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1页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2页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3页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4页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一课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爱国志士,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两首诗歌,感悟名人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 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3、 学会在田子格中书写“塞”字。教学重、难点:1、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从论语诗经到诸子百家,一直到唐诗、宋词,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唐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两首。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两首)生:齐读课题。二、新课师:由于古诗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我们学习古诗前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先来看第一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请看大屏幕,在我国从秦、汉时代就开始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的入侵,匈奴和汉朝的战争从秦朝时开始,一直到汉朝,唐朝,一直没有间断过,匈奴在阴山一带,常常入侵中原,兵士驻守边关的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最后成了长期驻守边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和家人团聚。师:正如此,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王昌龄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关于边塞诗人,你了解多少?生1:老师,我知道慕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王昌龄。生2: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师:同学们,你们掌握的知识可真丰富/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出塞(教师板书课题:出塞,学生齐读)屏幕出示“塞”字)师:同学们,来看大屏幕上的“塞”,仔细观察,它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才能写好它?生1:这个字是上中下结构的字。生2:要写好这个字,中间部分要写得大。师:对,同学们可真擅于观察,我们写“塞”字的时候,宝字盖要写得扁平,中间部分写得最大,盖住下面的土字。(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书写“塞”字)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把这个字写三个。(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师:老师发现三年六班的同学们字写得可真漂亮,朗读水平怎么样呢,老师想检查一下,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同意)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指名朗读)师: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准确,但是,要想读好古诗,必须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而理解诗意呢,要从题目开始。我们先看题目“出塞” “塞”指的是什么/?生:边关。师:那“出塞”呢?生:去边关。生:到边关去。师:对,题目就是诗的眼睛,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士兵驻守驻守边关的事儿。诗中都定了边关的哪些事儿呢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谁来读一读,在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指生读诗。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词,同学们请看“万里长征”是什么意思?生:万里长征就是出征到一万里之外。师:对,万里长征就是指远征万里,到很远的地方去。指的是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远离家乡。师:“人未还”呢?生:人没有回来。师:未是没有的意思,谁没有回来?(学生回答),就是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没有回来。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师:(屏幕出示)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驻守在边关的将士们们至今还没有返回家园。知道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好它呢?生:深沉。生:同情边关将士的语气。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从时间上来看,从秦朝开始,到汉朝,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唐朝,一千多年的时间,无数的将士们驻守边关,他们有家不能回,只能靠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所以要读出“凝重”的语气。万里长征人未还,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辈子能不能回到家乡还是个未知数,面对这些将士们,我们对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是“同情”,谁能用凝重、同情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师: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面对如此孤寂的士兵生活,他们又寄予什么样的希望呢?诗的后两句告诉了我们答案,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诗?指名读。师: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师:但使“是什么意思?生:只要。师:“龙城飞将”呢?(屏幕出示李广图片)同学们请看,画面上这位神采弈弈的大将军就是“龙将飞将”,他英勇善战,曾经使匈奴人闻风丧胆。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生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师:其实这两句诗也写出了诗人的希望,诗人希望的是什么呢?“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希望李广将军在,也就是希望像李广将军那样的人在,早日平息战乱,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现在我们理解了研讨的情感,也进入了古诗的意境,如何来读好这首诗呢,谁想试一试?生:有流利地朗读。师:你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但这只是我们读一般课文的要求,而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古诗,对古诗,不但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老师用斜线画出了这首诗的停顿,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吧,可以多读几遍。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评价。师:这首诗我们学习完了,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呢?生1:我们读了古诗。生2: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师:首先老师要求你们读准古诗的读音,简单地说就是“读诗音”(板书),后又理解了研讨的意思,可以说是“明诗意”(板书),最后,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就是“悟诗情”(板书)师:这个方法就是学习古诗常用的方法,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和同桌合作学习本节课的第二首古诗示儿。(板书)在自学之前,我们同样也了解一下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屏幕出示)1126年,北方的金兵占领了南宋的国都汴州,朝廷向南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示儿这首诗就是作者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儿子们的临终嘱付。师: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一定会对同学们的自学有所帮助的,现在自学开始。学生同桌一组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第一步,读诗音,谁来读?生:流利地朗读。师:第二步,明诗理?学生解释诗的意思,教师补充。师:第三步,悟诗情?作者已经重病在床,他也知道自己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但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祖国的统一,这也就是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师:同学们,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学生自由朗读。生:这两首诗都应当用低沉的语调读。师:你可真是个用心观察的孩子。生:他们两个都是很爱国的。师:真聪明!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诗抒发了作者希望停止战争,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