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祭祀建筑 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至封建社会结束迄未少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历代祭祀这些神祗和祖先及古圣先贤的建筑统称为“坛庙”,建筑史家又常称其为“礼制建筑”,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既不同于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寺、观、神庙、教堂或礼拜寺,也不同于直接服务于人生的宫殿、衙署、园林和住宅。在有些时候,用来祭祀自然神祗的,可以被当作一种准宗教建筑,而祭祀祖先和古代圣贤的,则更多具有纪念堂的意义。自然神中,天居首位,其次为地,再次为社(国土之神)、稷(五谷之神)、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以及农、蚕、马、蝗等神。祖先崇拜居于首位的是当今皇帝的先祖,以下是历代圣贤和帝王,如孔子关羽、诸葛亮,以及各地尊奉的城隍和各宗族的祖先等。这些神祗和祖先的地位等词有差,祭礼的规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只有皇帝或其特命的代表,才能以国家的名义主持对最高神祗天、地、日、月和具有全国意义的社、稷以及最重要的名山(五岳)、大川(四渎、四海)的正式祀典,郡县只能祭祀本土本地的社稷、山川,乡村只能祭祀本村的土地。只有皇帝可以主持皇族太庙的祭祀和国家级的祭孔大典,郡县也可以祭祀孔子、其他圣贤以及本地城隍,一般家族祭祀本族祖先,而普通家庭不过在堂屋正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而已。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清醒的儒学理性的思想核心,本来是关注人间秩序的和谐安定,对于虚无飘渺的神灵世界则尽量回避。当有人问到孔子神鬼之事时,他总是以机智的反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提醒人们首先关注人事。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情况的制约下,神灵观念的产生又是必然的。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并由此发展为原始宗教。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早熟,进入了文明时代,原始的许多观念包括对自然神和祖先的崇拜被保留下来,并经过儒家按照自己的观念下心底改造与装扮,从而等到强化,即以神权和族权来烘托皇权,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方面是宣扬天命观把自然按封建等级制的模式加以人格化和等级化,再通过这人格化了的自然来证明人间等级制的合理和不可变易性,给统治者戴上“君权神授”的神圣光环;另一方面又强化着维系封建秩序的另一纽带即血缘宗族关系,以至祭祀先贤圣哲的意义的着重点已不于那些先人的本来面目,被人所看重或加以神化的只是他们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堪为楷模的行事准则。敬天法祖,追远事今,历来为各代儒者和最高统治者所重视。孔子说:“郊社(祭祀天地社稷)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音帝,夏祭)尝(音常,秋祭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中庸)意思是,只要做好祭祀这件大事,治理国家也就不难了。所以,坛庙建筑实际是借神祗和祖先来人事,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体现,也是坛庙建筑在以儒为本的中国历久长存的原因。这两种崇拜的祭祀方式,一般来说的“祀于内为祖,祀于外为社”。“祖”即祖先,祭礼多在室内,名为庙,如太庙、孔庙、关帝庙、历代王庙、城隍庙、四川都江堰的儿郎庙等;或称为祠,如武侯祠、司马光祠、各地的先贤祠和大家族的祠堂。宋代太原的晋祠也属此类。“社”代表自然神,多为“露祭”,又称“望祭”,祭礼是在室外露天举行的,通常在平地上建方形或圆形层台,称为“坛”,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山川坛、社稷坛等。不少自然神被人化,如东岳大帝、后土娘娘、土地公公等,对它们的祭祀也常在室内,也称为庙或祠,如岱庙(祀泰山)、中岳庙(祀嵩山)、宋金山西汾阴后土祠、元代山西洪洞水神庙,以至各地的土地庙、龙王庙,等等。