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人教版选修6.doc_第1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人教版选修6.doc_第2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人教版选修6.doc_第3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人教版选修6.doc_第4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5.2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人教版选修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秦始皇陵的修建 1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 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至平原津 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 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其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卫宏汉旧仪 材料三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墓经过了三十七八年的修建,终于创造出一个旷古未有的奇迹。一部修陵史清楚地表明,它跨越了战国秦到统一秦这两个风雨激变的时代。其本身又经过了四个阶段,即: 初创期从嬴政初即秦王位到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前夕,即公元前246年左右前231年; 持续期十年统一战争中,即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高峰期从秦帝国建立到秦始皇死葬郦山,即公元前221年前209年; 结尾期秦二世统治时复土后到工程被迫停止,即公元前209年前208年冬。 从以上时间进程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延时最长,前后达十四五年;第四阶段时间最短,前后不及两年。再从工程量上看,以第三阶段为最大,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是秦帝国政治势力、经济实力和组织管理才能高度发挥的集中表现。 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8页 材料四关于秦始皇陵如何修建的问题,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据后来主持过兵马俑坑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考证,秦始皇陵墓的修筑初期,曾采取过一项重大的行政措施,这便是秦王政于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设置的“骊邑”。 “邑”作为城市讲,则有“大者曰都,小者曰邑”的区别。作为行政性地域论,则是都、鄙之外的地方。当时秦骊邑统辖的范围主要是占有今临潼县境内的渭河以南地区。隔河,北与高陵、栎阳相接,南以骊山为界,与蓝田为邻。东西因有零河、临河,分别同郑县、芷阳接壤。由此可以推断,因陵而设的骊邑,其城址当离始皇陵不是太远。 秦王政十六年时,秦国正处在向东方诸国发动最后攻势的前夜。就在这一年,秦国开始了两件大事并行的宏伟计划。一是“初令男子书年”,二是设置“骊邑”。前者是通过登记年龄,旨在扩大兵源和徭役。后者则是为了解除修陵的后顾之忧。两件事虽不能同义而喻,但用意却是一致的。由于这两件大事的具体实施,秦国才得以把注意力完全投注于战争,并以疾风扫落叶之势,于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八、十九年(公元前229年前228年)攻赵,并俘虏了赵王迁;二十、二十一年(公元前227年前226年)代燕;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灭韩;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大将王翦出兵灭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从此统一了全国。秦国发动的吞灭六国的战争虽长达10年之久,但“骊山”的陵墓工程却秩序正常,并没有因战争而受到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设骊邑”的重要作用和秦始皇的深谋远虑。 由于秦国在战争中的节节胜利,这就为骊山工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人力、技术资源。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后,把全国范围内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动员起来,除北筑长城、南戍五岭的国防工程以外,还在首都周围展开了规模庞大的两项土木建筑工程继续和扩大修建骊山陵墓和建造阿房宫。于是有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墓的修筑工程,在高峰期的人数达到了70余万。据研究,这些人中,既有自由民,又有罪犯和替债者,同时还有一小部分的奴隶。而在自由民中,又以农民为最多,同时还有市民、商人和掌握各种技艺的手工业者。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号称千古一帝的始皇帝病死在出巡的归途中。据史记载:“九月,葬始皇骊山二世(胡亥)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死后,继位的儿子胡亥曾下令,原属始皇帝的妃嫔,凡没有生育儿女的全部被迫殉葬。为了怕参与修筑陵墓地宫的工匠泄露内中秘密,当始皇帝的棺椁进入地宫后,工匠们也被活活封闭于地宫中,做了这位始皇帝的殉葬品。