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中篇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军事理论中篇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军事理论中篇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军事理论中篇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军事理论中篇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 / 14六精确制导武器定义:直接命中概率超过50%的武器。(直接命中: 圆概率误差(CEP)小于该武器弹头的杀伤半径。)制导系统:导引与控制系统的总称导引系统:对导弹重心运动进行控制控制系统:对导弹绕重心的角运动进行控制各导弹的控制系统基本相同,而导引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差较大自主式制导系统 导引信号不依赖于目标或制导站 测量地球或宇宙空间的物理持性,从而决定导弹的飞行轨迹 制导方法完全自主 不易受干扰(GPS制导方式除外) 仅适于攻击固定目标类型: 惯性制导 地形匹配制导 景象景物匹配制导 GPS制导 星光(天文)制导 程序制导 惯性制导原理及组成 基本原理: 根据物体的惯性,以测量导弹运动的加速度来确定导弹飞行弹道的制导。 测量的是加速度,调整的也是加速度 组成部分(各部分对制导精度均有影响): 测量装置, 陀螺装置, 程序装置及解算装置等。 特点: 不易受外界干扰; 不受距离限制; 可全天候工作; 同时发射的导弹数量不受限制; 累积误差随射程的增大而增大,制导精度不高 应用: 地地中程导弹、洲际导弹、潜地导弹等地形匹配制导 基本原理 不断测出飞行下方地形的实际高度(非导弹飞行高度)并与所存数字地图做比较 特点: 数字地图的方格越小,制导精度越高 地形越复杂,精度越高 制导精度与射程无关 不需连续使用,只需选择若干定位区景象匹配制导 又称“数字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制导” 适合平坦地形,用于末制导 组成: 成像传感器、图像处理装置、数字相关器和计算机等 景象获得: 雷达、微波辐射计、光学、电视摄像、红外成像区域相关等类型GPS制导特点及应用特点: GPS接收装置小,易作抗震抗热处理 系统价格低 无累积误差(不受射程影响),制导精度高 较易受电子干扰 受美国控制 应用: ATACMS、JSOW、JDAM、战斧巡航导弹等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轨运行: 美国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俄国GLONASS 中国北斗(试运行) 研制中: 欧洲Galileo遥控式制导系统 基本原理:以制导站测定目标和导弹的相对位置,提供导引信号的制导方式。 特点: 导弹受控于制导站 飞行弹道可根据目标运动情况随时改变 适合攻击活动目标 分类(根据导引信号形成情况): 指令制导 波束制导有线电指令制导目视瞄准、手控跟踪、有线传输指令制导 特点:三点法,设备简单、不易干扰,训练射手困难,受地形限制大,导弹飞行速度较低,射击的死区较大 特点:操作简便,攻击的死区较小,命中率较高,受导线的限制 应用:“陶”式、“米兰”、“霍特”等反坦克导弹无线电指令制导 无线电雷达设备制导 特点:作用距离远,制导精度高,易受干扰 应用:SAM-2、美国的“奈基”、英国的“长剑”等防空导弹 电视指令制导 特点:观察直观,易受天气影响,抗干扰性差,作用距离不大 应用:美国“秃鹰”空地导弹波束制导(驾束制导) 导引信号由弹上测定偏离波束轴偏移量的装置和产生所需控制信号的装置形成 分类: 雷达波束制导 利用制导站雷达天线的定向辐射,在空间形成一个狭窄的锥形旋转波束。目前很少采用。 激光波束制导 制导设备简单,工作可靠,对方难以干扰,适合反坦克导弹使用自动寻的制导系统 通常是利用导弹上的接收装置接受目标所辐射或反射的某种能量而实现的。几乎可用于各种制导武器,多作为末级制导 红外线辐射 无线电波 光辐射 声波多用于空空、地空导弹上分类:根据能量来源: 主动式(导弹主动向目标发射能量(电波、激光等) 发射后,仅与目标点有关 半主动式(能量发自设在地面、军舰或飞机上的制导站) 发射后,与制导站及目标点均有关 被动式(能量发自目标) 发射后,仅与目标点有关根据能量类型 雷达自动寻的 毫米波自动寻的 红外线自动寻的 激光自动寻的 声音自动寻的 相关制导方式的特点主要由其能量的特性决定雷达自动寻的制导系统 通常为主动式。在导弹头部安装雷达导引头 优点: 全天候 可实现全向攻击,制导精度较高 制导距离较远 缺点: 易受电子干扰 构造复杂,重量、尺寸大,成本高 应用: 美“不死鸟”等空空导弹,美“霍克”、俄SAM-6等防空导弹红外线自动寻的制导系统 被动式。 优点: 分辨力高;抗干扰性较强;隐蔽性较好 设备简单,重量轻、尺寸小,成本低 缺点: 受天气影响大 不具备敌我识别能力 应用: 美“响尾蛇”等空空导弹,美“小懈树”、SAM-7等防空导弹毫米波自动寻的制导系统 分主动式、半主动式、被动式三种。