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刻石传播.pdf_第1页
宋词的刻石传播.pdf_第2页
宋词的刻石传播.pdf_第3页
宋词的刻石传播.pdf_第4页
宋词的刻石传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宋词的刻石传播.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大掌掌报 社会科学版 第3 8 卷第4 期 2 0 1 0 年7 月 J o u r n a l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V 0 1 3 8N o 4 J u l y2 0 1 0 宋词的刻石传播 谭新红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 3 0 0 7 2 内容摘要 在现存的两万余首宋词中 有近6 0 首在宋代曾被摹勒入石 可见 刻石在当时也是传 播词作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重要方式 首先 它是集文学 书法 雕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并且多 位于人员往来频繁的名山胜水之处 因此传播范围广泛 其次 石质坚固耐久 因此传播时间久 远 刻石传播也有不足之处 大自然的风化剥蚀 人为的破坏 散置四方的特点都会使传播受到 影响 关键词 宋词 刻石传播 传播功效 中图分类号 1 2 0 7 2 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2 8 0 4 2 0 1 0 0 4 0 0 2 7 0 6 苏轼曾经在给欧阳修的 谢欧阳内翰书 中写 道 大者镂之金石 以传久远 小者转相摹写 号称 古文 f 1 卷1 8 9 2 舒宜后来弹劾苏轼时将这番话作为 攻击的武器 他在 劾苏轼奏 中说 轼近上谢表 颇有讥切时事之言 流俗翕然 争相传 诵 志义之士 无不愤惋 其他触物即事 应口所言 无 一不以诋谤为主 小则镂板 大则刻石 传播中外 自以 为能 并上轼印行诗三卷 f 1 卷2 1 8 0 撇开激烈的党争不谈 大者镂之金石 小者转相摹 写 小则镂板 大则刻石 的说法说明了在宋人的 意识中 刻石 又称勒石 是一种比手抄甚至印刷都 要优越的传播方式 宋人很重视刻石 只要认为是 有价值的文本就会摹勒上石 以期长久保存 如杨 万里 跋欧阳文忠公秋声赋及试笔帖 说欧阳修 墨 妙每见石刻 未见真迹也 1 卷5 3 2 4 王庭琏 跋黄给 事行状稿 说黄庭坚 墨翰以石刻传者遍九州 而其 真迹概见于世者鲜矣 1 卷3 4 1 1 欧阳修 黄庭坚的墨 宝在南宋已经比较罕觏 而刻石作品却还随处可见 因此说 刻石在宋代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 作为最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消费品 词在宋代备 受关注 在刻石成为一种时尚的情况下 词不仅被 广泛地传唱 也雕印成书售卖 不少作品更是被刻 石传播 虽然到底有多少首词在宋代曾被刻石今天 已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 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文献 考察现存宋词的刻石情况 唐圭璋先生 石刻宋词 一文考证出2 0 首词 其中两首有目无词 在宋代曾 经雕镂入石f 2 1 9 除此之外 据笔者从 全宋词 全 宋文 宋代石刻文献全编 及诗话笔记中搜检到的 文献加以统计 现存宋词中至少还有3 6 首作品在宋 代曾被镌刻上石 这还只是就文献所及而言 实际 情形应该远远多于文献的记载 可见 刻石对词在 当时的传播以及流传后世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 