而作为陵墓附属建筑的兵马俑坑工程,在秦始皇入葬地宫后仍继续挖筑,直到周章率领百万农民军攻入关中并对秦朝构成巨大威胁时,兵马俑坑的修筑才被迫中辍,草草收场。 岳南西部埋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7页 【解读】从以上四条材料,大体上可以了解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主持兵马俑坑发掘的考古学家王学理,将秦始皇陵的修建细分为四个时期,教科书为了简化头绪,则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秦王嬴政即位到统一六国,即公元前246年至前221年,修陵人主要是关中地区的秦人;第二阶段从统一六国、称始皇帝到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21年至前208年,这是大规模的修建时期,修陵人大多来自东方六国。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下葬之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还调集20万人花费8个月的时间为陵墓突击“复土”,造起高大的封土堆,然后继续进行各项从葬设施和附属工程,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陈胜、吴广起义军攻入关中,秦二世下令赦“郦山徒”,扫尾工程才被迫停工。省略未讲。如果把这些扫尾工程都计算在内,它们都可归入第二个阶段,则第二阶段应下延至前208年。 注释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东南。天下徒:秦汉时代统称被征发的服徭役者为徒。这里的天下徒,泛指修治骊山陵墓的徭役劳动者。其中既有服徭役的自由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也有刑徒、以劳役抵偿赀赎债务的替债者、奴隶。三泉:三重泉,即地下深处。下铜而致椁:下,投放的意思。下铜而致椁,放置铜棺椁之意。宫观百官:在地宫内建造宫阙、楼观和百官衙署,以象征地上的朝廷和百官衙署。臧:奴隶。机弩矢:装上矢的暗弩,用以防止盗墓者进入地宫。人鱼膏:人鱼,俗称美人鱼,学名儒艮(Dugong dugon),其脂肪可提炼滑润油。太平御览870引三秦记作“鲸鱼膏”。重:此处作量词使用,犹言多也。中羡、外羡门:墓中神道的两道大门。已臧:已,停止。臧,通“藏”。已臧,即已经下葬完毕之意。凿以章程:章程,即施工蓝图。凿以章程,即按照施工蓝图进行开凿、施工。 “事死如生”的陵园 2秦始皇陵的突出价值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真人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指出,秦始皇陵是仿照他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在陵墓周围发现的上千件兵马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而且为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3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 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我国从原始社会起就产生一种宗教性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死是生活方式的转化,由阳世转到阴世间生活。因此人生前所需和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有。所谓“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违者就是非礼、不孝。这是安排人死后冥间世界的一条重要丧葬原则。 第二,国君的陵园若都邑。在阶级社会里陵墓的大小、高低及其布局,是权力、地位的标志。吕氏春秋安死云:“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这就是说国君陵园的设计是模仿都城的建制。 第三,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德无量,为千古至尊。这种思想反映在陵园建设的规模和内涵上,就是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效果。 以上三条是秦始皇陵园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前两条是秦王朝以前已有的传统观念,后一条为时代的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全国确立的反映。 秦始皇陵的建筑布局和一切设施,都是根据上述设计思想安排的。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陵墓的地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整个陵园是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的体现。 陵墓的北侧设有寝殿、便殿等大型宫殿建筑,殿内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以像平生的正寝及休息闲宴之处的便殿、便室。秦始皇生前出行时有车马仪仗,死后则以铜车马来陪葬。秦始皇生前有上林苑等大型苑囿供其欣赏游猎,死后则以大批珍禽异兽坑来陪葬。秦宫廷内有角抵、徘优等百戏娱乐活动,陵园内设置百戏俑坑,有扛鼎、缘、旋盘等各种各样的杂技俑群。秦京城内外设有许多厩苑,养着大批良马供其御用,陵园内外则有大型马厩坑及众多的小型马厩坑来陪葬。秦都咸阳有各种各样的仓储,屯积着丰厚的物资,陵园内则有各式各样的藏坑。 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城是驻有许多军队保卫的,而陵园内则设有石铠甲坑、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总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 袁仲一秦兵马俑坑,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10页 【解读】要了解秦始皇陵布局的涵义,必须先了解其设计思想。