原理与雷达自动寻的制导系统相同。 毫米波:波长为10-1mm(f=30-300GHz)的电磁波。 主要特点: 受气象和烟尘的影响小,只受大雨影响 制导精度较低激光自动寻的制导 主要特点: 多为半主动式 制导精度极高 抗干扰能力强 成本低,体积小 可用于对固定或活动目标攻击 受气候、烟尘等影响大 应用 激光制导炸弹、反坦克导弹等复合制导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导方式组合而成的制导技术: 自主式+寻的式 自主式+遥控式 遥控式+寻的式 自主式+遥控式+寻的式 优点: 克服了单一制导方式带来的缺陷 制导距离远、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 结构较为复杂 成本高导弹的四要素 有战斗部 常规战斗部、特种(核生化等)战斗部 有动力装置 火箭发动机,涡喷、涡扇、冲压发动机 有制导系统 是飞行器 能在大气层中飞行,而不是仅能在水下航行导弹的分类 按作战任务的性质 战略导弹:执行战略任务,打击战略目标 战役导弹:打击战役纵深内重要目标 战术导弹:直接支援部队战斗行动 按发射点与目标的关系位置 从地面发射:地地、地空、地舰、地潜 从空中发射:空空、空地、空舰、空潜 从水面发射:舰舰、舰地、舰空、舰潜 从水下发射:潜潜、潜地、潜空、潜舰 按发射平台 陆基、车载、机载、舰载等 按射程 近程导弹:8000 km 按攻击目标 反坦克、防空、反舰、反潜、反辐射导弹等 按飞行弹道 飞航式 有翼导弹,大部分飞行轨迹近似水平线,只能在大气层中飞行。 弹道式 飞行轨迹绝大部分为自由抛物体导弹组成 制导系统 战斗部 常规战斗部 核生化战斗部 动力装置 不依赖空气: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 可在大气层外工作。弹道导弹必须用此种发动机 依赖空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 弹体导弹的战斗部常规战斗部 爆破型 利用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大量高温、高压气体的积聚膨胀推动周围介质而造成的冲击波起杀伤作用。 破片型(杀伤型) 依靠具有一定动能和分布密度的破片直接打击目标来实现对目标的杀伤和破坏 聚能破甲型 利用炸药的聚能效应来穿甲导弹的战斗部核战斗部 通常将目标分为面目标和点目标两大类。 对面目标:使用“等效百万吨当量(EMT)”衡量其毁伤能力。n EMT = 弹头数量 (弹头当量) 2/3 对点目标:主要取决于命中精度,而不仅取决于弹头当量和数量。n 点目标毁伤率=弹头数量(弹头当量) 2/3/(导弹精度)2 (导弹精度数值越小,说明制导精度越高)n 命中精度提高1倍(其数值降低为原来的一半),相当于导弹弹头当量提高至8倍导弹的引信 控制战斗部在最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起爆 触发引信非触发引信(近炸引信)导弹的动力装置 液体火箭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 冲压喷气发动机(弹道导弹只能用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导引方法 纯追踪法: 其速度向量每时每刻都指向目标。可攻击固定或活动目标。 比例接近法: 其速度向量的转动角速度正比于目标视线的转动角速度。多用在自动导引。 三点法: 导弹、目标和制导站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方案飞行: 在发射前预定其飞行轨迹。弹道导弹的导引方法 飞行弹道:根据导弹能否受控、发动机是否工作分: 主动段 被动段(又分自由飞行段与再入段) 飞行的主要参数 主动段终点倾角 比推力(每消耗1 kg 燃料所产生的推力)其它制导武器 制导炸弹 无动力,依靠重力向下滑行 电视制导炸弹 激光制导炸弹 制导炮弹 无动力,依靠火炮发射时给予的初速向前飞行 激光制导炮弹 毫米波制导炮弹 制导鱼雷 仅能在水下航行七隐身伪装技术一隐身技术的种类雷达隐身 红外隐身 声隐身 视频(可见光)隐身A 1.雷达隐身外形外形设计对隐身飞行器隐身性能的贡献占2/3,材料占1/3现代典型的隐身外形F-117A的“水晶(钻石)”型B-2的“飞行翼”型隐身外形设计的重点部位是:发动机进气口、排气口、座舱、外挂架、垂尾等尽量避免角反射器结构2. 雷达隐身吸波材料RAM作用: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转换成热能或使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或使电磁能量分散到另外方向上按原理分:转换型:产生磁滞损耗或介质损耗而生热干涉型:利用相位差干涉而抵消雷达吸波涂层、智能型隐身材料现RAM只能有效对抗0.229GHz的厘米波雷达 3. 