各种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服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制止学生过度上网,沉迷上网的现象广泛蔓延。我根据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各班对经常上网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背景和心理状况,并翻阅大量的心理书籍和向众多一线心理专家请教,目的是想从小学生心理方面入手,研究过度上网,不良上网的成因,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小学生过度上网而不能自控的心理成因分析经过调查访谈,我们可以把过度上网的小学生分成“挂钥匙”儿童、孤独缺乏玩伴的儿童、厌学型儿童和“网络综合症”儿童。同时,我们研究发现这些儿童的心智发展不健全,以及心理素质偏低。要找出其形成的原因,我们不能单从表象进行分析。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利用精神分析学说、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说等心理理论基础去分析研究部分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成因。(一)“挂钥匙”儿童过度上网的心理成因。随着学校、工作和家庭生活模式的转变,“挂钥匙”儿童随之而增多。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斯滕伯格曾做过一个调查,“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约有万的“挂钥匙”儿童放学之后得不到父母的看护”。而我在调查中,亦发现农村家庭中有不少“挂钥匙”儿童的出现。有研究表明,从心理发展、学校表现和自我概念的角度来看,“挂钥匙”儿童较他人的人际交往少,更加抑郁,更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如过度沉迷上网或吸烟、打架等。我在调查的过程中,同四名过度沉迷上网的“挂钥匙”儿童进行过谈话。其中,我发现有三名不约而同地会产生被遗弃、被忽略的感觉,表现出被孤独感、寂寞感所包围的征状。因此,当他们发现上网可以驱赶孤独、寂寞时,便会过度将时间用在网络上。以下,是其中一名学生的案例:个案:小豪(化名),我校五()班学生,独生子女,父母属双职工,一般早出晚归,小豪中午放学后一般在奶奶家吃午饭,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在家。久而久之,他便养成沉默、孤僻的性格。他曾对我说过:“在家很闷,爸爸又不准我随便到外面玩,所以我一般偷偷到他的房间里上网。在网上,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可以不那么寂寞,还可以玩游戏,渐渐地,我便迷上了上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提到,潜意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极大的影响,它们人的精神机构中最初级、最简单、最低级、最基本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强大的内驱力。小豪在被孤独与寂寞长期压抑的过程中,选择了借上网满足他的精神需要。在这种不断的潜意识当中,他慢慢过度沉迷于上网。可见,对“挂钥匙”儿童进行生活和心理的指导已经迫在眼前,家庭和学校都要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二)孤独缺乏玩伴的儿童过度上网的心理成因。这一类儿童的形成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独生子女的在增多,入住小区的人也在增加。小区住户的特点是一回到家便关起门,在长期封锁大门的同时也把孩子活泼好动的心门给关闭了。从而造成不少少年儿童在缺乏玩伴的情况下,将时间耗废在上网上。他们的心理成因与上述提到的“挂钥匙”儿童孤独、寂寞的心理有非常相像的地方。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们认为,儿童对玩的渴求,正是体现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需求,他们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正如大多心理学家所说“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我们便很自然地理解孤独缺乏玩伴的儿童过度上网的心理成因了。(三)厌学型儿童过度上网的心理成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这是厌学儿童的共性。专家研究表明:厌学者的心理常常呈现如: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好动、情绪反应强烈等特征。而上网在某种情度上给厌学者带来快乐和消除烦恼。个案在一节六年级的心理健康课上,我发现后排的一名男生一直把手放在课桌里面,隐约还不时传出“嘀嗒”声。当我走到他旁边询问他时,他的同桌却急着开腔说:“他把书当键盘敲。”他听到同桌这样说,便从椅子上暴跳而起骂道:“关你什么事?”我当时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把那学生请到了辅导室。几经周折,通过耐心的交谈,我终于把他的所有底细和心理话给套了出来。他原来是班上的双差生,上学是为了应付父母,老师拿他没法,同学当他透明,可以说是个严重厌学的学生。在交谈中,他的一段话语震憾了我的心灵,他说:“老师,你不知道,在平时,没人会表扬和欣赏我的,但上网就不同,我是群里的老大,游戏玩家的高手,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快乐和被别人称赞的滋味。”通过上述的个案并结合我个人的研究,我认为厌学儿童将时间花在上网上,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从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分析,他们有自我价值被认同的需求,在网上能获得足够的认同感和赏识感,而在学习上却得不到认同。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的教育不当,加重了他们通过网络来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认同。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读懂厌学儿童的内心世界,再而分析他们过度上网的心理成因。(四)“网络综合症”儿童过度上网的心理成因。网络综合症(Net Synthesis),指人们由于过度上网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心理障碍的总称。这是网络流行下出现的心理疾病之一,现各国心理学家正积极开展对它的研究。“网络综合症”在儿童身上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上网过分痴迷,心理上对上网非常渴望。要找出其中的成因,我认为除了从心理的角度以外,很难再从其它方面着手。他们对上网的狂热情度可以用高烧不退来形容,你很难定义这部分孩子的好坏。他们当中有的成绩很好,家庭不缺乏温暖,同时亦不缺少玩伴的孩子,但也有上述提到的几类孩子。但是,无可否认他们都很热“恋”于上网,如老想挂等级、用完成家庭作业或考试成绩跟家长作为上网的交易条件等。个案我班有个成绩挺优秀的学生,他在一次数学成绩公布后突然跑到我办公室,对我说:“数学老师,我这次数学考得不错,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一个要求?”我当时不加思索便答应了,谁知他冒出了一句:“你帮我在电脑上挂,我差几天便可以得到一个太阳了。”当时,我被一个向来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出这样的举动惊呆了,我唐突间找了个善意的谎言拒绝了他的要求。事后,我确定借学校举行“千师访万家”家访活动到他家去探个究竟。在他父母口中得知,上学年他获得学校“品学兼优学生”后,他父母应他的要求买了台电脑,打那时起,他便经常上网,几乎每天要用一个多小时来上网,多数用来打游戏,在成绩还算不错的前提下,他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他的“上网自由”。遇到这样的个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怎能不陷入深思呢?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某些时候,学习常与刺激、惩罚、强化和示范相联系。他们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引发。比如,学生为求上网,那么他就在学习或作业上做得用心一点。