在坛庙建筑中,坛具有更多不同于其他建筑的特点,庙和祠则大多像是宫殿、衙署、住宅的放大或缩小。本介绍涉及的祭祀建筑,都是由官方主持建造的坛庙,多数属国家级,如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曲阜孔庙等,也包括官方主持的各地文庙。至于民间祭祀建筑容另作补述。一 北京天坛沿革 皇帝登基前或每年冬至,都要赴坛祭天告朔,古人云:“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这里所说的“郊”即郊祀天地日月,向来是重要的祭典。东汉以来,历代祭天之所大都在都城南郊,因天属阳,南亦阳。汉唐以后祭天之礼愈发隆重,谓之“有事于南郊”。明清赴天坛郊祀每年要举行三次,即正月上辛日在祈年殿举行的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在圜邱举行 礼,为白谷祈求膏雨;冬至在圜丘举行告祀礼,禀告天帝五谷已丰登,所以,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就是祀年殿和圜邱坛。基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名“方丘”或“方泽坛”。日坛在东郊,月坛在西郊,也是方形,分别于春分,秋分日祭祀。据金礼志,金中都得四坛也是这样的方位。元代成宗时(12981307)建天坛于大都城南七里,大概就在今日天坛的位置,明初南京天地实行和祭,不是路祭,典礼在大祀殿内举行(图854 )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起初仍为合祭,在今天坛祀年殿的位置建大祀殿,方形(图8-55),嘉靖九年(1530)才恢复天地分祭并实行露祭的方式,在大祀殿正南建圜邱,专以祭天;原大祀殿改建为重檐的圆形大殿,改名大檐色代表万物。它们就是现北京天坛圜邱和祀年殿的前身(图8-5659),嘉靖时又在都城北,东仿明初南京和中都之制,位于午门广场东西。清乾隆时重建天坛圜邱,尺寸比嘉靖时扩大几乎一陪,即今日所见的圜邱,乾隆十七(1752 )改大亨殿为祈年殿,三檐一律作青色;后此此殿被火,光绪十六年(1890)循环制重建,遗存至今。 北京天坛基地范围极大,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600米,占地达270多公顷,相当于紫禁城的三陪还多;有两重围墙,东南,西南二角是方角,西北,东北二角是圆角,可能取义于天圆地方,是明初天地合祀规划的遗迹。内重围墙并不在外墙所围面积正中而向东偏移圜邱与祀年殿南北取直,形成在纵轴,也向东偏移,不在内墙所围面积的正中。两次偏移使轴线东移200余米。原先只在外墙西面开有二门,偏北的一门是正门。正门内东西大道南侧有神乐署和牺牲所;进内墙西南后,路南为斋宫,皇帝在冬至前一天在此处住宿并沐浴斋戒。斋宫有两道围墙和两道湖沟,戒备森严(图8-60)。 圜邱在纵轴线南端,为三层白石圆台,底层直径55米,三层总高5米许,每层台四向都有踏道,台沿护以白石栏杆,圜邱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内外墙四正面都有三座白石柩星门,墙身红色,覆青色玻璃瓦。在圜邱北有平时供“吴天上帝“的圆殿,明黄穹宇,坐落在一直径63米的圆形院落后部,殿前左右各一配殿。圆殿建在白石圆台基上,单檐攒尖顶覆蓝色琉璃瓦,上有 金宝顶,全高约20米。此殿造型精美,比例适度,金顶,蓝瓦,红柱,白台色彩瑰丽。殿内圆形藻井更是富丽,由斗拱层叠构成复杂的向心图案既是结构的坦然显露,又是建筑装饰精品,圆院北面无门,须从南门由院外绕至院北,过成贞门后,是一条名为”丹陆桥的南北大道,大道宽达米,长约米,高出左右地面约米,全为砖石铺砌,没有绿化大道北墙过券门为祀年门,门内四周院墙围成方院,中轴线上是壮丽的祀年殿,殿南左右配殿,。祀年殿坐落在总高米的三层白石圆台上,石台下层直径米,圆殿直径米,屋顶为三重檐攒尖顶,连台高米,殿内也有极精美的圆形藻井,方院之北另有一封闭小方院,内为皇乾殿,平时用以存放神牌(图;图板) 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 天坛是世界级的珍贵的艺术遗产,其主题是赞颂至高无上的“天”,全部艺术手段都用来渲染天的肃穆崇高,取得非凡的成就。天坛总面积比紫禁城大出好几倍,建筑密度却小很多,绝大部分面积都笼罩在苍松翠柏之下,涛声盈耳,青翠满眼,一片深邃静谧的气氛;入此境内,肃穆之气森森而来,天坛的纵轴东移是为了尽量加长从西门进入的距离。人们在长长的行进过程中,似乎愈来愈远离人寰尘世,距神祗越来越近了;空间与时间互相转化,感情得以充分深化。 圜丘通体洁白,晶莹若玉,台面平整如坻,空无一物,象征着天空的清澈明净。两重围墙都很低矮,仅高一米许,是有意采用缩小尺度的手法,藉以反衬石台之高,同时又尽量不遮挡回望的视野,视野可远及城外的树林和更远的天际线,颇有高可及天的感觉。水经注记汉长安礼制建筑明堂辟雍说;垣高无蔽目之照,可见这种处理手法早已出现。