么刻石传播的特点是什么呢 它具有什么样的传播 功效呢 这种传播方式又有什么缺陷呢 本文即以 石刻宋词为观照对象 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 宋词刻石的特点及传播功效 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有自身的传播特点 正 是这些特点成就了它们各自的传播功效 从现存 的5 0 余首石刻宋词中 我们发现宋词刻石具有如下 特点与传播功效 一 不可移动性 作为一门创作在岩石上的艺术 跟语言媒介及 纸媒相比 石刻一经形成 便不容易搬动 不可带往 他处 这种稳定性使其不易散失 在传播的时效性 方面比其他媒介要持久 这种不可移动性也决定了刻石的地点需要有便 利的交通条件才行 交通的方便与否直接影响到石 刻的影响范围及知名度 交通方便 来往的人多 则 有利于该处石刻信息传往他处 使知晓的人增多 影 响的范围增大 从而有利于扩大该石刻的社会影响 提高其知名度 而如果是隐沦于崖壁榛莽之中 倒 仆于古道荒冢之间 则只能是湮没无闻 从现存文献考察 宋词石刻主要分布在以下场 所 一是名山胜水之地 如梁安世 西江月 南国秋 光过二 刻于临桂栖霞洞 曾宏正 水调歌头 风月 收稿日期 2 0 0 9 1 1 1 8 作者简介 谭新红 1 9 7 0 一 男 湖北建始人 博士 副教授 从事唐宋文学及清词研究 万方数据 兰州大掌掌报 社会科掌版 2 0 1 0 第4 期 无尽藏 刻在临桂水月洞 秦观 踏莎行 雾失楼 台 刻在郴州苏仙岭的白鹿洞 二是塔庙寺院 如如 愚居士 满庭芳 吾乃当涂 刻于牛首山辟支塔 俞 紫芝 阮郎归 钓鱼船上谢三郎 刻于金山寺 黄裳 的 瑶池月 微尘濯尽 是 精严禅老请刻之石 3 很有可能也是刻于佛禅寺庙之内 三是亭台楼阁 如 张先的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 刻于秀州花月 亭 陆游的 水调歌头 江左占形胜 刻于多景楼 名山胜水风景秀美 爱好探幽觅胜的文人佳士 多会涉足 他们会将石刻文字传播四方 宋代佛教 兴旺 寺庙众多 香客云集 是当时重要的文化集散 地 词被刻于寺庙的墙壁上 也很容易被传播远近 而亭台楼阁往往雅士群集 题赏品鉴中 刻石作品 更是关注的焦点 因此从刻石场所来看 宋词大多 刻在交通便利 人员来往频繁的地方 加之石刻是 一种直观的传播媒介 来往游人不需要什么辅助性 的阅读动作 也不须交纳 收视费 立于石前 径直 阅读即可 方便快捷还免费 人们易于并乐于阅读 传播刻在上面的作品 二 是一门综合艺术 刻石是用优美的书法字体书写名篇佳句 再由 名工巧匠雕刻而成 是融文学 书法 雕刻为一体 具有非常高艺术欣赏价值的文化载体 刻和写密切相关 不先书写上板 就无从雕刻入 石 因此刻石对书法要求很高 欧阳修在 与蔡君谟 求书集古录序书 中曾说 然则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余事 亦有助于金石之传 也 若浮屠 老予之说当弃而获存者 乃直以字画而传 是 其幸而得所托尔 岂特有助而已哉 仆之文陋矣 顾不能 以自传 其或幸而得所托 则未必不传也 1 卷6 鲫 好的书法刻石会吸引更多的人观赏 人们也会更加 注意对石刻的保护 从而有助于金石文字的流传 虽 然有些人会很乐意书石 如范祖禹 右监门卫大将军 赠名州防御使广平侯墓志铭 就说 王家故多前代 名帖 心想手临 为人书石刻以百数 或报以珍玩 却而不受 l 卷2 1 5 9 当时还有专门书写的笔工 李昭 圮 书笔工王玢 即记载道 东州笔工视他处为最 胜 前辈如睢阳元道宁 曹南屈士安 金乡韩振 营 丘梁道 皆为士大夫所称 近时彭门出一彭嵩 与数 人相先后 今已亡矣 惟钜野秦颖 丘自然 工虽不 同 各有妙处 比又得单父王蚧 制作精密 已与时 流并驰而独骏骏未已也 I 卷2 6 1 4 但要让名家书石 并不容易 如欧阳修 牡丹记跋尾 就记载了蔡襄 不愿书石一事 右蔡君谟之书 八分 散隶 正楷 行狎 大小草 众体皆精 其平生手书小简 残篇断 稿 时人得者甚多 惟不肯与人书石 而独喜书余文 也 1 卷7 1 8 石刻不可学 但自书使人刻之 