雷达隐身材料结构型碳-碳复合材料 含铁氧体的玻璃钢材料 充填石墨的复合材料 玻塑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特殊碳纤维增强的碳-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4. 雷达隐身材料非结构型铁氧体吸波材料 纳米吸波材料 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 手征型吸波材料(Chiral Material) 智能型吸波材料5. 雷达隐身电子技术电子对抗措施干扰措施有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两种有源对消技术采用相干手段使目标散射场和人为引入的辐射场在雷达探测方向相干对消,使敌方雷达接收机始终位于合成方向图的零点,从而抑制雷达对目标反射波的接收实例:B-2上的ZSR-63电子战装备6. 雷达隐身等离子体隐身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发生片,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在武器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云,通过设计等离子体的特征参数,使照射到等离子云上的一部分雷达波被吸收,一部分改变传播方向,从而返回到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达到隐身的目的采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飞行器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可降低99%具有吸波频带宽、吸波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不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不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等优点 B 1.红外隐身重要性仅次于雷达隐身;目前主要针对被动式红外探测系统,而未来的红外探测系统将是被动、主动双制式的主要技术途径: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 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 调节目标红外辐射的传输过程(改变红外的辐射方向和特征)2. 红外隐身飞行器具体措施:采用散发热量少的高函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减少或取消加力;表面涂敷红外隐身涂料;改进发动机喷管的设计;强化热排气与冷气流的混合,采用新型燃料;采用闭合回路冷却系统;采用红外干扰措施3.红外隐身坦克及装甲车红外辐射抑制措施:采用陶瓷绝热发动机,以降低红外辐射强度发动机排气和冷却空气出口指向后方降低内部的热耗散,以减少红外辐射采用红外迷彩,采用水幕遮挡C声隐身目的:抑制武器系统噪声,降低对方声探测系统的探测概率噪声源:机械工作噪声,武器部件的运动和排气对周围介质的扰动噪声,及武器构件的振动噪声隐身方法:降低声响频率范围内的声功率;修改噪声的频谱特性(幅值及频率);增加噪声运行途径衰减;对噪声采取遮挡和吸收措施D 视频隐身技术又称可见光隐身技术特殊照明系统 是一种主动伪装手段;适宜颜色;奇异蒙皮;电致变色薄膜;烟幕遮蔽E 伪装植物伪装;迷彩伪装;假目标伪装;烟幕伪装;灯火伪装;音响伪装;电子伪装F隐身技术及武器存在的问题隐身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为在平台内部携带弹药,体积会增大;增加了制造难度,成本大幅攀升;维护困难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作战方面的局限性现用或研制中的隐身飞机都以单站雷达为对抗目标难以在整个电磁及红外频谱保持相同的低可观测性需要外部为其提供数据,有可能被截获隐身飞机在投弹时打开弹舱,破坏了原有的隐身性能 G 1.例题判断题飞行器雷达隐身技术中最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吸波涂料。.F.采用涡扇发动机的导弹的红外隐身性能优于采用火箭发动机的导弹。.T.所有雷达吸波材料都是吸收或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它转化为热能而耗散掉。.F.2. 例题不定选题雷达隐身的手段有: a. 改变结构 b. 采用RAM c. 电子欺骗与干扰 d. 采用有源对消技术 (abcd)提高坦克红外隐身性能的方法有:a. 发动机绝热 b. 采用“钻石”外形c. 降低内部热耗散 d. 采用红外迷彩 (acd)二反雷达隐身技术途径常规探测:有源雷达探测非常规探测:无源微波探测;光学探测;声学探测1.