这段论述,概括了秦始皇陵的三条设计思想,即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国君的陵园若都邑及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然后根据这些思想具体分析了陵园的布局,令人读后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注释】缘橦:杂技名。橦,竿。缘橦,即缘竿,也就是爬竿。 4秦始皇陵的建筑布局 材料一对于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汉书、吕氏春秋、水经注等古代典籍,都不乏记载。汉书刘向传上说:“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这说明秦始皇陵的封土(即坟丘)高达一百多米,其状如山。吕氏春秋上说:“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这段文字进一步说明,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除高大的封土之外,还建有一座又一座的宫殿,一重又一重的城门,完全像一座构筑严谨的城市。 从史书的记载或陵墓遗迹的实地考察得知,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达五十六点二平方公里。整个陵区以墓冢为中心。在墓的北面建有献殿等祭祀性建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寝庙。墓冢和献殿等,由两重城墙包围着。城为长方形。内城城墙东西宽五百八十米,南北长一千三百五十米,周长三千八百七十米。外城城墙东西宽九百四十米,南北长二千一百六十五米,周长六千二百米。在城墙的四角,分别建有用于警戒和防卫的角楼。在内、外城墙的东、南、西、北四面,各建城门一座。门上均建有阙楼。秦始皇陵的墓冢,就处于陵园的南部。 在秦始皇陵园的东西两侧,还有许许多多的附属性建筑。在西侧,有车马坑、珍禽坑、供祭祀用的饮食制作坊等。东侧,有王室成员和大臣们的陪葬墓群、兵马俑从葬坑、东阙门等。由于秦始皇陵地处骊山一条大水沟的冲积扇上,为保护陵区,人们又在陵园的东南部外面,修筑了一条高十米、长一千四百米的防水堤,使南来北去的流水,改成了东西走向。 但是,秦始皇陵建造完工并没有多久,就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北魏时期的水利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说,项羽进入关中后,曾派遣三十万大军挖掘秦始皇的陵墓,将墓中珍贵的随葬品盗走,然后又一把火烧毁了陵墓区的地面建筑。不久,一位放羊人进入地宫盗窃,因点着火把,把地宫中的木结构建筑物也烧掉了。五代时期,大军阀温韬,以筹措军饷为名,再度盗掘了秦始皇陵,使秦始皇陵损失惨重。 罗哲文、刘文渊、黄彬、韩桂艳中国名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172页 材料二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呈南北狭长的回字形城垣。内城的中部有条东西向墙将其分为南、北大小相同的两区;北区又有条南北向墙将其分隔为东、西两半。内外城垣之间又分为东、西、南、北四区。在上述各区及外城四周的建筑布局如下: (1)内城南区。陵墓位于南区的中心。陵墓封土的北侧是大型寝殿建筑以及车马坑、府藏坑;封土西侧有铜车马坑及两座大型府藏坑;封土南侧有三座陪葬坑;封土东侧有三座陪葬坑。 (2)内城北区。北区的西半部是便殿建筑群;东半部是陪葬墓区。 (3)内外城垣之间的四个分区。西区:由南向北依次是大型马厩坑、珍禽异兽坑、陪葬墓区、园寺吏舍附属建筑群。东区:百戏俑坑、石铠甲坑及一组内涵不明的陪葬区。南区和北区目前未发现大型陪葬坑及建筑遗址。 (4)外城的四周。外城的东侧有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九十八座小型马厩坑,十七座陪葬墓。外城的西侧有修陵人员墓地、打石场遗址、砖瓦窑址。外城的北侧有建筑遗址一处、府藏坑一座。外城的南侧目前未发现遗迹、遗物。 从上述建筑格局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内城的南区是陵园的核心。二是内城垣内及外城的东西两区,遗迹、遗物的分布密集,是陵园的重点地区。整个陵园的布局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陵园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陵墓的封土和内外城垣的东、西两门相对,由此构成一条东、西轴线。大型陪葬坑多位于轴线的南侧,兵马俑坑位于正门外大道的北侧。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有不少新的特点和新的形制。陵园内不见帝后陵,而是秦始皇陵一墓独尊。这与历代帝王陵园是皇帝与皇后同茔异穴的丧制不同。陵侧设立寝殿、便殿以及陵邑制度的设置,为秦始皇陵园始创,并为汉代所继承。 袁仲一秦兵马俑坑,第207208页 【解读】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已毁于秦末农民战中项羽的一把大火,今已不存。考古学者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陵区遗迹的实地考察,已大体弄清了其布局和规模。秦始皇陵是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仿照咸阳都城的建制进行布局的。陵墓位于陵园中偏南处,周围环绕两道城墙,形成内城与外城,而在内城的东北角又另筑了一个小城。小城的西墙是一道夹墙(中为甬道),其南端东拐直抵内城的东墙,其北墙与东墙则是利用内城的墙垣。陵园的北部建有献殿等祭祀性建筑,东西两侧还有许多附属建筑。整个陵园,唯有秦始皇陵一墓独尊,而不见帝后陵,这是史所罕见的。而在陵侧设置寝殿、便殿,亦为秦始皇陵所创造,并为汉代所继承。与奢丽的地宫相匹配,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是相当庞大雄伟,装饰也是相当豪华壮观的。 