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doc_第1页
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doc_第2页
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doc_第3页
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doc_第4页
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刘立泰著名学者、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蛰存老先生在接受王丽女士的采访时,有一段问答:王 丽:现在老师讲课文一般都是按照“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讲,您怎么看?施蛰存:这些都是苏联的花样。1953年学苏联,华东师大请来一个苏联专家,给我们讲中学应该怎样上课,我们听得好笑。他说你们教师上课,一定要准备好教案,讲完最后一句,刚好打下课铃。我们听了发呆了。后来我们讨论,我说这很容易。我上课放一个表在桌子上,45分钟得课,上到41分钟,我就开始总结,总归可以的。后来才知道,这个苏联专家是一个中学教师,真是可笑极了。诸位看了施蛰存老先生的回答作何感想?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独裁化了的马列主义指导下,经过斯大林近30年的专制独裁统治,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集权体制,教育领域自不例外,其僵化的教育体制和教条的教学方法,与当今中国的教育已没有多大差别,早已游离于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体系以外。这时中国学苏联正学的热火朝天。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已经与现代欧美教育接轨,学苏联的结果,就是全面打断了中国教育与欧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错误。当时的中国各行各业都从前苏联聘请专家来指导工作,结果当时的华东师范大学就把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当成教育专家给请来了,而且还要给华师大的教授们上课,传播前苏联那套僵化而教条的语文教学模式。施蛰存老先生在五四运动以后,就读过旧中国的4所现代大学,20年代就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写过小说、散文,当过文学编辑,30年代开始就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当过教授,出版过9部短篇小说集,翻译过多部文学作品,1950年任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和沪江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直到退休。让一个当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著名大学教授听一个苏联普通中学语文教师上课,本身就是恶作剧,是故意让大学教授们斯文扫地,感受耻辱的滋味。中国在近代被欧洲列强打开国门以后,历代统治者那种天朝大国惟我独尊的心态一下子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变得在洋和尚面前俯首帖耳,唯唯诺诺,百十多年下来,已经习惯了让洋和尚耳提面命,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于是就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前苏联请了个小洋和尚来念经,如果到一所中学里去念经,也让人不好说什么,都是中学教师嘛!然而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和尚(无知者无畏)竟跑到中国的高等学府里念了起来。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差点把大学教授们唬住。施老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看不惯前苏联那套僵化的、教条的教学方法,然而斗转星移,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教育已完全接受了前苏联那套玩意儿,在前苏联给我们建造的夜郎国里出不来了。因此,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不少教育界人士仍然大言不惭地吹嘘中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如何好,美国如何不行。可这些人没想想,中国大陆这么行,为何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中国大陆一项也沾不上边?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台湾籍和香港籍的科学家那么多人获奖?为什么杨振宁教授说大陆要想获诺贝尔奖还要等30年?中国人口口声声说要辩证地看问题,但在夜郎国里自我膨胀起来后一点也不辩证!更令人可笑的是,前苏联10年前就已经解体了,人家对先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套僵化的教育制度早已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仅在教育体制、学校制度、教学制度、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早已与欧美接轨,在教育思想上也早已把凯洛夫、赞科夫和巴班斯基等人抛弃了,苏霍姆林斯基在俄罗斯也早已不再风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在1986年就说过,我们因接受凯洛夫的影响而吃了大亏,但中国的教育界人士至今也不思悔改,仍然死死地抱着前苏联那套僵化的、教条的东西不放。时代发展了,科学技术进步了,中国的许多学校已经有了微机房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但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是新瓶子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张翼健先生描述的我国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非常典型: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教师上课,尤其是上“观摩课”时,一定要在课前严格地安排教学中的每一细小步骤,安排每一步骤所用的时间,甚至课堂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领导和听课者的批评也常常是:这一环节耽误时间了,那几个步骤弄乱啦,某个预定的内容没讲到啦,某个知识点没抓住啦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压堂(课没讲完)或提前结束,那这堂课便“砸”了。