反雷达隐身技术有源雷达探测加紧研究高灵敏度雷达宽/超宽/超视距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谐波雷达,等等扩展雷达的工作波段(米波、毫米波等)将雷达系统安装在空中或空间平台上提高现有雷达的探测能力频率捷变、低旁瓣、窄波束、多波束,等等开展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研究2.反雷达隐身技术无源微波探测1.通过接收被探测目标幅射的电磁信号对其跟踪和定位2.利用电台、电视台甚至民用移动电话发射台在近地空间传输的电磁波,通过区分和处理隐身目标反射的这些电磁波的信号,探测、识别和跟踪隐身目标3.反雷达隐身技术光学探测美国进行的秘密研究表明,激光能有效对付目前的隐身飞机采用大型面阵列的区域凝视技术的红外告警设备以多元或面阵器件为核心探测器的导弹逼近紫外告警系统激光雷达4. 反雷达隐身技术声学探测利用声学探测装置探测隐身飞机和导弹由5个麦克风组成的探测器阵列可以探测8千米外的B-2轰炸机的声音,能够粗略估计信号到达的方向用声波探测潜艇和水面舰艇中频主动被动声纳 甚低频被动拖曳式阵列声纳 低频主动声纳系统 5. 例题1.为探测隐身飞机,既可以用有源的也可用无源的微波探测方法。.T.2.具有反隐身技术的雷达为:a. 米波雷达b. 谐波雷达 c. 激光雷达d. 超视距雷达 (abcd)八.侦察监视技术1.电磁波 可见光:0.40.76 mm 红外线:0.761000 mm 近红外:0.763 mm 中红外:36 mm 远红外:625 mm 极远红外:251000 mm 紫外线:0.010.4 mm 微波:1mm1m(又分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2. 波谱特性(1)波谱特性:物体发射与反射电磁波的能力随波长的变化关系,是探测与区分目标的主要依据。热辐射: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与材料种类、温度、表面特性及颜色有关发射率是探测与识别目标的重要依据最大辐射波长 lmax 与温度 T 的关系:lmax T 2898 (维恩 Wien 公式)3. 波谱特性(2)反射特性:同一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不同不同物体对同一波长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不同4. 大气窗口大气分子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大气窗口:较少被大气吸收的电磁波段0.31.3 mm:可见光,部分紫外、部分近红外1.42.5 mm:近红外35 mm:中红外,发射与反射光谱814 mm(812):远红外,热辐射波段1.5 cm:微波及无线电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等)5. 照相侦察种类:可见光、红外、紫外、多光谱 地面照相:可见光或红外空中照相 卫星照相低空: 1 km 可见光高空:20 km 红外,紫外6.多光谱侦察将目标光谱划分成若干窄的光谱带,同时进行照相或扫描。多光谱照相: 0.351.35 mm多相机型多镜头型单镜头多胶片型多光谱扫描利用光学/机械方法接收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分成若干波谱段(通道)同时进行探测。工作波段范围宽(近紫外远红外),通道多7.夜视技术与器材l 夜间侦察的途径光谱转换(红外见光)亮度增强(微光电子图像可见光)l 夜视器材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微光电视热像仪8.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的主要结构 原理:工作在近红外波段:0.761.2 m 主要结构:红外探照灯红外光学系统红外变像管电源9.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的特点发展较为成熟,造价低廉观察效果较好可探测红外光源具有一定的识别伪装能力易暴露观察实用距离一般约300米主要用于近距离侦察与搜索、短射程武器的夜间瞄准和各种车辆的夜间驾驶10. 微光夜视仪第一代:级联式像增强器(60年代)由光学系统、像增强器、电源组成三级级联,放大约5万倍(1/4月:约145米)第二代:像增强器采用微通道板(70年代)体积小、重量轻、防强光(1/4月:约225米)第三代:采用砷化镓光电阴极和镀离子阻挡膜的微通道板(80年代)砷化镓光电阴极提高了微光管的响应能力,并将工作波长延伸到近红外。 (1/4月:约355米)11. 微光夜视仪的特点被动方式工作,不易暴露观察距离能较远体积小、重量轻受云、雾、星月光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识别伪装的能力弱在星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800米距离上的人员和1.5千米距离上的车辆12. 微光电视闭路微光电视开路微光电视特点与适用范围图像清晰,视距远可实现远距离传送和遥控摄像耗电多,体积、重量大,操作、维护复杂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13. 