已非书也 故 必须真迹观之 乃得趣 4 垓0 石不但对书法要求很 高 对雕刻技术也非常讲究 必须得名家高手镂镌 才能充分显示书者的笔法 笔意和神韵 否则会失 去原作之真 如黄庭坚 答唐彦道 三云 承示南园 石刻 鄙文拙字 岂足传远 徒有多愧尔 石刻镌模 颇可人 但墨蜡功不至耳 1 卷2 2 9 1 此刻工应属技艺 高超者 又如北宋时九江有一位刻工李仲宁 崇宁 初 诏郡国刊元韦占党籍姓名 太守呼仲宁使镜之 仲 宁日 小人家旧贫窭 止因开苏内翰 黄学士词翰 遂至饱暖 今日以奸人为名 诚不忍下手 5 3 7 7 1 李 仲宁不仅刻字甚工 人品也很高尚 他专门为苏轼 黄庭坚刻石就能解决温饱问题 可见苏 黄作品刻 石之多 当然很多刻工并不能让人满意 如黄庭坚在 答 史子山书 中就说 寄惠石刻 感戢 恨摹勒者非 其人 不称显亲传后之意 亦是鄙文不足以行远 故感果如是耳 1 1 卷2 2 8 8 楼钥在 跋黄氏所藏东坡 山谷二张帖 中也说 坡书皆有法 石本类多失 真 7 l j 卷5 9 5 6 都抱怨刻工技劣 影响了作品的流传 雕刻失真不仅仅只是影响书法 也会对作品的传播 产生负面效应 因为人们对拙劣石刻的兴趣会大大 降低 因此朱熹借得陈与义手书的一卷诗以后 写 了一篇 跋陈简斋帖 说 欲摹而刻之江东道院 竞 以不能得善工而罢 1 卷5 6 2 6 因为找不到技术高超 的刻工 宁愿不刻石 刻工一般不书名 如果想列名于石碑 必需征得 作者的同意才行 欧阳修 与黄渭书 即云 鄙文或 可刊石 望只依首尾 不须添他语 亦不必平空 及 不用官衔 惟书 刻人欲署姓名 无妨 墨本乞三五 纸 i 卷7 1 3 很多词的刻石则是由当时声闻海内外的名书法 家书写 如著名的 雪堂词刻 满庭芳 行香子 临江仙 三首词不但由苏轼创作 还由他亲自书写 刻石 难怪拓本会 遍传海内 6 1 8 再如著名的 三 绝碑 秦观的 踏莎行 由米芾书写 米芾是与 苏轼并称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由他书写的作品 必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并被大量拓印 此外如 将 浪淘沙 岸柳可藏鸦 书写刻石的吴琚 将陆 游 水调歌头 江左占形胜 书而刻之崖石的张孝 祥 都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 江苏镇江北固山 天下 第一江山 就是吴琚的手迹 字迹至今清晰可辨 沈 义父曾见过张孝祥用大字书写的 满江红 词 并 万方数据 谭新红 宋词的刻石传播 评价他的书法 笔势奇伟可爱 7 吕午在 跋于湖真 迹 中也说张孝祥的书法 遒劲飘逸 1 卷7 2 1 5 对这 样的石刻作品人们自然是趋之若骛了 三 可以复制 传播范围广泛 石刻作品不仅可以现场观赏 还可以拓摹传播 拓摹是一种类似于雕版印刷术的复制技术 它能够 无数次地复制同一份作品 使作品没有限制地扩散 流传开去 魏泰 东轩笔录 卷三云 述古得其诗 遽讽寺僧刻石 打墨百本 传于都下 5 1 2 7 0 2 在印刷 术并不普及的情况下 刻石拓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与手抄及口耳相传等传播方式相比 拓摹能够保持 文本的原貌 不失真 不出现舛误 刘跤 金石录 即云 文籍既繁 竹素纸札 转相誊写 弥久不能无 误 近世用墨版摹印 便于流布 而一有所失 更无 别本是正 然则誊写 摹印 其为利害之数略等 惟金石刻出于当时所作 身与事接 不容为妄 皎皎 可信 f 1 卷2 6 6 0 拓摹术在照相技术未发明使用前是 传形存真的最好办法 为金石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方 便条件 石刻的传播自然要借助拓本的功能 拓摹术约发明于南北朝时 到了宋代 拓碑之 风非常兴盛 收藏和研究金石拓本成了官僚文人的 一种雅好 人数之多和成就之大都是空前的 欧阳 修 赵明诚都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和研究者 赵明 诚 金石录 卷十四 