围墙深重的色彩对比出石台的白,墙上的白石棂星门则以其白与石台呼应,并有助于打破长墙的单调。丹陛桥的手法同于圜丘,人行与大道上放眼所见都是大片天空和树顶,如同在空中行走。祈年殿的方圆地坪也高于院外,人立在三层白石台上可高出院外地面10米,景象也很辽阔。大殿三重青色玻璃瓦顶与天空色相相近。圆顶?尖,似已融入蓝天。所有这些,都是要造成人天相亲相近的意象。 天坛还广泛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三座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及一些院墙都是用圆形平面,天圆地方,法天象地,发人联想。又用数字来象征与主题有关的各种意义,如“天”属阳,圜丘就大量使用阳数“奇数”,阳数之极为九,台面围绕中心的一块圆石共有九圈铺石,每圈石数为九,十八,二十七.;三层石台及各围以四段石栏,每段栏板数目由上而下也是九,十八,二十七:此外如台阶的步数,各层石台的直径和高度,也都是九或九的倍数,祈年殿用为祈求农业丰收,所以又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目,如用十二根外檐柱支持下檐,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用十二根内柱支持中檐,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这二十四根柱子又象征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最内四根“龙金柱”支撑上檐,则代表四季。联想与象征有助于标示主题,作为辅助手法,也有偶尔一用的价值。但建筑艺术的根本,还是通过实体与空间及其组合变化来造成一种氛围。在形式美方面,天坛的建造者们也做了许多努力。皇穹宇院落的封闭与圜丘的开阔适成对比,皇乾殿与祈年殿之间也有这种对比。轴线两端的皇穹宇与祈年殿形象相近,首尾呼应;南端的圆台圆院与北端的方院又是一种对比。两端的重点用单陛桥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此外各建筑物的尺度,色彩和造型比例都经过推敲,其主要视点处的视觉效果尤其受到重视,如透过皇穹宇的券门和透过祈年门的柱坊形成的“画框”观赏皇穹宇和祈年殿,都有极好的框景效果。人立于祈年门后檐柱处看祈年殿视点离祈年殿中心的距离约等于祈年殿底层石台的直径,也约等于祈年殿总高的三倍,无论是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都处于最佳状态,且左右配殿都退出此视野以外,从而突出了主体建筑祈年殿。至于皇穹宇院落不开北面,圆院背对成贞门,使交通有所阻断,气势也有所中断,也许是天坛建筑群美中不足之处,但这完全是出于礼制的要求,有其存在的缘由。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天”是最高的神祗,皇帝称为天子,地位在天之下,中国向以南为尊,所以皇穹宇院落是不能允许人们包括皇帝从北进入的。明会要说:“天子祭天,升自午陛,北向,答阳之义也”,“午”就是南,说明皇帝由南朝北行礼。二 北京社稷坛社为国土之神,又称五土之神,五土指国土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土;稷为五谷之神。中国向以农业立国,所以社稷之祭是一个隆重的礼典。社稷一词又可代表国家。中国早就有社祭的观念,考工记已说到“左祖友社”,即将太庙置于宫之左(东),太社在宫之右(西),汉代以来大致都是这样,至明代犹是。 明初南京社稷分坛而祭,洪武十年合为一坛。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建成社稷坛,合祭,在午门广场西侧,与广场东侧的太庙对遥遥对称。在古人的观念中,社稷属阴,地位在“天”和天子之下,故皇帝行礼时面南。明会要说:“祭社,升自子陛,南向,答阴之义也”,“子”即北方。于是,社稷坛的建筑系列自北而南,一反中国建筑自南而北的通例。天子自午门广场的西门阙右门出,西行至社稷坛北门,再向南经享殿和拜殿,进入坛区?墙的北?星门,由北阶登坛。 坛方形,三星,下层每边长约20米,三层总高不到2米,比天坛?丘的规模小了很多。方坛不设栏杆,四面个出踏道,坛顶平整,铺五色土。五色即青白?黑黄。按照古人观念,五色与五方对应,在坛顶中央先划出一个小方块,方块四角与方坛对应角之间连直线,将坛顶分为五块,再依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铺填各色土,象征普天下莫非王土。方形?墙四面琉璃瓦顶也按方位施用不同颜色。?墙只有一道,四门正中各立一座白石棂星门 社稷坛包括拜殿、享殿在内围以红墙,所围面积大约只占坛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院内没有绿化,但院外浓荫蔽天,使坛区如同一方林中空地,深密和开朗有很强对比。