5秦始皇陵的地宫 材料一始皇葬于郦山之阿,下锢三泉。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班固汉书卷三六刘向传 材料二始皇葬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之侈至此, 班固汉书卷五贾山传 材料三昔始皇为冢,敛天下异,生殉工人,倾远方奇宝。于冢中为江海川渎及列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楫,金银为凫雁。以琉璃杂宝为龟鱼。又于海中作玉象鲸鱼。衔火珠为星,以代膏烛。光出墓中,精灵之伟也。 王嘉拾遗记 材料四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郦戎之山(一名蓝田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 郦道元水经渭水注 材料五始皇葬骊山。下锢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月为珠,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四门施徽,奢侈太过。 太平御览44引三辅故事 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 太平御览803引三秦记 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 太平御览870引三秦记 关东贼发始皇墓,中有水银。 太平御览812引皇览 【解读】这五条材料与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的第一条材料,描述了地宫的布局及豪华的装饰。地宫中有宫阙楼观和百官衙署,顶上有日月星辰在照耀,下面有水银做成的江河大海在流,恰似一个地下的人间,地宫中还安放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并有用人鱼膏做成的蜡烛燃烧放光,使地宫形同白昼。为了防止泄密,地宫中还设置了搭上箭矢的暗弩。这是一个神秘莫测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冥冥世界。 6铜车马坑 (一)陵西车马坑的概况 陵冢西侧的铜车马坑,实际是陵墓西墓道上的一处侧室。其面积达3 025平方米,平面呈“巾”字形,长宽各55米,深28米86米。而放置车马(铜的和木的)的坑则集中在这处大型地下建筑的南区里。 车马坑是个南北向长方形的坑道式建筑。坑里用夯土隔墙筑成五个单间,南北平行而东端贯通,形为前廊。在这些单间里,放置着成组的、马东车西的彩绘车马。1978年,原秦俑考古队在勘探从葬坑的同时,对两个过洞进行了发掘。由于漆彩绘的木制车马已经腐朽,已很难弄清它的布局和结构。1980年11月12月,在车马坑的北一间里清理出两组铜车马,分别编为一号和二号。 (二)两乘彩绘铜车马的形制 秦陵铜车的辕是只有一根的“”,其前端翘起,有如昂首的龙,故有“龙”之称;在颈部缚一根附有“人”字形轭的横杠(衡),从而形成“龙首衔轭”的姿态。独、双轮、方與,这是殷周以来盛行的车式。到汉代则演变为两根辕,而且也有了多种盖式。所以说秦车是车发展的顶点,它也是处在向辕车过渡的前夜。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乘比实际车小一半的铜车马的形制: 前面的铜车(一号铜车马)上竖立一柄圆盖伞,驾有四马。汉代把这种形式的车叫做“轺车”。铜御手俑立在车上,双手揽住辔绳,这是殷周以来无盖车的驾驶方法,故而也称此种车型为“立车”、“高车”或“驷马立车”。秦陵一号铜车上配备有弓弩、矢和盾牌。四马挽拽铜车,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四马通体白色,各高66厘米、长110厘米。铜御俑戴切云之冠,著袍,腰系绦带,饰流苏,双手揽辔,通高92厘米。 后面的铜车(二号铜车马)是以箱板围成车蕃,蕃上覆有椭圆形的篷盖。车蕃前头和两侧留有窗牖,后面辟门。车箱内的三边有台阶,前作轼,两侧为较,给乘车者前伏和倚靠以极大的方便。这种车式是周代就兴起的所谓“有容有盖”的“安车”,是专供王公、王后、列侯、贵妇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乘坐的。如把这种安车的窗牖和门扉全部关闭,车内就可保持比车外高一些的温度,但因窗扇上有菱形的网眼透气而又不显得气闷;反之,由于气流通畅,而车内就会通风透凉。这种简易的调温车乘,秦时又称做“车”。 两乘铜车马中以后面的安车最为气魄。铜安车通长317厘米、车高1062厘米,四马通高902932厘米,跽坐御俑高51厘米。总重1 241公斤,共计由3 462个零部件组成。所谓“铜车马”实际是铜、金、银三种金属的铸件,其中金件重3 033克、银重4 3421克,余为青铜。 (三)铜车马的性质 驷马立车和驷马安车搭配,形成一组有主有从的关系。铜轺车圆盖伞高高撑起,佩剑的御者立在车上可以“四向远望”,审视路况,他双手紧揽六条辔绳,掌握着四马的动止进退和车乘的方向。尽管车上再没有别的乘员,但却戴着盾牌、箭柙和弩弓等武器。说明这乘车的作用在前面开道,并担任警戒。 驷马铜安车排在立车之后,整体比立车为大,装饰也雍容华贵。车内宽敞,可凭轼小憩,也可躺卧休息。佩剑戴切云冠的御者跽坐在车箱之前的“育”座里,容颜姣好而态度恭谨,显然是位御术娴熟而慎于职守的高级御手。右骖马头上的左纛和车轴上的飞,表明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较高,绝非等闲之辈。由此可见,立车在前为导,安车随后为主,是出行中编组关系的反映。 同出一坑的立、安两车,虽然彩绘着变体龙凤和几何图案,但以白为地,从而形成“白马素车”的基调。蔡邕独断说:“五时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这就是“各随五时之色”的五时副车(杜佑通典)。说得明白些,就是天子出行时,须随着春、夏、季夏、秋、冬这“五时”、按青、赤、黄、白、黑这五种“正色”配备舆马。那么,秦始皇陵西侧铜车马坑五个单间中埋的成组车马当是秦代的五时副车。 “副车”也就是属车,又名“贰车”、“佐车”。它是皇帝出行时,作为仪仗队列的“卤簿”之一种随行车乘。后汉书舆服志:“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半之。属车皆皂盖赤里,朱,戈矛弩,尚书御史所载。