热像仪(红外前视系统) 成像原理将接收到的目标辐射的红外线(对应于相应温度高低)通过扫描方式(光机)或焦平面成像“光(红外) 电 光(可见)”两次转换相较可见光图像,热像仪图像缺乏层次与立体感完全被动式的红外夜视仪 工作波段:中红外 35 mm 及远红外 814 mm作用距离一般可在1千米以内识别人,2千米以内识别车辆,1520千米以内跟踪飞机 特点不易被对方发现和干扰能实现全天候观察,作用距离远具有较好的识别伪装的能力图像不够清晰,分辨细节的能力较弱体积、重量大,结构复杂,成本高14.对付夜视器材的基本方法利用遮障和地形地物利用复杂的气象条件消除反差(针对微光夜视仪、微光电视)消除温差(仅针对热像仪)机动规避实施干扰火力摧毁15.地面传感器侦察探测地面目标运动所引起的电、磁、声、振动及红外辐射等物理量的变化。振动传感器声响传感器磁性传感器应变电缆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九.电子对抗技术电子对抗的范围(按频谱)n 水声对抗n 射频对抗 电子侦察/反侦察 (隐身与反隐身) 电子干扰/反干扰 电子摧毁与反摧毁n 光电对抗电子对抗的手段n 电子侦察与反侦察 (隐身与反隐身) (制导与反制导)n 电子干扰与反干扰 (电子欺骗与反欺骗)n 火力摧毁与反摧毁无线电通信对抗n 含义:对敌方无线电通信进行电子侦察、干扰和己方无线电通信设备实施反侦察、反干扰进行的电磁斗争。n 目的:阻碍或削弱敌方无线电通信,同时保护己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无线电通信侦察 内容:对敌方各种无线电通信设施所发射的无线电通信信号和指挥联络信号进行搜索、定位、检测、识别、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取敌方电子设备的技术参数、类别、用途、配置等。 基本任务:情报侦察、技术侦察 侦察设备:各种长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无线电接受机、测向机以及各类信号分析设备等;使用这些侦察设备组成地面侦察站、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船、电子侦察卫星等。无线电通信侦察过程无线电通信干扰 概念:发射干扰信号,使敌方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是无线电通信对抗的核心。 种类: 压制性干扰 瞄准式干扰:针对敌方某个通信网(专向)的工作频率施放干扰。 阻塞式干扰:能同时干扰一个频段范围内的不同工作频率的多部电台。 半瞄准式干扰(扫频式干扰):介于两者之间。 欺骗性干扰(无线电冒充)无线电通信反侦察 控制无线电波发射的时机 控制无线电波的发射方向、范围 采用快速电报通信 采用保密通信 采用不易被侦收的通信体制(激光、微波接力通信等) 设置假电台无线电通信反干扰 提高收信端信号强度 增大发射功率、增设中继站 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方式 数字保密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等 采用扩频技术 宽频带通信 主要形式:直接序列式、跳频式雷达对抗 含义:对敌方雷达进行电子侦察、干扰、摧毁和己方雷达反侦察、反干扰、反摧毁的战斗行动。 目的:降低或破坏敌方雷达发现和跟踪目标的能力,保证己方雷达发挥正常效能。雷达对抗的特点与要求 宽频带。 圆极化和多种极化。 大功率。 全频段、全空域的侦察干扰能力。 实时快速的信号处理能力。 能准确获取雷达的各种参数,具有掌握各种雷达“指纹”的能力。 综合使用多种对抗技术、对付多部雷达的能力。 具有多种技术储备,技术新,换代快,对雷达技术发展具有快速反应能力。雷达侦察 特点 作用距离远 获取的目标多而准 预警时间长 隐蔽性好 局限性 获得情报完全依赖于雷达的发射 只能测向,不能直接测距雷达干扰 含义:利用雷达干扰设备发射干扰波,或利用能反射或能衰减无线电波的器材反射或衰减雷达波。 分类: 有意的有源的干扰 有意的无源的干扰 无意的有源的干扰 无意的无源的干扰雷达干扰种类雷达反侦察 控制雷达开机时间 控制雷达工作频率的使用 隐蔽雷达和新式雷达的启用必须经过批准 实施更换可能被敌侦悉的雷达阵地 设置假雷达,并发射假的雷达信号雷达反干扰 增大雷达的发射功率或增大脉冲的宽度 改变雷达的工作频率(最常用,跳频、频率捷变反干扰) 扩展雷达的工作频率 采用隐蔽扫描 提高雷达天线的方向性 采用动目标显示(对抗无源干扰)外层空间的电子对抗 特点:适于激光和红外光谱的传播。 方法: 对卫星的自爆系统的干扰 对卫星机动发动机天线和电源的干扰 夺取胶卷情报 干扰光电系统 制造假信号、欺骗卫星上的接收设备。 干扰破坏靶场或基地的跟踪、遥控指令设备 卫星的反干扰十.军用航天技术一军用航天技术的分类: 运载火箭技术 军用卫星类型: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攻击卫星(反卫星、对空、对地) 载人航天器二运载火箭技术: 1.