同时还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比如说,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奖赏,可以回到家后轻易骗取上网而努力学习,而不太关注学习本身的过程和意义。因此,我们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去分析这部分学生过度上网的形因是完全成立的。对于上述的几种过度沉迷上网的学生,只是众多个案中的沧海一粟。但无论遇到怎样的个案,我们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做的,是分析他们形成的原因和找到解决的方法,给这些孩子以正确的指导和健康的上网模式,从而还他们更快乐、更健康的成长空间。二、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寻找学生过度上网的对策现阶段,落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造成过度沉迷上网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的原因之一。当我这样说时,也许会有很多在职教师呲之以鼻。但我不能不坦言,在我研究的不少学生中,他们很晰地透露出一种信息:“对于过度沉迷上网的教育,父母的态度经常是批骂,老师的方法则常是苦口婆心地找出一大堆上网的坏处。”小学生处于心智的发展和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于感兴趣和好奇的玩意,通常表现出非常人的着迷。如果我们一味地制止和采取常规的教育手段,这无异于在做“敲边鼓”的工作,没有找到“病”的根源而胡乱下药。要转化每一个过度沉迷上网的学生,我认为并没有“包治好”的良方,采取外因作用和内因诱导的“中西医”相结合法,是比较理想的标本兼治的转化方法。外因的作用,强调学校、家庭的外在教育作用;内因的诱导,强调从学生的心理成因出发,引导不良的行为向良好的方面发展。以下,我结合本人的经验,从外因、内因方面探讨学生过度上网的对策:(一)从外因入手:构建孩子和谐的成长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我校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不错的成效。在防止小学生过度沉迷上网方面,我校采取了相关的教育手段。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每学期专门设定两课时教授“网络文化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开展健康上网的主题班会,让全班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班为单位组织中、高年级开展题为“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举行题为“绿色上网你我手牵手”的签名活动并观看有关“网络危害”的宣传片。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校从没发现因上网而逃学的学生,虽然仍有过度沉迷上网的个案,但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能成功转化这部分的学生。()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以“心”的陶冶。孩子过度沉迷上网,除学校以外,家长也责无旁贷。作为家长,必须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善于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和理解,给孩子营造和谐、温暖的家,而开展“亲子活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亲子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陪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从而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二)从内因入手:分析过度上网的心理成因,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用兴趣迁移的方法转化过度沉迷网络的孩子。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驱使学生过度上网,对游戏,网络聊天等具有强烈的兴趣无疑是最大的原因,所以,一有空闲时间,学生便会上网,从中获得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对网络的激情和兴趣迁移到其它有益的活动中去呢?对于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深入研究,善于引导。在此,我有一个成功个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去年,我班有个“网呆子”,家境很好,学习一般,他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曾打过无数次电话给我,要求我尽力教育他儿子不要整天上网,把成绩赶上去。无奈,我接受了这个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他儿子在校喜欢打打闹闹,还时常和同学们谈某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角斗士”节目。于是,我大胆地跟他父亲提出课余时间送他到镇上的跆拳道学习班去学习跆拳道。后来,我不晓得是跆拳道文化熏陶了他,还是他在里面给别人“打”乖了。但是,到今年小学毕业止,他在校没犯过大错,在家上网也少了。兴趣迁移的做法很多,关键是因人而异,引导得当。如好打篮球的可以向篮球场上迁移,好拆东西的可以向航模方面转移。总之,好的方法是在教育中体现的,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在教学中研究和探讨。()通过行为改变的心理辅导,修正孩子过度沉迷上网的不良心理。行为改变是行为主义心理论倡导的心理辅导方法,依据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原理,对某种条件反射进行消退。过度上网的孩子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改变来消退学生上网的条件反射。、通过行为强化法来培养学生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强化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对于一个过度沉迷上网的学生,一旦他发现有一段时间没上网,我们家长和教师便应通过正强化,给予他一个愉快的刺激(奖品、在班上表扬、允许参加某项活动等),来实现孩子以上网的依赖。、通过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而改变不良的上网行为。示范法是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曾用提供英语学习光盘的示范作用,改变过一位经常上网玩游戏的孩子。我校教师的一个孩子,酷爱上网。有一次,他在学校看到我播放迪斯尼英语学习,他足足在我的电脑旁看了近一个小时。后来我建议他妈买了一套,每天准时在电视上播放给他看。不知不觉,他花在迪斯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合同
- 中考报名家长会课件
- 2025年度医疗器械采购合同
- 2025版智能家居产品vi设计分包合同范本
- 2025安防监控系统远程监控与数据分析合同
- 二零二五年XX品牌软件产品续费与技术支持协议
- 二零二五年智慧能源EMC合同能源服务协议与操作手册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课件 6.2.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与形式
- 全国节能宣扬周活动方案策划
- 临床岗位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2025新版
- 中远海运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2年二级造价工程师(土建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考试题库高分300题(附答案)(海南省专用)
- Session4饥饿与创伤的代谢反应:营养需求课件
- vmc五轴系列产品介绍及技术协议0656evmc0656e-itnc把刀库v1
- 电子产品报价单通用模板
- 礼来公司销售讲座
- 甲苯甲醇烷基化法年产30万吨对二甲苯车间设计分析
- SHR-500A高速混合机
- 挤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程监理细则
- 会计分岗实训教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