汉平都侯蒋君碑跋 还记载了 一个叫刘景文的人 迩有刘季孙景文者 知名士 与余先公有旧 家藏金石刻千余卷 既没 其子不能 保 为一武人购得之 8 l 苏轼 乞赙赠刘季孙状 说 他 性好异书古文石刻 仕宦四十余年 所得禄赐 尽于藏书之费 死后 家无担石 妻子寒饿 行路 伤嗟 今者寄食晋州 旅梓无归 要求政府录用他 的儿子 1 卷1 8 8 1 南宋洪适也是一生 独于隶古之习 根著胶固 手追心摹 今三十余年 得黄金百如视涕 唾 即获一汉刻 津津然盱衡击节 辍食罢寝 摩挲 而谨读之 意世间所谓乐事直无以右此者 9 o 石刻文字可以自己拓印收藏 如胡仔 苕溪渔 隐丛话 后集卷三十二云 零陵郡澹山岩 秦周贞 实之旧居 余往岁尝游之 因见李西台 黄太史诗 刻 爱其词翰双美 因拓墨本以归 真佳玩也 1 1 0 2 3 8 当然 由于石刻分散各地 不可能每个地方的石刻 都亲自去拓印 因此出现了专门的拓本交易市场 比如在相国寺就有拓本专卖店 李清照 金石录后 序 记载赵明诚常节资 每朔望谒告出 卖衣取半千 钱 步入相国寺 市碑文 果实归 每获必 展玩咀 嚼 1 卷3 7 9 9 五百文就可以买到碑文 相当于一件旧 衣服的价格 普通人家尚能承受 叶廷瑾在 重模泰 山寿字跋 一文中也记载了他在绍兴元年 1 1 3 1 十 月请人去泰山拓摹 寿 字 以千钱募工人 得纸本 以归 1 卷3 8 2 9 除去拓工的盘缠报酬 一张拓本大概 也是价值几百文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 石刻宋词当然也会被拓印 传播 如陈秀明 东坡诗话录 说苏轼 满庭芳 一 词 碑刻遍传海内 6 1 8 可见该词拓本传播范围广 泛 又如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三十七引 潘 子真诗话 载由黄庭坚书写的俞紫芝 阮郎归 一 词 鸡林 朝鲜 每人贡 辄市模本数百以归 2 4 7 也说明了这首词的拓本在宋代被作为商品进行国际 贸易 而且交易量相当大 除了自己拓印与市场交易外 朋友间的互赠也 是拓本流传的一条重要途径 宋代文人间交往频繁 除了歌舞宴会 吟诗作画外 品鉴宝物 互赠有无 也是朋友间珍贵友谊的一种体现 陈岩肖 庚溪诗 话 卷下云 宣政间修西京洛阳大内 掘地得一碑 隶书小词一阕 名 后庭宴 其词日 千里故乡 余 略 余见此碑墨本于李丙仲南家 仲南云得之张魏 公侄椿处也 1 1 虽然是收藏品 但在赏玩的同时 拓本自然会在士大夫间流传 拓本经文人们的收藏而流传 作为一种重要的 媒介不容忽视 石刻拓本转换为纸媒 虽然没有石 头坚固 但只要保护得好 照样可以流传久远 更为 重要的是 为便于利用和防止散失 宋代兴起金石 之学 文人们收集拓本 著录拓文 很多石刻文字得 以寓形于书册 从而使石刻文字传播得更为广远 四 坚同耐久 传播时间久远 陆游 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 曾云 古人欲 传远者 必托之金石 1 卷4 9 3 9 相比题壁而言 石刻 文字坚固耐久 长久保存作品的最好办法便是刻石 它大大地延长了作品的传播时间 宋人对此有清醒 的认识 如释元净 题东坡题名记后 说 题名留于 版壁 非久固尔 乃刻于石 以永兰若 为不朽之宝 矣 1 卷9 8 8 吴充 赐陈绎飞白书碑记 也说 虽巾 箱之秘 神明所护 非镂金石 不足以久 1 卷1 6 9 7 认 为石刻是一种比题壁甚至书册都保存得更为久远的 传播媒介 为了保存长久 宋人会将题写在墙壁上 的作品刻石 如据陈雄 刻苏轼诗题后 记载 他在 扶风县南山上的天和寺看到苏轼的题壁诗后 爱其 真墨之妙 虑久而浸灭 1 卷2 1 1 3 于是摹刻入石 刘 广 钟离师父权留诗刻石记 也说 他在邢州开元寺 发现五代钟离权的题壁诗后 恐其岁久字漫 故刊 于石 1 卷1 0 2 9 他们将作品雕刻人石 目的就是为了 永久保存 万方数据 兰州大掌掌报 社会科掌版 2 0 1 0 第4 期 今天看来 石刻果然生命力长久 实际上许多作 品就是靠刻石而保存下来的 唐圭璋先生在编 全 宋词 时说 予辑宋金元人词 已及千家 其间有 宋十四家词 见于石刻 宋以来选本 皆未著录 以 