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代码 : 学号:061001010062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06级作者:郭晓静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王青(教授)完成时间:摘要:地理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到了一个高度。本文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培养学生的对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中生对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到的地理挂图、教具等比较感兴趣,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合理运用。删除然后再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即“老师讲的都正确”以及“一味相信书本”等删除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及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删除创新能力加“;中学生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把人才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1】对于初中生是中学生还是初中生来说,在小学学习时期已经接触一些科普改为地理知识,比如太阳东升西落等,这已经使充满好奇心的他们感兴趣,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逐步形成地理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缺乏过度。1 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2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时, 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激趣、引趣和索趣。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对于其他学科要容易的多。比如在讲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教具这一优势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来。自从,学生看到一白雪皑皑、形似雪山状的自制教具时,看到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时,就可以预料到“老天不负有心人”,那堂课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连平常不怎么听课、所谓的“差生”都忍不住和同学争论起有关“等高线的稀疏与坡度陡缓的问题来”。而且一鸣惊人的“他”还引起了班里讨论问题的一小高潮。缘由是这样的,让他们观察实物,根据所学有关等高线的知识,自己设计一条登山路线。其实,无非有两种答案,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等高线比较稀疏的那一条也就意味着上山比较容易、省力气,但他与众不同选择了坡度较陡的一侧,因为可以挑战自我。课后反思时,现代的教学就要这样,有争论才会使课堂上有新的闪光点,才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他们创造的机会。2 破除权威,鼓励质疑,树立信心创新的突破口累赘,后加点引子2.1 破除权威,树立信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老师也会因为“术业有专攻”,对一些问题不是特别了解,而往往有时学生因为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而了解较深刻,这时教师可以虚心请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方面有更大的动力(可以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广),又可以让学生打破“老师就是对的”思维定势,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本学科的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是无数科学家与谬误作斗争的过程。法拉第说,科学家“不应是个人的崇拜者,应该是事物的崇拜者,真理的探求是他的惟一目标。”【3】在科学发展史上,由于受传统观念、原有理论、技术的束缚,一些科学家虽然已经走到了新发现的大门口,但却失去了机会。例如普利斯特里已经在实验中析出了氧气,由于受燃素说的束缚而未能发现氧气。而拉瓦锡却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4】2.2 鼓励质疑,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创新的突破口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5】初中生有较强的可塑性,就看老师要如何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一所高升学率的私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因为在初中时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无论什么学科只要能把书本上的内容背下来,考试绝对没问题。在刚刚开始的高中学习,这种方法还勉强应付,随着学习内容的多变,逐步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在下滑。研究表明:这些学生的思维定势阻碍了他们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如前所述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创新。比如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正因为没有任何传统习惯的束缚,不存在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故能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上得到启示,也才能使魏格纳在当时海陆固定论盛行的时代,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提出了“泛大陆”的理论观点,奏响了地学革命的前奏曲。3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想法是很大胆、很有意见性的。这就要求老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言论自由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平台。3.1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想让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他首先要对这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样他才有可能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这一点。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最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能激起情感的境界。3.2 精心创设最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被别人吊着胃口,是很不是滋味的,因为急切的想知道接下来的内容。利用人的这一特点,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提问题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进入思维过程。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部分,在讲解了基本概念后,让学生对概念有了一定的把握后,用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逐步对概念进行加深,进行综合运用。右 侧左侧 1、 图1.3-14中,首尾相连的线在海平面以上称之为什么,在海平面以下呢?2、 图1.3-14中,图中所示线是什么线,它与另一中线在表示上有什么区别(提示:正或负)3、 图1.3-14中,图中有几条等高线,他们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米,该图的等高距又是多少米?4、 图1.3-14中,上面的图形称之为平面图,下面的称为剖面图,从剖面图中可以很直观的读出该幅图有几座山?对应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山顶用什么表示的?5、 图1.3-14中,有两个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先到山顶插上红旗,第一组从左侧上山,第二组从右侧上山,你认为哪一组能先到?为什么?6、 根据图1.3-14,分组讨论怎么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剖面图? 通过这六个逐步加深难度的小问题,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3 加强情感教育人是感性的,是易被外界情绪所影响的。有一位实习生,第一次课难免会有一些紧张。聪明的学生们为了鼓励这位已见习一个月的小老师,在上课前用热烈的掌声给她鼓励、肯定。这位实习生受到学生们的鼓励,很顺利地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是点燃学生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神。因此,教师应营造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 多于学生交流,多鼓励他们。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6】赏识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因此, 情感教育特别重要。4 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4.1 运用语言艺术, 创造地理意境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综合性强, 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特别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身感受的, 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 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 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世界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 用“亚非北南美, 南极欧大洋”和“太平大西洋, 印度北冰洋”,这两句口诀帮助学生记住“七大洲、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的排位,即简单又好记, 重点也得到了深化理解; 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讲述气温的日变化等。4.2 运用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7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古人也说过“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运用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两者兼备,会使教学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抽象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形成创新型思维。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地理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地理课内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8】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方式。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 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去触摸课堂教学无法获取的东西。例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但我们可以利用贵州这一山地高原的地形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通过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和参观,抽象的原理顿时就变成了活生生的实体,学生一下子就把图和景联系起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从图到实地考察,加深概念的理解,再由图到制作模型,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诸如这样的课外活动课,还有社会调查(如小区人口民族构成的调查、资源调查、环境调查等) ,实践活动(如学校平面地图的绘制等) ,手工制作,兴趣活动小组(科普园地) 等多种多样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动手、多思、多问、多做,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发观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结语随着与国外交流的加强,我们清楚地知道之前我们国家应试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高分、低能”,是适应不了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创新教育呼之欲出,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应对当前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各科任课教师都应该深刻思考、反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着入点,然后打破思维定势,鼓励他们质疑,要相信自己,在此之上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逐步引导,形成创新思维,最后在实践中巩固。 参考文献: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5日.应胃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