最后一车悬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固然,秦卤簿的面貌在文献记载中语焉不详,但秦始皇陵西侧铜车马坑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毕竟是銮架制度的反映。 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第110112页 【解读】秦始皇陵铜车马,是迄今发现的体量最大、造型最精美、装饰最华丽、制作工艺最复杂的青铜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中有一项是“兼其车服”即统一全国的车舆制度。这两具铜车马,就是秦朝车舆的再现。而作为秦皇出行所乘的车马,装饰如此之豪华,也见证了首创中央集权制度的秦始皇帝的唯我独尊。 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7兵马俑坑的发现经过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侧7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西距秦始皇陵15公里。这里是山前的一个洪积区。俑坑的东、西两端和中部各有一条古河道经过,河道内及俑坑的上部堆积着厚厚的砂石,当地群众称之为石滩洋。俑坑发现前,这里的地面上长着一片柿子林,并成为周围村民的一片墓地,十分荒凉,经常有狼出没。 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地下,谁也没有想到会埋藏着八千件兵马俑。1974年3月,西杨村的村民在这里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不知是何物。有的说可能是挖到旧的砖瓦窑上了。继续往下挖又出土了陶俑的残破躯干及头,于是认为这是一座瓦爷庙(即神庙)。有些年龄大的老太太前来焚香叩头,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这时恰巧当地的公社(乡)干部房树民先生来西杨村检查挖井的进展情况。他看到井下、井上的一些陶俑残片,认为可能是文物,叫大家把工程停下来。他立即回去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临潼区(当时称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赵康民先生闻讯后急忙赶到现场进行考察,搜集了失散的文物,后又作了局部的清理,并对已出土的陶俑进行了修复。 新华社的记者蔺安稳先生回临潼家乡探亲,在文化馆内看到已修复好的陶俑。他回到北京后,写了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文章,刊登在情况汇编上。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重视,并作了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局接到批示后,立即派陈滋德先生会同有关考古专家到秦俑出土现场考察,事后决定委托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 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进驻工地。7月17日对秦俑坑开始正式的勘查和清理。首先对已暴露的遗迹、遗物进行记录、绘图和照相,并在原来已挖掘的部分继续清理。到7月底,坑内的建筑遗迹已揭露出来。8月1日开始扩方试掘。扩方后的试掘面积,南北长24米,东西宽14米,共计336平方米。到10月底试掘方内的陶俑、陶马已全部清出。接着于11月2日,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的支援下,于上述试掘方的北侧又开了两个试掘方,共计629平方米。1975年3月清理结束。至此,一号俑坑的东端已全部揭示出来,共计出土陶俑五百余件、战车六乘、陶马二十四匹。 在试掘的同时,为了摸清俑坑的范围,从1974年8月开始钻探,至1975年6月基本上探清了俑坑的范围、形制及其内涵。它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坑。这一巨大的发现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在原地建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馆。为给博物馆的建设工程及今后的全面发掘提供确切的资料,从1975年10月底开始,秦俑考古队对一号俑坑的范围、形制和内涵又进行了详细地复探和试掘。复核工作于1976年1月底结束,把俑坑的四周边线及四个角清晰地揭示出来,俑坑的文化内涵也基本摸清。复查的结果与原来探测的资料完全相符。 1976年9月,修建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保护大厅的基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在动工前把一号坑的原试掘方全部回填,以确保基建过程中文物的安全。接着,秦俑考古队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寻找新的兵马俑坑。 1976年4月2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的一片树林内钻探时发现夯土遗迹,于是集中力量在此处钻探。4月23日,发现陶俑残片。5月初基本上探清了俑坑的范围。这是一座面积约6 000平方米的大型俑坑,编号为二号兵马俑坑。为了摸清二号坑的具体形制和内涵,在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对二号俑坑进行了局部试掘,共计开十九个小型试掘方,面积为170平方米。在试掘方内出土木质战车十一乘(车已朽,仅存遗迹),拉车的陶马六十七匹,骑兵的陶质鞍马二十九匹,骑士俑三十二件,其他各类武士俑一百九十二件,青铜兵器及车马器一千九百二十九件。根据钻探和试掘情况来推断,全坑共有陶俑、陶马一千四百余件,有战车、骑兵、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俑的姿态多样,有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等。