按使用能源分: 化学火箭: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固液混合型推进剂火箭 核火箭 电火箭 光火箭2.运载火箭最初均由弹道导弹改装而来 最早发射现代火箭的国家是德国 三火箭发展趋势: 按适用及可靠的原则设计 研制新型火箭(现有改进/全新) 发展载人兼运货及运货专用的两种火箭 捆绑助推器 芯级普遍采用大推力液氢液氧发动机 固体与液体助推器并用 主要使用碳氢类燃料,淘汰有毒推进剂 助推器与芯级贵重部件重复使用 重视发展小型运载火箭(固体)四概念: 轨道倾角:卫星的运行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星下点:轨道上的卫星与地心连线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点五两种轨道:1.地球同步轨道(GEO) 位于赤道轨道,高度35786千米 可能运行于该轨道的军用卫星有:通信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北斗)等,但没有成像侦察卫星2.太阳同步轨道(SSO) 一种逆行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的旋转方向、角速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和角速度相同。六军用卫星:1.含义:以军事意图为目的的各种环绕地球运行的无人航天器的总称。2.按用途分类:军事侦察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事测地卫星,军事气象卫星,反卫星卫星七侦查卫星:1.目的:获取各种军事情报2.特点:速度快、范围广、限制少、生存能力强等3.类别:成像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核爆炸监视卫星八成像侦查卫星:1.从空间获取军事情报的主要手段2.按原理:分光学成像与雷达成像卫星两大类3.按用途:分普查型与详查型两类4.卫星地面分辨力S: H卫星轨道高度(m) F相机焦距(m) R照相系统分辨力(线对/mm)5.目前最高分辨率:光学0.1m,雷达0.3m 美国的 Keyhole(锁眼)是光学成像侦察卫星,Lacrosse(长曲棍球)是雷达成像侦察卫星九光学与雷达侦查卫星比较:1.光学成像:分辨力较高(0.1),易受天气影响,识别伪装能力差,代表卫星有锁眼。2.雷达成像:分辨力较低(0.3),不易受天气影响,识别伪装能力强,代表卫星有长曲棍球。十成像侦查卫星: 局限性:只能沿预定轨道飞行,无法跟踪运动目标。获得的情报在时间上不连续。照相侦察卫星受气象影响较大,夜间侦察效果差。存在侦察空白。回收侦察照片技术较复杂。十一.电子侦查卫星:1.目的:侦收敌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以获取军事情报2.任务: 侦察敌方雷达的位置、使用频率等参数(为战略轰炸机、导弹突防和电子干扰提供数据) 探测敌方军用电台和发信设施的位置(以便窃听和破坏)十二. 导弹预警卫星(DSP)1.目的:利用红外探测等遥感装置,测量敌方战略导弹的发射与飞行参数,并进行报警2.当前问题:只能监视导弹飞行的主动段;只能探测飞出稠密大气层的导弹;不能完全排除虚警3.美国:NMD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搭载在GPS卫星上。十三。海洋与核爆炸监视卫星1. 海洋监视卫星的目的:监视全球水面舰只和水下潜艇的活动;有时提供舰船之间、舰岸之间的通信;2. 核爆炸监视卫星的目的:监视大气层及外层空间的核爆炸。十四。反卫星侦察的方法 掌握卫星运行规律,实施机动规避 针对卫星侦察手段,改变活动方式 研究图像分析过程,加强伪装隐蔽 破坏卫星系统十五。军事通信卫星1.1960年8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用卫星“回声1号”,直径30米。实为镀铝塑料薄膜制成的气球(并不是实用的通信卫星)2.1963年2月,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3.1976年美国开始研制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4.特点:覆盖范围大,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高,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强十六。军事导航卫星 在轨运行:美国: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俄罗斯:GLONASS;中国:“北斗”(亚太区域导航)正在研制,尚未投入运行;欧盟:Galileo十七。军事测地卫星1.目的:测定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地球重力场的分布、地面的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