竹坨 词综 之广博 凫香续补之繁富 亦皆未能甄 采及之 可证校辑之事 诚如秋风之扫落叶 难言完 备也 计天下名山石壁 纪游之作尚多 又岂仅此而 已哉 所望词学同好 惠而见贻 则无异双金之赐 矣 2 1 许多宋词石刻至今仍保存完好 并且还将继 续保存传播下去 作诗刻金石 意垂千载休 f 1 2 的 确不是梦想 二 宋词刻石传播的缺陷 宋人乐于用刻石这种方式传播自己或他人的作 品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流传久远 但有 时又会非常怀疑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于是在宋人有 关刻石的文字中 经常会出现永固与易损坏的矛盾 内容 把文字刻在石头上 主要就是为了确保其长 久 不像写在纸上的文字 更不像口耳相传的话 刻 在石头上的文字是要置之永久的 然而 依靠纸媒 传播的文字更多地流传了下去 它比石头更好地保 证了永久性 至少对那些不断被印刷的纸媒文字 是这样的 而刻石即使未被掩埋 丢失或者破坏 其 上镌刻的文字也易于销蚀 意欲永恒的东西终究抗 拒不了时间的无情 朱长文在 阅古丛编序 中说 犹谓其传之不远也 于是托之于物 物之久者莫如金 石 故可以寓焉 由是贵贱竞作 美词相夸 浸繁于魏 晋 而尤盛于隋 唐 或矜己以耀世 或褒亲以垂后 或誉 天以求福 或记事以谨时 不可胜言矣 虽所述艰于尽信 而事有可考 文有可师 迹有可法 至于群经众篇 妙札 奇帖 往往传于琬琰者甚众 是以学者务观焉 然不幸为 干戈之所蹂躏 风霜之所摧剥 或因时主之所诏毁 或遭 野兽之所残靳 其存者盖十一焉 亦可为之叹息也 古 书之栽于纸墨者几希 而存于金石者类在于故都之外 四 方之远 与夫山林墟墓之间 唯势位赫赫 众所翕附而好 之甚笃者为能多置也 1 1 卷2 0 2 4 朱长文比较完整地总结了石刻传播的不足 归纳他 的观点 石刻这一传播媒介主要面对着三个方面的 挑战 一是大自然的风化剥蚀 二是人为的破坏 三 是散置四方使其传播受到限制 李中韦占 周穆王刻石题记 说 雨激风射 日销 月铄 几何其不遂堙灭 1 卷6 6 2 大自然的威力是巨 大的 石头虽然坚硬 但由于石刻一般都是曝露在 大自然之中 如果经历的年代比较久远 在承受几 百年的自然侵袭之后 很多石刻文字自然会被风化 磨损 其传播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据梅尧臣 书李斯 篆后 可知 秦始皇巡幸天下 凡六刻石而纪功 到 宋代 只有泰山之巅尚存二刻 江邻几分析个中原 因时说 四面皆石 无草木 而野火不及 故能若此 之久 然风雨所剥 其存者才此而已 1 卷5 9 3 秦朝 去宋 千余年而已 然石刻存者少而堙灭者多 很大 原因是大自然的破坏所致 宋词石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自然的摧毁 如 陆增祥 金石补正 卷九十二载浯溪石刻三首词 就 都残缺不全 其中有一首词的作者 词牌名都已无 法辨认 正文7 0 字中损缺了3 4 字 已谈不上有多少 文学价值 有的石刻更是一字不存 如马之纯和吴 琚游青溪时 唱和 浪淘沙 词 并且都刻于石 岁久 石灭 马之纯词从此湮灭无存 吴琚词幸赖周密 绝 妙好词 以传世 类此因受风化剥蚀而亡佚不存的 石刻宋词当为数不少 人为的破坏也不可忽视 有时完全是出于个人 原因 如大名府有何进滔德政碑 由唐代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书写并刻石 碑楼极宏壮 故岁久而字不讹 缺 此碑到大宋年间仍然保存完好 然而到了宋徽 宗宣和年间 1 1 1 9 1 1 2 5 内侍谭稹奉使河朔 未 知何故而磨灭此碑 1 3 又如沈括在宋仁宗庆历年间 的金陵遇见一个厨师 用六朝谢眺创作并书写的宋 海陵王墓铭石碑镇肉 1 4 吕简修 龙多山石刻题跋 也记载 简修曷来是邑 乘暇登山 寻访孙职方旧 录 寺僧云 为好事者削去 1 卷4 9 5 6 当时也没有文 物保护法 如此胡作非为的 好事者 估计并不少见 如果石刻太有名 拓印多了也容易损坏 欧阳 修 唐干禄字样模本跋 云 