二号坑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二号兵马俑坑发现后,秦俑考古队在周围地区继续扩大规模进行钻探。1976年5月11日,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同年6月底基本探清了三号坑的范围。三号坑的面积较小,约520平方米。1977年3月至12月,对三号兵马俑坑进行了发掘,共计出土木质战车一乘(已朽)、陶俑和陶马七十二件、青铜兵器三十四件以及其他一些遗物。 1976年6月,在一号俑坑的中部北侧还发现一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坑,面积约3 600平方米。因坑内未放陶俑、陶马,因此人们计算兵马俑坑时不把此坑算在内。此坑未建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秦末农民大起义而被迫停工。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和这座未建成的四号坑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秦始皇陵的一组陪葬坑。 在对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钻探和试掘的过程中,发现东汉时的墓葬五座、近现代墓葬二十余座、古井三眼、大扰坑一个。这些均位于俑坑内,都挖在了陶俑、陶马身上,说明历史上曾数十次有人看到过兵马俑,由于不知是何物,因而与其失之交臂。1974年兵马俑的出土看似偶然,其实带有必然性。因为它埋葬得不深,只要在此动土就会发现。 袁仲一秦兵马俑坑,第711页 【解读】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埋葬不深,1974年的发现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它的发现,是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早在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来到秦俑发掘工地参观时,即为高大众多的秦俑和宏伟壮观的整体场面所震撼,发自肺腑地赞叹道:“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俑的出土,不仅以其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的艺术形式而为世界所瞩目,而且为研究秦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注释】说计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不包括四号坑在内,这仅是部分考古学者的看法;另有部分考古学者则把四号坑也计算在内,用以论证秦代军阵的编列体系。 8兵马俑坑军阵的编列 (一)一号兵马俑坑军阵的编列 一号兵马俑坑现已发掘出土陶俑、陶马约二千件,其中战车二十二乘、拉车的陶马八十八匹、各类武士俑一千九百余件。根据勘探和发掘出土的情况获知:一号俑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六千件、战车五十余乘。一号俑坑军阵坐西面东,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长184米,宽约57米。它是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大型军阵。这一军阵由前锋、左右翼卫、后卫及军阵主体四大部分组成。其排列组合的具体情况如下: 前锋部队:位于一号俑坑东端的长廊部分,计有步兵俑二百零四件,面朝东方排成三列南北向的横队,每列有步兵俑六十八件。这些俑中有三件为头绾圆髻、身穿铠甲的步兵俑,其余都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所持的兵器主要是弓弩,只有十一件俑手持戈、矛等兵器。在三列横队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件头戴长冠的军吏俑,为前锋部队的统帅。这两件军吏俑的装束不同,左端一俑身穿铠甲,右端一俑为不穿铠甲的轻装。军吏俑的附近各出土仪卫性的兵器金钩一件,似为军吏俑所佩带。 两侧翼卫部队:位于一号兵马俑坑军阵的左右两侧,即一号和十一号过洞内。每个过洞内有步兵俑两列,其中一列排成纵队,面朝东方,另一列排成东西向面朝外的一字形横队。每个过洞长178米,有步兵俑约三百六十件。整个军阵坐西面东,而两侧翼卫分别有一列作面南、面北排列,以防止敌人从两侧袭击。这些俑除东端的三十余件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外,其余均为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手中所持的兵器主要为弓弩,部分俑腰部还有佩剑。 后卫部队: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的长廊部分,即军阵的末端。这里亦有呈南北向排列的三列横队,其中两列面朝东,最外边的一列面朝西。由于一号俑坑的西端尚未全部发掘,这三列横队步兵俑的数量及所持兵器的情况不详。但根据试掘方内陶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其数量与一号俑坑东端作为前锋的三列横队的步兵俑的数量大体接近,约二百件左右。这些俑的装束与前锋部队不同,都身穿铠甲,脑后绾六股宽辫形扁髻,是重装步兵俑。 军阵主体部分的部队:位于上述四面步兵俑环绕的中心部位,即一号俑坑的二至十号过洞内。这里有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三十六路纵队,每队长178米。根据已发掘和局部试掘部分陶俑、陶马出土情况推断,此处共有战车五十余座、步兵俑四千余件。由于一号俑坑尚未全面发掘,战车和步兵排列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一号俑坑东端已发掘部分战车与步兵的编组,由南向北横向的排列顺序依次是战车、战车、步兵、战车、步兵、战车、步兵、战车、战车。每乘战车的前后又跟随有数量不等的步兵俑,形成步兵、战车、步兵、战车、步兵、战车相间隔的纵向排列编组的阵容。战车均为木质,车前驾有四匹陶马,车上有武士俑三件。