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答案版.doc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答案版.doc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答案版.doc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答案版.doc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考题及答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答案文学革命: 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3、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4、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京派文学:这是指30年代以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作家往往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之中.追求文学艺术的独立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具有传统的文学审美的理想主义特征.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风格。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考研教育网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三个崛起:三个崛起指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主要思想有: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自叙传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九叶诗派:1、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2、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3、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4、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女性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关注女性命运的女性作家。她们以 特有的人生体验、独特的视角和极具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创作了一批耐人寻味 的女性题材的作品。这批女作家已经不再是脆弱的自恋主义者或痛苦的理想主 义者,而是在性别意识的觉醒过程中表现年女性的生活现状、生存困境与挣扎 的过程。一种被指称为“个人化”和“私人化”的女性写作堂堂正正地走进了 文坛,她们对女性经验和女性心理全方位敞开,对个人的生存体验和生命体验 的书写,对个体欲望的书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2 简答题浪漫抒情小说:也称自叙传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京派的艺术追求: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九叶诗派的艺术追求(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赵树理方向:即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迥异于40年代之前小说的一种新倾向。在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一直提出,陈荒煤又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中作了具体阐述。“赵树理方向”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个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的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赵树理代表作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先锋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原”.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论界定,最早也是由钟山杂志社完成的。在1989年第3期该刊的“卷首语”中 ,编者对什么是新写实小说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但是,不同批评家对“新写实”特征的描述并太不一致,还有一些批评家坚持认为不必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作勉强的理论界定。其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样板戏:列举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民间立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民间写作: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鲁迅小说:主题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子夜的艺术特点:、是世纪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当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世纪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面貌。形象地展示了年代初期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社会一片腐败、黑暗,阶级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城乡工农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 再现了年代初期其他阶级、阶层的面貌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风尚。、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贡献吴荪甫形象 赵伯韬形象 、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宏大严谨的艺术结构 颇具特色的语言 出色的心理描写边城的主题:沈从文在谈到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老舍小说的京味特色: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穆旦的诗歌艺术: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穆旦的诗可谓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诗篇。隐喻、意象的设置,使他的诗不可能像徐志摩的诗读起来那样流畅,而理解起来比古典语言形式的唐诗宋词还难懂。穆旦的诗读起来吃力的时候让人联想起唐朝的李贺。艾青的诗歌的意象和主题:(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和诗人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据统计,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艾青选集406首诗,其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篇就是有代表性的例证。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的最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诗集北方中的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如他这一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马原的先锋小说: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被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他的小说以元叙事为特点,把如何叙述提到了小说本体的高度,形成了马原的叙述圈套(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 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 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作者或朋友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多部小说互相指涉。(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不断交织拼贴的结构构成非逻辑叙事结构。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暗示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冈底斯的诱惑是其特征的具体呈现。虚构作品开头,就声明作家是在根据自己在麻风村玛曲村7天的经历和观察结果“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接着叙述了自己的经历然后在结尾直接戳穿了上述经历的虚构性。作者只是根据自己在西藏的经历和妻子在麻风医院的经历以及书籍方面的知识虚构自己在玛曲村的怪异事情。结尾上告诉读者自己进入玛曲村是5月3日,可是第二天就离开玛曲村了,让读者自己推翻故事的虚构,只是幻想或者做梦,根本不存在七天的经历,从时间上证实了故事的虚构。作品仿佛在寻找荒诞忽略了情节使情节淡化而加强了荒诞性,而且作品只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追求,以叙事角度、语法修辞的独特为创作的目标,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对故事和意义进行了消解,引诱读者上钩,让他们期待结果是白苦等一场。马原的特点就是荒诞,淡化故事情节。我认为读什么也不知道,作者只是在表达自己话语的欲望而去叙述。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