右 干禄字样 模本 真卿所书乃大历九年刻石 至开成中遽已讹缺 汉公以谓一二工人用为衣食之业 故摹多而速损者 非也 盖公笔法为世楷模 而字书辨正伪缪 尤为学 者所资 故当时盛传于世 所以模多尔 岂止工人为 衣食业邪 1 卷7 2 5 唐代宗大历九年 7 7 4 至唐文宗 开成年问 只不过五六十年时间 干禄字样 石刻 就出现了讹缺 原因就是拓摹得太多了 人为破坏有时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如苏轼之 文迭遭党禁 其刻石文字也因此而受到极大的破坏 彭俊民 书东坡韩文公庙碑后 云 徽宗 崇宁四年 1 1 0 5 三月 俊民自成都来凌云 寓居明月湖 方将访先生遗迹 而新制 蓄苏文者 以诽 谤论 购赏千万 吏移文所至 扫灭唯恐不及 明月湖 字 亦被拆去 俊民适至 密令以石刻沉之水中 因取其旧所 藏 韩文公庙碑 稍完补之 后二十年再游凌云 当出而 观焉 t 3 1 2 4 万方数据 谭新红 宋词的划石传播3 1 扫灭唯恐不及 可以想见其时苏轼刻石文字受破 坏程度之深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 苏轼的刻石词也 无法幸免 比如据李之仪 跋戚氏 可知 苏轼创作 了 戚氏 一词后 非常喜欢 方图刻石以表之 而 谪去 宾客皆分散 1 卷2 4 2 1 陆游 老学庵笔记 卷 九也记载了这件事 东坡先生在山中作戚氏乐府最 得意 幕客李端叔跋三百余字 叙述甚备欲刻石传 后 为定武盛事 会谪去 不果 今乃不载集中 至有 立论排诋以为非公作者 识真之难如此哉 5 1 3 5 3 5 准 备刻石的词因为被贬谪而作罢 可以推想 已经刻 石的词也要销毁 中国幅员辽阔 古代的交通条件毕竟有限 当时 也不像现在这样能将很多石刻汇聚在一起而成为碑 林 石刻多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 加之石刻又不能移 动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刻石文字的传播 刘跛在 金 石苑序 中就说 自三代汉唐迄于今 金石遗文甚 多 盖不可为量数 湮沈消落之余 所存犹不胜计 然而散在四方 遐僻幽绝 人力莫能尽致 昔人 刻石为二 一植山上 一沈水中 又多即山磨崖 大 书深刻 彼其意岂徒然哉 所以期望于后之人至深 切 而常情漫不领略 视碑之存亡 何啻越人视秦人 之肥瘠 1 携2 6 6 0 为了作品能够流传永久 古人用心 可谓良苦 可正如马歇尔 麦克卢汉所云 笨重不 便 大而无当的媒介 比如石头 把纵向的时间粘合 起来 他们被用来书写时 是很冷的媒介 它们把许 多个时代粘合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 纸却是热媒 介 他把横向的空间联成一片 在政治帝国和娱乐 帝国里都是这样的 1 1 5 石刻媒介还是有它先天的 缺陷 因此黄沃 知稼翁集跋 认为石媒在传播效果 上不如纸媒 虽埋石幽壤 陵谷难迁 而石之隐秘 初不可睹 孰若以未干之墨寄之纸上 传十为百 传 百为千乎 1 1 卷5 8 0 4 纸媒能够使文本由一而化身为 无数 然后分配到无数的接受者中进行传播 是分 散型传播 而石媒则是惟一的 它只能让无数的接 受者由多而归为一 是汇聚型传播 而当它被拓印 传播的时候 也就转换为纸媒了 除了朱长文提到的三点以外 王回在 古迹遗文 序 中对刻石传播也有精彩的分析 传古者荚寿于竹帛 而世以金石为最寿者 惑于外 也a 彼徒见其刚坚之质 大书而显刻之 安于屋壁山岩之 中 藏覆遮护 国有官守 家有子孙 外物莫能寻其隙而 伤 则以为传于万世不朽矣 然而存于今者 六经百氏之 文 皆竹帛所裁 而其被谥金石 特以为最寿者 所存无 几 往往复断剥缺讹 非反质于竹帛所载六经百民之文 则不可得而读 其不载于竹书 而名迹遂因而泯没者 可 胜道哉 其官守子孙 今谁国而谁家也 由此观之 万物 未有恃其久而全者 夫金石诚寿者 而人力不足以保于其 外 竹帛之寿固不如金石 人知其不可恃也 然众传而广 之 虽复万世 犹今日也 则金石之寿 尚何以较其短长 哉 予尝阅古钟鼎碑碣之文塔证诸史及它传记 