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doc_第1页
《呐喊》自序.doc_第2页
《呐喊》自序.doc_第3页
《呐喊》自序.doc_第4页
《呐喊》自序.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呐喊自序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1、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2、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 预习提纲,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旧词新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那么什么是序言呢?我们可以参看注释(1)P66的概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一篇序言呐喊自序。 二、 介绍课文出处并释题:初中时学习过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等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写呐喊的宗旨是什么呢? “呐喊”是大声呼喊助威的意思,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找出答案。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10): 首先我们先看课文的1-10节,先了解一下作者在这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及思想发展是怎样的。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生答: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2、为何理想叫做“梦”呢?生答: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未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他年轻时都曾做过哪些梦? (1) 在鲁迅十三岁时,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开始家道中落,在绍兴这四年里,服侍久病的父亲,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为筹钱买药而辛劳奔波。这段生活经历,让鲁迅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 鲁迅于是就来到了南京进入了洋务学堂,学习了: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生理学等课程。这与曾在三味书屋中学过的四书、五经相比都是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使作者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决定去仙台学医。 (3) 在仙台他主要攻读西方医学,我们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他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由此可见他的学医之梦很美满。那为什么后来又动摇了呢? 原因是在一次讲堂上看到一段日俄战争的片子时,看到画面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却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认为身体强壮起来又怎样?并以此为转折,重新树立了新的梦想,决定扔下手术刀,拿起笔杆子,让国民真正在思想上觉悟起来才不会被人欺负。所以他又决定去东京,和朋友一起办杂志,从事文学活动,从此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开始了新的人生。, (4)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新的结局如何?(并未出版)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看见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就其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 随着理想之梦一个个的破灭,使他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那么他是真的无聊,无事可做吗?不是吧,作者这种寂寞正是对黑暗统治的极度不满,是忧国忧民的具体体现。只是这时的他在深刻的反省,苦于找不出能改变这一切的出路而因此感到寂寞。 五、板书设计: “梦”(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呐喊的由来 第一个“梦”(洋务救国梦) 绍兴南京 学洋务,寻求别样的人们 | 青年时代第二个“梦”(学医救国梦) 日本 仙台 学医,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的三个梦: | 第三个“梦”(文艺救国梦) 东京 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 改变国民精神梦的破灭“寂寞”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全文主旨。 2、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 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3、引入课文学习:三大梦想的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1124):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点、创作态度。 1、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抄古碑并没有奏功(从“似乎”一词可看出),从院子里有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和槐蚕是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可以看出当时居住的环境是冷静、寂寞的。“客中少有人来”,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见鲁迅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种自嘲,实际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苦闷。这种苦闷实际是奋斗者找不到变革现实途径时产生的彷徨,这种沉默实际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酝酿,沉默苦闷并非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2、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金心异的索稿,结束了鲁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 朗读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开始振笔呐喊。 3、作者是否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找出来。 (1)然而说到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的悲哀罢。 (3)但我的奏了功。 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朗读课文最后四节,理解把握关键性长句。 1、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提示:A、关键词的所指“我的确信”是指“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希望”在原文中表达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我之必无的证明”是指“一间铁屋子,万难破毁,大喊大叫,不过是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但是无济于事”;“他之所谓可有”是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B、逻辑关系这是一个复句,有个转折词语“然而”,它是对上文的转折,是对自己从前想法、观点的否定,也是对下文的强调,说明自己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至此,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完全清楚了。 C、把握修辞意义我抛弃了从前的认识,而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唤醒熟睡的人们,打破铁屋子)。“熟睡的人们”比喻“麻木的民众”,“铁屋子”比喻“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这样我们就分析提取出了呐喊写作的第一个目的: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2、在我自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示:A、关键词“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一句,“不能已于言”的“已”是停止的意思,“本以为”一词结合下文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原来是并不急于要呐喊,现在要呐喊战斗。此句中的三重否定,说到底还是否定,因此这个句子目的不在于强调鲁迅当时急于呐喊。 B、逻辑关系第一层次中的“但”,否定了原先的认识,强调现在要呐喊的事实。依据第二层次的关联词语“所以”,了解这里主要是强调结果。 这样,我们把握了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即:呐喊几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是他不惮于前驱。这就是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 3、至于我的喊声不主张消极的。 提示:逻辑关系第一层次,抓住“但”这个关联词语,把“但”前面的次要内容舍弃,保留其后的句意重点。接着依据句意的主次提取信息,“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是举例材料,可以去掉,这样这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就十分清楚了。 从上面三个句子的分析中,我们知道1、2两点是说明为什么要呐喊,而3是说怎样呐喊,因此前两条才是我们要了解的呐喊的真正目的。 第三课时一、总结归纳本文的特点: (一)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 作者抓住呐喊缘由这条线索,叙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这条线索即是: 好梦寂寞呐喊(叙事线索) 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夹叙夹议: 本文是按作者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叙述,所以以记叙为主,但作为序言,要说明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自然离不开议论。本文议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在叙事的关键地方作画龙点睛的议论 :写父亲的病,说“在侮蔑里接了钱”;写上南京求学“仿佛是走异路,逃异地”;学洋务是“将灵魂卖给洋鬼子”。这些叙事已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作者在记叙之中又特意在两段叙事的联结处,加入几句承上启下的议论: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寥寥数语,使叙述中所含意思更加显豁。 2、记录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感受的议论 :它往往交织在叙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历史上思想认识的结论,所以应该说主要是议论。如: 记叙看时事画片刺激后写的一段话,把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启蒙主义文学观揭示得很透辟,论述了医治身体的病和医治精神的病的关系。又如毁坏铁屋子争论后的一段话,更是鲜明的议论,结论是: 希望是不能抹杀的。 3、总结性的议论 :结尾处对呐喊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说。这段议论旗帜鲜明,阐述精辟,落在文章的结束处,是全文叙事的理论归结。议论的末句,又与文章第一句自然呼应。 (三)比喻贴切,寓意深远 铁屋子: 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示众的材料看客: 比喻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