除北京外,明代各封国和府县也各建社稷坛,但尺度更小,坛上只能依各地所属方位铺一色土。三 孔庙 在封建社会,孔子首道统治阶级和全社会的极大崇敬,由官方建庙崇祀,即为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或孔圣庙。若孔庙与官学结合,则称学宫。最大的孔庙在孔子家乡曲阜。曲阜孔庙最早的孔庙是鲁哀公在孔子逝世后第二年(前478)以孔子故居三间宅屋改立而成。刘邦到鲁,曾以最高礼节祭祀孔子。东汉桓帝元嘉三年(153),朝廷以国家名义在曲阜正式建立孔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以后,即使是少数民族入住中原的时代如金、元和清,朝廷对曲阜孔庙的尊崇亦未见少衰。现存曲阜孔庙仍孔子故居旧地,即鲁曲阜城内西南部。宋时规模已很宏大,金代续有建造,明代又将当时的曲阜城从四十五里外整个搬来,以“移县城卫庙”,孔庙就在全城中轴线上。明清时孔庙曾屡次被火又屡次重建,现存者仍保存了明代的格局,其中除少数次要建筑为金元所建外,多是明代和清雍正时的遗物。孔庙坐北朝南,狭而深长,正门正对县城南门仰圣门。仰圣门是明代移县就庙时所建,有瓮城向南凸出,平时不开,只在皇帝遣使致祭时偶尔开启,代替一般地方孔庙门前的“万仞宫墙”。庙基宽约140米,南北长达600余米,约占全城南北深度的三分之二。在孔庙中部有东、西门和县城东西街道相接,东街上建鼓楼,在东街路北孔庙东门与鼓楼之间,紧邻孔庙有面积甚大的衍圣公府,是孔子子孙世代袭封的衍圣公衙门和府邸。孔庙自南而北可分为八进,前三进是全庙的前导部分,广植松柏,后五进是孔庙主体。庙门前有金声为击钟,玉振门指击磐,金始而玉终,是奏乐的全过程,喻指孔门儒学一以贯之的道。棂星门的形制唐代已有,后来以此式门附会天上的灵星,意义渐转神圣,古代举行尊贵祭祀前应先祀灵星,所以棂星门在明清只有如天坛和皇陵等才设有,孔门也有,示意尊孔如尊天。灵星又“主得士之庆”,与儒学培养人才也有关系。进入棂星门为第一进,很浅,中轴线上有太和元气和至圣庙两座石坊,院落东、西墙也各立一石坊,通孔庙东、西墙外的纵街。“太和元气”喻孔门之道如同天地循环往复,永存不替。第二进颇深,院落呈方形,是前导部分的主体,处理也较丰富:东西墙上各有三间小门通向纵街,在院北通入第三进的门前有一条东西的小河和三座石桥,类似宫殿前的金水河。第三进较第二进浅,院北大中门左右接东西掖门和院墙,再接曲尺形角楼,表明大中门以后才是孔庙主体。第四进的主体建筑为高大的奎文阁,三层,高达24米,是孔庙中唯一的楼阁,作藏书楼,重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为明清著名楼阁之一。奎文阁左右接门屋及执事房后的围墙,此墙向前转折形成倒凹字形,再向东、西折去,隔出东、西两个小方院,为皇帝祭孔时驻骅斋宿之所。在奎文阁与大中门之间又有一座小殿,名同文门,立各代碑刻十九通。第五院内有东西横路通毓粹门和观德门,为了连通城市东西于道的交通线。路南路北列金元以来各代碑亭十三座。 自第六进以后孔庙分为左中右三路,以中路为主。中路为一连通两进的纵长方形大院,前缘为大成门和左右掖门;中部大成殿内奉孔子塑像,是孔庙的核心建筑,面阔七间带周围廊,进深四间,覆重檐歇山顶,坐落在两层白石台上。石台前出宽大月台,是举行大祭典时列陈舞乐的地方。大成殿檐柱全为石柱,正面十柱雕满盘龙。孟子赞孔子是“集大成者”,唐代又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诏明文宣王殿大成”,从此各地孔庙庙门和主殿皆名“大成”。在殿、门之间有杏坛,环植以杏,象征为孔子讲学的地方。庄子.渔父偏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上的建筑为重檐十字脊顶,造型甚佳。大成殿院落东西围以廊庑各四十间,祀孔子门徒和历代大儒一百五十六人。大成殿后为寝室,祀孔子之妻 氏。相当于中路第六、第七进的深度,东路有三进,为诗礼堂、崇圣祠和家庙,祀孔子五代祖先;西路两进,为金丝堂、启圣殿,启圣殿后又有寝殿,祀孔子父母。第八进中路为圣迹殿,院门与前部中路相通,殿内藏了孔子圣迹图石刻碑数百面。东、西路各有一座三合院,皆为神厨(图87479)。以上建筑,大多是黄琉璃瓦,红柱,红墙,白石栏,通行明清北京官式做法,工程筹建都由朝廷主持。孔庙形制,若与紫禁城相比,大中门,同文门和奎文阁好似天安门,端门和午门;大成门好似太和门,门前横路连接城市也正与太和门前横路通关华,西华二门再与城市连接一样;其后大成殿一组及东西二路亦似紫禁城的中路和东西附官。孔庙的规划和建筑等级的高贵,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 地方孔庙与学官北齐时开始在各地建立孔庙。唐贞观四年(630)和咸亨元年(670)曾两次诏全国各地皆立孔庙,现在所见的孔庙都是明清两代的遗存。地方孔庙常称为文庙,多建在城内,布局大致相同,由前年后中轴线上一般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或称戟门),大成殿,崇圣殿等建筑。