其褒颂功 德 虽不可尽信 而于年月 名氏 山川 风俗 与其一时 之文采制度 有得其详 而史传追述 乃其概耳 惜乎 曩 所闻者今巳磨灭殆尽 而今所见者 后数百年不知又磨灭 几何也 故采其完可读者 首尾编之 因次吾说为序 号 日 古迹遗文 夫古之文以竹帛传 既寿于金石矣 而今 之文以纸传 又便于竹帛 便则传之者益众 而此书之寿 其可究哉 特不知后之人能不以吾说而废否 1 卷1 5 1 5 王回没有过多地纠缠在自然或是人为的破坏上 而 是从更深的层面挖掘个中原因 他认为表面上看金 石媒介要寿于纸媒 但事实上人类知识更多的是靠 纸媒传播 而幻想靠金石这种坚硬的媒材传播久远 的文本相反所存无几 许多远比纸媒记载详细并且 很有价值的内容也因此而磨灭殆尽 究其原因 关 键还是在传播主体一人 竹帛之寿固不如金石 人知其不可恃也 然众传而广之 虽复万世 犹今 日也 作品只有在人的传播过程中才能流传久远 离开了传播主体的努力 再坚固的传媒也无能为 力 苏轼在 题所作书易传论语说 中也曾经感叹 过人的这种作用 c 孑L 壁 汲冢竹简科斗 皆漆书也 终于蠹坏 景钟 石鼓益坚 古人为不朽之计亦至 矣 然其妙意所以不坠者 特以人传人耳 大哉人 乎 l 卷1 9 3 3 虽然石媒有诸多不足 但刻石对词的传播还是 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 古人以金铸鼎 以石制鼓 象征国家权威 崇敬吉金良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审 美心理 人们将重要的文本雕刻入石 词在宋代也 被刻石制碑 意味着宋人对词的至高承认 而高端 媒介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树立词的 正面形象 也有 利于词在当时的广泛传播 人们不仅可以在歌舞宴 会上听歌妓演唱词 也可以在石碑上观赏这些集文 学 书法 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还可以通过拓本 来欣赏这些作品 其次 尽管刻石也会剥蚀 但它毕 竟比题壁保存的时间要长久得多 以至于我们今天 仍然能够通过石刻读到宋代的一些词作 参考文 献 1 曾枣庄 刘琳 全宋文E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6 万方数据 3 2 兰州大学掌报 社会科掌版 2 0 1 0 第4 期 2 唐圭璋 词学论丛f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6 3 唐圭璋 编纂 全宋词 M 王仲闻 参订 孔凡礼 补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9 4 9 1 1 4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全宋笔记二编 第四册 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 0 0 6 2 2 0 5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1 6 陈秀明 东坡诗话录 G 璃r 丛书集成初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3 6 f 7 吴师道 吴礼部词话 G 唐圭璋 词话丛编 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6 2 9 2 8 赵明诚 金石录 M 金文明 校证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5 2 4 2 9 洪适 隶释隶续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6 2 9 2 1 0 胡仔 纂集 苕溪渔隐丛话f M 廖德明 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2 