步兵俑中除军阵主体的前端少 量俑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外,其余都是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步兵俑所配备的武器是弓驽与戈、戟、矛、铍等长柄兵器,少数俑的腰际佩剑。 (二)二号兵马俑坑军阵的编列 二号俑坑军阵的编列与一号坑不同,它分为四个单元,即四个小阵有机地组成一个多兵种的曲形阵。现将其编列的方法简介如下: 第一单元,弓弩步兵组成的方阵,位于二号俑坑的东北角。此处共有步兵俑三百三十二件,排成一个面朝东的正方形军阵。它由阵心和阵表两部分组成。阵心由八路面东的身穿铠甲的跪射俑组成,每路纵队有俑二十件,共一百六十件。方阵的四旁都是立式的步兵俑。其前边的步兵俑排成两列面东的南北向横队,每列有俑三十件,两列共六十件。第一列除左端的一件为身穿铠甲的步兵俑外,其余二十九件为轻装步兵俑。第二列全为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方阵的左右两旁,各有三路面东的纵队。每路有俑十四件,三路共四十二件,全为轻装步兵俑。方阵的后边,有两列面东的南北向横队,每列有俑十四件,两列共二十八件,多数为轻装步兵俑,其中有两件地位较高的铠甲俑。一个甲俑为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拄剑的高级军吏俑,另一个甲俑为身穿带彩色花边前胸甲的中级军吏俑。这两件俑立于方阵的左后角,似为统帅。根据俑的姿态、手势和伴出的兵器可知,阵心部分的跪射俑手持弓弩,阵表部分的轻装步兵俑为立射俑,阵表部分的铠甲俑(除统帅外)为手持戈、矛等兵器的步兵。 第二单元,位于二号俑坑的右侧,是由战车组成坐西面东的方阵。此处共有战车八列,每列八乘,共六十四乘,组成一个方阵。车系木质已腐朽,仅存遗迹。车前驾有四匹陶马,即两骖、两服。车上有铠甲俑三件,其中一为御手,另两件为甲士(即车左和车右)。御手俑双手作揽辔状。另两件甲士俑一手作持矛、戈等长兵状,一手作按车状。四马举颈昂首,攒蹄欲行,车上的乘员似在凝神听令,整装待发。战车的前后、左右均未配置步兵。 第三单元,位于二号俑坑的中部,是由车、步、骑组成坐西面东的长方阵。此处共计有战车十九乘,排成三路纵队,中间的一路有前后依次排列的战车七乘,左右两路各有前后依次排列的战车六乘。左侧六乘战车中的最后一乘为指挥车。车亦为木质,已腐朽,车前驾有四马。每乘车上有甲士俑三件,作横一字形排列。中间的一件为驾车的御手俑,另两件为车左、车右。指挥车上亦有陶俑三件,其中一件为高级军吏俑,另外两件俑一为驾车的御手,一为车右。每乘战车的后边都跟随有隶属步兵俑。前边的十四乘车,每乘车后有步兵俑八件;阵尾部分的五乘车,其中有二乘车是每乘车后有步兵俑二十八件,另三乘车是每乘车后有步兵俑三十二件。此长方阵的最后以八位骑兵作为殿军。八位骑兵分作前后两列,每列四骑。 第四单元,位于二号俑坑的左侧,是一个坐西面东的骑兵阵。此处有战车六乘、骑兵一百零八骑,排成十一列横队。第一、三两列是战车,每列有车三乘。第二列及四至十一列为骑兵,每列有骑兵三组,每组四骑,共计十二骑。战车均为木质,已腐朽。车前驾有四匹陶马。车上有陶俑二件,一为御手,一为车右。古代一乘战车上一般有乘员三人。此处的六乘车,每乘车上只有二人,缺少一人,古名旷左。此车为佐车,又名副车、贰车。这个骑兵阵的纵深大于面阔,以两列战车夹一列骑兵作为阵首,后面紧接着是八列骑兵(共计九十六骑)作为阵体。这种编组方法为考古史上首见。 (三)三号坑兵马俑的编列 三号俑坑的结构比较复杂,分为左、中、右三区。中区有车一乘。左区(即北区)有铠甲俑二十二件,分作南北两边作面对面夹道式排列。右区(即南区)有铠甲俑四十二件,分别位于前廊、甬道、前厅、后室四个区域内,作面对面夹道式排列。俑手中持有仪卫性兵器殳。 (四)未建成的四号俑坑 1976年夏天,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中部北侧,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之间,通过考古勘探发现一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坑,编号为四号坑。坑内充满淤泥及淤积的砂石,未见陶俑、陶马及其他文物遗迹。1995年夏天,在该坑的西边线及西北角开了三个试掘方,把西北角及西侧的坑边清晰地揭示出来,并发现秦代的残瓦片。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此坑是经人工有意挖掘。坑的深度和一、二、三号俑坑的深度相似。从俑坑的整体布局上看,有了此坑显得布局完整,去掉此坑则右重左轻而不太对称。因此,推断它肯定是和一、二、三号俑坑同时挖掘的一组陪葬坑。 关于四号俑坑未建成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由于“俑坑设计之初主题思想中的部分不确定性。最后经过思考和调整,决定废弃四号坑,选择了宿卫军主题,而留下了建筑等的遗憾”。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而被迫停建。 四号坑内由于没有陶俑、陶马及其他遗物,为判断坑的性质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的人认为“四号坑可能是计划要修的后勤部队”,名曰“左追蓐”。有的人认为“四号坑是个表现战阵的形式”。有的人认为“四号坑是修建秦俑坑时取土用的土壕”。有的人认为是“拟议的中军”。众说纷纭,互相歧异。 拟议中的中军说: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指挥部,惟独缺少中军。四号坑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中军应处的部位。缺了四号坑则军阵的编列不完整,有了此坑则构成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故认为四号坑是拟建的中军。目前学术界多数人同意此说。 袁仲一秦兵马俑坑,第105124页 【解读】通过一、二、三号军阵的编列情况,可以看出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指挥部,四号坑虽未建成而没有布列兵马俑,但据其位置应为中军。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让后人得以窥见当年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塑造艺术史上的奇葩 9兵马俑坑出土的各种陶俑 集中在始皇陵东的兵马俑坑内,同真人一般高大,最低171米,最高达2米,多数在175米以上。