照壁一般很高大,其上大书“万仞官墙”。子贡曾赞孔子说:“夫人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墙”,意谓“夫子之墙”虽只数仞,若不得其门,也不能深入孔学之堂奥。现以“万仞”名墙,更极言孔学之博大。明清时的棂星门一般作冲天牌楼式,即柱子高出牌楼之上,也有的不“冲天”,或五间六柱,或三间四柱,或一间二柱;也有的一字并立三座,多为一间二柱,或三间四柱居中,两边并立一间二柱,甚至三座都是三间四柱的。在万仞宫墙与棂星门之间,东围礼门,西围仪门,组成一座广场,是孔庙的前区。两门旁各立“下马牌”,书刻“官员兵民人等至此下马”也有的将棂星门至于泮池后面,泮音绊,诗经鲁颂泮水笺云:“泮之言半也”。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是说天子之学周环以水,称辟雍;诸侯之学是“半天子之学”,只能半面环水,故称泮宫。按中国风水学说,若基地前有小河横过,且河道是向外弧转的“冠带水”,则为吉地。事实上,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取水与排水,向外弧转使建筑群前面有充足的场地,水流大时也只冲刷凸出的一面,不致波及建筑。所以,在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群前常以人工挖出这样的小河,如北京紫禁城的“金水河”。结合“泮宫”的意义,现存文庙的泮池都是一座半圆形水池,圆弧向外,跨池有一或三座小桥, 文庙也因此称为泮宫。泮池又被比喻性地称为“学海”。“书山无际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周”,提示孔门学子用心向学。泮池上的桥因此又称状元桥,崇圣殿在大成殿后,供奉孔子五世先祖;若只供孔子父母,则称启圣殿。 泮池左右的配殿常称乡贤祠和名宦祠,供奉本乡名人。大成殿东西两庑供孔门七十二贤和历代大儒。以上是各地文庙一般通行的布局,也有的依规模大小做各种变通处理。此外,建筑群中还常有钟楼,鼓楼,牌亭,华表等小品,对称布设在中轴两侧,有些大的文庙还有奎星楼,在中轴线上。奎星或称魁星,传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各地文庙都由官方主持建修,风格庄重整肃,大成殿常为五间重檐歇山顶,有时覆黄琉璃瓦。 现略举四川资中文庙(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和湖南岳阳,湘阳,台湾新竹等文庙为例,以概其余。 文庙中常附有传授儒学的教学建筑,称学宫。学宫也由官方主持,称为官学。早在三国魏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础强化人教版(五四制)6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突破训练)附答案详解
- 热风炉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推拿治疗学试题带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汽车回收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紧固件螺纹成型工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初中毕业班教师工作总结
- 国企企业面试高频题答题技巧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押题宝典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通关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基础强化华东师大版7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审定版附答案详解
- 生活中的会计课件
- 辽宁大学学生手册
- CorelDRAW教学讲解课件
-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酒水购销合同范本(3篇)
- 师说一等奖优秀课件师说优质课一等奖
- 学习罗阳青年队故事PPT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携手拼搏奉献PPT课件(带内容)
- 小学生打扫卫生值日表word模板
- 新水浒q传乡试会试测验题目
- 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
- 地基承载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