1 1 左圭 百川学海 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8 4 4 1 1 2 范仲淹 览秀亭诗 G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8 1 8 7 3 1 3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全宋笔记二编 第八册 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 0 0 6 2 4 4 1 4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全宋笔记二编 第三册 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 0 0 6 1 2 0 1 5 马歇尔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f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0 0 0 5 2 T h eS p r e a do fS o n gC iS t o n eI n s c r i p t i o n T A Nj n n h o n g S c h o o lo fL i t e r a t u r e W 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4 3 0 0 7 2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u to ft h e2 00 0 0S o n gc i p o e t r yw o r k se x i s t i n gt o d a y n e a r l y6 0w e r ei n s c r i b e do ns t o n e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 w h i c hi n d i c a t e st h a ts t e l aw a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a n de f f e c t i v em e a n so fc i p o e t r y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tt h a t t i m e F i r s t l y s t o n ec a r v e dw o r k s 嬲a ni n t e g r a t e da r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s c u l p t u r e o f t e nl o c a t e da tf a m o u s m o u n t a i n sa n dv a l l e y sf a v o r e db yt r a v e l e r s c a ns p r e a di naw i d es p h e r e S e c o n d l y c a r v e ds t o n e r i g i da n dd u r a b l e s p r e a d sal o n gt i m e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s t o n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h a si t sd i s a d v a n t a g eb e c a u s eo fw e a t h e r i n gd e n u d a t i o n f a c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