其数量多达七千左右。军俑按身份可分为军吏俑和士卒俑两类。前者包括将、佐、吏三等,后者则以兵种和分工区别为步卒、射兵、车士、骑士及御手等。由擐甲的与否,通常又有甲俑和袍俑的称谓。 ()将俑 头戴“切云冠”,缨蕤飞飘胸前,穿着长及膝下的“重袍”。袍外擐革、扎结合的细叶甲。下著厚实粗壮的跗注,足登齐头方口的勾履。像二号俑坑内,在射兵小营的左后方有一尊壮年将俑,两只手交叠腹前,作拄剑的姿势。其服饰相当华丽,内袍大红色,外袍褐色,里长表短,口卷在肘下,加之胸前飘拂着的两片桔红色缨蕤和下面粉红色的跗注,色彩对比异常强烈。再因陪衬着胸和背的带头花、博大的披膊及细甲周缘的图案花纹,更显得富丽堂皇。同样,在射、步混编小营左后方的一尊留山羊胡、左手提剑的老年将俑,也是在盛装之下显示着一种凛然的威严。 还有一种将俑,头戴切云之冠,穿着曲裾式战袍,但并不擐甲。腰间勒革带,著跗注,足登履。尽管打扮朴素,但仍不失其将军风度。 秦代将军本是带有卫队的,即商君书中所谓的“短兵”(一说属于步兵)。该书境内篇说,拥有短兵数量不等的将军按级别递升的有“屯长”(即“伍长”)、“将”(百人的指挥)、“五百主”(五百人的指挥)、“二五百主”(主将)、“国尉”、“大将”等。其中的“百将”、“屯长”只有斩获敌人“三十三首”才可取得此军职,但他们都不能带短兵,而且还是要继续直接作战的下级指挥官。“国尉”和“大将”虽有短兵,却是不直接带兵的,属于最高一级的统帅。那么,秦俑坑的将属于“五百主”,抑或是“二五百主”,还需要待全面发掘之后来确定。 ()佐俑 在俑坑中,立于各级将俑之侧。头戴长冠,著战袍,袍外擐甲。佐俑之甲衣较为特殊,也容易辨识。有两种形式:一是仅有前胸甲,用宽幅的两条纽带连接着甲的上两角,经过两肩,再在背部交叉后由腰际拴住甲边;另一种是细叶甲,其下摆平齐,披膊较长。佐俑的甲衣都留有较宽的周边,上面原来绘有图案花纹。 ()吏俑 戴长冠,穿战袍或袍外擐甲。多腿扎行,足登方口屦或合鞮(革靴)。吏俑是指挥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常同士兵俑编列在一起。特有的姿势是:右臂曲肘,手指环握(原拄长兵器):左手略向前伸,四指并拢。似在直接管束士卒,又是士卒行止的标准。其地位显然是军吏中最低的一级。一号俑坑矩阵的前锋由三排穿战袍的立俑组成,其中就有三尊著甲的吏俑。三吏俑分别位于前锋的中心部位和两端,其身份很可能是这支射兵队列里的“发弩啬夫”或“队率”。 ()步兵俑 实际是战车后的“甲士”。根据穿战袍或袍外擐甲的两种情况,分别称为“袍俑”(或称“战袍武士俑”)和“甲俑”(或称“铠甲武士俑”)。随车的步兵俑多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而且免胄束发,袍外擐铠,下具膝缚,腿扎行或胫衣,足登浅屦或合鞮,手执长兵器。在一号坑矩阵阵体前部的两侧,有两部分由戴武帻、执长铍的甲俑组成对称的兵力单位,大概是军中勇于白刃格斗的“长铍队”。 ()射兵俑 实际是穿战袍或铠甲的步卒俑,不过因使用弓弩而又集中地作为军阵的前锋、两翼或单独混编在随车步兵里罢了。把远射程武器的士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在战国时称做“材士”,到了秦代则名之曰“材官”。射兵的武士是经过严格挑选而又专门受过训练的“材力之士”。汉旧仪载:“尝以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尉都试材官、骑士,习射,驰战阵。”秦二世也曾“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史记秦始皇本纪)。足踏弩装矢者被称“蹶张士”,把靠臂力开弓者称做“引强”。而秦代的弩兵在军队中统归“发弩啬夫”管理(云梦秦简秦律杂抄)。 秦俑坑中的射兵陶俑取两种姿态,一是立姿,一是蹲姿。立姿射兵陶俑梳椎髻,穿战袍,左臂斜垂伸手,右肘曲至胸前,头偏向左侧同伸半步的左足、左臂处在一个垂直面上,右足后蹬同左足成丁字步站立。目视左前方,神态异常生动。吴越春秋载,陈音对越王谈弩射的姿式是“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秦立射俑表现的正是搭箭开弓、抬臂瞄准的一刹那。 蹲姿射俑绾椎髻,穿铠甲,取下蹲姿态。左腿曲蹲,右膝着地,臀压右脚后跟上。挺胸,身躯扭转偏向左侧。左臂曲折,肘置左膝上,手心护胸。右臂微曲,放在胯侧。两手一上一下,作持弩弓状。此式俑目视前方,神情严肃,似专注目标、待令趋发。 ()车兵俑 车兵是由战斗乘员凭借战车作战而组成,属于一种古老的兵种。控驭车马的叫“御士”(又名“车御”、“御手”,也简称“御”),车上另外两名直接对敌的甲士统为“车士”,分称“车左”和“车右”。秦俑战车马主要集中在二号坑里,车上的三位战斗乘员全是穿铠甲的武士俑。其中两车士俑头戴武帻,腿著胫衣,足登浅屦,分开站在车之两侧。他们靠车的手作按舆状,外侧的手则拄长兵器,足向外翻,形成对称。车御俑的装束与车士俑绝然不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帻上压长冠,甲衣具有盆领、臂、护手甲,御者甲衣修长而齐与膝等,采取“全蔽式”,从而使身体得到良好的保护。因为车兵是以“乘”为作战单位的,而作战又是以车御和车士的个人技能及其相互配合为前提的,所以对选士的条件和训练也就相当地严格。秦律杂抄规定:“驾驺四岁,不能驾御,貲教者一盾,免,尝(偿)四岁繇戍。”六韬规定选车士要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合今173米)以上,训练中要达到“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能力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秦车兵俑形体魁梧,年轻英俊:其御俑身体挺直,两脚分开站立,双臂前伸,手握六辔,目视车前,聚精会神,完全是位御术娴熟者的艺术形象;其车士俑按车执兵,神态自若,机警敏捷,显然是“武士之士”的模拟物。 ()骑兵俑 在三个秦俑坑内,惟独二号坑有骑兵俑,计116骑。但这些骑兵无一乘马,都是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暂作静态的骑士。秦骑士俑头戴“武弁”(即覆杯状圆形小帽),带扣的缨带结于颌下。身穿交领右衽短褶,擐套无披膊短甲。下体著紧窄长,足登合鞮。这种装束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