这样以来,弄得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但事先要排演过好几番,以便到时万无一失,另外,也使得教师害怕学生在课上提问,以致打乱预定的教学程序。如果一堂“观摩课”能顺顺当当地进行下来,教师松了一口气,领导和听课者也满意了,大家皆大欢喜。然而,这种形式主义的教风对语文教学究竟带来了什么?这就是当前全中国的所有学校里通行的教学模式,“观摩课”是这样,评“教学能手”也是这样,这是中国教育界从教育专家到普通教师都公认的。就是上海这个教育改革走在中国大陆前列的地方,一些被誉为著名教育改革家的中学校长也照样认同这种教学模式,把用电脑上中学语文课说成是“智能化教学”,先进得不得了,好象这是中国人的特大发明,是世界教育大趋势。于是就有了让美国教育专家听上海最好的教师上课的举动。这位优秀教师也不负众望:把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和步骤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教师讲哪些内容,提问哪些问题,学生用多长时间回答,教师如何指导、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及布置多少作业等都作了精心的安排。讲课时,教师按板按眼,讲解准确恰当,按预定程序提问问题,学生一齐举手,每个学生都对答如流,教师把早已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全都讲完时,刚好打下课铃。按中国人的标准这已经是完美无缺的“观摩课”了,因此,在评课时,中国的领导和专家对这节课是赞叹有加,但美国专家却一言不发,一阵赞美之后,自然要让美国专家提提意见,美国专家的结论是:这节课根本没有必要讲,既然学生都会了,何必再讲呢?!这样的评价让中国人大吃一惊,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套推广了半个世纪的教学模式,被美国佬一口否定,不知在场的中国人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是到了应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这套僵化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学校制度、教学制度以及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模式,更有维持这套体制运转了半个世纪的校长、教育局长、 教育厅长和教育部长们,但我们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改!经过半个世纪的专制教育体制的约束和僵化的教育思想的熏陶,中国的中学教师们已变成了一种教学的工具,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完全丧失了个性和创造性,把一套本来就是僵化教条的教育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他们只注重怎样教,而不管教的是什么了。面对中学语文教科书上一篇篇内容荒谬的课文,好象失去了知觉一样,已经没有分辨能力了。那么,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88岁高龄时撰写的回忆录中曾谈到1922年秋去厦门集美学校任教的情形,使人很受启发:余所任,乃高中部师范部三年级同届毕业之两班国文课,翌日,即上课。同授曹操述志令一文。时余方治中国文学史有新得。认为汉末建安时,乃古今文体一大变。不仅五言诗在此时兴起,即散文为体亦如前大异。而曹氏父子三人,对此方面有大贡献。惟曹氏此文,不仅不见于文选,即陈寿三国志亦不录,仅见裴松之注中。故首加选讲。校长时在课堂外徘徊。授此文既毕,校长即夕盛宴,列席者皆本学期新聘同仁,余居首座。余之首授曹氏此文,正在当时文学上新旧两派争持之间。而曹操为人,同学间亦初不知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如此一特殊地位。故两班学生骤聆余课,皆深表欣服。此亦殊出意外也。从上边的引文可以看出:首先,教学内容是最重要的,要尊重教师选择文章的权力。钱穆老先生当年在集美学校当高中国文教师以前,一直任小学教师,第一次走上高中讲堂时,他选择了曹操的长篇文章述志令,因为这时他正在治建安文学,他所讲的内容其实是现在大学教师讲文学史的内容,而且他没有象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那样备课,更没有象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那样讲课(这同时也说明那时的高中学生国文水平很高,比现在的高中学生语文水平高多了),但校长却评价甚高。这就是当时的评课标准,看的不是教法,而是一个国文教师真实的国文水平。施蛰存老先生也说过,他小时侯,语文教材就是一篇篇油印的文章,老师自己刻的,没有注释,老师讲,学生做笔记,讲完一篇再发一篇,在他的印象里没有用过教科书。老师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公认的名篇。老先生还说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真是糟糕透顶了”,“解放后的文章都不能选,没有经过历史考验的不能选做课文”。其次,教学是一种个体活动,教师有选择教法的权力。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各有所好,不能强求一律。熊十力在1922年应蔡元培先生之邀去北京大学任哲学系特约讲师,他讲课与众不同,一般不到教室里去讲课,而是要求学生到他家里面授,蔡先生就有用人不疑的大家风范,不闻不问。如果在今天,不用说在中学里,就是在大学里也是不可能有的事。教学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强求一律的结果,不但会导致学生头脑僵化,连教师的头脑也会僵化的。其实,用启发式教学也有把学生教得毫无创造力,堵塞了思维通道的,用满堂灌的添鸭式教学方式也有使学生听得兴味盎然、茅塞顿开的,关键看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内容。现在的学校领导养成了一种很糟的习惯,自己不懂,却专门吹毛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